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胁迫是限制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为了从谷子突变体库中筛选耐盐和盐敏感突变体材料,本研究采用180 mmol·L-1的NaCl溶液对489份长农35号甲基磺酸乙酯(EMS)突变体进行萌发期耐盐性鉴定,分析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根长、相对芽长、相对盐害率和相对根芽比6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突变体进行萌发期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突变体个体间存在广泛变异,变异系数在15.02%~95.69%之间,6个相对指标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将6个单一指标转换为3个综合指标,进一步获得综合评价指标D值,根据D值将489份突变体分为4类,包含70份耐盐突变体、235份较耐盐突变体、172份中间型突变体和12份盐敏感突变体。对上一步筛选到的耐盐突变体E162和盐敏感突变体E219材料进行萌发期各项耐盐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鉴定。结果表明,盐处理后,耐盐突变体E162的发芽率、根长、芽长均极显著高于盐敏感突变体E219;与对照(去离子水)相比,180 mmol·L-1 NaCl溶液处理后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耐盐突变体E162中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而盐敏感突变体E219的POD和SOD活性无显著差异,说明耐盐突变体具备更高的自身保护酶活性来抵御盐胁迫产生的损害。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谷子萌发期耐盐机制及品种改良提供了宝贵材料。
为充分了解北方春大豆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高育种利用效率,本研究利用经过筛选的19个与数量性状基因座(QTL)相关的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对100份北方春大豆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标记均具有多态性,19个SSR标记共检测出129个等位变异,变幅为2~18,平均每个标记检测出6.789 5个变异。香农指数变幅为0.523 3~2.521 7,均值为1.265 3。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282 2~0.887 7,均值为0.566 9(PIC≥0.5),多态性达到高度水平。遗传分化系数(Fst)平均为0.115 0,介于0.05~0.15之间,表明群体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按地理来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亚群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幅为0.384 9(辽宁)~0.552 2(吉林),说明部分亚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个地理来源的品种具有一定集中度,但整体较分散。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参试材料分为4个类群,且大部分品种有不同程度的混血,遗传基础丰富。本研究结果为北方春大豆育种的亲本选择和改良提供了理论参考。
旗叶是青稞重要的光合器官,其面积大小是影响青稞植株结构与光合能力的重要因素,与青稞籽粒灌浆和产量关联密切。为发掘控制青稞旗叶面积的数量性状位点(QTL),本研究将以青稞品种达章紫(DZZ)与昆仑10号(KL10)构建的含有117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作为试验材料,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结合开发的分子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测定多个环境下群体的旗叶面积,并鉴定与之相关的QTL。结果表明,构建的遗传图谱包含7个连锁群,总长度为1 140.621 cM,共检测到35个与旗叶面积相关的QTL,广泛分布于青稞7条染色体上,可解释2.48%~37.25%的表型变异,其中qFLA-1H-4、qFLA-2H-5、qFLA-2H-7、qFLA-2H-10、qFLA-4H-2、qFLA-7H-2和qFLA-7H-3为主效位点,解释表型贡献率为10.13%~37.25%;CqFLA-2H、CqFLA-6H、CqFLA-7H-1和CqFLA-7H-2为多环境共定位位点,其中CqFLA-7H-1解释表型贡献率为17.52%。为进一步验证主效QTL CqFLA-7H-1的有效稳定性,在RIL群体中寻找其残余杂合系,并在CqFLA-7H-1置信区间开发连锁标记,最终将CqFLA-7H-1定位在青稞7号染色体约17.16 Mb的物理区间。本研究结果为青稞旗叶面积的遗传改良及图位克隆主效基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建立甜叶菊高效率的遗传转化体系,以甜叶菊中山2号叶片为外植体,首先对诱导愈伤形成和不定芽分化及生根的生长调节剂进行了筛选;设计正交试验,探讨了影响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效率的农杆菌种类、菌液浓度、共培养时间,以及抗生素的使用范围。为了进一步提高甜叶菊遗传转化效率,探讨了影响基因枪法转化效率的轰击压力、轰击距离。结果表明,最佳的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S+30 mg·L-1蔗糖+0.5 mg·L-1吲哚乙酸(IAA)+1.5 mg·L-16-苄氨基嘌呤(BAP)+0.5 mg·L-1激动素(KT),不定芽分化率为67.5%;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 MS+0.5 mg·L-1萘乙酸(NAA)+2 mg·L-1赤霉素(GA4+7),生根率为95.7%;农杆菌介导法适宜的农杆菌菌株为GV3101,农杆菌菌液浓度OD550为0.4~0.6,共培养2 d,阳性愈伤转化率为90.3%,阳性转基因再生植株的获得率为47.3%,导入的外源sGFP基因均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基因枪法适宜的轰击压力为1 100 psi,轰击距离为9 cm,但是转基因外植体分化能力明显下降。本研究为甜叶菊基因功能研究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品种改良提供了技术基础。
为探索当归与灵芝复配药物对高血压的预防治疗作用及药理机制,使用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分析其作用通路,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和药效试验验证理论结果。结果表明,当归、灵芝中共含有90种活性成分,对应44个靶点;其中与高血压相关的主要成分有β谷固醇、花侧柏烯、阿魏酸、藁本内酯和灵芝酸等。这些活性成分作用于核心靶点ESR1、PTGS2、PTGS1、CASP3、BCL2、ADRA2B和ADRA1A。调节雌激素受体、肾上腺素能信号转导、CGMP-PKG信号通路、血管平滑肌收缩、NF-κB信号通路。分子对接计算结果证明主要成分与关键靶点结合能力良好。药效学试验显示,当归∶灵芝为0∶1时,对DPPH·的清除效果最佳,清除率达到95.95%,半抑制浓度(IC50)为17.08 μg·mL-1;配比为5∶1时,对OH·的清除效果最好,清除率达到50.49%,IC50为188.16 μg·mL-1;配比为3∶1对O2-·的清除效果最优,清除率达到93.66%,IC50为0.006 1 μg·mL-1;配比为0∶1时,还原力为0.089 4。当归∶灵芝为1∶1时,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抑制率达到66.67%。综上,当归与灵芝之间通过整体协同作用发挥降压的药理效应。本研究结果可为当归与灵芝复配药物预防治疗高血压提供理论依据。
为明确山西省玉米镰孢茎腐病病原菌的种群结构及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22—2023年在山西省11个地区47个县(市、区)采集疑似茎腐病病样438份,共获得573株单孢分离物,根据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类鉴定。结果表明,镰孢菌共505株,占比88.13%,共包含10种镰孢菌,分别为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布氏镰孢(F. boothii)、禾谷镰孢(F. graminearum)、拟轮枝镰孢(F. verticillioides)、层出镰孢(F. proliferatum)、亚黏团镰孢(F. subglutinans)、变红镰孢(F. incarnatum)、拟枝孢镰孢(F. sporotrichioides)、亚洲镰孢(F. asiaticum)和短肥镰孢(F. brachygibbosum),分离频率分别为40.79%、15.25%、14.85%、14.65%、7.33%、5.54%、0.79%、0.40%、0.20%和0.20%。木贼镰孢在山西省各地理区域(晋北地区、晋中地区、晋南地区和晋东南地区)均有分布,且分离频率均高于其他镰孢菌。选取6类分离频率较高的镰孢菌各3株进行苗期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禾谷镰孢致病性最强,植株发病率高达86.67%,病情指数(51.33)显著高于其余镰孢菌;布氏镰孢和木贼镰孢的致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76.67%、44.00和73.33%、42.67。综上,引起山西省玉米茎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镰孢菌,其中木贼镰孢分布广泛、分离占比最高、致病性较强,为优势致病菌。本研究结果为山西省玉米茎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基于前期在云南省昆明市的雪茄烟种植地发现的疑似灰霉病的病害,主要症状表现为雪茄烟烟株的茎基部、叶片和花苞出现广泛且典型的灰色霉层症状。为了对其病因进行鉴定,本研究从受影响的雪茄烟烟株茎基部、叶片和花苞中成功分离出病原菌,并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其病原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为了进一步寻找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本研究从健康的雪茄烟田块中筛选分离能够有效抑制灰霉病的生防菌株,通过对植株根、茎和叶组织的分离涂布、平板对峙培养试验,最终筛选出了8株具有显著防治效果的生防菌株。经过鉴定分析,确定XHns8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对雪茄烟灰霉病的抑菌效果达82.26%。本研究结果为雪茄烟灰霉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生防细菌资源。
为研究BDNF/TrkB信号相关因子在牦牛(Bos grunniens)脑组织的表达,采集成年牦牛(3~5岁)脑组织不同部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蛋白免疫印迹(WB)、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DNF及其受体TrkB、AKT1、Bcl-2和Bax mRNA和蛋白在牦牛大脑皮质、海马、丘脑、延髓和小脑的相对表达量及分布。qRT-PCR和WB结果显示,成年牦牛大脑皮质和海马中BDNF、TrkB、AKT1及Bcl-2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小脑、丘脑及延髓(P<0.05),Bax mRNA和蛋白水平在以上五个脑组织中没有显著差异(P>0.05)。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结果发现,BDNF、TrkB、AKT1、Bcl-2和Bax阳性反应主要表达于神经元胞质,以上五种因子与神经元核抗原抗体NeuN在上述各脑组织共定位。综上,BDNF、TrkB、AKT1和Bcl-2在成年牦牛大脑皮质和海马高表达,且Bax在大脑皮质和海马的表达与其他部位无显著差异,提示BDNF/TrkB信号相关因子可能在大脑皮质和海马适应低氧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上述五种因子主要分布在脑组织神经元胞质,说明BDNF/TrkB信号因子可能主要在牦牛脑组织的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牦牛脑组织的低氧适应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培育早熟、高产、优质、宜机收花生新品种是当前我国花生育种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从花生开花特性、开花期与产量的关系、早熟或超早熟花生种质的筛选与创制等方面介绍了我国花生早熟育种研究概况。一批宝贵的早熟材料(如奇科、狮头企、四粒红、鲁花6号、吉花23、远杂9102)为阐明我国花生遗传基础,以及培育性状稳定的早熟花生新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花生重要产量性状、开花期相关性状开展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基因定位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最后展望了连锁分析、关联分析和BSA-seq等新技术在花生早熟资源挖掘、基因定位、功能标记开发以及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旨在为我国花生科研和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为探究海南省两种地理标志产品琼中绿橙和澄迈福橙产地特征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采用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联用仪(EA-IR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土壤和果橙中的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绿橙和福橙中的氮平均含量分别为1.2%和1.0%,两种果橙中的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绿橙土壤和福橙土壤的δ15N平均值分别为6.2‰和7.2‰且差异显著(P<0.05)。绿橙与福橙中含量较高的9种矿质元素(Na、Al、K、Ca、P等)含量差异显著(P<0.05)。果橙中多数矿质元素与土壤中相应的元素含量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与经度、纬度、海拔无显著相关性,表明土壤的特异性是影响果橙矿质元素含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琼中绿橙和澄迈福橙的产地特征与环境的相关性,可为两种地理标志产品的原产地溯源提供数据支持。
为探究电子束辐照对淫羊藿灭菌效果及其品质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0、2、4、6、8 kGy)的电子束辐照对其微生物数量、理化性质、色泽、活性成分含量、指纹图谱相似度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能有效杀灭淫羊藿中需氧菌、霉菌和酵母菌;辐照有利于降低淫羊藿水分含量,4、8 kGy辐照处理可显著提高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而辐照对总灰分含量和总色差无明显影响;其中4 kGy辐照对淫羊藿的色泽影响最小;4~6 kGy辐照对总黄酮和总黄酮醇苷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不同电子束辐照剂量处理的淫羊藿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8;辐照后淫羊藿的抗氧化活性保持较高水平。综上,4 kGy电子束辐照处理既能有效减少淫羊藿微生物数量,又能保持其品质。本研究结果为电子束辐照技术在淫羊藿灭菌工艺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冰红葡萄酒因具有独特的风味特征而深受消费者青睐,但生产过程中的灭菌和二氧化硫添加是限制冰酒质量提升、影响其品质表达的关键问题。为探究超高压处理对美乐冰红葡萄酒抑菌效果及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美乐冰红葡萄酒为试验原料,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超高压抑菌条件,分析酒样中微生物含量的变化以及酒体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UHP)的最佳条件为压力411 MPa、时间25 min、温度34 ℃,对应冰红葡萄酒抑菌效果和品质变化的综合评分最高(85.05分)。经最优条件处理后,与对照组(CK)相比,超高压处理组样品的pH值上升,总酸、还原糖含量下降;总酚含量显著增加,单宁含量降低,总黄酮、总花色苷及颜色参数L*值等无显著变化。在酒样中共检测出69种挥发性物质,超高压处理后酒样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较CK显著增加,特别增加了酒中酯类物质的含量,赋予酒样更浓郁的果香特征,显著提高了冰红葡萄酒的感官评分及风味品质。该研究结果可为超高压技术在冰红葡萄酒品质提升方面的应用提供数据参考。
为提高低糖蓝莓果酱品质,本研究以蓝莓鲜果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方法优化低糖蓝莓果酱中海藻酸钠、果胶、蔗糖和钙离子的组分比例,并分析巴氏杀菌和超高压杀菌工艺下低糖蓝莓果酱贮藏期间(4 ℃贮藏68 d、25 ℃贮藏14 d)理化性质、营养功能物质、微生物等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糖蓝莓果酱的最佳配方为低酯果胶和海藻酸钠质量分别占比7、3 g·kg-1,蔗糖添加量160 g·kg-1,CaCO3添加量6 g·kg-1。与贮藏1 d相比,其他贮藏天数下所有样品的pH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理化性质无显著变化,维生素C(VC)、总酚、总黄酮和总花色苷等营养功能成分含量下降。其中,超高压杀菌组的营养功能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在4 ℃贮藏68 d后,超高压杀菌组果酱VC、总酚、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分别为14.17、1.15、4.77和0.45 mg·mL-1。综上,基于果胶复合凝胶和超高压杀菌的非热加工工艺可用于制备高品质营养健康低糖蓝莓果酱。本研究可为传统果酱品质提升提供技术参考。
为探究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不同部位及乙醇沉淀浓度对多糖结构和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铁皮石斛茎、叶和花为原料,采用果胶酶、纤维素酶及木瓜蛋白酶组成的复合酶法提取并醇沉分离铁皮石斛多糖,并对其结构组成和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乙醇浓度显著影响石斛茎多糖(DOSP)的化学组分、单糖组成、分子量等结构特征。相比于低浓度乙醇(60%)和高浓度乙醇(90%),中等乙醇浓度(75%)沉淀所得DOSP的总糖含量最高(939.60 mg·g-1)。随着乙醇浓度增加,DOSP中单糖种类逐渐减少,其中高浓度醇沉所得DOSP-90单糖种类最少且不含Gal-UA和Rha。流变性和乳化性结果显示,DOSP-75溶液具有较高的黏度和乳化能力。采用同等乙醇浓度(75%)沉淀铁皮石斛茎、叶和花多糖,分析其单糖组成,结果发现,不同铁皮石斛部位多糖的单糖组成和摩尔百分比存在差异。抗氧化分析结果表明,铁皮石斛花多糖(DOFP)对ABTS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较好,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0.88、1.69 mg·mL-1。综上所述,乙醇沉淀法可以用于对铁皮石斛多糖的初步分离,获得不同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多糖组分。此外,不同部位原料所制备的多糖的结构及特性也存在差异。本试验结果可为铁皮石斛的差异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草鱼死后极易腐烂变质,严重影响其食用价值。为提高生鲜草鱼片的食用品质并延长其货架期,本研究利用超高压(UHP)技术处理协同低温贮藏,考察草鱼片食用外观、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菌落总数以及硬度等指标的变化,结合正交试验优化最佳草鱼加工工艺,并对所得工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00 MPa以上的压力处理会使生鲜草鱼片产生类似熟化外观,影响其感官品质;进一步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出200 MPa的UHP处理10 min、介质温度5 ℃为最佳工艺,协同食品级防腐剂(0.5% nisin和0.05% ε-polylysine)可有效减少草鱼鱼片中的菌落总数;此外,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得新鲜草鱼鱼片的冰点温度为-1.20 ℃。将UHP处理后的生鲜草鱼片在不同温度下(4 ℃、-1.20 ℃)储藏,发现-1.20 ℃贮藏能够较4 ℃贮藏显著抑制菌落总数的增加、减轻质地软化并降低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水平,新鲜草鱼片的货架期可有效延至10 d以上。本研究可为提升生鲜草鱼片加工品质和延长货架期提供理论依据。
为探究桃胶(PG)涂膜处理对梨果实货架期保鲜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以苏翠1号梨为试验材料,比较清水(Control)、不同浓度的PG涂膜处理(5%、10%、15%)对梨果实货架期外观、果肉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组相比,不同浓度的PG涂膜处理均可有效抑制果皮黄化的发生,且有助保持货架期品质。相较5%与15%PG处理组,10%PG处理可有效保持苏翠1号梨货架期品质,能更有效抑制梨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速率的上升,延缓果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的下降,抑制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的积累,更好地保持苏翠1号梨果皮叶绿素含量、果实硬度及抗坏血酸、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本研究可为桃胶在梨保鲜方面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黄芪作为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物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功效,近年药食同源领域的发展使其成为极具影响力的产品。鉴于掌握黄芪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可为持续发展黄芪产业提供新思路,本文通过文献计量(文献源:CNKI、Web of Science等)及关键词分析,分析黄芪年份发文数量、药食领域核心期刊、专利量等,检索出2003—2023年关于黄芪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共7 458篇、专利3 320项。结果表明,国内黄芪的相关研究显著高于国外;研究对象以“药理作用”“药食同源”等形成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内容向作用机制、功能活性等逐步深入。目前,黄芪正处于发展阶段,基于产业创新与营养健康消费观念的转变,黄芪研究应兼顾功能活性、产品多元化以及营养健康等多方面因素,本研究可为黄芪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依据。
为探究不同播期对谷子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六棱谷(B44)、野生谷子(B111)、小绳白谷(B112)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播期,研究谷子生育期的变化以及不同播期下的谷子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推迟播种会导致播种-出苗时段变长,谷子全生育期及出苗-抽穗时段缩短,而抽穗-成熟时段的天数相对稳定。2021—2023年B44、B111和B112的全生育期在播期间的变异系数分别达11.86%~14.60%、11.91%~15.05%、7.94%~17.07%。播期对谷子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播期推迟导致穗重、穗粒重、千粒重、出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产量下降,蛋白、脂肪、类黄酮含量和胶稠度提高,其中穗重和穗粒重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此外,氨基酸含量受播期的影响较大,其中B44、B111和B112的谷氨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较高。本试验有助于筛选最优播期以促进谷子优质高产。
为探究不同微生物菌剂在改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土壤养分环境和增产提质方面的施用效果,本研究以连作甘草为研究对象,设置解淀粉芽孢杆菌粉剂(J)、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K)及微生物液体菌剂(W)3个处理和1个常规施肥对照(CK),测定连作甘草根部和土壤养分含量、产量和质量,以明确不同微生物菌剂影响连作甘草产量和质量的途径,并筛选施用效果最佳的微生物菌剂。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J、K和W处理连作甘草产量分别增加16.17%、41.94%和23.73%,甘草酸含量分别提高0.32、0.54和0.77个百分点,甘草苷含量分别提高0.12、0.26和0.30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42.71%、28.00%和14.71%,土壤全钾含量分别增加25.18%、24.04%和13.23%,土壤全磷含量分别增加15.33%、24.67%和14.67%,整体表现为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作用效果最为显著(P<0.05);J和K处理通过增加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使连作甘草根部全磷吸收效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12.99和35.24个百分点,全钾吸收效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6.03和19.82个百分点,进而增加产量和质量;W处理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全钾含量使连作甘草根部全磷和全钾吸收效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27.31和11.51个百分点,进而增加产量和质量。综上,不同微生物菌剂可通过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促进连作甘草根部养分吸收,达到增产提质的效果,其中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在连作甘草中的施用效果最佳。本研究为微生物菌剂在甘草栽培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进一步明确气候变化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采集了2018—2020年武威地区的相关气象数据,并结合文献报道和实验室前期测定数据,对赤霞珠、黑比诺和美乐三个品种成熟期的品质与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0年的武威市大气湿度年际差异较小,2019年10 cm土壤温度最高。果实品质与年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10 cm土壤温度与可滴定酸、单宁和酒石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20~50 cm土壤湿度与柠檬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赤霞珠果实品质与月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1、2、8、9和10月气象因子与果实品质间的相关性较强,1月大气温度与果实单宁、酒石酸和苹果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2月土壤温度和湿度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8月土壤温度与果糖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9月10 cm土壤温度和10月10~30 cm土壤温度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发现,10 cm土壤温度有利于可滴定酸和单宁含量的积累,而土壤湿度的提高有利于柠檬酸含量的增加,1月较低的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会抑制果实单宁与酸含量,2月较低的土壤温度和20、40 cm土壤湿度利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积累。本研究为武威地区特色酿酒葡萄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解决土壤污染修复植物材料后续处置困难问题,本研究研发了一种利用绿化苗木移栽修复污染农田的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比较金边黄杨、海桐、刺柏和龙柏4种绿化苗木对Cu、Pb的修复潜力,并对其移栽后的二次污染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4种苗木可在Cu、Pb浓度分别为542.43和361.47 mg·kg-1的复合污染土壤上正常生长,其中海桐、刺柏和龙柏在此污染土壤上的整株干重年增长量均超过100.00 g/株。刺柏对Cu的提取效率最高,为15.22 mg/株,海桐对Pb的提取效率最高,为16.39 mg/株。4种苗木不同部位Cu、Pb浓度均表现为根>茎>叶。苗木根表皮和须根中的Cu、Pb浓度均远高于根中柱的浓度。4种苗木在污染土壤上栽植2年再移栽至清洁土壤180 d后,其原固定的Cu、Pb吸收总量有所降低,而根际土壤Cu、Pb浓度显著增加;除海桐外,其他苗木移栽后的非根际土壤中Cu、Pb浓度与移栽前的清洁土壤相比无显著变化。经测算,移栽后叶部和根部造成的二次污染风险较低。本研究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为深入探究不同海藻粉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中的作用效果,本研究设置1个对照组(基础饲料),3个海藻粉饲料添加试验组(海带、羊栖菜和坛紫菜),每组30只虾,测定分析凡纳滨对虾生长指标、免疫指标及肌肉脂肪酸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海藻粉添加剂显著提高了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其中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含肉率是对照组的1.09~1.38倍,但各藻粉间无显著差异。胰蛋白酶活性以海带组最高,其次是羊栖菜组和坛紫菜组,三个藻粉组胰蛋白酶活性约为对照组的1.21~1.38倍。在免疫性能方面,与对照相比,三种海藻粉组转氨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其中,谷丙转氨酶(AST)和谷草转氨酶(ALT)活性分别是对照组的65.94%~75.45%和52.56%~59.36%,以羊栖菜组中的ALT活性降幅最大,仅为对照组的52.56%;免疫相关酶和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坛紫菜组的碱性磷酸酶(AKP)和酚氧化酶(PO)活性分别是对照组的2.36和1.12倍;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上调,坛紫菜组的imd、dorsal和crustin基因表达量是对照组的1.56~3.15倍。综上所述,不同海藻粉作为饲料添加剂对凡纳滨对虾的免疫能力、生长性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其中3%坛紫菜的作用效果最为显著。本研究结果为凡纳滨对虾饲料配方的研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