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评估强光照中光合有效辐射(PAR)、紫外线-A(UV-A,320~400 nm)和紫外线-B(UV-B,280~320 nm)辐射对菹草生长的影响,利用人工诱导光源将菹草植株暴露于4种不同的辐射条件下,分别为PAR处理组、PAR + UV-A辐射处理组、PAR + UV-B辐射处理组、PAR + UV-A辐射+ UV-B辐射处理组,观测植株形态、克隆分枝数及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在暴露28 d后,相较于PAR,菹草株高、节间距、叶面积、叶片数、生物量等指标在UV-B作用下显著下降,在UV-A辐射作用下略有下降,在两者联合作用下,上述指标极显著降低,但两者协同作用较弱。在UV-A辐射作用下,植株出现少量分枝;在UV-B辐射作用下,植株出现较多分枝;在两者联合作用下,产生的分枝数最多;仅PAR作用下,植株不产生分枝。随辐射时间延长,植株各项指标的总变异系数及表型可塑性指数均逐渐增大。因此,紫外线在促进菹草分枝及表型改变方面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了解菹草在春末夏季大批衰亡的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澳洲坚果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其果仁具有较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为了快速、准确地区分与鉴定澳洲坚果种质资源,以提高其收集和管理效率,加强品种权的保护,本试验利用208份澳洲坚果种质的重测序数据,在全基因范围内鉴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严格筛选核心位点。将核心SNP位点用于澳洲坚果的DNA指纹图谱构建、系统进化树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核心位点集合共包含了337个SNP位点,其多态信息含量和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365、0.433;这337个SNP可以高效地鉴别供试的种质,两两种质间差异SNP位点大于200的比例为85.78%;系统发育树和主成分分析表明,从美国引入的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较近,337个标记很好地代表了供试种质的遗传变异信息。本试验基于筛选的高质量SNPs位点,构建了澳洲坚果DNA指纹图谱,为澳洲坚果新品种的登记、种质资源的快速鉴定提供了数据支持。
硫代葡萄糖苷(硫苷)是青花菜等十字花科植物产生的一类重要次生代谢产物,这其中吲哚族硫苷及其水解产物被证实在植物抵御病原菌侵染等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PEN2是调控吲哚族硫苷水解的关键基因,为了探究该类基因在青花菜硫苷水解及响应生物胁迫中的功能,本研究对青花菜中PEN2基因(BolPEN2)进行了克隆,并对其转录表达特征及其在响应软腐病菌侵染胁迫中的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olPEN2编码区全长1 668 bp,编码555个氨基酸。BolPEN2在种子中呈现高表达,并且在青花菜受到软腐病菌侵染胁迫后其表达水平呈现上升趋势,暗示BolPEN2在青花菜响应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究BolPEN2的功能,成功创制了BolPEN2过表达及RNAi沉默青花菜转化材料。生理及表型分析结果表明,BolPEN2过表达显著提高了青花菜转化株对软腐病的抗性,BolPEN2沉默青花菜材料则表现出更强的感病特征。与之相对应,BolPEN2过表达青花菜植株叶片总硫苷含量显著低于对照青花菜,而BolPEN2沉默青花菜植株中总硫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研究结果证实BolPEN2可能通过调控吲哚族硫苷水解过程而在青花菜抗软腐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结果为进一步揭示BolPEN2的功能及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创制抗病青花菜材料奠定了基础。
为探究黔选3号苹果“糖心”与正常组织代谢化合物的差异,解析特征差异香气物质形成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GC-MS/MS)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黔选3号苹果果肉“糖心”与正常组织的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数据。转录组学分析显示,共产生1 795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671个下调基因、1 124个上调基因,与脂肪酸合成途径(fatty acid synthesis pathway)相关的基因有7个,与乙醇脱氢酶(ADH)相关的基因有8个。代谢组学共检测到353个香气物质,分析表明有20种差异香气物质,包含上调物质8个、下调物质12个,其中己酸乙酯和正壬醛显著上调。转录组-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结果表明,脂肪酸合成途径与乙醇脱氢酶家族中11个DEGs与己酸乙酯、正壬醛呈正相关关系,2个DEGs与己酸乙酯呈负相关关系,且MdFAD6、MdADH2、MdADH3和MdADH4在“糖心”组织特异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表明上述基因在“糖心”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组织,推测这些基因在苹果“糖心”组织差异香气物质合成途径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糖心”苹果香味变化的生物学基础,可为“糖心”苹果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为探究不同砧木嫁接灵武长枣果实品质形成的遗传特性,本研究以酸枣和青枣为砧木的3年生嫁接灵武长枣为试验对象,测定两种嫁接灵武长枣的生长和果实品质指标,利用转录组联合WGCNA分析果实品质,构建与果实纵横径和可溶性糖相关的基因模块,筛选调控果实品质的关键基因。结果表明,以青枣为砧木的嫁接灵武长枣生长势更强,但果实品质显著劣于以酸枣为砧木的嫁接灵武长枣。转录组测序结合WGCNA分析筛选到与果实品质指标高度关联的‘honeydew1’模块,获得模块中差异表达基因1 004个,其中上调基因512个、下调基因492个。KEGG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苯丙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牛胆素和亚牛磺酸代谢富集因子最大。筛选到调控糖及有机酸代谢、木质素代谢的关键差异基因FRK5、HK2、4CL、COMT、BBE等,两种砧木通过改变灵武长枣接穗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影响接穗的生长和果实品质。本研究为改良灵武长枣的生长发育状况与果实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比较不同密度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的数量性状位点(QTL)作图效率,本研究基于Maize SNP 3K和48K芯片对来源于R08×掖478的271个重组自交系(RIL)群体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定位四个环境和两种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株高相关性状的QTL。结果表明,利用48K SNP芯片分型结果构建的遗传图谱分辨率高于3K(标记数:2 804个bin vs 683个SNP;图谱长:3 863.77 cM vs 1 786.06 cM;标记平均间距:1.38 cM vs 2.65 cM)。基于48K-遗传图谱在高低种植密度下定位到的QTL较3K-遗传图谱多近40%(86/62),两者共定位到28个位置相同的QTL,约占48K-遗传图谱检测到QTL总数的32.6%和3K-遗传图谱检测到QTL总数的45.2%。利用48K-遗传图谱在高种植密度下检出51个QTL,低种植密度下检出60个QTL,其中密度钝感型QTL为25个。基于高密度标记芯片作图具有更高的效率,可用于高效解析玉米数量性状。本研究结果为玉米耐密候选基因的进一步精细定位提供了理论支撑。
为探索菊花黑斑病病原菌最佳的体外产孢条件,以致病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CJ3为供试菌株,研究了温度、光照时间、培养时间和紫外照射时间等单因素变化对病菌产孢量的影响。此外,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比较该菌株在不同接种温度、接种浓度和接种方式组合下接种,园林小菊灵岩黄离体叶片的发病情况,建立最优接种体系并进行活体接种验证。结果表明,黑斑病病菌CJ3的最佳产孢条件是菌丝损伤后紫外照射15 min,在22 ℃的全黑暗环境下培养28 d;在接种温度为22 ℃,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8 CFU·mL-1,接种方法为摩擦法的接种条件下,离体叶片的发病率为93.33%,病情指数为80.33,显著高于其他组合,是园林小菊黑斑病孢子悬浮液接种抗病性鉴定的最佳方法;在活体植株上的发病率为90.00%,病情指数为71.58,离体接种与活体接种病情指数的相关性系数为0.83(P<0.01),说明该接种体系适用于园林小菊离体与活体抗病性鉴定。本研究优化了菊花黑斑病病原菌的产孢条件和孢子悬浮液接种抗病鉴定体系,为产孢诱导、病害防控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B(PDGFRB)是一种细胞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受体,不仅调节细胞增殖、迁移和存活过程,还对组织修复、血管形成、生殖和氧化应激具有调控作用。为探究PDGFRB与牦牛隐睾发生及隐睾氧化应激的关系,在前期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以健康牦牛的睾丸和隐睾组织为研究材料,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和隐睾组织的形态结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与生殖及氧化应激相关的候选基因PDGFRB。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IF)等方法检测PDGFRB的mRNA和蛋白表达及分布情况,探究PDGFRB与隐睾发生的关系。H&E结果显示,正常睾丸组织基底膜和间质组织结构完整,排列紧密,隐睾中生精小管断裂萎缩,间质细胞紧密连接受损。q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睾丸相比,隐睾中PDGFRB mRNA的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DGFRB在睾丸和隐睾组织中均有表达,且隐睾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睾丸组织(P<0.05)。IF结果显示,PDGFRB在睾丸支持细胞、间质细胞及生精细胞中均有表达。本研究揭示了PDGFRB可能参与隐睾的发生与氧化应激过程,为解析隐睾的发生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开发一种抗李斯特氏菌的蔬菜沙拉酱,本研究以石榴皮、木槿花萼、牛至等植物天然活性产物为材料,分别利用体外抗菌试验(108 CFU·mL-1)和微生物挑战试验(108、105、102 CFU·g-1),评估抗李斯特氏菌沙拉酱与李斯特氏菌和人工染菌蔬菜沙拉混合后静置处理不同时间(30 s、1 min、2 min、3 min、5 min、10 min)的杀菌效果,并与4种市售沙拉酱(丘比、百利、亨氏和冠利)进行比较。采用GB 4789.3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中的最可能计数法(MPN)评估沙拉酱的抗李斯特氏菌性能。结果表明,该沙拉酱对81株李斯特氏菌均具有明显灭活作用,其抗菌效果具有污染剂量与处理时间相关性。体外试验证实108 CFU·mL-1李斯特氏菌与1 mL沙拉酱混匀静置30 s,最高残存量160 MPN·mL-1,处理1 min可将李斯特氏菌完全灭活;微生物挑战试验证实40 mL沙拉酱与400 g高中低污染浓度(108、105、102 CFU·g-1)混合蔬菜拌匀处理30 s,最高残存量240 MPN·g-1,处理3 min可将李斯特氏菌完全灭活,而4种市售沙拉酱均未展现出抗李斯特氏菌特性。本研究可为确保终端消费环节李斯特氏菌相关食品安全及降低李斯特氏菌病暴发风险提供支撑。
为探究一种无溶剂制备硬脂酸淀粉酯工艺,以增强糯米淀粉的物理化学性质,本研究采用机械化学法,以糯米淀粉为原料,以取代度(DS)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球磨温度、时间及硬脂酸与淀粉质量比(酸粉比)等参数;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流变仪和接触角测量分析硬脂酸淀粉酯的性质。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温度60 ℃、球磨时间60 min、球磨转速400 r·min-1、酸粉比0.8∶1,所制备的硬脂酸淀粉酯取代度为0.044 5。改性淀粉形成了酯羰基,晶体结构被破坏,结晶度降低,糊化温度降低,黏度和疏水性提高。本研究可为机械化学法制备硬脂酸淀粉酯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淀粉基材料的改性提供新思路。
为探讨酶水解对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根茎的影响,本研究选取6种酶(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果胶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和半纤维素酶)对多花黄精根茎进行水解,根据其总多糖、总皂苷和总酚含量以及酚类组成的变化确定复合酶组成,测定复合酶水解后多花黄精根茎醇提物的生物活性,并筛选主要差异物质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寻潜在活性成分。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能够促进多花黄精根茎中酚类和皂苷类的高效释放,复合酶(木瓜蛋白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3∶2∶1)水解可显著提高多花黄精根茎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P<0.001),筛选得到13种酚类物质、1种皂苷类物质与多花黄精根茎醇提物的降血糖活性密切相关,其含量在复合酶水解后显著增加(P<0.05)。本研究证实了酶水解对多花黄精根茎的成分释放及活性表现的改善效果,为黄精提取优化提供了方法参考。
为探究α-熊果苷处理对采后龙眼果皮褐变的影响及对活性氧代谢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0.1、0.5、1 g·L-1)α-熊果苷处理石硖龙眼果实,并以清水为对照(CK)。每隔2 d取样1次,测定龙眼果皮内表皮色度、细胞膜透性、褐变指数和果肉自溶指数,以及果皮活性氧代谢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 g·L-1 α-熊果苷为最佳处理浓度,其能显著提高果皮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保持较高的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降低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为解决传统黄酒年份识别方法耗时长、成本高的问题,本研究首次运用纸基比色阵列传感器技术,借助线性判别分析(LDA)处理黄酒样本特征数据,对不同年份黄酒进行基础分类;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对黄酒样本的特征数据进行处理和降维;采用K近邻(KNN)和梯度提升树(GBT)两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分类模型。结果表明,当GBT模型参数主成分数为3、决策树数量为150、每颗树的最大深度为3时,模型的测试集分类准确率高达97.5%,五折交叉验证准确率为95.7%;KNN模型参数主成分数为7、K值为3时,模型的测试集分类准确率为93.75%,五折交叉验证准确率为90%;利用GBT模型进行随机验证,识别准确率为95%,表明识别效果优良。本研究可为不同类型黄酒年份检测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案。
近年,植物油脂和含油食品中氯丙醇酯(MCPDE)和缩水甘油酯(GEs)类污染物的暴露情况备受关注。为进一步提升3-氯丙醇酯(3-MCPDE)和缩水甘油酯的碱水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方法的稳定性,采用0.3 mol·L-1液体甲醇钠-甲醇溶液反应3 min,冰乙酸终止水解反应并控制微酸环境,以NaCl为盐析试剂优化碱水解工艺,并考察部分市售植物油和婴幼儿配方奶粉中3-MCPDE和GEs的污染情况。结果表明,碱水解过程中,液体甲醇钠-甲醇溶液水解3-MCPDE和GEs的反应均一性和稳定性均优于固体甲醇钠的甲醇溶液;可能存在氯丙醇和缩水甘油间的相互转化,影响3-MCPDE和GEs分析结果的稳定性;3-氯丙醇单酯的水解效率是3-氯丙醇双酯的2.2倍;本试验以七氟丁酰基咪唑(HFBI)作为氯丙醇衍生试剂,发现试验环境中微量水分影响HFBI的稳定性;改进碱水解GC-MS法加标回收试验的回收率为85.7%~98.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4.3%。分析杭州市售14种食用油和5个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Ⅰ、Ⅱ和Ⅲ段)发现,样品中3-MCPDE检出率为100%,GE检出率分别为7.1%和47%;植物油中3-MCPDE的污染情况与其来源密切相关,而不同压榨或浸提工艺的影响较小。本研究结果可为碱水解GC-MS法分析食品中MCPDE和GEs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为我国建立食品中此类污染物限量标准提供有益参考。
为建立花生致敏蛋白Ara h 2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所制备的抗体,采用双抗体夹心检测模式,以Ara h 2鼠源单克隆抗体作为捕获抗体、兔源多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并通过棋盘法优化抗体工作浓度,对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和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建立的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对Ara h 2的检出限为5.04 ng·mL-1,线性范围为15.63~1 000 ng·mL-1,添加回收率为80.12%~96.03%,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且特异性良好、与其他常见食物过敏原无交叉反应。本研究可为致敏蛋白Ara h 2检测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的方法。
为探究芸苔素内酯(BR)对播期提前下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早稻中早39为材料,设置播期提前+喷施清水(F+W)、播期提前+喷施芸苔素内酯(F+B)、正常播期+喷施清水(C+W)和正常播期+喷施芸苔素内酯(C+B)四个处理,测定水稻秧苗生长、发育和产量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C+W相比,F+W显著抑制早稻秧苗生长,降低成苗率和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延长籽粒实际灌浆天数和水稻生育期,降低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最终降低水稻产量。与F+W相比,F+B显著提高早稻秧苗素质和成苗率,促进分蘖盛期和齐穗期水稻茎叶的干物质积累,提高成熟期水稻茎叶干物质输出率,增加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和终极生长量,缩短灌浆天数,并通过增加籽粒的千粒重和结实率提高早稻产量。以上结果表明,育秧期间喷施BR可缓解播期提前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抑制作用,暗示生产上可通过施加BR来增加早播水稻产量。本研究为优化早稻种植技术和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保障我国早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为明确改良柚园酸化土壤最佳施肥方式,本研究通过为期两年的蜜柚田间试验,探究农户常规施肥(FFP)、优化施肥(OPT)和施用有机肥(OF)对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pH值、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FP相比,OF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而OPT处理使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与FFP相比,OF处理表层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亚表层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与FFP相比,OPT和OF处理增加了土壤细菌多样性,而OF处理降低了真菌多样性。与FFP相比,OPT和OF处理使土壤优势细菌门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降低,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且对亚表层土壤影响更明显。在优势真菌门中,与FFP相比,OPT处理担子菌门相对丰度降低,而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有所增加,OF处理则与其相反,且在表层土中效果更为明显。在优势细菌属中,与FFP相比,OPT和OF处理表层土壤慢生根瘤菌相对丰度有所增加,热酸菌相对丰度有所降低。在优势真菌属中,与FFP相比,OPT处理降低了表层土壤中原隐球菌和木霉菌以及亚表层土壤中原隐球菌的相对丰度;OF处理提升了表层土壤中原隐球菌以及亚表层土壤中原隐球菌和木霉菌的相对丰度。综上,优化施肥和施用有机肥可提升土壤pH值,增加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激发土壤酶活性,为蜜柚树体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微生态环境,以施用有机肥效果更佳。本研究结果为蜜柚化肥减量与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参考。
为探究控释氮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以苏北地区稻田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常规氮肥、硫包衣控释尿素、树脂包衣尿素、聚氨酯包衣尿素和脲甲醛缓释氮共5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及水稻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各处理CO2、CH4和N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总体相似,与常规氮肥处理相比,控释氮肥处理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均显著减少(P<0.05),以聚氨酯包衣尿素处理效果最好,其CO2、CH4和N2O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17.8%、49.5%和49.4%。控释氮肥处理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较常规氮肥处理显著降低(P<0.05),以聚氨酯包衣尿素处理最低。稻米产量和品质方面,与常规氮肥处理相比,控释氮肥处理均提高了每穗总粒数、糙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其中聚氨酯包衣尿素与常规氮肥处理间具有显著差异。综上,控释氮肥处理显著降低了CO2、CH4和N2O的排放,以聚氨酯包衣尿素处理的GWP、GHGI最低,水稻产量最高。本研究结果为控释氮肥在协调水稻产量和减排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为明确1961—2020年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的变化特征及趋势,本研究基于种植制度将研究区分为5个水稻种植区,根据研究区内106个气象台站1961—2020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结合再生稻安全生长季积温和日数及安全灌浆期日数,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再生稻适栽区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从地理分布看,纬度北移1°,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活动积温减少100~150 ℃·d,安全生长季日数缩短4~6 d;海拔升高100 m,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日数缩短4~5 d,活动积温减少124~163 ℃·d。气候变化背景下,1961—2020年间,四川盆区再生稻安全生长季积温、日数以及安全灌浆期日数均随时间推移呈增加趋势;盆西平原区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活动积温和日数增幅最大,盆东平行岭谷区增幅最小。1961—2020年,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北界北移,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自东到西扩展的特征,适栽区面积占比由39.0%增至63.1%以上。综上,合理调整种植制度、选育适宜品种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水稻生长季气候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措施。本研究结果为四川稻区水稻种植布局和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参考。
为明确谷胱甘肽(GSH)在褪黑素(MT)调控碱胁迫下番茄抗氧化能力中的作用,本研究以超级粉霸王番茄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碱胁迫(75 mmol·L-1 NaHCO3)条件下,分别叶面喷施5 mmol·L-1 MT、1 mmol·L-1丁硫胺酸亚砜胺(BSO,GSH合成限速酶的抑制剂)和5 mmol·L-1 MT+1 mmol·L-1 BSO,研究不同处理对番茄幼苗生长、内源MT和GSH合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碱胁迫条件相比,MT处理缓解了碱胁迫对植物生长的抑制,增加了内源MT、GSH含量,提高其合成关键酶活性并上调其基因表达;同时也显著增加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关键酶活性并上调其基因表达,提高了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和抗坏血酸/脱氢抗坏血酸(ASA/DHA)比值,降低了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为明确微孢子虫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 Smmith)]的生防机制,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技术和组织病理学切片法研究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感染微孢子虫后,中肠等组织微孢子虫浓度及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并以未取食微孢子虫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对照,分析微孢子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血淋巴酶活性的影响。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微孢子虫在侵染初期即可在中肠组织中被检测到,第4天左右扩展到肠外,第6天时中肠内的浓度达到第一个高峰,为2.05×1012 copies·µL-1,第9天时中肠外的微孢子虫浓度达到8.97×1012 copies·µL-1。石蜡切片结果显示,中肠肠壁细胞出现环肌肿大、空泡增加、细胞变形拉长、杯状细胞减少脱落、细胞解体等病变,且随侵染时间的增加,微孢子虫突破肠壁细胞向外扩展,马氏管、丝腺和脂肪体等组织也先后发生相应病变。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感染微孢子虫对幼虫血淋巴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有影响,具体表现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较对照增加,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则降低;而对羧酸酯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微孢子虫侵染技术的研发及其在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技术领域的应用扩展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