2014年, 第2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2-28
  

  • 全选
    |
    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
  • 白明艳, 宣慧娟, 李利, 孙云峰, 万平, 杨志伟
    核农学报. 2014, 28(2): 169-17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西藏土样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较强辐射抗性的革兰氏阴性菌株F-4,其16S rDNA 序列与Belnapia属菌株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结合表型特点,初步将其鉴定为别尔纳普氏属(Belnapia)菌株。在UV和γ-射线辐照后,菌株F-4的D10分别为300J·m-2 和4000Gy,远高于辐射敏感的E. coli K12。为研究菌株F-4在蛋白质组水平对辐射的响应机制,将对数早期的F-4细胞置于1000Gy γ-射线辐照下,并在5h复苏培养后,对其可溶性蛋白进行了提取、双向电泳分析和MALDI-TOF/TOF质谱鉴定。结果表明,辐射后32个蛋白质的表达出现3倍以上的变化,其中24个蛋白质上调,8个蛋白质下调,涉及蛋白质折叠加工、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辅酶代谢和一些功能未知途径。本试验为研究细菌辐射抗性机制提供了一些启示。
  • 王晋, 王世红, 赖勇, 孟亚雄, 李葆春, 马小乐, 尚勋武, 王化俊
    核农学报. 2014, 28(2): 177-18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定大麦亲本材料间的亲缘关系,为后期关联分析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71个SSR标记对不同来源的99份大麦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71个SSR标记共检测到184个等位变异,变幅为2-5个,平均每个标记有2.6个。Shannon指数变幅为0.0565~1.2241,平均值为0.6086。标记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幅介于0.0200~0.6633之间,平均值为0.3729。聚类结果表明,试验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GS)的变异范围为0.5109~0.9511,平均值为0.7202。GS值在0.7100水平上分为5大类,分别包括5、4、3、6和79份材料;主坐标分析将材料分为5个亚群,分别包括5、10、12、24和26份材料。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材料分为5个亚群,分别包含24、18、6、22、29份材料。
  • 张超, 孙君灵, 贾银华, 周忠丽, 潘兆娥, 何守朴, 王杰, 徐正君, 杜雄明
    核农学报. 2014, 28(2): 186-19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S98是从一个棉花海陆种间杂交后代中发现的自然突变体,该突变体株高极端矮化,株高仅为25.6cm,叶片为正常阔叶。但是与正常棉花品种LHF10W99比,AS98的铃重、籽指显著减小,净光合速率降低,分别降低68.88%、49.45%和29.69%;遗传分析表明AS98的极端矮化性状受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利用SSR和AFLP分子标记方法,以AS98与正常型品种LHF10W99杂交的F2分离群体为分子标记群体,发现一个与该极端矮化性状连锁的SSR标记(GH537)和一个AFLP标记E4M13(E-ACA,M-CGA),与AS98的矮化性状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9cM和9.7cM。通过对其农艺性状及其分子标记定位研究,可为该材料在棉花育种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 宋振巧, 王建华, 陈为序, 朱海玥
    核农学报. 2014, 28(2): 193-19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来源于陕西商洛、河南内乡、四川中江、山东泰安4个产地共80个丹参株系种质资源进行EST-SSR分析,旨在探讨栽培丹参资源的多样性水平和产地间的遗传分化程度。结果表明,栽培丹参Nei基因多样度为0.2245,揭示出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各产地丹参遗传分化程度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产地内部;4个产地相比较,四川产地明显较低。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山东产丹参是相对独立的群体,但4个产地来源丹参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栽培丹参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以及产地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其异花授粉习性和产地内采用种子有性繁殖方式以及稍加人为选择的生产方法可能是其栽培丹参多样性高和产地间分化低的主要原因。
  • 孙宏伟, 李艳军, 王雅琴, 刘永昌, 薛飞, 孙杰
    核农学报. 2014, 28(2): 200-20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15DPA棕色棉及其白色近等基因系为材料,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结合质谱分析,鉴定出其中一个差异表达的蛋白为花色素合成酶(ANS)。以15DPA棕色棉纤维细胞cDNA为模板,电子克隆获得了编码该蛋白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1062 bp,编码354个氨基酸,属于花色素还原酶2-酮戊二酸加氧酶亚家族,将该基因命名为GhANS。构建GhANS基因GFP融合植物表达载体转化烟草,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GhANS基因定位于烟草细胞质内。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GhANS基因在棉花中组成型表达,该基因在纤维细胞发育的各个时期在棕色棉中表达量均高于其白色近等基因系,推测GhANS基因在棕色棉纤维色素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向小华, 郭会君, 赵林姝, 谢永盾, 古佳玉, 韩冰, 李军辉, 宋希云, 刘录祥
    核农学报. 2014, 28(2): 208-21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矮秆突变体DC20是经高能混合粒子场处理得到的,表现为赤霉素敏感型。本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研究该突变体矮秆性状与GA合成及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共检测编码GA合成途径关键酶和编码信号转导途径作用因子的10个关键基因。其中,编码内-贝壳烯杉氧化酶(KO)的GA3基因和编码正调控因子基因GAMYB的表达量极显著下调,下调倍数分别为20.0、3.1;2个编码负调控因子基因GAISPY显著上调,上调倍数分别为2.3、1.3。外源GA3(赤霉酸)处理能够抑制编码负调控因子基因GAISPYRGA的转录,而GA合成关键酶基因GA3及正调控因子基因GAMYB转录水平显著升高表明DC20 矮秆基因对GA相关途径的受外源GA3的调节。
  • 林文春, 余守武, 阮关海, 樊叶杨, 谢建坤
    核农学报. 2014, 28(2): 217-22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粒重是水稻产量性状的主要构成因子及影响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针对第1染色体上对千粒重具有重要作用的QTL进行精细定位。利用从珍汕97/密阳46重组自交系高代群体中挑选出在第1染色体短臂RM151-RM10404、RM151-RM10425和RM1344-RM5359区间呈杂合而背景基本纯合的5个剩余杂合体(Residual Heterozygous Line,RHL),衍生5个F2:3群体(RHL群体),对千粒重QTL进一步分析,在RM151-RM1344区间检测到控制千粒重的QTL qtgw1,其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母本珍汕97。应用SSR标记检测,从其中一个RHL衍生群体中筛选到分离区间为RM151-RM3746,RM151-RM10402和RM10381-RM10425的4个单株,衍生4个F2群体(FF群体),利用该群体将QTL qtgw1定位在RM10376-RM10404之间。从其中一个F2群体筛选到分离区间为RM10381-RM10402,RM10390-RM10425和RM1344-RM10425的3个单株,衍生3个F2群体(L群体),根据3 个L群体QTL分析结果,将千粒重QTL qtgw1定位在RM10381-RM10404,物理距离约246.6 kb。
  • 闫智慧, 郭会君, 徐荣旗, 刘录祥
    核农学报. 2014, 28(2): 224-23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TILLING技术(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应用到多种植物点突变高通量筛选与基因功能研究中,检测方法也逐渐趋于多样化,直接测序、毛细管电泳、高分辨熔解曲线等检测方法均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与此同时EcoTILLING、DeTILLING及iTILLING等相关技术的发展扩大了TILLING技术的应用范围。本文着重介绍了目前TILLING分析中用到的不同检测方法及相关生物信息学工具,详细评述了TILLING技术在模式植物、主要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其它作物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 张丽莎, 吕型超, 陈涵倩, 邓杰, 潘熙萍, 施曼玲
    核农学报. 2014, 28(2): 234-23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双酚A残留的酶联免疫分析方法,采用碳化二亚胺法将半抗原双酚酸(BHPVA)分别与卵清蛋白(OVA)和牛血清蛋白(BSA)偶联,制备免疫原BHPVA-OVA和包被原BHPVA-BSA。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检测表明BHPVA与BSA和OVA的偶联比分别为12:1和16:1。BHPVA-OVA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抗双酚A的多克隆抗体,抗体ELISA效价为1:1×107。基于该抗体建立双酚A间接竞争ELISA(ciELISA)检测方法,其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2-100ng·mL-1,线性回归方程y=9.0326 ln x + 39.105,R2=0.9975,双酚A的检测限为IC10=0.04ng·mL-1。采用所建立的ciELISA方法均检测出8种塑料食品袋中的双酚A残留,迁移析出量分别从4.9到31mg·L-1,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2.48 %,说明本试验所建立ciELISA法可有效地用于塑料食品袋中的双酚A迁移量的测定,不仅具有高度的灵敏性,而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 徐远芳, 邓钢桥, 彭玲, 李文革, 邹朝晖, 毛青秀, 胡继松, 程薇
    核农学报. 2014, 28(2): 240-24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食用槟榔为研究对象,研究辐照对其杀菌效果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对食用槟榔杀菌效果明显,当辐照剂量为3.65kGy时,食用槟榔的菌落总数由初始的5.8×105CFU·g-1降低到1.1×103CFU·g-1,霉菌数小于10CFU·g-1,大肠菌群数由4.6×102 MPN·g-1降低到3 MPN·g-1以下;当辐照剂量为8.45kGy时,菌落总数、霉菌和大肠菌群均未检出。辐照对食用槟榔中水分、灰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对总糖、总酚含量和pH值的影响显著。9.77kGy以下的辐照剂量不会对食用槟榔的色泽、气味、滋味与口感及可接受性产生明显的影响。4~10kGy的辐照剂量能够很好的满足食用槟榔产品的卫生要求。
  • 王琳琛, 陈丽, 王振宇, 倪娜, 饶伟丽, 夏安琪, 张德权
    核农学报. 2014, 28(2): 245-25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我国肉羊主产区采集到20个品种的羊肉样品,按照相同工艺制作成乳化香肠,比较了不同品种羊肉乳化香肠的颜色、凝胶性、乳化稳定性、保水性等品质,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a*值、硬度、粘聚性、咀嚼性、乳化稳定性、保水性及蒸煮损失在品种间变异系数大,所有指标在P< 0.01水平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苏尼特羊、巴尔楚克羊、吐鲁番黑羊、敖汉细毛羊肉制作的乳化香肠品质显著优于新疆细毛羊、阿勒泰羊、乌珠穆沁羊×小尾寒羊、萨福克×小尾寒羊肉制作的乳化香肠;聚类分析表明,不同饲养方式肉羊的羊肉制成的乳化香肠品质差异明显,放牧方式肉羊的羊肉制成的乳化香肠总体品质优于舍饲。
  • 刘金昉, 刘红英, 王慧青, 秦红利
    核农学报. 2014, 28(2): 252-25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不同浓度的低温盐水处理南美白对虾,以处理时间为水平,以剥壳耗时、对虾的挥发性盐基氮含量、ATP酶活性、硬度、弹性、壳肉间拉力、温度变化趋势为测定指标,结合感观评定,确定了南美白对虾低温盐水预处理剥壳最佳处理条件为:4°Bé低温盐水处理1h,此时虾体温度为0.067℃,剥壳时间为8.77分,虾肉弹性为3.89mm,硬度为14.86N,拉力为1.27N,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为4.61mg·100g-1,ATP酶活虾为0.059U·mg-1。虾肉较完整,肉质好,色泽、气味正常。本研究将为南美白对虾机械剥壳提供技术支撑。
  • 蔺佳良, 繆芳芳, 蔡江佳, 周君, 李晔, 王春琳, 张迪骏, 童茜茜, 黄健, 苏秀榕
    核农学报. 2014, 28(2): 259-26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探明收获季节的中华绒螯蟹雌蟹不同部位在不同温度下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并为加工提供参考。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对挥发性物质变化进行检测和分析。电子鼻能够灵敏的检测加热前后气味的变化,新鲜雌蟹在加热到100℃和150℃气味发生明显变化,最终利用GC-MS从新鲜、100℃和150℃雌蟹的不同部分中鉴定出101种、130种和113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有醇类、酮类、醛类、酚类、酯类、碳氢类等化合物。新鲜雌蟹土腥气味较重,主要是三甲胺等物质引起;100℃雌蟹呈现出浓郁香气,主要是壬醛、6-甲基-5-庚烯-2-酮等化合物引起;150℃雌蟹会表现出烤香味,是由2,5-二甲基吡嗪、2-乙酰基吡咯等引起。雌蟹在加热前后挥发性物质变化较大,电子鼻与HS-SPME-GC-MS结合使用后可以分析不同加热温度下雌蟹不同部位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 江宁, 刘春泉, 李大婧
    核农学报. 2014, 28(2): 270-27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对冬瓜脆条真空微波联合气流膨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均匀设计法,考察预干燥后含水率、微波功率和时间、膨化温度、抽空干燥温度和时间6因素5水平对膨化率、脆度、亮度L*和终含水率的影响,并通过逐步回归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膨化工艺参数组合为:预干燥后含水率47.4%,微波功率8.5W·g-1,微波加热时间为135s,膨化温度为106℃,抽空干燥温度为72℃,抽空干燥时间为85min。研究结果可为真空微波联合气流膨化冬瓜脆条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 吴雪丽, 申亮, 刘红英
    核农学报. 2014, 28(2): 278-28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延长扇贝的货架期,在单一生物保鲜剂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选取蜂胶提取液、羧甲基壳聚糖和茶多酚为保鲜剂,在0℃的贮藏环境下对扇贝进行3因素3水平的L9(33)正交试验处理,并对各处理组进行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菌落总数、感官评分和pH值等指标测定,从中筛选出保鲜效果较好的复合型生物保鲜剂。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扇贝保鲜效果影响的主次顺序为:茶多酚>羧甲基壳聚糖>蜂胶溶液,最佳复合保鲜剂的配比为:0.2%茶多酚、1.5%羧甲基壳聚糖和 0.3%蜂胶提取液。
  • 蒋娅婷, 曹锦轩, 张玉林, 廖国周, 潘道东, 沈建良, 陈兴邦
    核农学报. 2014, 28(2): 285-29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食品体系除具备营养、乳化稳定等功能特性外,风味特性也是其重要特性之一,受蛋白质的影响很大。蛋白质降解能促进风味形成,而最主要的是通过与挥发性风味成分作用影响食品风味释放与感知,这种现象已经为人们熟知,然而其作用机制等相关研究尚存在很大不足。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对蛋白质与挥发性风味成分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及目前常用的研究手段进行综述,并系统介绍和总结了蛋白质种类、构象及浓度,风味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分子特性,介质条件(盐分、pH、温度)三大因素对蛋白质与风味作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席利莎, 木泰华, 孙红男
    核农学报. 2014, 28(2): 292-30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原酸类物质是植物体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由于绿原酸类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菌消炎、降血压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已成为活性物质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绿原酸类物质的组成结构、提取纯化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生物活性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绿原酸类物质在食品、医药保健品及化妆品等领域的开发应用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 杨封科, 高世铭, 张绪成, 马一凡
    核农学报. 2014, 28(2): 302-30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3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春玉米沈单16号品种为试验材料,全膜双垄沟播(FMRFC)、沙膜二元覆盖沟种(FSMC)、全沙覆盖平作(SMC)和露地平作(CK)为处理,研究旱地玉米覆盖栽培的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各覆盖处理玉米苗期-抽雄期0~25cm土层的平均地温均有所提高,对0~100cm土层的土壤水分的消耗增大,且都以FMRFC居首,比CK增温3.1~3.3℃、多耗水9.8%。收获后,各覆盖处理0~2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得到了恢复,但20~100cm土层的水分没有恢复到播前状态。覆盖处理显著改善了穗粒数、穗粒重和百粒重等经济性状,增加了玉米产量,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优先次序为FMRFC >FSMC >SMC >CK。FMRFC是半干旱区玉米种植优先选择的覆盖方式,但对0~100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较多,对年际水分平衡不利,需深化匹配水分高效调控技术的研究。
  • 李彩虹, 冯美臣, 王超, 尹超
    核农学报. 2014, 28(2): 309-31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3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冠层光谱响应规律,依据本区域的推广种植播期,本试验设置4个播期,获取其冠层光谱及相关数据,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4个播期试验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模拟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混合播期。结果表明,在4个播期和模拟混合播期下所建立的叶绿素含量光谱监测模型中,以播期10月6日的DVI(780,670)所建立的叶绿素含量光谱模型最好,其R2可达0.7835。利用同年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其预测值和实测值的R2可达0.8617,且RERMSE最小,表明播期10月6日是对冬小麦叶绿素含量进行预测的最佳播期,依此所建立的冬小麦叶绿素含量光谱监测模型是可行的。同时,所建立模拟混合播期模型的决定系数可达0.6713,实测值和预测值的验证R2可达0.8342,RERMSE也较小,说明该模拟混合播期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各种播期条件下的叶绿素含量,因此,模拟混合播期模型在现实的应用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普适度。研究结果可为冬小麦品质的大尺度遥感监测和小麦生产的宏观管理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景立权, 赵福成, 刘萍, 袁建华, 陆大雷, 陆卫平
    核农学报. 2014, 28(2): 317-32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苏玉30、苏玉20、苏玉29 3个玉米品种为材料,4年在大田设计6个施氮水平(0、360、405、450、495、540kg·hm-2)的试验,测试了玉米5个生育期内的光合及干物质指标,并用模型模拟产量及干物质的积累。研究了施氮水平对超高产夏玉米(≥15 000kg·hm-2)产量、干物质生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450kg·hm-2施氮水平处理下产量最高,3个品种的最高产量分别为13 798、15 455、16 787kg·hm-2;确定了3个品种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461.3、463.8、452.8kg·hm-2,过高过低施氮均不利于增产。(2)450kg·hm-2施氮水平增大了开花期光合速率,降低了灌浆期光合速率下降幅度。450kg·hm-2施氮水平下的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在灌浆中前期大,积累量多。450kg·hm-2施氮水平下,对干物质积累的Richards方程解析表明,3个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时的日期均在花后10d内,且越晚产量越高;生长活跃期越长(花后25d),实际和理论干物质积累量越大的品种,产量就越高。对比3个品种的实际和理论干物质积累量的差值后知,苏玉20、苏玉29仍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因此,通过氮肥运筹增大灌浆期的光合速率,推迟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时的日期,促使灌浆前期有着较大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积累速率,将是获得超高产玉米群体的关键。
  • 郭人铭, 吴冰, 杜洋, 郝再彬, 张达
    核农学报. 2014, 28(2): 327-33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矮秆品种具有改善株型、抗倒伏和高产等优点。以大豆东农42及其矮秆突变体东泽11为试验材料,于7月1日至8月20日每隔10d进行浓度为100mg·L-1外源GA3处理,探讨外源GA3对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株高生长、叶片光合特性以及光合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GA3处理均促进了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株高的生长,且对矮秆突变体株高的促进率高于野生型,100mg·L-1GA3处理使矮秆突变体恢复野生型植株表型。外源GA3处理,矮秆突变体叶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淀粉含量增加,光合速率、可溶性糖、蔗糖含量降低;野生型叶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增加,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淀粉含量降低。

  • 曹晓涵, 韩兴发, 陈志渝, 曾宪垠
    核农学报. 2014, 28(2): 335-34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GnRH并列体二聚物(GnRH-Tandem-Dimer,GTD)为免疫原主动免疫SD雌鼠,检测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生殖相关基因表达变化,分析主动免疫GTD对SD雌鼠生殖功能的影响。选取48只性成熟SD雌鼠随机分为GTD免疫去势组和空白组。免疫组雌鼠于12周龄时初免GTD免疫去势疫苗,4周后加免。每两周采集血液检测血清激素含量变化。分别于加免后4、8、12周处死大鼠,每组处死8只,收集血液;并采集下丘脑、垂体、卵巢,分析生殖相关基因mRNA表达变化。结果显示,GTD主动免疫后大鼠卵巢严重萎缩,重量下降到对照组的23.12%(p< 0.05);血清FSH、LH、P4及E2含量均显著下降(p< 0.05);除下丘脑GnRH mRNA先上升后下降外,下丘脑ER、垂体GnRH-R、LH-β、FSH-β和卵巢LH-R、FSH-R和ER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 0.05)。结果表明,GTD主动免疫可通过对生殖内分泌激素分泌的调节和对生殖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调控,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
  • 吴进东, 丁广礼, 朱旺生, 陈科, 张珍林
    核农学报. 2014, 28(2): 343-34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小麦生产水平,2010-2011年度以烟农19为材料,在总施纯氮量为240 kg·hm-2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后移与花后叶面喷施6-BA对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后移、花后叶面喷施6-BA均显著提高籽粒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S)活性,对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GBSS)活性均无显著影响。氮肥后移能显著提高穗粒数、千粒重、产量;花后叶面喷施6-BA提高千粒重与产量。氮肥后移、花后叶面喷施6-BA均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及各组分含量、谷醇比、蛋白质累积量、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支直比、淀粉累积量;且花后叶面喷施6-BA促进氮肥后移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B1N4处理(基肥:拔节肥:孕穗肥比例为3:5:2,结合花后叶面喷施浓度10 mg·L-1 的6-BA,施量100mL·m-2)提高冬小麦产量与品质效果最优。
  • 付连双, 王晓楠, 李卓夫, 谢冬微, 孙莹璐, 郑伟
    核农学报. 2014, 28(2): 350-35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冬小麦越冬期间土壤水分对其抗寒性的影响,以返青率存在差异的两份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水分梯度试验,共设置土壤绝对含水量的15%±2%、30%±2%和45%±2%和对照(CK,35%~40%)4个水分处理,其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22.4%~29.3%、48.3%~55.2%、60.7%~69.1%和74.1%~81.0%,对一些与抗寒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会引起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重度干旱(15%±2%)会引起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POD)、谷胱甘肽(GSH)值升高。抗寒性强的品种其平均SOD、POD、GSH和AsA值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其活性氧清除能力强,封冻前土壤绝对含水量为35%~40%更有利于冬小麦的安全越冬。
  • 赵明辉, 白雅梅, 李文霞, 吕文河
    核农学报. 2014, 28(2): 358-36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2.0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对盐中度敏感的作物。二倍体马铃薯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是耐盐碱育种的宝贵资源。本试验旨在通过比较耐盐(NaCl)性不同的二倍体马铃薯在碱(NaHCO3)胁迫下的形态和生理性状的表现,探索二倍体马铃薯耐盐性和耐碱性之间是否有一定关系。试验材料包括15个富利亚(Solanum phureja,PHU)与窄刀薯(S. stenotomum,STN)杂种(PHU-STN)无性系(这15个无性系是根据耐盐性试验选出,分为高、中、低3组)及它们的亲本。在MS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NaHCO3胁迫PHU-STN杂种无性系,处理28d后测定形态性状(芽长、芽鲜重、芽干重、根长、根鲜重和根干重)和生理性状(SOD活性、P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二倍体马铃薯对碱敏感度与对盐敏感度基本一致,即耐盐二倍体马铃薯也耐碱,但由于绝大多数指标在三个组内的5个无性系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