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2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4-01
  

  • 全选
    |
    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
  • 刘朋虎, 江枝和, 雷锦桂, 王义祥, 翁伯琦
    核农学报. 2014, 28(3): 365-37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福姬77是以姬松茸J1为原始菌株,采用60Co-紫外复合诱变技术选育的姬松茸新品种,2013年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在福建省多点区试和测定结果表明:与姬松茸J1相比,该品种增产23.12%~38.76%,粗蛋白、粗纤维含量分别提高25.16%、10.17%,脂肪酸C18:1、C18:2含量分别提高17.86%、8.73%,而汞、镉、铅含量分别降低17.65%、87.69%和28.57%。福姬77产量高、遗传稳定、品质优良、重金属含量低,适合大面积推广。

  • 郭慧娟, 张丛卓, 张晓军, 杨足君, 李欣, 詹海仙, 乔麟轶, 畅志坚
    核农学报. 2014, 28(3): 371-37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将中间偃麦草的抗条锈病基因导入小麦,以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为桥梁亲本,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结合细胞学鉴定选育抗条锈病小麦-异源渗入系;并通过人工接种在温室和田间病圃对育成的82份渗入系进行了连续2年的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筛选。筛选到38份免疫我国优势小种CYR32、CYR33和新小种v26;45份免疫CYR32、CYR33小种;51份免疫CYR32;48份免疫CYR33;52份免疫v26。且它们的抗性均来自中间偃麦草。对随机选取的3份抗病渗入系及其与中国春小麦的杂交F1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和配对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且3个测试材料及其与中国春杂种F1的平均配对构型分别为2n=0.26Ⅰ + 20.79Ⅱ + 0.05Ⅲ 和2n=0.37Ⅰ + 20.68Ⅱ + 0.09Ⅲ。说明小偃麦抗病渗入系具有与普通小麦相似的染色体结构和规则的配对构型,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了新抗源。

  • 王荣青, 万红建, 李志邈, 叶青静, 阮美颖, 周国治, 姚祝平, 杨悦俭
    核农学报. 2014, 28(3): 378-38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是植物应对高温和其他胁迫环境时所产生的一类特定的应激蛋白。本文以番茄基因组数据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Hsp70基因家族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番茄至少含有22个Hsp70基因成员,蛋白质序列长度为210-890个氨基酸之间,具有0~12个内含子;具有4对重复基因;滑动窗口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中的一些区段(或者位点)可能受到正选择的压力。此外,序列比对发现这些Hsp70基因家族成员具有多个保守基序;染色体定位发现他们不均匀分布在番茄的11条染色体上;系统发育关系揭示番茄和拟南芥Hsp70基因家族成员可以分为4组,每组成员数目是变异的,并且存在3对旁系同源基因和7对直系同源基因,表明Hsp70基因家族在番茄和拟南芥分化之前就已经存在。

  • 黄翠红, 刘永柱, 陈立凯, 郭涛, 杨瑰丽, 陈志强, 王慧
    核农学报. 2014, 28(3): 386-39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实践八号”农业卫星搭载籼稻光温敏不育系培矮64S的干种子,对诱变后代19个突变株系进行了花药培养研究,考察了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原种相比空间诱变后代的花药培养力发生了变化,其中H17、H11、H14、H6花药培养力提高,突变后更适合于花药培养;另外,在改良白苗分化方面也有所成效,但效果不大,H8、H6的白苗分化率与对照原种相比得到了有效的降低,其中以H6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利用航天技术与花药培养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快速筛选出花药培养力高的优良单株,同时为今后开展籼稻材料的花药培养和选育新的不育系研究打下基础。

  • 兰海, 苏鹏, 周树峰, 曹墨菊, 唐祈林, 荣廷昭
    核农学报. 2014, 28(3): 393-39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发现不同玉米材料与四倍体大刍草杂交,其结实性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普通玉米基因组中可能存在影响远缘杂交亲和性的基因。为研究这一现象的遗传本质和规律,本研究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以玉米自交系975-12与R18为亲本组配的两套正反交6个世代群体与四倍体大刍草杂交的种子结实率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正交群体杂交结实性的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反交群体杂交结实性的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在正交组合中主基因遗传率在家系F2中最高,为88.9456%,多基因遗传率在家系B1中最高,为14.1564%;在反交组合中主基因遗传率在家系F2中最高,为87.2997%,多基因遗传率在家系B2中最高,为80.7618%。

  • 吴宏亚, 陈树林, 胡俊, 毛浓文, 张伯桥, 马谈斌, 陈秀兰, 程顺和
    核农学报. 2014, 28(3): 398-40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β-葡聚糖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高含量的β-葡聚糖膳食与人类的健康密切联系。目前通过对大麦或者青稞分离群体及突变体的研究,已定位和克隆到多个β-葡聚糖相关基因/QTLs。为此,本文综述大麦(青稞)β-葡聚糖合成相关基因定位、克隆与功能分析研究进展,并阐明已定位的基因/QTLs与该品质性状的关系。推测纤维素酶类(HvCsl)基因家族的表达是影响β-葡聚糖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HvCslF6成员可能对调控β-葡聚糖的合成起到关键作用。

  • 孙惠敏, 潘刚, 潘晓华, 程方民, 黄福灯, 李保同, 张春娇, 毛节景, 赵晨晨
    核农学报. 2014, 28(3): 404-41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报道了一个来自EMS诱变优良恢复系浙恢7954的新水稻早衰突变体lst(Leaf senescence at tillering stage),其最主要的表型特点是叶片上出现锈色衰老斑,通过荧光共聚焦倒置显微镜观察和透射电子显微镜镜观察表明lst的叶绿素荧光减弱,叶绿体结构异常。生理生化分析发现lst突变体剑叶在早衰性状出现时,与野生型相比,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O2-、H2O2、MDA含量升高,保护酶系统SOD和CAT活性降低。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200株日本晴/lst的F2隐性定位群体,最终将LST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SSR标记RM3646和InDel标记IAC120537-1,2之间,共171kb,含两个BAC,30个基因,这为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陆瑞菊, 刘成洪, 何婷, 陈志伟, 徐红卫, 杜志钊, 高润红, 王亦菲, 邹磊, 郭桂梅, 卜姝明, 黄亦辰, 黄剑华
    核农学报. 2014, 28(3): 412-41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EMS处理大麦品种花30的游离小孢子,结合低氮胁迫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其自交一代的加倍单倍体(DH)株系,在正常施肥和低氮胁迫两种施肥条件下对DH株系进行鉴定,选择株高、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3个农艺性状作为鉴定指标,并与原始亲本花30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大田正常施肥和低氮胁迫条件下,DH株系中株高、有效穗和单株产量3个性状出现了明显的正向变异,在低氮胁迫下的表现更为明显。结论:利用游离小孢子的EMS处理结合低氮胁迫筛选培养,可以获取耐低氮性提高的纯合变异体。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 洪静芳, 季清娥, 陈家骅
    核农学报. 2014, 28(3): 418-42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卵期辐照对橘小实蝇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取12、24、36 h卵龄的橘小实蝇卵分别经过60Co 5.0、10.0、15.0、20.0、25.0、30.0、35.0、40.0Gy的剂量辐照,比较辐照后橘小实蝇卵的孵化率。结果显示,大于5.0Gy的辐照剂量显著抑制12 h卵的孵化,而各剂量的辐照对24、36 h的橘小实蝇卵的孵化率均无显著影响。取孵化率较高的36h的辐照卵做后续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剂量辐照对橘小实蝇的影响无性别差异;20Gy及以上的剂量辐照显著降低蛹重,且均使橘小实蝇的蛹不能羽化;随辐照剂量的增加,橘小实蝇成虫飞出率、死亡率增大,子一代F1卵孵化率降低。15~20Gy的剂量辐照36 h卵龄的卵可达到对橘小实蝇幼虫和蛹的影响最小但能显著降低或抑制成虫羽化的目的。本研究为有效分离橘小实蝇与以橘小实蝇卵为寄主的寄生蜂提供一定科学依据,为人工大量饲养寄生蜂防治橘小实蝇的危害提供基础。

  • 常卫华, 徐燕霞, 王珂, 胡俊杰, 张红, 曹会萍, 马呈瑞, 张晶, 张勇
    核农学报. 2014, 28(3): 423-42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4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探索重离子束辐照对绵羊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及体外受精卵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用不同剂量的重离子束辐照绵羊卵母细胞和精液,观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及体外受精后早起胚胎的卵裂率、桑椹胚率及囊胚率。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1.5Gy辐射可以明显提高绵羊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p<0.01);重离子辐照绵羊精液和卵母细胞并做体外受精后,早期胚胎发育有着显著变化。当用0.5、1.0Gy剂量辐照精液时,绵羊早期胚胎的卵裂率和桑葚胚率显著升高(p<0.05),囊胚率无显著变化,1.5 Gy剂量,卵裂率显著提高(p<0.05),2.0 Gy剂量,卵裂率、桑葚胚率、囊胚发育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当重离子束辐照卵母细胞时,0.5、1.0Gy剂量组的卵裂率、桑葚胚率和囊胚发育率显著升高(p<0.05),而2.0Gy剂量组的卵裂率和桑葚胚发育率极显著降低(p<0.01),而囊胚发育率为0。结果表明低剂量的重离子辐照绵羊精液、卵母细胞,对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高剂量辐照则抑制细胞的生长发育。

  • 王珊珊, 陈爱娥, 李宗, 张汀, 袁建设, 张宏宇
    核农学报. 2014, 28(3): 429-43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橘小实蝇是一种毁灭性果蔬害虫,本文研究了高能电子束对香蕉中橘小实蝇的致死效果,探索其用于防治和口岸检疫诊断的可行性。通过AB5.0~20x型电子直线加速器对香蕉中橘小实蝇的卵和幼虫、沙土中蛹辐照,辐照剂量为0、500、1000、1500、2000、3000Gy,结果显示高能电子束辐照对橘小实蝇卵、幼虫、蛹的LD50分别为879.8、2839.1、868.5Gy,表明幼虫对高能电子束的耐受能力较强。3000Gy能有效抑制卵的孵化(孵化率1.05%)、蛹的羽化(羽化率0),而幼虫致死率仅62.22%。高能电子束辐照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优化。

  • 邱春强, 张坤生, 任云霞
    核农学报. 2014, 28(3): 433-43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鸡胸肉为原料,提取盐溶蛋白并进行超高压处理,SDS-PAGE法测定超高压处理的盐溶蛋白,研究了超高压和瓜尔胶对鸡胸肉盐溶蛋白及凝胶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处理压力的增大,盐溶蛋白浓度显著降低,蛋白溶液的pH值逐渐升高,凝胶强度、胶黏度等显著提高,凝胶弹性变化趋势则是先增后减;超高压使大分子量的蛋白变性程度明显,中小分子量的蛋白电泳条带变化较复杂。试验证明:超高压能够改变大分子蛋白的结构,使其断开为中小分子,利于被机体吸收利用;瓜尔胶的添加有助于凝胶特性的增强,对于食品中凝胶的利用有较大的意义。

  • 张银洁, 李杰, 王芝娜, 郑春
    核农学报. 2014, 28(3): 440-44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蝴蝶兰新种质以及开辟新的蝴蝶兰育种方法,利用快中子脉冲堆对蝴蝶兰不同品种原球茎和幼苗茎段进行辐照处理,结果表明:通过对处理材料的回归分析得到,火鸟原球茎的半致死注量为3279×108·cm-2,内山姑娘原球茎的半致死注量为4063×108·cm-2,火鸟茎段的半致死注量为2239×108·cm-2,内山姑娘茎段的半致死注量为2298×108·cm-2。辐射敏感性表现为火鸟>内山姑娘,幼苗茎段>原球茎。对于原球茎,辐照注量小于600×108·cm-2,对其增殖和分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茎段,辐照注量小于600×108·cm-2,对其所形成的幼苗的生根没有影响,但小于300×108·cm-2,对所形成幼苗的增殖有促进作用。高注量(>2500×108·cm-2)辐照对原球茎的增殖和分化以及对茎段所形成的幼苗的增殖和生根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牛丽影, 刘夫国, 李大婧, 刘春泉
    核农学报. 2014, 28(3): 446-45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热处理对玉米汁加工过程中风味变化的影响,本文选用乳熟期的甜玉米及糯玉米进行制汁,对生鲜玉米汁以及烫漂、常压沸水、高压蒸汽热处理后的样品采用SPME-GC-MS,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生鲜玉米汁的挥发性成分均以直链醛醇类物质为主,经烫漂处理后制汁,醛醇类物质分别由14种和15种减少为5种和0种,峰面积减少为生鲜玉米汁的48.7%与0.0%。对烫漂后加工得到的玉米汁样品再进行常压沸水处理和高压蒸汽处理。常压沸水处理的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数量及含量较未加热的样品增加不明显。高压蒸汽热处理的两种样品中检测到的成分数量分别增加为加热前的2.6和2.8倍,总峰面积则分别增加为3.4与12.7倍。另外,虽然常压沸水处理的两个玉米汁中均检测到了玉米的特征香气成分二甲基硫醚,但高压蒸汽热处理的样品含量为前者的30倍与300倍。热处理引起的两种玉米汁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体现了二者对热处理的敏感程度不同,实际加工中应针对不同原料选择适宜的加热方法。本研究为玉米汁生产工艺的优化、风味品质的提高提供借鉴作用。

  • 詹国平, 高美须, 叶保华, 李柏树, 李天秀, 王跃进, 刘波, 覃怀莉
    核农学报. 2014, 28(3): 453-45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4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mura)是广受关注的检疫性害虫,为比较不同射线的辐照效应以及不同种群对辐照的耐受能力,采用60Co γ射线、5MeV X射线和6MeV X射线对老熟幼虫进行辐照处理,剂量为60、80、100、120、140和160 Gy,剂量率为2.55~5.5 Gy·min-1。辐照后经室内饲养,分析羽化率结果表明,随着剂量的增加羽化率显著降低,100%阻止羽化的剂量为160Gy。相同剂量辐照时,不同射线处理苹果种群老熟幼虫的校正死亡率间无显著性差异。相同剂量60Co γ射线处理苹果种群(第13代和第20代)和山楂种群(第6代)的老熟幼虫,校正死亡率也无显著性差异。使用POLO软件进行机率值分析,预测检疫辐照处理中普遍使用的最低吸收剂量ED99和ED99.9968,阻止成虫羽化的剂量值非常接近(ED99=152.4~159.2 Gy;ED99.9968=195.2~208.7 Gy)。由此说明,不同辐照源阻止桃小食心虫老熟幼虫羽化的生物学效应相同,不同种群对辐照的耐受性相同,继代饲养后辐照耐受性未发生变化。由于老熟幼虫为水果中最耐受的虫态,可建议采用200Gy作为桃小食心虫幼虫检疫处理的最低吸收剂量。

  • 茅宇虹, 刘俊豪, 杨文鸽, 徐大伦, 张进杰
    核农学报. 2014, 28(3): 459-46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优化秘鲁鱿鱼皮胶原蛋白的提取方法,并表征其主要特性,为鱿鱼皮的高值化利用、胶原蛋白的制备提供基础。采用醋酸结合胃蛋白酶法提取秘鲁鱿鱼皮中胶原蛋白,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条件,结果表明:胃蛋白酶添加量2%(w/w)、提取时间53 h、醋酸浓度0.70 mol·L-1、固液比1:240(w/v),胶原蛋白提取率可达51.47%,并通过盐析及超滤对胶原蛋白进行纯化。SDS-PAGE结果显示鱿鱼皮胶原蛋白主要由α1,α2及β链组成,为Ⅰ型胶原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其甘氨酸含量最高(281残基/1000残基),亚氨酸含量为167残基/1000残基。

  • 缪芳芳, 蔺佳良, 丁媛, 何红萍, 苏秀榕
    核农学报. 2014, 28(3): 467-47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加热温度对海带和紫菜挥发性物质及苦味物质形成影响,本文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检测分析不同加热温度下海带和紫菜挥发性物质及苦味物质的形成。经检测分析,海带和紫菜在未加热、95、150℃处理下其挥发性化合物数目及含量差异明显。同时两者的苦味物质、种类及含量均有差异。海带在150℃时产生苦味物质5-甲基-2-糠醛,紫菜在未加热以及加热处理时均有苦味物质甲基-吡嗪产生,且甲基-吡嗪随着温度的升高相对含量增加。故可知不同的藻类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含量均不同,苦味物质的形成也不同。

  • 于济洋, 李新华, 王琳, 张明, 郑凤娥, 秦宁
    核农学报. 2014, 28(3): 478-48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菊芋全粉替代菊粉的可行性,本试验对菊芋全粉和菊粉的凝胶指数、凝胶时间、质构特性、凝胶保水性、持油性、透光度、冻融稳定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菊芋全粉浓度达到40%时,凝胶指数为97.8%,与同浓度菊粉凝胶指数、凝胶黏性、弹性、黏聚性、咀嚼性和恢复性相比差异不显著。当菊芋全粉浓度为45%时与菊粉的凝胶时间差异不显著,此时菊芋全粉的凝胶指数为100%。菊芋全粉凝胶的持油性要优于菊粉,保水性、冻融稳定性的变化趋势与菊粉凝胶基本一致,且差异不显著,当浓度大于50%时,全粉凝胶透光性与菊粉凝胶相比差异不显著。菊芋全粉可替代菊粉作为一种新型加工原料在发酵乳制品、糕点、速冻肉制品等食品中广泛应用。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 张帆, 万雪琴, 翟晶
    核农学报. 2014, 28(3): 485-49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验证氮在植物解除重金属毒害中的积极作用和生理机制,本试验对杨树幼苗在镉胁迫下增施氮肥后的生长、叶绿素合成前体物的变化和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纯的Cd处理显著抑制杨树植株的生长,破坏叶绿体结构,阻止叶绿素的合成,其受阻位点可能位于Urogen Ⅲ到Coprogen Ⅲ之间;而在有效氮供应充足条件下,高浓度Cd处理的植株长势明显优于对照和单纯重金属处理的植株,而且叶绿素合成途径畅通,叶绿体结构完整。由此说明,氮在植物对重金属的解毒中起到重要作用,增施氮肥可缓解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

  • 侯明, 胡存杰, 郭零
    核农学报. 2014, 28(3): 492-49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4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盆栽培养试验结合差速离心技术,研究了钒(Ⅴ)在芥菜(Brassica juncea)和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的叶片、叶柄和根系中的亚细胞分布和积累。研究表明,Ⅴ在芥菜和小白菜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和分配比例大小依次为:根系 >叶片 >叶柄,不同蔬菜地下部和地上部积累的Ⅴ含量和分配比例有明显差异,芥菜吸收积累Ⅴ的能力大于小白菜。随着Ⅴ处理浓度的增加,芥菜和小白菜富集系数(BCF)增加,而转运系数(TF)减小,表明蔬菜对Ⅴ有一定的富集能力,两种蔬菜转运Ⅴ的能力降低,其积累的Ⅴ主要富集在植物根部,可减轻过量Ⅴ对可食部分的伤害。Ⅴ在植株各器官的亚细胞分布主要为细胞壁和含核蛋白的细胞可溶性组分,在芥菜和小白菜根系中,两种组分的Ⅴ含量之和占总量的 73.4%~78.6%,在叶柄中占总量的74.9%~79.8%,叶片中为86.6%~93.2%,而Ⅴ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两种细胞器中的分配较少,根系为21.4%~26.6%,叶柄为20.1%~25%,叶片为6.8%~13.4%。随着Ⅴ处理浓度的增加,蔬菜根系和叶片中Ⅴ在细胞壁的分配增加,在含核蛋白的细胞可溶性组分的分配减少;在叶柄中Ⅴ在含核蛋白的细胞可溶性组分的分配增加,细胞核和线粒体叶绿体两组分的分配减小。在不同Ⅴ浓度处理下,芥菜较小白菜对Ⅴ有较强的耐性,而细胞壁固持和可溶性组分的液泡区隔化可能是蔬菜耐Ⅴ的主要机制。

  • 龚金龙, 邢志鹏, 胡雅杰,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核农学报. 2014, 28(3): 500-51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阐明籼、粳超级稻产量构成特征的差异,以当地主体且具有代表性的5个超级杂交籼稻组合和5个常规粳型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籼、粳超级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群体茎蘖动态特征、穗部构成特征、灌浆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粳稻产量、穗数、群体颖花量、结实率、库容量、总充实量、茎蘖成穗率、着粒密度、一二次枝梗数比值、一二次枝梗总粒数比值、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一次枝梗结实率、二次枝梗结实率、米粒终极生长量、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米粒重、活跃灌浆期和有效灌浆时间均高于籼稻;籼稻每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单穗粒重、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起始生长势、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则高于粳稻,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米粒重占米粒终极生长量的百分率则表现趋势不明显。籼、粳超级稻均为异步灌浆型,但籼稻两段灌浆现象更为明显,且籼稻灌浆启动快、充实快、持续时间短、呈速起速降的态势。粳稻弱势粒灌浆前、中、后期的灌浆充实量较籼稻分别高0.73%、2.59%、3.43%,随着籽粒灌浆的持续,粳稻灌浆优势不断加大。群体茎蘖稳升稳降、有效成穗数多、穗部构成合理、结实率高、灌浆速度稳定且持续时间长以及灌浆后期弱势粒较高的灌浆质量是粳稻扩库、促充实、稳产高产的关键。

  • 李丽琼, 廖明安, 阳世莹
    核农学报. 2014, 28(3): 512-51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不同海拔和树冠层次对金冠苹果着色的影响,本研究以四川省小金县和茂县的金冠苹果为试材,对进入着色后期的果皮色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海拔和树冠层次对金冠苹果着色均有影响,且小金县的研究结果与茂县的相一致。小金县和茂县不同海拔的各个冠层中,树冠上层的苹果花青苷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PAL、DFR、UFGT的活性最高,叶绿素含量最低,苹果着色最好。不同海拔和冠层的苹果果皮花青苷含量与着色指数、可溶性糖含量、PAL、DFR和UFGT的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小金县和茂县的海拔高度和树冠层次均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金冠苹果的着色。在金冠苹果花青苷的合成途径中,PAL调控花青苷合成的起始,DFR只在个别情况下才是花青苷合成的关键酶,UFGT是花青苷合成的关键酶之一;可溶性糖含量与花青苷的积累密切相关,是调控相关酶活性的信号物质之一;叶绿素可阻碍花青苷的积累。

  • 崔红艳, 许维成, 孙毓民, 牛俊义, 方子森, 郭丽琢
    核农学报. 2014, 28(3): 518-52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不施肥(T1)和施用化肥(T2)为对照,比较了农家肥(T3)、胡麻油渣(T4)、肉蛋白生物有机肥(T5)、绿能瑞奇精制有机肥(T6)、金阜丰土壤调理剂(T7)、优质豆粕生物有机肥(T8)、黑珍珠生物有机肥(T9)、爸爱我生物有机肥(T10)、HA有机肥(T11)和益撒803生物有机菌肥(T12)等不同有机肥对胡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可明显加快胡麻前期的生长速度;有机肥促进胡麻植株中后期的生长发育,现蕾期以后干物质日积累量明显增加,盛花-青果期达到高峰值,日积累量达333.51 mg·株-1·d-1,比T1显著增加20.80%。施用有机肥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T1处理,T4、T8比T2处理分别显著增产9.92%、10.38%。胡麻产量与有效分茎数和单株有效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和0.82。施用有机肥处理的胡麻籽粒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1处理,T8处理的亚麻酸含量比T2处理的显著增加了3.78%。

  • 曾淑华, 刘峰, 周昌贵, 林宁, 蒋萍, 刘欢
    核农学报. 2014, 28(3): 526-53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的重金属铬浓度(0、2、40、60、80mg·kg-1)对烤烟K326生长发育和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分别测定移栽后25、50、75d烟株主要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叶片数、节距、茎围、最大叶长叶宽)、生物量、烟叶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随着铬浓度增加,烟株主要农艺性状和生物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也呈下降的趋势,POD和SOD活性显著下降,随着生育期延长,烟株主要农艺性状逐渐增大,烟叶叶绿素含量呈下降的趋势,SOD活性呈明显上升的趋势,POD活性在移栽50d时最高。

  • 井大炜
    核农学报. 2014, 28(3): 532-53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鲁林1号杨扦插苗为试材,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不同干旱胁迫处理对杨树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杨树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在轻度胁迫下缓慢降低,而在中度和重度胁迫下迅速降低;胞间CO2浓度在轻度胁迫下缓慢下降,在中度胁迫下先降后升,而在重度胁迫下一直升高,表明Pn的降低在轻度胁迫下是由气孔因素引起,中度胁迫下是由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引起,而在重度胁迫下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的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和光化学猝灭系数在轻度胁迫下缓慢降低,而在中度和重度胁迫下快速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在轻度胁迫下显著升高,而在中度和重度胁迫下先升高后降低;叶片SOD和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因此,轻度胁迫下杨树苗通过热耗散和抗氧化酶活性调节的协同作用稳定了光合机构的功能,Pn降低主要受气孔限制因素影响;而中度和重度胁迫下光系统Ⅱ和抗氧化酶系统损伤,是Pn降低的非气孔限制因素。

  • 安辉, 赵前程, 刘鸣达
    核农学报. 2014, 28(3): 540-54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取田间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有机稻蟹、常规稻蟹与单作水稻生产模式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试前相比,2009年和2010年有机稻蟹模式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9.81%~25.13%和5.29%~14.73%;20.93%~44.09%和12.44%~28.45%),提高原土复合量和追加复合量,降低原土复合度,且有机肥用量越大,效果越显著;常规稻蟹模式各指标的变化也有其类似的规律,但均明显低于有机稻蟹模式;单作水稻模式的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含量和原土复合量显著下降。因此,有机稻蟹生产模式不仅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数量,而且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质量,促进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形成,提高土壤肥力。

  • 马秀杰
    核农学报. 2014, 28(3): 546-55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3.0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适宜的绿豆耕作方式,增加绿豆的产量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以绿豆白绿6号单作为对照,考察了白绿6号分别和谷子、玉米间作对其生育过程中的多种生物性状的影响,研究了间作方式与绿豆成熟后的产量及产品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间作对绿豆不同生育期的生物性状有着不同的影响,并导致了最终产量及产品品质的不同。在苗期,间作方式的影响并不明显。从拔节期到开花期,绿豆和谷子间作在株高、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重等性状上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在成熟期,绿豆和谷子间作对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单荚粒数、百粒重、分枝数等性状上的影响体现的更加明显。绿豆和谷子的间作方式最终实现了绿豆的增产,产量达到了1404.48 kg·hm-2,相比绿豆和玉米间作方式下绿豆的产量提高了30.3%。同时,绿豆和谷子间作可提高绿豆中粗蛋白的含量,降低脂肪的含量绿豆和谷子间作可以实现增产的目的,并可以提高作物品质,显示了此种耕种方式的优势,宜在生产实践中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