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付孟, 王丹, 何毅, 王钢, 唐艺文, 于明, 高鹏, 黄敏
    核农学报. 2022, 36(9): 1789-179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9.1789
    摘要 (281) PDF全文 (368) HTML (80)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高能电子束辐照对大黄的影响,以川产道地大黄饮片为试验材料,以未处理组及硫磺熏蒸组为对照,研究不同剂量(2、3、5、7、10、13、15、25 kGy)电子束辐照对大黄微生物数量、理化性质、活性成分、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能电子束辐照能降低大黄饮片中的微生物数量,3~5 kGy及以上剂量辐照使大黄微生物数量降至检测限以下,在360 d的贮藏期内微生物数量均控制在药典规定以下,保持较高的卫生标准,而经7 kGy及以上剂量辐照可完全灭菌。辐照对大黄干燥失重、总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水浸物含量显著增加,其5种蒽醌类成分含量略有增加。贮藏期内,大黄水浸物、蒽醌类活性成分含量明显下降,辐照处理能较好地保持大黄的质量。综合评价表明,3~5 kGy辐照剂量范围能有效杀灭大黄中的微生物,同时大黄水浸物含量明显增加,活性成分含量略有增加,适用于辐照后短期(约180 d)贮藏。7~10 kGy辐照处理能使微生物含量在一年贮藏期内处于较低水平,且对其活性成分含量具有较好的保持作用,适用于辐照后长期(约360 d)贮藏。本研究结果为高能电子束辐照技术在大黄及其制剂的加工与贮藏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李梁, 李春霖, 王贞红, 刘振东, 聂晶, 张永志, 袁玉伟
    核农学报. 2022, 36(9): 1797-180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9.1797
    摘要 (250) PDF全文 (214) HTML (77)   可视化   收藏

    西藏茶叶具有高原茶品质特征,是助推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高价值农产品。为探明西藏茶叶同位素特征,探索气象环境对茶叶同位素的影响,本研究收集了西藏不同海拔地区茶叶以及全国主产区茶叶样品,分析茶叶中稳定同位素值(δ13C、δ15N、δ2H、δ18O),同时收集部分采样点的环境气象信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探究西藏茶叶同位素特征及环境因子关联性。结果表明,西藏茶叶δ13C值分布于-31.9‰~-27.8‰之间,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显著低于其他主产区样品(P<0.01),δ13C值主要与采样当月的日照时间和气温有关;西藏茶叶δ15N与其他主产区样品无显著差异,且与环境气象因子关联性较弱;δ2H值介于-111.5‰~-40.5‰之间,与环境气象因子关联性最强,受相对湿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δ18O值介于22.2‰ ~ 27.6‰之间,主要与气温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为西藏茶叶产地特征挖掘提供了研究思路,为西藏茶叶品牌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李卓豪, 毕金峰, 易建勇, 冯舒涵, 郭玉霞
    核农学报. 2022, 36(9): 1805-181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9.1805
    摘要 (273) PDF全文 (405) HTML (90)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小分子糖对真空冷冻干燥(FD)果蔬质构的影响,并寻找蔗糖的替代品,本试验通过建立FD果蔬天然网络结构模拟体系——果胶-纤维素气凝胶体系,并在该多孔骨架结构上搭载11种小分子糖,考察了不同小分子糖对FD气凝胶的微观结构、质构、吸湿性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果糖、水苏糖、麦芽糖醇样品的硬度显著高于添加蔗糖样品,而添加海藻糖和低聚异麦芽糖样品的硬度显著低于添加蔗糖样品;所有样品中,仅果糖样品的脆度显著高于蔗糖样品;低聚果糖样品的外观、质构以及吸湿性品质均与蔗糖样品相近,且Tg较高。因此,在FD果蔬工业生产中,低聚果糖是极具发展前景的一种蔗糖取代糖。本研究结果证实了小分子糖是果胶-纤维素气凝胶形成硬度和脆度的物质基础,可为FD果蔬生产过程中小分子糖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郭依萍, 李冉, 叶可萍, 李仲情, 陈永芳, 张园园
    核农学报. 2022, 36(9): 1815-182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9.1815
    摘要 (354) PDF全文 (421) HTML (129)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气调包装协同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狮子头品质及货架期的影响,本研究设置对照组(普通彩袋包装)、气调包装组(40%CO2+60%N2)以及气调包装协同不同处理时间的低温等离子体组(MAP-3 min、MAP-6 min、MAP-9 min),通过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感官评定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指标综合评价狮子头的贮藏品质。结果表明,气调包装协同低温等离子体处理使狮子头的初始微生物数量降低0.70~1.56 log CFU·g-1,能有效减缓狮子头贮藏过程中TVB-N值的增加及脂质氧化。经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的新鲜狮子头中庚醇、1-己醇、1-丙醇、2-癸酮及壬酸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增加。2-己酮、2-丁酮、苯乙烯、2-甲基吡嗪及八甲基三硅氧烷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能是狮子头腐败气味的主要成分。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组相比,MAP-6 min和MAP-9 min处理均可将狮子头货架期延长7 d,MAP-6 min和MAP-9 min 2组狮子头在贮藏7 d后微生物及TVB-N、TBARS等品质指标无显著差异。综合各项指标及能源成本,40%CO2+60%N2气调包装协同低温等离子体处理6 min可以在显著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同时保持狮子头的品质,将产品货架期延长至14 d。本研究结果为中式调理类肉丸制品新型保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宋丛丛, 赵垚垚, 李昂, 林琼, 段玉权
    核农学报. 2022, 36(9): 1826-183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9.1826
    摘要 (363) PDF全文 (342) HTML (104)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一氧化氮(NO)处理对桃果实冷藏期间冷害及呼吸作用的影响,本研究以映霜红桃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NO(0、5、10、15 μL·L-1)处理,检测桃在4℃贮藏期间冷害症状、冷害指数、硬度、呼吸速率、呼吸途径关键酶的变化。结果表明,10 μL·L-1NO处理延缓了桃冷害的发生,显著降低了冷害指数、呼吸速率(P<0.05),维持了桃果实的硬度,使果实正常软化后熟。同时,10 μL·L-1NO处理通过抑制桃果实糖酵解、三羧酸(TCA)循环、细胞色素氧化酶途径关键酶—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琥珀酸脱氢酶(SDH)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OX)的活性(P<0.05),抑制了果实呼吸速率,延缓了果实衰老。10 μL·L-1 NO处理通过提高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H)的联合活性及抗氰呼吸途径关键酶—交替氧化酶(AOX)的活性,增强了桃果实的抗冷性,减轻了桃果实的冷害。本研究结果为NO在桃果实贮藏保鲜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管婉, 储婷, 鲍大鹏, 黄天宇, 张建, 黄卫华, 李福后, 唐利华
    核农学报. 2022, 36(9): 1834-184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9.1834
    摘要 (209) PDF全文 (258) HTML (52)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光照对香菇菌丝后熟转色过程中活性氧代谢的影响,通过设置自然光照条件与黑暗条件下香菇菌丝后熟转色对比试验,分析其活性氧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及自噬的差异。结果表明,自然光照条件下香菇菌丝正常后熟转色,黑暗条件下香菇菌丝不转色。自然光照条件下香菇菌丝活性氧含量、MDA含量、NADPH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高于黑暗条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则与之相反。同时,香菇菌丝细胞自噬的透射电镜分析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自噬基因Atg8的表达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光照条件下香菇菌丝细胞的自噬特征明显。本研究结果为优化香菇栽培的环境条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后续对光照环境下香菇体内氧化平衡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了有效参考。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程冯云, 田俊, 袁蕾, 牛慧慧, 王富海, 周林燕
    核农学报. 2022, 36(7): 1371-138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7.1371
    摘要 (250) PDF全文 (402) HTML (51)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杀菌方式对石榴浊汁在4℃冷藏期间微生物和色泽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超高压技术(HPP,450 MPa/1 min、450 MPa/5 min、550 MPa/1 min、550 MPa/5 min)、巴氏杀菌技术(PT,85℃/30 s)和高温短时杀菌技术(HTST,110℃/8.6 s)对石榴浊汁进行杀菌处理,并重点研究了抗坏血酸和色泽参数变化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冷藏期间,HPP和HTST处理石榴浊汁微生物在标准范围内。HPP处理能较好地保留石榴浊汁中脱氢抗坏血酸(DHAA)的含量,而PT和HTST处理后DHAA含量较未处理样品(第0天)分别降低了21%和35%;冷藏期间不同杀菌方式处理后DHAA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经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发现,HPP处理组DHAA的降解速率常数k值高于PT和HTST处理组。与热处理(PT和HTST)相比,冷藏前期,HPP处理能保持石榴浊汁较高的L*a*b*值和较低的ΔE值,保持较优的色泽品质;采用一级分数转换动力学模型对L*a*ΔE值进行拟合,发现HPP处理样品色泽参数在冷藏过程中的k值同样高于热处理样品,即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HPP处理组色泽品质逐渐降低。综上所述,HPP处理能在保证石榴浊汁冷藏期间微生物安全的同时,较好地保持其色泽品质。本研究为石榴浊汁工业化生产中杀菌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刘馨雨, 张海生, 许铭芯, 辛相余, 穆明月, 梁鑫宇
    核农学报. 2022, 36(7): 1381-139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7.1381
    摘要 (252) PDF全文 (262) HTML (49)   可视化   收藏

    沙棘叶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等多种活性成分,为提高其提取率和利用率,本研究采用常规溶剂萃取、超声辅助、微波辅助、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4种方法对沙棘叶黄酮进行提取,测定沙棘叶黄酮得率并观察沙棘叶的微观组织结构,比较筛选沙棘叶黄酮的最佳提取方法。并采用响应面法对最佳提取方法进行工艺优化,同时测定沙棘叶黄酮组成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法是提取沙棘叶黄酮的最佳方法,黄酮得率较常规溶剂萃取法提高了42.54%(P<0.05),沙棘叶细胞损伤最严重。超声波微波协同提取沙棘叶黄酮的最佳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1%、提取时间18 min、微波功率446 W,此时黄酮得率为42.09 mg·g-1。沙棘叶黄酮提取液中共鉴定出6种黄酮类成分,分别为儿茶素、丁香酸、山萘酚、槲皮素、异鼠李素、杨梅素,其中儿茶素含量最高,为1.474 8 mg·g-1,其余5种的含量均在0.1~0.3 mg·g-1之间,山萘酚最低,为0.125 2 mg·g-1;沙棘叶黄酮提取液具有较强的还原力及较高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抗氧化活性较高。本研究为沙棘叶黄酮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胡学佳, 戴志远, 张晓頔, 董烨, 金仁耀
    核农学报. 2022, 36(7): 1391-140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7.1391
    摘要 (226) PDF全文 (280) HTML (62)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利用红娘鱼制备降血压肽,以红娘鱼鱼糜为原料提取蛋白,并对其进行酶解制备降血压肽。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率和水解度为指标,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酶解红娘鱼鱼糜蛋白制备降血压肽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最优条件下制备的酶解产物进行分子量和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是制备降血压肽的最适蛋白酶,响应面法优化制备降血压肽的最佳酶解条件为pH值9、酶与底物的比值(酶底比)1.4%、温度54℃、时间2 h,此条件下酶解制得的降血压多肽ACE抑制率理论值为88%,实际值为89.3%;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可得酶解产物相对分子量<2 000 Da。通过测定酶解产物样品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OH)清除率及还原力判定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酶解产物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本研究结果为红娘鱼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基础。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翁梓雨, 李双, 陈娟娟
    核农学报. 2022, 36(7): 1402-141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7.1402
    摘要 (315) PDF全文 (408) HTML (105)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了解饵料微藻中类胡萝卜素在双壳贝类生长发育阶段中的吸收和代谢过程,本试验选择我国重要的滩涂养殖贝类——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分析饵料微藻喂养后的幼虫阶段——担轮幼虫、D形幼虫、壳顶期、眼点期和稚贝期中类胡萝卜素分布和代谢变化。结果表明,在9种饵料微藻中,叉鞭金藻和牟氏角毛藻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 290.7和1 326.4 mg·kg-1。外源摄入这两种饵料微藻后,幼虫阶段中共鉴定出5种类胡萝卜素,包括1种新合成类胡萝卜素(贻贝黄素)和4种微藻来源类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岩藻黄酮醇、岩藻黄素),其中岩藻黄素的含量最高,与微藻中岩藻黄素含量高的现象一致。担轮幼虫中未检测到类胡萝卜素,而贻贝黄素仅从壳顶期开始检出。类胡萝卜素的变化与发育阶段呈正相关,从D形幼虫到壳顶期,岩藻黄酮醇、岩藻黄素、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的累积最为迅速,分别增加了20.3、20.3、8.0和1.5倍,并在稚贝期达到最高值。此外,与类胡萝卜素吸收代谢相关的基因ABCA1、SRB1和βCMOOX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其中,参与合成代谢的βCMOOX表达最显著,从壳顶期到稚贝期,其表达量增加了38.2~43.3倍,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了壳顶期贻贝黄素的合成。本研究结果为了解贝类生物中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及代谢途径提供了基础数据。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李乔, 马纪兵, 余群力, 韩玲
    核农学报. 2022, 36(7): 1413-142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7.1413
    摘要 (210) PDF全文 (104) HTML (30)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宰后NO-AMPK通路对牛肉蛋白特性及肉品质的影响,以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剂L-NAME、一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抑制剂Compound C处理的牛臀股四头肌为研究对象,生理盐水处理作为对照,将肉样与处理液在4℃条件下1:1(g:mL)混合浸泡12 h后,在成熟0、6、12、24、48、72、120 h测定肉样的蛋白功能特性、保水性、嫩度以及肌肉组织结构等相关指标。结果显示,L-NAME组中一氧化氮NO含量在6~72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组中AMPK活性先增大后减小,L-NAME组和Compound C组中AMPK活性在6 h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4.78%和26.75%;L-NAME组中总蛋白溶解性在6、24 h低于Compound C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面疏水性在12、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高于Compound C组;L-NAME组中剪切力仅在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低于Compound C组(P<0.05);对照组中肉样蒸煮损失最大,Compound C组中肉样蒸煮损失最小。以上结果表明,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NO能够通过AMPK通路改善牛肉嫩度,但对其保水性产生了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牛肉宰后能量代谢及肉品质控制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张涛, 张莹, 唐兴隆, 李鸿, 李平, 杨清慧, 代治国, 张先锋
    核农学报. 2022, 36(7): 1425-143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7.1425
    摘要 (250) PDF全文 (330) HTML (67)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探索玉米籽粒机械损伤的自动、准确、快速识别技术,本试验首先采用灰度法、色度阈值法、色彩恢复的多尺度Retinex法、基于卷积的Sobel法分别对玉米籽粒进行区域分割和质量比较;其次提取玉米籽粒的二值化图像特征,建立玉米籽粒的机械损伤判别分析和逐步剔除模型;最后利用构建和验证集样本对2种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卷积的Sobel法二值化图像质量最优,其均方误差、峰值信噪比、熵、平均梯度分别为1.813 5、45.545 5 dB、2.838 7 bit/pixel、7.358 4;利用置信区间法得到了正常与机械损伤样本形态特征的最优阈值,各形态指标对判别是否产生机械损伤的贡献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面积、周长、最短费特雷直径、最长费特雷直径,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299 5、0.283 2、0.241 7、0.175 5;得到了玉米籽粒多元线性机械损伤判别模型,相关性为0.805,判别分析和逐步剔除模型的平均准确率分别为93.00%、85.67%,构建集与验证集准确率差值分别为2.00%和3.33%。本研究可为玉米籽粒品质视觉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严雨婷, 沈舒民, 孔祥礼
    核农学报. 2022, 36(5): 937-94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5.0937
    摘要 (278) PDF全文 (84) HTML (49)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预处理对辛烯基琥珀酸改性芋艿淀粉颗粒结构和功能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奉化芋艿淀粉为材料,对其进行电子束辐照预处理,分析处理前后改性淀粉的颗粒结构、热力学性质、溶胀特性、消化性和乳化性。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预处理显著改变了辛烯基琥珀酸改性芋艿淀粉酯的理化与功能特性。随着辐照剂量从2 kGy逐步增加至50 kGy,辛烯基琥珀酸改性淀粉(OSTS)颗粒屑状点逐渐增多、表面形成的皱痕和突起加深,并出现颗粒破裂;快消化淀粉(RDS)含量和水溶性指数不断增加,结晶度、缓慢消化淀粉(SDS)、糊化峰值温度(Tp)不断下降;直链淀粉含量和溶胀力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糊化焓、抗性淀粉、乳化稳定性和FTIR光谱中1 047 cm-1/1 022 cm-1 峰强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本研究为采用电子束辐照预处理技术改善辛烯基琥珀酸改性淀粉的功能特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马宇轩, 谢立娜, 谭丽芹, 梁克红, 赵姗姗, 郄梦洁, 胡翔宇, 赵燕
    核农学报. 2022, 36(5): 950-95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5.0950
    摘要 (259) PDF全文 (165) HTML (61)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泌乳期及产地来源对牛奶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并建立产地溯源模型,从我国4个地区(河北、宁夏、陕西和内蒙古)共采集120份牛奶样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牛奶中12种矿物元素的含量,研究泌乳期不同阶段牛奶中矿物元素特征的变化并进行产地溯源。结果表明,泌乳期不同阶段样品的矿物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泌乳阶段,含量最高的是钾,其次是钙,最低的是铬。除钼外,其余11种矿物元素的含量在4个地区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和交叉验证的结果表明,矿物元素可以对不同产地来源的牛奶样品进行分类,交叉验证的准确率为88.3%,通过计算得出产地鉴别的关键因子是锶、铬、锌及锰。综上,多元矿物元素是鉴别牛奶地理来源的有效工具。本研究结果为保障乳制品安全及真实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张忠梁, 舒英格, 何季, 任明慧
    核农学报. 2022, 36(5): 957-96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5.0957
    摘要 (250) PDF全文 (223) HTML (52)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贵州省名优茶产地不同深层土壤对茶叶矿质元素溯源效果的影响,以土壤-茶叶的多矿质元素法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法、逐步线性判别分析(SLDA)对茶叶产地进行溯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茶叶和土壤具有独特的矿质元素指纹,茶叶中Fe、Mn、K、Ca、Mg、Cu的含量与土壤中对应元素含量显著相关(P<0.05),以这6种矿质元素含量结合PCA可有效区分茶叶的地理起源;不同深层土壤对茶叶产地的溯源有不同影响,通过SLDA法、BP神经网络法明确了以60~80 cm的土层进行产地溯源的效果最优,产地溯源验证判别率分别为98.5%(SLDA法)和100%(BP神经网络法),并基于SLDA法确定了Zn、Cu、P、Mn、Fe、Mg和K 7种元素构建的贵州名优茶产地溯源模型。此外,研究发现茶叶产地溯源几乎不受茶树品种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贵州省名优茶矿质元素指纹图谱的建设及土壤-茶叶产地溯源的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黄娇丽, 邓雅妮, 易有金, 朱树清, 邓后勤, 朱利红
    核农学报. 2022, 36(5): 967-97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5.0967
    摘要 (251) PDF全文 (177) HTML (41)   可视化   收藏

    为开发新型安全的植物源沙糖橘保鲜剂,本研究以沙糖橘为研究对象,探讨丁香、肉桂、鱼腥草和广藿香对沙糖橘的防腐保鲜效果,并以普鲁兰多糖为成膜剂,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筛选出最佳复合涂膜保鲜剂。结果表明,0.20 mg·mL-1丁香水提液+0.10 mg·mL-1鱼腥草水溶液+1.50%普鲁兰多糖复合涂膜保鲜剂处理组对沙糖橘的保鲜效果最佳。与空白对照组CK1和蒸馏水处理组CK2相比,在温度28℃、相对湿度75%、贮藏时间10 d的条件下,复合涂膜保鲜剂组处理的沙糖橘失重率分别降低了10.89、9.04个百分点,腐烂率分别降低了15、30个百分点,呼吸强度分别降低了42.97%、36.6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了2.70、3.51个百分点,VC含量分别提高了57.72%、23.29%,可滴定酸含量分别提高了0.15、0.16个百分点。同时,复合涂膜保鲜剂处理组能诱导沙糖橘中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防御相关酶的活性,显著减少丙二醛含量的积累,从而提高其自身抗病性。复合涂膜保鲜剂组和0.225 g·L-1咪鲜胺阳性对照组的保鲜效果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为开发新型安全的植物源沙糖橘保鲜剂提供了理论支持。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魏舒楠, 韩延超, 刘瑞玲, 陈杭君, 郜海燕
    核农学报. 2022, 36(5): 978-98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5.0978
    摘要 (306) PDF全文 (300) HTML (62)   可视化   收藏

    为保持鲜切莲藕货架期的感官及营养品质,选取氯化钙、阿魏酸和乙醇3种保鲜剂进行单因素实验,以总容差ΔE*、失重率和菌落总数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设计优化最佳配方并验证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氯化钙、阿魏酸和乙醇复配能有效改善鲜切莲藕的贮藏品质。经方差分析和回归拟合确定复合保鲜剂最优配比为氯化钙质量分数0.68%、阿魏酸质量分数0.18%、乙醇体积分数15%(均用无菌水配制)。通过验证,贮藏12 d后鲜切莲藕的ΔE*为8.64,失重率和菌落总数分别为2.85%和7.26 lg(CFU·g-1), 与预测值相近;复合保鲜剂还能够维持鲜切莲藕的硬度及微观结构,减缓可溶性固形物、抗坏血酸等营养物质流失,抑制酚类物质含量下降及可溶性醌的积累。本研究结果可为鲜切莲藕复合保鲜剂的研发及提高鲜切莲藕贮藏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郭慧珍, 党斌, 张杰, 张文刚, 刘煜, 杨艳红, 杨希娟
    核农学报. 2022, 36(5): 988-99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5.0988
    摘要 (518) PDF全文 (426) HTML (206)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不同磨粉方式制备的青稞粉之间品质特性的差异,本试验分别选用超微粉碎、石磨、工业制粉设备磨制青稞粉,比较不同磨粉方式对青稞粉基础营养成分、表观结构及粉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磨粉方式对青稞粉的表观结构未产生较大影响,但显著影响了青稞粉的营养成分含量及粉体特性。超微青稞粉的色泽亮(L*值为88.45)、破损淀粉含量(24.76%)高,粉体崩解值(643 mPa·s)、堆积密度(0.34 g·mL-1)及振实密度(0.50 g·mL-1)低,回生值(583.8 mPa·s)高、热糊稳定性较好,具有较高的溶解度(19.57%)和膨胀度(8.71%);石磨青稞粉具有较低的破损淀粉含量(11.48%)、持油能力(1.03 g·g-1)和持水能力(7.18 g·g-1)以及较好的冻融稳定性(析水率<66%);工业青稞粉的休止角(55.5°)、滑角(70.5°)、堆积密度(0.39 g·mL-1)及振实密度(0.63 g·mL-1)大,具有峰值黏度(2 407 mPa·s)高、回生值(110 mPa·s)低、溶解度(14.98%)低的特点。综上,不同磨粉方式对青稞粉的营养品质及粉体特性影响较大。本研究结果为青稞粉加工方式的选择、改良及其在青稞加工制品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马燕, 梁琪, 宋雪梅
    核农学报. 2022, 36(5): 998-100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5.0998
    摘要 (226) PDF全文 (154) HTML (40)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超声牦牛乳的酶促凝胶流变特性,并进一步分析超声后牦牛乳的蛋白疏水性和脂肪球粒径如何影响凝胶网络的形成,本研究以牦牛乳为原料,进行超声处理(时间5 min和10 min,功率300、400和500 W)后,编号为US1(300 W,5 min)、US2(300 W,10 min)、US3(400 W,5 min)、US4(400 W,10 min)、US5(500 W,5 min)和US6(500 W,10 min),以未处理的牦牛乳作为对照(CK),通过小振幅振荡时间扫描获取凝胶形成的流变信息。结果表明,超声处理后牦牛乳的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pH值无显著变化(P>0.05),而均质效率和乳液稳定性显著提高(P<0.05);超声处理能够增加凝胶的储能模量,使得牦牛乳酶促凝胶的弹性增加。US5和US6的储能模量增幅最多(分别为6 824和7 189 Pa),但凝胶时间长。与CK相比,超声牦牛乳US1、US2、US3和US4的凝胶时间分别缩短了1.78、3.72、5.75和4.74 min;超声处理在改变乳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同时减小了脂肪球尺寸。与CK相比,US3最大荧光强度显著增加了51.22%(P<0.05),脂肪球粒径分布范围为0.300~4.002 μm,集中在1.974 μm处。US4最大荧光强度显著降低了5.31%(P<0.05),脂肪球粒径呈双峰分布,范围为0.131~4.502 μm。综上所述,经过不同时间和不同功率的超声处理后,US1~US6乳蛋白表面疏水性和脂肪球尺寸受到影响的程度不同,使得凝胶网络体系存在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凝胶特性。本研究为超声技术在牦牛乳凝胶类制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徐远芳, 彭玲, 李鹏辉, 张祺玲, 高美须, 周毅吉, 李文革, 邓钢桥
    核农学报. 2022, 36(4): 745-75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4.0745
    摘要 (224) PDF全文 (366) HTML (49)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电子束辐照灭菌对山银花药材质量的影响,分别采用0、2.8、6.3、9.5、18.8 kGy吸收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处理山银花及其提取物,研究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对其生物负载及指标成分绿原酸含量、抗氧化活性及指纹图谱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能够有效降低山银花及其提取物中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随着吸收剂量增大,其存活数显著降低;电子束辐照对山银花及其提取物中绿原酸的含量及1,1-二苯基-2-苦基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的影响不大,其变化与吸收剂量均无显著线性相关性(P>0.05),当吸收剂量达到18.8 kGy时,与未辐照样品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吸收剂量电子束辐照处理的山银花及其提取物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为1;聚类分析(CA)结果也表明经不同吸收剂量电子束辐照处理的样品与未辐照样品未呈现显著差异。综上,电子束辐照灭菌对中药材山银花及其提取物的质量无明显影响。本研究利用谱效分析,系统评价电子束辐照灭菌对中药材山银花及其提取物质量的影响,为电子束辐照技术在山银花药材贮藏中的科学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