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3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10
  

  • 全选
    |
    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
  • 冉思婷, 张嘉琪, 王杰
    核农学报. 2025, 39(2): 213-22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麦角硫因是食用菌中的天然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和螯合金属等作用。为进一步提高生物发酵法生产麦角硫因的产量,本研究利用紫外诱变(UV)、甲基磺酸乙酯诱变(EMS)、航天诱变(SFM)技术对榆黄菇菌株进行诱变处理,以菌丝生长速度和液态发酵麦角硫因产量为评价指标,选育高产麦角硫因榆黄菇菌株。结果表明,UV诱变、EMS诱变和SFM诱变处理后分别得到了46、40、48株突变菌株,其中UV诱变产麦角硫因菌株的正突变率最高,为43.48%。UV诱变、EMS诱变和SFM诱变分别得到8、3、1株液态发酵麦角硫因产量极显著高于出发菌株的榆黄菇菌株(P<0.01)。在12株高产麦角硫因诱变菌株中,UV-30株产量最高,是出发菌株的2.16倍,UV-13的生长速度最快,是出发菌株的1.02倍。遗传距离分析表明SFM诱变菌株变异程度高于UV诱变菌株,且两者变异程度均高于EMS诱变菌株。本研究结果为麦角硫因生物合成途径基础研究提供了材料,同时为榆黄菇高产麦角硫因菌株诱变选育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 张鲜, 赵少迪, 胡传伟, 吴晓梅, 王秋宝, 刘月贤, 田洪岭, 张丽君
    核农学报. 2025, 39(2): 223-23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耐荫性评价模型以筛选苦荞耐荫种质资源,以60份苦荞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遮荫和自然光两种处理,测定株高等9个形态结构指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6个生理指标,计算各指标的耐荫系数。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苦荞耐荫性进行综合评价及耐荫指标的筛选。结果表明,15个指标的耐荫系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范围为7.87%~85.84%,除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外,其他各单项指标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5个指标的耐荫系数中提取了5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9.307%。利用隶属函数分析法计算60份苦荞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值(D),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将种质资源分为耐荫型、中度耐荫型和敏感型3类。进一步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最优线性回归方程D=-0.176+0.115X1+0.313X5+0.140X6+0.057X7+0.176X10-0.015X13,筛选出株高、主茎粗第五节、主茎粗第八节、单株粒数、始花期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POD活性共6个耐荫性鉴定指标。本研究结果为苦荞耐荫抗倒伏种质资源鉴定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 曹雪莲, 陈影, 王迪, 唐杰, 谢丽源, 刘理旭
    核农学报. 2025, 39(2): 233-24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毛木耳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分布和多样性特征,分析性状间关系,筛选毛木耳评价指标和性状优异的种质,本研究以我国56份毛木耳种质为材料,对其18个表型性状进行精准鉴定,采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等进行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毛木耳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毛木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090~1.978,数量性状变异范围为4.00%~40.39%。大部分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性状信息重叠。经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0.47处,可以划分为5个类群。主成分分析将18个表型性状转化为7个主成分/综合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4.75%。56份种质的主成分综合得分(F值)范围为-3.91~2.21,将毛木耳种质资源划分为6个群组,部分群组与聚类分析的类群重合。基于F值筛选出5份表型性状优良的种质,可进一步发掘利用。结合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经综合评估筛选出8个表型性状,可作为毛木耳的综合评价关键性指标,分别为菌丝体(栽培种)菌棒颜色变化、鲜耳片腹面主要颜色、鲜耳片背面颜色、干耳片腹面颜色、干耳片背面颜色、耳片质地、子实体成熟期和鲜耳片长度。本研究为毛木耳种质资源高效发掘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 叶青静, 王荣青, 姚祝平, 阮美颖, 周国治, 万红建, 李志邈, 程远
    核农学报. 2025, 39(2): 244-25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颈腐根腐病是近年来极具破坏性的番茄土传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番茄的品质和产量。为挖掘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相关基因,本研究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和遗传定位对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基因进行研究。首先对来自国内外的200份番茄材料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番茄9号染色体定位到抗颈腐根腐病的位点,再利用抗病材料KP13及感病材料T15196的双亲群体进行连锁作图,综合GWAS和连锁作图结果,将Frl定位于标记SSR105和FrlSNP20之间,遗传距离约为0.8 cM,物理距离约为93 kb。筛选出4个属于番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SlGST)家族成员的候选基因Solyc09g011510.2.1、Solyc09g011580.2.1、Solyc09g011600.2.1和Solyc09g011630.2.1。获得1个与抗病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FrlSNP25,利用该标记对94个番茄材料进行抗性鉴定,样品基因型与颈腐根腐病抗性鉴定表型吻合率92.55%。本研究为番茄抗颈腐根腐病种质创新和揭示番茄抗颈腐根腐病抗性机理奠定了基础。

  • 陈金金, 赵威, 徐小万, 衡周, 王恒明, 吴智明, 徐晓美
    核农学报. 2025, 39(2): 255-26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Co1Mod1-CAPS是一个可广泛应用于筛选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源的CAPS分子标记。为了将其转化为可高通量检测的分子标记以提高选择效率,本研究以Co1Mod1-CAPS标记扩增10份不同类型的辣椒三系材料,分析其扩增产物在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材料间的序列差异,从而基于序列差异将其转化为PARMS高通量检测标记并对321份辣椒种质材料进行恢复源筛选。结果表明,在Co1Mod1-CAPS标记扩增产物第601个碱基处存在一个T→C碱基的变异,即不育系和保持系材料在该处的碱基均为T,而恢复系材料在该处的碱基为C,后基于该碱基变异成功将Co1Mod1-CAPS转化为高通量标记Co1Mod1-PARMS,并在321份种质材料中筛选出146份资源携带纯合恢复基因RfRf,其中小果形且辣味重的辣椒类型携带RfRf基因型的个体占比高,指形椒的占比最高,为59.5%,樱桃椒占比次之,为56.5%,甜椒类型辣椒(灯笼椒)携带RfRf基因型的个体占比最低,为8.3%。该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较为一致,表明该标记有效。因此,Co1Mod1-PARMS高通量检测标记可应用于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从而促使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选育效率的提升。

  • 李经纬, 唐文琨, 严溢, 王娅, 张万萍
    核农学报. 2025, 39(2): 262-27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序列与类病毒基因组一致的外源ds-sRNA可在短时间内沉默类病毒基因组,miRNAs广泛参与基因表达调控,在这一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挖掘参与外源ds-sRNA沉默类病毒基因组的核心miRNAs,通过对感染啤酒花矮化类病毒(HSVd)的番茄植株外源施用靶向基因组不同分区的ds-sRNA,并在施用后不同时间段测定类病毒全基因组滴度,确定靶向HSVd中央保守区的ds-sRNA施用36 h对HSVd沉默效率最佳。基于最佳处理,对样本进行miRNA-seq、降解组测序以及关键miRNAs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结果表明,与ddH2O处理对照相比,miRNA-seq中检出参与调控植物抗性的sly-MIR10528-p3和参与调控基因沉默的ptc-miR162a_R+1的表达量变化显著,qRT-PCR检出目标miRNA表达趋势与测序数据一致;降解组检测中,sly-MIR10528-p3和ptc-miR162a_R+1的表达趋势与miRNA-seq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另外检出参与调控病毒防御的sly-miR162、调控非生物胁迫抗性的vvi-miR3630-3p_L-2R-1_1ss21AT和参与调控基因沉默的bna-MIR169c-p3_2ss12GC17TG的表达量变化显著。本次检测共获得52个显著差异表达的新miRNA信息。本研究结果可为番茄抗病育种和分子药物开发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 宋红霞, 高崇真, 朱伟龙, 路强, 宋甜月
    核农学报. 2025, 39(2): 275-28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胡萝卜作为世界十大蔬菜之一,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周年供应。增施CO2可提高胡萝卜产量和类胡萝卜素积累,而脱落酸(ABA)是调控植物生长和响应外界刺激的重要激素。为了探究胡萝卜ABA代谢和信号转导响应CO2加富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分析CO2加富与对照条件下ABA含量和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NCED)含量的变化;利用RNA-Seq分析CO2加富条件下脱落酸代谢和信号转导过程中参与的关键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增施CO2抑制了ABA的合成,降低了酶含量;转录组分析共获得48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16个直接响应ABA代谢或与ABA信号转导相关,7个与ABA代谢相关,9个参与ABA信号通路,初步揭示了ABA信号和CO2感知之间的分子关联,ABA不仅高度响应CO2浓度变化,而且参与信号转导过程,调控生长发育。本研究结果为CO2加富条件下ABA积累机制和调控ABA信号转导机制探究提供了参考。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 庄新慧, 于敏, 王君淑, 焦连庆, 张凤清
    核农学报. 2025, 39(2): 285-29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电子束辐照杀菌对丹参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4、6、8、10、12、14、16、18 kGy辐照剂量处理丹参样品,比较不同剂量下丹参微生物水平、8种化合物含量、抗氧化活性,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确定最佳安全剂量;建立丹参辐照前后指纹图谱,判断电子束辐照杀菌前后丹参化学成分一致性是否良好;选取6批丹参验证最佳安全辐照剂量。结果表明,丹参电子束辐照杀菌剂量达10 kGy及以上时,微生物水平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0年版 四部》规定标准;在10 kGy剂量内,辐照组与对照组的8种化合物总含量、4种抗氧化活性无显著差异,且10 kGy剂量组与对照组的抗氧化活性最接近。综上,确定10 kGy为丹参电子束辐照杀菌的最佳安全辐照剂量。辐照前后丹参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拉曼光谱(SERS)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提示化学成分一致性良好。6批丹参经10 kGy杀菌后的微生物水平符合药典规定;8种化合物含量、抗氧化活性、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存活率经t检验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电子束辐照杀菌技术在丹参生产中的应用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 丁明可, 陈慧芝, 吴伟杰, 牛犇, 房祥军, 陈杭君, 刘瑞玲, 郜海燕
    核农学报. 2025, 39(2): 297-30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乳酸菌发酵对蓝莓桑葚原浆营养品质及风味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作为发酵剂,利用电子鼻和顶空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等方法分析乳酸菌发酵后蓝莓桑葚原浆中的功能营养成分和风味。结果表明,3个发酵组的营养品质和抗氧化能力差异显著,其中植物乳杆菌发酵组总酸含量最高(1.52 g·L-1)、总糖含量最低(789.59 mg·L-1)、总花色苷含量最高(6.04 g·L-1),总抗氧化能力最强;电子鼻分析结果可有效区分3种菌种的发酵风味;气相色谱-质谱共检测出51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6种、酸类14种、醛类9种、酮类7种、酯类8种、其他物质7种,其中2-壬酮在植物乳杆菌发酵组中含量较高,赋予发酵汁果香以及花香。综合而言,植物乳杆菌发酵组在营养成分、气味及风味物质方面均有较大提升,更适用于蓝莓桑葚原浆的发酵,有助于开发出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益生元蓝莓果浆。本研究可为蓝莓桑葚深加工提供一定的借鉴。

  • 陶雨, 刘浩泉, 叶可萍
    核农学报. 2025, 39(2): 307-31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3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生鲜猪肉在冰点以下稳定过冷贮藏,本研究分析了逐步降温过程中初始温度和降温时间间隔对生鲜猪肉过冷的影响,构建调控生鲜猪肉过冷的最佳逐步降温循环程序,并评估生鲜猪肉在此条件下贮藏12 d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降温时间间隔显著影响生鲜猪肉的过冷点和过冷度。相较于12和18 h降温时间间隔组,6 h降温时间间隔组样品的过冷点显著降低、过冷度显著升高。在此基础上确定初始温度-1.5 ℃、降温时间间隔6 h、最低温度-3.5 ℃的逐步降温循环为调控生鲜猪肉过冷的最佳程序,此程序下贮藏12 d时生鲜猪肉过冷率达100%。与-3.5 ℃组冻结样品相比,各逐步降温循环程序显著降低了贮藏12 d样品的汁液流失率,延缓了猪肉中结合水和不易流动水向自由水的转化,提高了猪肉的持水力。相比-1至-3.5 ℃组,更低温度的-1.5至-3.5 ℃、-2至-3.5 ℃逐步降温循环程序可有效抑制贮藏期间生鲜猪肉中微生物的生长,延缓蛋白质腐败降解、更好地保持样品的新鲜度,且上述两组样品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含量与-3.5 ℃组样品无显著差异。该研究可为高品质生鲜肉的新型贮藏保鲜技术开发和设备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我国生鲜肉冷链物流的发展。

  • 赵晓兰, 刘冰, 辛凤姣, 温博婷
    核农学报. 2025, 39(2): 317-32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阐明核桃分心木的体外消化特性及其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以分心木为底物进行体外上消化道消化和体外结肠微生物发酵试验,对整个消化过程进行理化性质分析,通过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研究体外发酵后分心木对人体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并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分心木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在肠道中产生的代谢物。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发酵可以最大程度释放分心木中的多酚物质,显著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其中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亚铁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最高分别达22.95 mg·g-1 DW、3.88 mmol·g-1 DW和1.14 mmol·g-1 DW。经微生物发酵后,分心木的表面微观形态明显瓦解。16S rRNA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拟杆菌门、梭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增加;在属水平上,普雷沃氏菌属和梭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而某些促炎细菌(如多雷亚菌属、另枝菌属、科利德克士菌属和嗜胆菌属)的生长繁殖受到显著抑制。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共有1 338种差异代谢物富集在269个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中。其中,阿魏酸、伞形花序酮、表儿茶素、绿原酸、脱落酸、芥子酚醛和东莨菪碱等代谢物基因表达明显上调,这些代谢物分别富集在苯丙烷类、类黄酮、植物次级代谢物和次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通路中。本研究为提高核桃加工副产物的附加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

  • 杨沛洁, 孟俊宏, 赵晗, 林浩鹏, 关文强, 王凤玲, 杨术鹏, 李熠
    核农学报. 2025, 39(2): 329-33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贝类是重要的过敏食物,为健全食品中贝类过敏原的定量分析方法、精准识别与检测食品中的贝类过敏原,本研究基于靶向蛋白质谱定量分析技术,开发了预制食品中蛤蜊过敏原的定量分析方法:样品经蛋白质的提取和酶解后,通过液相串联高分辨质谱和Peaks软件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针对蛤蜊中的原肌球蛋白,经系统考察其酶解后肽段的特异性、质谱信号丰度、热稳定性等,筛选出ITELSEELAVVGNNCK作为最佳定量肽段;针对筛选出的肽段,采用液相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构建蛤蜊过敏原的定量分析方法,并进行系统的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定量限(LOQ)为10 mg·kg-1]、准确度(回收率为78%~105.3%)和精密度(日内和日间变异系数均<13.0%)。用该法检测分析实际样品发现,部分预制食品中存在蛤蜊过敏原的污染,但未进行明确标识。本研究开发的方法可为食品中贝类过敏原的风险监测提供技术和方法支撑。

  • 董晓涵, 翟璐, 黄雅丽, 杨加成, 陈青舟, 廖杰, 金仁耀
    核农学报. 2025, 39(2): 339-35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制备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抗丁香酚(Eugenol)单克隆抗体,建立检测丁香酚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本研究采用亲核取代法合成丁香酚半抗原(Eugenol-COOH)并进行质谱(HRMS)鉴定;采用碳二亚胺法制备丁香酚免疫抗原(Eugenol-BSA)和包被抗原(Eugenol-OVA),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紫外扫描鉴定;利用免疫抗原Eugenol-BSA免疫小鼠,经细胞融合、筛选和克隆,最终得到1株能稳定分泌抗丁香酚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3D9),并准备腹水,利用间接竞争ELISA(icELISA)方法测定腹水效价;对获得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经条件优化建立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对试纸条的灵敏度和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Eugenol-BSA偶联比约为16∶1,Eugenol-OVA偶联比约为10∶1,完全抗原偶联成功;3D9细胞株的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免疫球蛋白G(IgG1),轻链为κ链;单克隆抗体效价达1×10-6;丁香酚浓度与抑制率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9.671lnx+10.539(R2=0.998),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59.2 ng·mL-1,表明制备的抗丁香酚单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所制备的胶体金免疫试纸条优化参数为:胶体金标记最适pH值9、0.2 mol·L-1 K2CO3添加量12 μL、抗体最佳标记量7 μg·mL-1、胶体金试纸条的T线消失浓度1.8 μg·mL-1,该参数下的裸眼检出限0.3 μg·mL-1。本研究可为丁香酚的现场检测提供有效方法。

  • 李梦成, 李明, 郭波莉, 赵海燕, 唐娜, 许锐, 王伟伟
    核农学报. 2025, 39(2): 351-35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3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旱碱胁迫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对比了种植于旱碱地及非旱碱地7个小麦品种的产量、千粒重、容重、出粉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粉质参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受旱碱的影响,品种平均产量、千粒重、容重和弱化度分别下降了27.32%、9.21%、2.82%和38.27%,平均干面筋含量,面团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分别提高了9.21%、48.39%、479.31%和68.00%;平均出粉率和吸水率分别下降了4.89、2.02个百分点,平均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分别提高了2.30、2.64个百分点。上述结果表明,旱碱胁迫会降低小麦产量及面粉吸水率,但同时会提高小麦的蛋白质、面筋含量及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本研究可为旱碱地小麦品种的应用和品种改良提供一定的依据。

  • 韩朝玮, 朱绪春, 周麟依, 彭宁, 赵焱, 安宁, 刘红芝
    核农学报. 2025, 39(2): 360-36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酵母因蛋白质含量丰富、富含人体必须的氨基酸且营养价值高,是天然优质的蛋白来源。但是,溶解性等功能特性限制了酵母蛋白在食品领域的广泛应用。本文从物理改性、化学改性、生物改性3个方面综述了改性技术对酵母蛋白功能特性与结构的影响,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展望。本文旨在拓宽酵母蛋白的应用范围,填补因全球动物和植物蛋白人均需求量和年需求量增加导致的市场缺口,为保障全民健康提供支撑。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 韦剑锋, 韦冬萍, 胡桂娟, 罗小芬, 吴炫柯, 胡文莉, 黄锴霖, 马纪
    核农学报. 2025, 39(2): 369-37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甘蔗(Saccharum spp.)氮肥高效利用,以甘蔗品种桂糖42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技术分析秋季(8月20日)、春季(2月20日)和夏季(5月20日)播种甘蔗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去向。结果表明,3个播期新植蔗吸收的N有21.56%~33.93%来自当季施用的氮肥,氮肥利用率、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16.84%~21.50%、42.71%~47.45%和31.05%~39.43%;宿根蔗吸收的N来自上季施用氮肥的比率为6.65%~9.16%,上季氮肥在宿根季的利用率、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4.15%~6.58%、30.25%~31.26%和8.31%~9.61%。3个播期两季甘蔗氮肥残留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大幅递减,但0~40 cm土层残留以夏季播种较多,40~60 cm土层残留以秋季播种较多。秋季播种两季蔗茎干物质积累量为59 693.69 kg·hm-2,较春季、夏季播种增加2.74%和34.43%;夏季播种两季甘蔗的氮肥利用率为28.08%,较秋季、春季播种提高4.63和6.58个百分点;春季播种两季甘蔗的氮肥损失率为47.85%,较秋季、夏季播种增加1.54和7.19个百分点。可见,甘蔗秋季播种产量较高,夏季播种氮肥吸收较多、损失较少,但夏季播种新植蔗吸收的大量氮肥未能转化为增产效应。本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广西甘蔗氮肥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 田文强, 张强斌, 张君, 聂凌帆, 孙刚刚, 王泓懿, 张金汕, 石书兵
    核农学报. 2025, 39(2): 377-39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北疆超晚播小麦高产抗倒伏的播期和播量组合,明确小麦基部茎秆显微结构变化特点及其与抗倒伏指数的关系,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3种超晚播期:S1(10月25日)、S2(11月4日)、S3(11月14日),副区设4个播量:P1(337.5 kg·hm-2)、P2(450 kg·hm-2)、P3(562.5 kg·hm-2)、P4(675 kg·hm-2),以当地适宜播期和播量(9月25日、270 kg·hm-2)为对照(CK),研究播期和播量对超晚播小麦开花期、乳熟期及蜡熟期的基部节间显微结构和抗倒伏指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后,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抗倒伏指数逐渐降低,基部自下而上节间显微结构质量变差,且第1、2、3节间变化规律一致。与CK相比,超晚播小麦茎秆显微结构各项指标(机械和薄壁组织层数和厚度、大小维管束个数、大维管束周长和面积)降低,显微组织变小,抗倒伏指数降低。同一播量不同播期小麦基部茎秆显微结构各项指标和抗倒伏指数均表现为S3>S1>S2;同一播期下,随着播量的提高,显微结构各项指标和抗倒伏指数降低;播期与播量对各指标不存在互作效应。抗倒伏指数与基部节间小维管束个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余显微结构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以薄壁组织对提高小麦抗倒伏作用最强。超晚播条件下提高小麦播量有利于增加穗数,弥补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损失,进而提高产量,以S2P2穗数最高,产量最佳。综上,北疆超晚播小麦于11月4日播种450 kg·hm-2可获得高产且抗倒伏植株。本研究结果为超晚播小麦稳产丰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丁世杰, 黄绍敏, 张水清, 郭斗斗, 宋晓, 张珂珂, 岳克, 郭腾飞
    核农学报. 2025, 39(2): 391-40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施肥模式对潮土区大豆生长季土壤有效氮供给的影响,本研究基于33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取4种处理:不施肥(CK)、施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秸秆还田(SNPK)与氮磷钾化肥+有机肥(MNPK),测定分析大豆生长季内土壤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变化动态,以及参与土壤氮素转化的有机氮矿化酶活性、氨化作用强度与硝化潜势。结果表明,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可提高土壤全氮、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这对土壤脲酶、酰胺酶、蛋白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及氨化作用强度和硝化潜势的提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土壤NH4+-N含量与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酰胺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NO3--N含量与氨化作用强度、硝化潜势呈极显著正相关。SNPK、MNPK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高于NPK、CK处理。潮土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与大豆地上部氮素吸收呈极显著正相关,并最终影响大豆生长;成熟期SNPK、MNPK处理下的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均高于CK、NPK处理。综上所述,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可通过提高全氮、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正向调控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作用强度与酶活性,提高土壤有效氮供给能力,促进大豆生长。本试验结果可为潮土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 张迪, 杜连凤, 魏丹, 金梁, 丁建莉, 王磊, 董淑祺, 肖强
    核农学报. 2025, 39(2): 404-41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验证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YUAN,脲酶、硝化抑制剂用量均占UAN的0.06%)在夏玉米栽培中的应用效果,采用室内培养与田间试验,探究不同土壤[褐土(S1)和红壤(S2)]、不同土壤田间持水量[40%(W1)、60%(W2)和80%(W3)]以及夏玉米种植条件下[不施氮(CK)、追施普通尿素(CN)、优化CN(CNU)、追施普通尿素硝酸铵溶液(UAN)、追施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UANa和UANb)],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YUAN)对其所含氮素的调控效果及肥效。结果表明,YUAN处理下,土壤铵态氮含量平均上升和下降速率均慢于UAN处理,铵态氮含量在下降期内显著高于UAN处理。铵态氮含量在S1中的平均上升速率(41.63 mg·kg-1·d-1)和下降速率(25.50 mg·kg-1·d-1)均大于在S2中的平均上升速率(35.79 mg·kg-1·d-1)和下降速率(16.74 mg·kg-1·d-1),0~56 d内二者铵态氮含量整体达到显著差异,说明YUAN的氮素在S2中转化的慢,其对氮素的调控效果更佳。在W1、W2和W3土壤田间持水量条件下,0~91 d内YUAN处理铵态氮含量整体显著高于UAN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分别为7、91和21 d(分别为933.70、1 128.80和1 507.10 mg·kg-1),说明W2田间持水量条件下YUAN调控氮素的效果较优。与CN相比,UANa处理玉米产量提升690 kg·hm-2,增产率为8.73%,氨挥发减少67.10%。与UAN相比,UANa处理玉米产量提升779 kg·hm-2,增产率为9.97%,氨挥发减少60.64%。在0~20 cm土层内,硝态氮含量以CN和UANa处理较高,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在180~200 cm土层内,施肥处理中以UANa处理硝态氮含量最低,分别较CN、CNU、UAN和UANb处理降低46.60%、26.08%、40.59%和27.07%,其中UANa处理显著低于CN和UAN处理。本研究结果为稳定型尿素硝酸铵溶液氮肥的推广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 罗玲, 刘伟, 梁东, 李然, 马一君, 吕秀兰
    核农学报. 2025, 39(2): 414-42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架式葡萄对自然高温热害的生理响应,以阳光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在夏季田间高温环境下研究V型、飞鸟型、H型三种架式对叶幕温度、叶片抗氧化系统及光合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期间飞鸟架叶幕温度最低,H型架最高;高温胁迫3~15 d,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三种架式叶片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O2)、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除H型架)含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H型架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VvSOD、VvPOD、VvCAT相对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光合荧光参数的日变化分析表明,午间高温下三种架式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最大荧光(Fm )、最大光化学效率(Fv /Fm )、潜在光化学效率(Fv /Fo )、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电子传递速率(ETR)降低,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初始荧光(Fo )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升高。在高温环境中,飞鸟架叶片O2·¯、H2O2、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最低,而其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应基因表达量、Pn、光化学效率最高。综上,飞鸟架葡萄综合耐热性更强,更适宜在南方高温栽培环境中采用。本研究结果为葡萄抗热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 刘萌, 梁志豪, 吴瑞, 闵腾辉, 林辰壹
    核农学报. 2025, 39(2): 427-43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2.0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外源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热胁迫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丝活性氧代谢和糖酵解的影响,本研究以耐热性较弱菌株为供试菌株,设置不同浓度的外源NAC添加至培养基中,于37 ℃热胁迫处理下筛选出最佳添加浓度。采用此浓度,于37 ℃下进行热胁迫(胁迫0、6、12、24 h),以及热胁迫后恢复生长(胁迫24 h后于25 ℃下恢复培养6 h)处理,测定菌丝活性氧代谢和糖酵解相关指标。结果表明,0.1 mmol·L-1为最佳添加浓度。在热胁迫中,与未添加NAC(对照)相比,添加NAC处理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蛋白质羰基、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的峰值分别显著降低40.94%、41.97%、53.21%、47.62%;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峰值分别显著提高19.21%、43.98%、12.36%、21.95%、25.42%、54.41%、31.93%。同时,在热胁迫恢复生长中,添加NAC处理的菌丝活性氧物质和氧化损伤产物含量仍显著低于对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仍显著高于对照。NAC有效维持了胁迫中菌丝活性氧稳态,使抗氧化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并减缓氧化损伤程度和进程,加快菌丝糖酵解途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NAC主要对还原型谷胱甘肽、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超氧阴离子含量和己糖激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指标具有显著效应。本研究结果为外源NAC在热胁迫环境下食用菌中的应用推广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