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37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3-07-10
  

  • 全选
    |
    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
  • 刘红艳, 杨拓, 王壹, 孙轩, 王贤, 刘振林, 张国君, 卫尊征
    核农学报. 2023, 37(7): 1289-129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2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返青是天南星科观赏植物在发育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典型的功能叶绿体重新分化形成的生理现象,其中马蹄莲佛焰苞常出现这一现象,但其潜在的调控机制并不明确。为了探究马蹄莲返青的调控机制,提高彩色马蹄莲的观赏品质,本研究以黄色品种Florex Gold为材料,以返青过程中两个叶绿素合成关键基因ZhGluTRZhChlH为研究对象,建立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体系,对马蹄莲进行基因功能验证。通过离体佛焰苞孔片试验并对取样部位和侵染时长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中部真空抽吸5 min的试验组返青现象出现最迟,VIGS沉默效果最好。在上述沉默背景下,与对照组相比,ZhGluTRZhChlH沉默孔片的返青现象均出现得更迟,色调角值上升更缓慢,并且叶绿素含量更低,类胡萝卜素含量更高。综合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VIGS体系可分别有效沉默佛焰苞中的叶绿素合成关键基因ZhGluTRZhChlH。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究马蹄莲佛焰苞返青现象的分子调控机制。

  • 沈乐意, 王锦阳, 陈天池, 周伟军, 徐涛, 顾一凡, 吴月燕
    核农学报. 2023, 37(7): 1299-130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29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营养液施用对葡萄果实糖类物质合成的影响,本研究以鄞红为试验材料,在葡萄果实第二次膨大期根系浇灌3种营养液,以浇灌蒸馏水为对照,测定葡萄果实中葡萄糖、果糖含量以及糖异生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施用3种营养液都不同程度地上调了糖异生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同时促进了葡萄糖、果糖的生成。不同营养液处理组间存在差异,其中施用营养液C的效果最优,该营养液处理后25 d,果实中葡萄糖含量与CK相比差异显著;处理后35 d,糖含量达最高,其中葡萄糖126.477 mg·g-1,果糖108.966 mg·g-1,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29.85%和15.44%。施用营养液对果实中PEPCKFBP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但对PPDKG6P的影响并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葡萄糖、果糖含量与PEPCKFBP的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葡萄果实中PEPCKFBP的表达上调有助于糖的形成。本研究结果为提高鲜食葡萄的糖含量以及进一步探究果实中糖的形成与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世泽, 刘杰, 杨志晓, 曹领改, 刘勇, 宗仪, 林小虎, 余世洲
    核农学报. 2023, 37(7): 1307-131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3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NAC基因家族作为植物特有的基因家族之一,其成员广泛参与烟草植株的生长发育调控和非生物胁迫应答。为了进一步鉴定早期在烟草中挖掘的拟南芥AtNAC072/RD26直系同源基因NtabNAC087响应干旱胁迫时的功能,本研究通过基因过表达和CRISPR/CAS9基因标记技术构建了对应普通烟草品种K326的遗传转化株系,对野生型K326和2种遗传转化烟草纯合株系幼苗分别进行干旱胁迫处理,观察叶片气孔结构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及基因表达量。结果发现,过表达株系芽期和苗期干旱胁迫下表现出更强的耐旱性,编辑株系则表现出干旱敏感性;过表达株系叶片与对照组相比气孔密度增加,孔径变小;SOD和CAT活性及Pro含量过表达株系较编辑株系相比显著提高,MDA含量过表达株系较编辑株系显著降低;NtabNAC087基因表达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在处理6 h时达到最高。综上,NtabNAC087基因通过表达量或结构变化导致烟草叶片生理结构、抗氧化物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发生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烟草干旱胁迫应答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 王宇, 赵圆, 王艳丽, 俎天娇, 司增志, 孙伟明, 乔亚科, 张锴
    核农学报. 2023, 37(7): 1315-132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水通道蛋白(AQPs)是植物中重要的水分转运蛋白,在植物对抗干旱胁迫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为明确野生大豆水通道蛋白在植株抗旱反应中的分子功能,本研究对野生大豆(Glycine soja)中的水通道蛋白的蛋白结构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并对筛选的AQPs基因功能进行验证。研究鉴定了野生大豆中69个AQPs蛋白,其中10个在干旱胁迫的高耐野生大豆材料中表达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筛选到GsPIP27在干旱胁迫后与对照相比显著上调,克隆GsPIP27到过表达载体中并侵染转化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通过转基因后代筛选获得了稳定表达的T3代转基因拟南芥。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转基因植株在干旱胁迫下根系总长度、叶干重、根干重、根冠比和单株叶面积显著增加,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升,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表现出较强的耐旱能力。本研究结果说明GsPIP27对拟南芥耐旱具有正向调控作用,为明确野生大豆耐旱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 高娜, 潘阳阳, 王萌, 王立斌, 邱山桐, 余震, 余四九, 徐庚全
    核农学报. 2023, 37(7): 1323-133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娟犏牛(Bos taurus)是通过娟姗牛冻精杂交甘南牦牛(Bos grunniens)所产的后代,其产奶量高于牦牛。为探究娟犏牛乳品质与牦牛乳差异,对泌乳高峰期娟犏牛与牦牛的乳汁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通过串联质谱(TMT)标记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两种奶的乳清和乳脂球膜(MFGM)蛋白差异,结果表明,利用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泌乳高峰期娟犏牛奶与牦牛奶中共鉴定到651个乳清蛋白和990个MFGM蛋白,筛选出乳清差异表达蛋白(DEPs)145个,其中娟犏牛奶比牦牛奶上调71个,下调74个;筛选出MFGM DEPs 160个,其中娟犏牛奶比牦牛奶上调78个,下调82个。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泌乳高峰期娟犏牛奶乳清与MFGM DEPs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是固有免疫应答,定位的主要细胞成分是胞外间隙和胞外区,而乳清DEPs主要参与的分子功能是蛋白质同源二聚体活性,MFGM DEPs主要参与的分子功能是鸟苷-5'-三磷酸酶(GTPase)活性。娟犏牛奶乳清与MFGM DEPs参与的重要免疫途径是补体与凝血级联。综上可知,娟犏牛奶中丰度较高的主要乳清和MFGM DEPs在促进钙磷吸收、免疫保护和免疫调节等方面表现优异,牦牛奶中丰度较高的主要乳清和MFGM DEPs在保证细胞稳定性、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和抗菌等方面表现优异,说明泌乳高峰期娟犏牛奶较牦牛奶在免疫保护和免疫调节等生物过程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推测娟犏牛奶更有助于新生儿建立抗微生物感染的免疫系统。本研究结果为高原奶制品的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撑,并为生产功能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供了科学依据。

  • 姚一凡, 张伊阳, 董仕慧, 李睿, 张兰, 周熳琳, 乔自林, 杨琨
    核农学报. 2023, 37(7): 1335-134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比较低氧条件下不同海拔牛种肾间质成纤维细胞(RIFs)内PDK1、Smad2、Caspase3等因子的表达差异及细胞增殖差异,并进一步探究牦牛肾脏的高原低氧适应性特点,本研究采用牦牛和黑白花牛RIFs作为研究对象,低氧(1%O2)处理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B)法检测细胞内PDK1等因子表达差异。波形蛋白(Vimentin)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结果显示,两种牛的原代RIFs纯度较高,可用于后续试验。低氧处理后,两种牛的RIFs内PDK1、Smad2及Caspase3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存在不同程度上调,且种属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牦牛HIF-1αPDK1Smad2Caspase3等基因表达量于24 h达到峰值,之后下调,而黑白花牛基因则随时间呈递增趋势,且牦牛RIFs低氧下增殖能力低于黑白花牛。综上所述,低氧诱导的相关转录因子表达存在差异,两种牛RIFs的增殖能力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导致低氧下黑白花牛肾纤维化程度的加深,从而产生肾源性高原疾病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为比较不同海拔牛种肾脏的低氧适应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探索牦牛肾脏高原低氧适应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王润萍, 许航荣, 潘杰, 钟智威, 万根, 阮记明
    核农学报. 2023, 37(7): 1344-135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导致江西南昌地区黄颡鱼腹水病暴发的病原,进行了病鱼的临床解剖观察、病原菌分离鉴定和回归感染、病原菌株药敏及毒力基因检测等系统性试验和分析。结果显示,患病鱼体鳃、肝脏、肾脏以及肠道等组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由病鱼体内分离获得一株优势菌PL1,经过16S rDNA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回归感染结果表明,菌株PL1能够引起黄颡鱼与自然患病相同的典型腹水病病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PL1对30种抗菌药物中多粘菌素、复方新诺明、呋喃唑酮等12种药物敏感,对氧氟沙星、红霉素和哌拉西林3种药物中度敏感,而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万古霉素等15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呈现出多重耐药性。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菌株PL1携带有aerAactgcaTserflaascV等6种毒力基因,表明菌株PL1具有较强的毒力。本研究为黄颡鱼腹水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指导,同时为深入研究患病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 陈嘉欣, 王志超, 杨锐, 骆其君, 陈娟娟, 陈海敏
    核农学报. 2023, 37(7): 1352-136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坛紫菜丝状体阶段良种选育的筛选指标,以坛紫菜选育品系(GS-1)、闽丰2号(MF-2)和福建野生种(FJ-W18)的丝状体为材料,检测其在20、25、30、32 ℃下的生长、光合作用和光合色素等相关参数,并重点关注自由丝状体的钻壳效率和贝壳丝状体壳孢子放散量等生产性状。结果表明:GS-1、MF-2和FJ-W18丝状体在不同温度下相对生长率大小依次为20 ℃>25 ℃>30 ℃>32 ℃,在20 ℃时生长最佳;25 ℃时GS-1相对生长率为1.5%,极显著高于MF-2(0.45%)和FJ-W18(0.79%)(P<0.01);超过30 ℃时各品系生长明显受抑制。随温度升高、时间延长,各品系的丝状体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 /Fm )、叶绿素a和藻胆蛋白含量都呈下降趋势;且GS-1的叶绿素a含量随温度、时间变化均高于MF-2和FJ-W18。以初始藻落密度来评价自由丝状体的钻壳效率,GS-1的初始藻落密度是MF-2的1.38倍,是FJ-W18的1.71倍;贝壳丝状体在不同温度扩增培养后,相同条件诱导壳孢子囊枝并放散壳孢子,GS-1壳孢子放散量均高于MF-2和FJ-W18。综上可知,GS-1丝状体具有较快的生长速率,较好的高温抗性以及优良的钻壳效率和壳孢子放散量,具有高抗性、高繁殖力良种开发的潜力。本研究为坛紫菜新品系的优选和人工培育提供了数据和理论参考。

  • 徐宏伟, 崔燕, 余四九, 李仕杰, 张慧珠, 何俊峰, 王继, 赵鹏飞
    核农学报. 2023, 37(7): 1362-136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3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脂联素(APN)及其受体(APNR1和APNR2)在成年牦牛不同部位皮肤内的分布和表达情况,以及其在皮肤中可能发挥的作用,选取12头健康成年牦牛,采集毛囊处于生长期的皮肤(颈部、腹部、腋下部和腹股沟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蛋白免疫印迹(WB)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的方法,对APN、APNR1和APNR2的mRNA和蛋白在成年牦牛皮肤中不同部位的表达和分布进行探究。IHC结果表明,APN、APNR1和APNR2在成年牦牛皮肤的表达部位基本相同,其主要分布于皮肤的表皮层、皮脂腺、汗腺、血管及毛囊的上皮根鞘。WB结果表明,APN、APNR1和APNR2蛋白在颈部和腹部(多毛皮肤)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腋下和腹股沟部(少毛皮肤)(P<0.05),APNR1在颈部和腹部的表达量显著高于APNR2(P<0.05)。qRT-PCR结果表明,APN、APNR1和APNR2的表达在mRNA水平上存在差异。APN和APNR1的mRNA在颈部和腹股沟部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腹部(P<0.05);APNR2的mRNA水平在颈部表达量显著高于腹股沟部(P<0.05)。首次在成年牦牛皮肤上检测到了APN、APNR1和APNR2的表达,不同部位皮肤组织中的表达位置基本相同,主要分布于皮肤的表皮层、皮脂腺、汗腺、血管及毛囊的上皮根鞘。同时通过对APNR1和APNR2在蛋白水平上的对比,推测APN主要通过APNR1发挥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APN、APNR1和APNR2对成年牦牛皮肤和毛囊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 余杨健, 谢和兵, 尼玛次仁, 白玛旦增
    核农学报. 2023, 37(7): 1370-137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考察电子加速器辐照对红花粉末及水提液中微生物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的影响,分别选用0、4、6、8、10 kGy辐照剂量对红花粉末和红花水提液进行辐照灭菌处理,比较辐照前后红花粉末和红花水提液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图、主要有效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以及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及大肠菌群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前后红花粉末和红花水提液性状未见明显变化。与辐照前相比,辐照后红花粉末的显微特征、薄层色谱图以及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未见显著改变(P>0.05),辐照后红花水提液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整体存在显著差异(P<0.05),辐照后红花粉末和水提液的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均显著下降(P<0.05)。当辐照剂量达到10 kGy时,红花粉末和红花水提液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及大肠菌群符合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标准。综上所述,电子加速器辐照适用于红花粉末的灭菌,但不适用于红花水提液的灭菌。本研究为红花药材、含红花药材及红花提取物的成药辐照灭菌提供了参考。

  • 王琛, 陶烨, 韩艳秋, 张锐, 高雅, 李莉峰
    核农学报. 2023, 37(7): 1378-138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定辐照处理后钙形态和亚细胞钙分布变化对冷藏蓝莓果实硬度的影响,本研究采用0.5、1.5、2.5 kGy辐照剂量处理蓝丰蓝莓,以未辐照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辐照剂量对果实硬度、果肉总Ca含量、不同溶解性Ca含量和Ca在亚细胞分布的影响,以及上述指标与冷藏蓝莓果实硬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0.5 kGy辐照处理对冷藏蓝莓果实钙的溶解性及其在亚细胞的分布没有影响,1.5和2.5 kGy辐照处理能够使蓝莓果实水溶性Ca含量升高,HCl溶性Ca和HAc溶性Ca含量下降,促进细胞器Ca2+流向细胞质,并在冷藏期间逐渐向NaCl溶性Ca转变,被细胞壁吸附且累积,其中1.5 kGy辐照引起的钙形态和亚细胞钙分布变化与冷藏蓝莓果实硬度无关,但2.5 kGy辐照处理能够有效促进胞内Ca2+向细胞壁迁移,对冷藏蓝莓果实硬度产生积极影响。本研究结果为蓝莓辐照保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陆艳婷, 张猛超, 李祖光, 杨文新, 陈金跃, 刘超纲, 王炳奎
    核农学报. 2023, 37(7): 1385-139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清香型高粱酒加速陈化的方法,利用60Co-γ射线辐照酒样,辐照剂量设置为0(CK)、1.51、3.14、4.65、7.37 kGy,检测酒样中挥发性成分,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高粱酒酯类含量随辐照剂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1.51 kGy和3.14 kGy处理对高粱酒陈化效果较好,辐照处理后己酸乙酯、庚酸乙酯、辛酸乙酯和柠檬烯等香味物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辐照处理降低了有害化合物的数量与含量,且感官评价较CK好。清香型高粱酒陈化的适宜辐照剂量为1.5~3.0 kGy。综上所述,辐照处理可加速高粱酒的陈化,节省了传统繁琐的老熟工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成本。本研究结果为利用γ射线辐照加速高粱酒陈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 杨芳, 邓凤琳, 袁海彬, 金林蕊, 贾洪锋
    核农学报. 2023, 37(7): 1393-140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辣椒产地对辣椒油理化性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选取5个产地(四川成都、江西萍乡、湖南邵阳、贵州遵义和云南丘北)的干红二荆条辣椒制作辣椒油样品(分别记为CD1、CD2、CD3、CD4、CD5),并对样品的过氧化值、色差、辣椒素类物质含量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种类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5种辣椒油样品的过氧化值均较低;色差有显著性差异(P<0.05),CD1的亮度(L* )最高,CD2的红度(a* )最大;CD2的辣椒素类物质总含量最高;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联用技术共鉴定出59种VOCs的74个信号峰,包括醇类、醛类、酮类、羧酸类、酯类、杂环类、硫醚类,分别对应有10、18、12、4、8、5、2种;GC-IMS指纹图谱显示,CD1风味最为独特,其次为CD5、CD3,CD2和CD4风味相似;经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共筛选出10种风味关键差异标志物(VIP>1.5),包括乙酸、丁酸、异丁酸-M、1-羟基-2-丙酮-D、3-甲基丁醛、3-甲基-1-丁醇、乙偶姻、二甲基硫醚、己醛-D、丙醛。主成分分析(PCA)、聚类热图分析均能对辣椒油所用辣椒原料产地进行较好地区分,且盲测样品可进行准确归属。因此,基于GC-IMS检测技术,通过测定辣椒油的VOCs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可以对不同产地二荆条制备的辣椒油的差异标志物进行准确区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四川成都产二荆条干红辣椒制备的辣椒油样品风味最丰富。本研究结果为辣椒油加工生产时辣椒原料产地的选择、地标品牌辣椒油产品溯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 方若思, 夏婷, 林晨琪, 周湖淇, 肖功年
    核农学报. 2023, 37(7): 1403-141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4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氨基甲酸乙酯(EC)是存在于黄酒发酵和贮藏过程中的一种潜在致癌物,其前体物为尿素和瓜氨酸。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TC)是一种在乳酸菌精氨酸代谢过程中参与瓜氨酸降解的酶。前期研究发现OTC与EC呈负相关性,并构建了若干个OTC定点突变菌株。本研究在黄酒贮藏过程中添加突变/野生型OTC,分别分析了自然发酵组、不添加OTC酶的对照组、单位点突变组和双位点突变组中EC、主要代谢物、挥发性风味物质、氨基酸、电子舌等含量的变化规律,探究其对EC代谢和黄酒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双位点突变的 H140A-Q143W-OTC可显著降低EC浓度至20%;同时,黄酒的味觉、氨基酸和有机酸差异不显著,但对风味物质有所影响。本研究结果为黄酒企业进行EC阻遏提供了新思路。

  • 曹蓉露, 袁高峰, 陈小娥, 方旭波, 项德胜, 杨会成, 王一铮
    核农学报. 2023, 37(7): 1411-141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纯碱联合复配磷酸盐对鱿鱼鲞品质的影响,优化鱿鱼鲞的复水条件,本试验以鱿鱼鲞为原料,研究在碱发条件下,不同质量分数(0%、0.1%、0.3%、0.5%、0.7%)的复配磷酸盐对鱿鱼鲞复水后品质特性的影响,并利用3种复水动力学模型对鱿鱼鲞复水过程进行模型拟合。结果表明,纯碱联合一定质量分数的复配磷酸盐有利于提高鱿鱼鲞的复水品质。随着复配磷酸盐质量分数的增加,复水比呈上升趋势,当复配磷酸盐质量分数为0.5%时复水比最高;在食用品质方面,鱿鱼鲞复水后的硬度、胶着性、咀嚼性和内聚性整体显著降低,而弹性变化不显著,感官品质呈先变好后变坏的趋势;鱿鱼鲞样品的a*值和b*值总体呈上升趋势,pH值、L*值和ΔE值则随复配磷酸盐质量分数的增加而略有下降。鱿鱼鲞的水分吸收曲线符合经典物质吸水曲线,3种复水动力学模型中Peleg模型拟合度最佳,可用于描述鱿鱼鲞的复水过程,由此得出本试验鱿鱼鲞的复水动力学模型方程:Mt =M0 +t/[1.269-0.366X+(1.969-0.573Xt]。通过试验验证模型准确度,所得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吻合度较高,能较好地预测鱿鱼鲞复水时水分变化情况。本研究结果为鱿鱼鲞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 宋恭帅, 王丹丽, 袁婷兰, 李玲, 龚金炎
    核农学报. 2023, 37(7): 1420-142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开发乌鳢制品以对其不同部位进行高值化利用,针对传统热辅助解吸-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检测时间长、解吸附不充分等问题,本试验通过激光促释解吸(LID)HS-SPME-GC/MS方法对乌鳢内脏、肌肉、皮和鳃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收集,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确定重要特征气味物质。结果表明,整个检测过程仅需约5 min。从乌鳢的内脏、肌肉、皮和鳃中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醛类、醇类、酮类、烃类、酯类和其他类等挥发性成分;其中,肌肉中己醛含量最高,为15.45 μg·kg-1;而皮中壬醛的含量最高(18.52 μg·kg-1),内脏中最低。4个部位中,肌肉和皮的醛类物质总含量较高,分别为33.64和37.55 μg·kg-1。PCA和OPLS-DA结果显示,壬醛、己醛、1-辛烯-3-醇是判别4个部位最主要的3种物质,呈现鱼腥味、青草味、脂肪味、油腻味、土腥味等,是乌鳢气味特征的主要来源。本研究结果为激光促释快检技术在鱼肉样品挥发性成分测定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 肖欢, 曹宏, 陈士强, 高美须, 汪兴海, 刘芝平, 刘建凤
    核农学报. 2023, 37(7): 1428-143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B端厨房工业化降成本和提效率的要求以及C端生活方式的变革,在需求新鲜、健康饮食习惯养成和新零售模式三重共振下,预制菜市场快速增长。预制菜中即食菜已完成杀菌熟制,开封即可直接食用,但市场抽查有微生物超标、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现象,存在较大安全风险。食品辐照技术是国家大力支持的高新技术。辐照是食品抵御病源微生物传播的最后一道也是最有效的屏障。本文将辐照技术与HACCP食品管理体系、栅栏因子技术等相结合,探索研究辐照工艺与预制菜加工工艺融合、辐照杀菌与产品保鲜剂构效关系,旨在为辐照企业与预制菜生产企业经济效益与公共卫生“双赢”提供参考。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 陈佳鑫, 廖钦洪, 黄雅淇, 陈乾, 张文林, 唐建民
    核农学报. 2023, 37(7): 1435-144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栽培模式对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以渝西地区红阳猕猴桃为研究对象,利用Logistic函数方程对露地和避雨栽培模式下果实单果重量、纵径和横径进行拟合,构建非线性回归方程,并绘制导函数曲线,确定猕猴桃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和各指标的理论生长极值,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果实品质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猕猴桃果实单果重量、纵径和横径都呈近“S”形增长。Logistic函数方程模型的决定系数R2 最高可达0.999 78,与实测数据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避雨栽培下果实单果重量、纵径和横径的理论生长极值k值分别为97.761 1 g、62.750 4和52.918 4 mm,均高于露地栽培,说明避雨栽培理论上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随着授粉后时间的延长,猕猴桃果实纵径和横径均呈现“快速-缓慢-停滞”的变化规律,果实纵径的增长速率大于横径。避雨栽培下果实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为授粉后49~51 d,此时果实单果重量、纵径和横径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4 g·d-1、2.42和1.23 mm·d-1,均高于露地栽培。在授粉25 d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猕猴桃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都呈增加的趋势,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则先增加,后减小。避雨栽培下果实的各项品质指标都优于露地栽培。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红阳猕猴桃优质高产的栽培管理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 冯雨露, 张森昱, 杨成存, 马建涛, 韩凡香, 柴守玺, 黄彩霞, 常磊
    核农学报. 2023, 37(7): 1442-145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光合生理机制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于2020—2021年在西北雨养农业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2行(SM1)、秸秆带状覆盖3行(SM2)、地膜覆盖(PM)、露地平作(CK)4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生长季覆盖处理均提高了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L),其中SM1平均较CK分别提高9.5%、29.1%、21.0%、9.0%,SM2分别提高8.9%、18.9%、4.7%、4.2%,PM分别提高9.2%、31.6%、29.7%、2.9%;而胞间CO2浓度(Ci)小幅度下降,SM1、SM2、PM分别较CK下降11.9%、6.9%、7.6%。覆盖处理在块茎膨大期的叶片Pn、蒸腾速率(Tr)、Gs以及Ci日变化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趋势,且覆盖处理的日平均Pn、Tr、Gs均高于CK,增幅均表现为PM>SM1>SM2。在块茎形成期—淀粉积累期,SM1、SM2和PM处理马铃薯Rubisco羧化酶活性分别较CK增加了63.5%、44.8%和28.1%。两个生长季覆盖处理均较CK显著提高了马铃薯鲜薯和干薯产量,SM1、SM2、PM处理2年平均鲜薯和干薯产量分别增加15.1%、10.1%、31.8%和18.4%、8.6%、40.5%。相关分析发现,两个生长季马铃薯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r=0.961**r=0.584*)。综上,秸秆带状覆盖可延长马铃薯生育中后期持绿期和高光合持续时间,有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适宜在西北旱作区马铃薯生产中应用,有利于该地区绿色高产农业的发展。本研究结果为半干旱地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提供了技术参考。

  • 郭然, 刘瑞莹, 黄厚钰, 翟玉生, 陈耀, 李卫东
    核农学报. 2023, 37(7): 1452-146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4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黄土高原地区忍冬种植适宜的施肥配方,采用“3414”试验设计,以产量和指标性成分含量为指标筛选氮磷钾肥最佳配方。初步确定最佳施肥处理后,设置有机+氮磷钾肥组(OF+NPK)、单施有机肥组(OF)、单施氮磷钾肥组(NPK)和不施肥的对照组(CK)共4个处理,采集对应地块的土壤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丰度检测,并对土壤细菌丰度、理化性质以及金银花产量和品质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3414”试验中,N2P2K2处理(施N:30 g/株,P2O5:18g/株,K2O:14 g/株)单株产量最高,为229.26 g。肥料效应方程显示,N、P2O5、K2O推荐施肥量分别为19.5~30.0、12.6~18.0、13.3~16.8 g/株,该施肥量下的单株产量为198.2~223.9 g。土壤微生态检测结果显示,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以OF+NPK组最高,且显著高于CK组和NPK组,同时土壤中微生物群落丰度显著高于CK组。相关性分析发现,嗜热油菌纲、芽单胞菌纲和脱卤球菌纲为土壤中的主要有益菌,对金银花产量和指标成分含量可起到正向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金银花新产区的施肥方法改善以及专用肥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立成, 李娟, 章明清, 姚建族
    核农学报. 2023, 37(7): 1462-146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4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长期轮作施肥对菜田土壤pH值变化特征的影响,在闽东南蔬菜主产区连续进行7年四季豆-芥菜-早稻/豇豆轮作结合推荐施肥/习惯施肥模式的一年三熟制定位试验。根据试验年限内土壤pH实测值,构建土壤pH值变化灰色预测模型,分析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对土壤pH值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7年定位试验期间,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处理(VR+RF)的土壤pH均值为5.24,显著高于菜-菜-菜连作结合推荐施肥(VV+RF)或习惯施肥(VV+FP),但与菜-菜-稻轮作结合习惯施肥处理(VR+FP)无显著差异。TPGM(1,1)灰色模型分析显示,VR+RF处理的土壤酸化速率均值为0.065个pH/年,但VV+RF、VR+FP和VV+FP三个处理的土壤酸化速率均值分别是VR+RF处理的2.077、1.215和2.231倍。灰色预测还表明,未来5年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和习惯施肥土壤pH均值将比基础土壤分别下降0.56和0.67个pH单位;菜-菜-菜轮作结合推荐施肥和习惯施肥土壤pH均值则将比基础土壤pH值分别下降1.05和1.13个pH单位。综上,菜-菜-稻轮作结合推荐施肥的生产模式是减缓当地菜田土壤酸化的有效耕作管理措施,对菜田土壤培肥具有重要生产价值。本研究结果为耕地土壤酸化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李静, 李明源, 张甜, 周茜, 王继莲
    核农学报. 2023, 37(7): 1470-147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丰富耐盐碱的解磷菌资源,探究其对盐碱环境中非盐生植物的促生效果,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荒漠盐碱地3种典型盐生植物中分离解磷菌,并基于16S rRNA基因的限制性酶切末端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系统发育分析进行菌种鉴定,挑取解磷能力突出的优良菌株接种至拟南芥和小麦验证其促生效果。结果表明,共分离到141株解磷菌,解有机磷菌株的解磷率介于1.5%~7.6%之间,解无机磷菌株的解磷率介于1.1%~4.7%之间,其中解无机磷量与发酵液pH值呈显著负相关。所有菌株隶属于8个菌属,以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占绝对优势。接种解磷菌株显著增加了非盐碱胁迫下的拟南芥幼苗生物量,尤以解有机磷菌株MHSC29和解无机磷菌株MHCB24的作用最强。接种解磷菌对盐碱土中小麦的地上部分(株高、茎粗、地上干重、叶绿素含量)和地下部分(根干重)均有积极影响,以解有机磷菌株MHSC29、MHCC3和解无机磷菌株APCB2效果最突出。本研究所得菌株进一步充实了耐盐碱解磷菌种的资源库,具备开发为盐碱地微生物肥料的潜能。

  • 张欣欣, 于朋, 潘双喜, 赵雪萍, 董利利, 董金皋, 张利辉, 马树杰
    核农学报. 2023, 37(7): 1480-148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减少玉米田除草剂使用量,并提高杂草防效,本研究对前期筛选得到对除草剂具有增效作用的椰子油进行桶混助剂的配方优化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椰子油桶混助剂的最佳助剂配方溶剂为正己醇,复配乳化剂Span-80∶Tween-80为1.40∶3.60。在温室试验中,椰子油桶混助剂对烟嘧磺隆、硝磺草酮2种除草剂单剂的防治效果可提高11.24~49.35个百分点,对烟嘧·莠去津、硝磺·莠去津2种复配除草剂的防治效果可提高14.71~31.25个百分点,且除草剂减量后添加助剂与常量不添加助剂的杂草防效相当。在苯唑草酮和莠去津混用处理中,椰子油桶混助剂对药剂的增效作用比乙基和甲基酯植物油助剂高2.33~6.99个百分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椰子油桶混助剂对烟嘧·莠去津、硝磺·莠去津等苗后除草剂的防治效果可提高8.46~13.5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添加椰子油桶混助剂后,除草剂减量处理的防效优于常量不添加助剂。综上,椰子油桶混助剂可达到除草剂减量增效、降低成本的目的。本研究结果为开发农药助剂新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丁婉, 邢宝龙
    核农学报. 2023, 37(7): 1489-149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4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晋北地区农牧交错带青贮玉米(Zea mays)与大豆(Glycine max)秸秆混合比例及添加剂对青贮品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全株玉米和大豆秸秆为材料,按质量比10∶0(T0)、8∶2(T2)、6∶4(T4)、4∶6(T6)、2∶8(T8)、0∶10(T10)进行混合青贮,每个混合比例分别设无添加剂对照组(CK)和添加布氏乳杆菌(LB)两个处理,测定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及微生物数量,并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除单独青贮大豆秸秆外,其他处理组的青贮饲料感官评定均为优良。随着大豆秸秆比例的增加,干物质、粗蛋白、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逐渐下降。青贮玉米和大豆秸秆混合比例为4∶6和2∶8时,乳酸含量高于其他处理组,而pH值、乙酸、丙酸含量和氨态氮/总氮低于其他处理组,且使用添加剂能改善饲料的青贮品质。同时,当青贮玉米和大豆秸秆以4∶6和2∶8的比例混合时,可形成养分互补,提高饲用价值,实现秸秆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本研究为确定晋北地区农牧交错带混合青贮的最优混合比例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