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2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10-20
  

  • 全选
    |
    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
  • 王美芳, 杨会民, 杨攀, 何宁, 吴政卿, 李巍, 徐福新, 刘加平, 雷振生
    J4. 2011, 25(5): 833-83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8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8个品种冬小麦的种子搭载实践8号育种卫星后经过连续多年种植选择,对其SP2、SP3 代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诱变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种子经航天诱变后能引起后代表现型的广泛变异,但不同品种、不同性状对空间环境的敏感性、诱变效果不同,SP2代新麦8、郑麦366的表现型突变频率分别达13.2%、12.5%。SP3代株高、穗长、产量性状、品质性状的变异尤为突出,其中,周麦18的诱变后代中出现高白度和强筋材料,白度值和稳定时间分别达82.9%和20min。这些突变性状在后代中会产生分离和遗传,多数分离类型通过后代的单穗或单株选择可以使其性状趋于稳定。

  • 杜文平, 余桂容, 宋军, 徐利远
    J4. 2011, 25(5): 839-843,88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8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空间诱变对玉米种子后代的影响,本研究用16对SRAP引物对玉米自交系"968"及其诱变系进行PCR检测,共检测到154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出5~18个等位基因,平均为9.6个;94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表明诱变系与对照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幅度为0.481~1.000,平均为0.903,其中诱变系37号与对照间的遗传距离最远,诱变系2、4、5、6、20、21、22、42、48和对照材料间没有遗传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94份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0.732处可划分为6个类群,表明材料间存在着遗传差异。这一结论证明SRAP分子标记可以用于玉米空间诱变系的遗传差异分析。

  • 蒋凌雪, 刘章雄, 任洪雷, 金龙国, 张洪岩, 郭勇, 陶波, 邱丽娟
    J4. 2011, 25(5): 844-85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8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实践8号育种卫星搭载的5个大豆品种SP2和SP3代为材料,在田间喷洒1.31 a.i.kg ·ha-1草甘膦条件下鉴定其耐性种质的表型变异特点。结果表明,无论是品种间还是品种内,诱变后代对草甘膦的耐性都存在差异,以株高和成熟期变异最为明显,可作为耐性种质筛选的指标。其中,中品661的SP3代对草甘膦耐性最强,从中筛选到1株耐性突变体,与对照表型无差异。航天诱变不同大豆品种后代对草甘膦的耐性存在差异,且能够遗传,说明航天诱变可作为大豆耐草甘膦育种的新途径。

  • 吕海霞, 张艳欣, 王林海, 危文亮, 黎冬华, 张晓燕, 张秀荣
    J4. 2011, 25(5): 851-856,862.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8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实践8号"搭载的豫芝8号与H98芝麻品种为材料,分析芝麻空间诱变SP2与SP3代植物学性状变异,并进行了分子水平检测。结果显示:(1)2个芝麻品种空间诱变SP2与SPSP3后代植株在叶片、株高、株型、花器、蒴果、育性、初花期等均出现了较丰富的变异,品种间突变类型及突变频率均存在差异,但是仅观察到小果变异(豫芝8号变异后代)与植株高大变异(H98变异后代)2种类型的株系变异SP2突变体在SP3代能稳定遗传;(2)利用30对AFLP引物组合,对2个品种SP2代与SP3代变异来源进行分子检测,发现空间环境能使芝麻基因组多个位点发生变异,变异频率高,并且品种间在分子水平变异频率也存在差异;(3)不同的突变类型发生的突变位点不同,即使是同一突变类型内检测到的位点变异也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基因组DNA水平上的变异并不能全部显现出来;(4)2个品种间既在形态上检测到相同的突变类型,又在分子水平检测到相同的变异位点。

  • 钟娟, 刘文强, 吴建利, 贺浩华, 庄杰云
    J4. 2011, 25(5): 857-862.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8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排除主效QTL效应的基础上检测控制水稻产量性状的微效QTL。前期应用中156/谷梅2号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在第7染色体RM2-RM214区间上检测到控制抽穗期和产量性状的主效QTL,本研究挑选在此区间呈谷梅2号基因型的两个株系,配组衍生新的RIL群体,检测控制水稻产量性状的QTL。共检测到25个产量性状QTL,其中,8个QTL前期在中156/谷梅2号RIL群体亦呈显著作用,加性效应方向与前期一致;6个QTL位于其中2个共有区间中,但呈显著的性状从原来的单个性状增加到4个性状;11个QTL所处的区间,前期均未检测到产量性状QTL。前期检测到QTL中有2个在本研究中未检测到,其中1个在RM2-RM214区间为谷梅2号背景下不发挥作用,另一个在前期研究中对表型方差的贡献率仅为0.55%。两个群体QTL检测结果的比较结果表明,排除主效QTL可极大地提高微效QTL得到检测的几率。

  • 吴丽丽, 周丛义, 高永生, 丛悦玺, 陈坤明, 郭万里
    J4. 2011, 25(5): 863-87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8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韩国浦项科技大学(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OSTECH)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库 PFG_3A-04871.R 株系中筛选到一个NADK3(NAD Kinase 3)激酶(LOC_Os05g32210)基因 OSNADK3 表达缺失的突变杂合体。与其野生型Dongjing (Oryza sativa L.var.japonica cv Dongjing)比较,该 OSNADK3 基因突变杂合体表现出明显的植株矮小、花发育异常以及不育等特点。为明确水稻NADK3激酶的功能,我们利用RT-PCR的方法克隆了水稻(Dongjing) OSNADK3 基因的编码区(CDS),将 OSNADK3 导入表达载体 pCAMBIA1301::35S::GFP (pCG)中,构建了 OSNADK3 和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载体 pCAMBIA1301::35S:: NADK3::GFP (pCNG),该融合表达载体能够在拟南芥叶中表达,亚细胞组织定位分析表明,OSNADK3在拟南芥细胞质中表达,表明该酶是细胞质定位的酶类。然后,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侵染水稻愈伤组织,获得了24株独立的转基因水稻植株。经PCR初步鉴定,目的片段 OSNADK3 已经成功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水稻OSNADK3的功能与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李钊, 王金凤, 庄洪涛, 蒋雯, 叶兴国, 李斯深, 张增艳
    J4. 2011, 25(5): 871-87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聚半乳糖酸醛酶抑制蛋白和脂质转移酶蛋白是植物产生的防卫蛋白,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防御作用。本研究利用同源基因克隆策略和RT-PCR技术,成功克隆了1个菜豆的多聚半乳糖酸醛酶抑制蛋白(PvPGIP2)编码基因和1个小麦的脂质转移蛋白(TaLTP4)编码基因;由于它们在功能上具有协同作用,我们以pAHC25为骨架构建了PvPGIP2 和TaLTP4 基因双价表达载体,对该双价表达载体进行菌落PCR筛选、限制酶消化鉴定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 PvPGIP2 和 TaLTP4 双价基因表达载体是成功的,该载体包含 PvPGIP2 表达盒和 TaLTP4 表达盒,分别受玉米泛素基因(Ubiqiutin)启动子的驱动,选用来源于Ti质粒中胭脂碱合成酶基因的终止序列作为终止子(Tnos)。采用基因枪法轰击小麦品种扬麦18成熟胚愈伤组织2000枚,经过2次Bialaphos 筛选,最终获得扬麦18再生植株112株,利用表达载体基因的特异引物对上述成活的转化植株进行PCR检测,获得 PvPGIP2 和 TaLTP4 均为阳性的植株12株,转化率为0.6%。

  • 袁凤杰, 董德坤, 李百权, 傅旭军, 朱丹华, 朱申龙
    J4. 2011, 25(5): 879-88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8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低植酸突变体Gm-lpa-TW-1植酸性状突变与种子发芽率降低以及糖份含量变化的相关性,选用低植酸突变体Gm-lpa-TW-1与不同野生型亲本的杂交后代,低植酸纯合株系(LPA)和非低植酸纯合株系(HPA)为研究材料,分析不同株系在不同种植环境下收获种子的发芽率、总糖、蔗糖和低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无论是LPA株系还是HPA株系春播种子的发芽率均显著低于秋播种子;同一杂交组合中LPA株系春播种子的发芽率显著低于HPA株系春播种子;鲜食大豆杂交组合后代的LPA株系发芽率低于粒用大豆杂交组合的LPA株系;但在所有杂交组合后代株系中均可以筛选到发芽率显著高于突变亲本Gm-lpa-TW-1的LPA株系。糖份含量分析表明: LPA和HPA株系之间总糖含量无明显差异;LPA株系的蔗糖含量极显著地高于HPA株系的蔗糖含量,低聚糖含量则表现为极显著低于HPA株系,3种糖份含量在LPA和HPA株系之间的差异不受种植环境影响。LPA株系种子发芽率受到突变基因与环境互作的影响,高温环境对LPA株系种子的发芽率影响较大;通过遗传改良可以有效改善LPA突变基因对种子发芽率的不良影响。LPA株系中的低植酸性状与高蔗糖低寡聚糖性状表现为连锁遗传,有利于选育品质更为优良的大豆新品种。

  • 王林香, 祝恒江, 郭常新, 王世亨
    J4. 2011, 25(5): 886-89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8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蒙特卡洛方法,在一维和二维模型下分别计算了20keV的Ti+分别注入彩棉种子和花生种子的深度浓度分布。通过与同样初始条件下的TRIM程序计算结果和高斯拟合结果比较,本研究提出的二维模型获得的计算结果更加接近实验值。使用该二维模型计算了不同剂量下110keV的Fe+注入彩棉种子和花生种子的深度浓度分布,并分析讨论了计算与实验结果有差异的一些原因。同时,使用二维模型计算和预测了20keV的Fe+和N+分别注入彩棉和花生种子的深度浓度分布。结果表明理论模型建立相对合理, 为研究离子与种子靶材料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理论计算方法。

  • 李桂兰, 乔亚科, 李明刚, 崔姗姗, 乔潇, 乔坤艳
    J4. 2011, 25(5): 892-89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8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PCR方法分别从胡萝卜基因组中扩增出96bp的外展蛋白信号肽编码序列片段,从拟南芥基因组中扩增出1454bp的 pyk10启动子片段,用RT-PCR方法从无花果曲霉(Aspergillus ficuum 3.4322)中扩增出 phyA 基因,长1347bp。然后,分别克隆到pMD18-T载体。应用已设计的限制酶切位点,通过5个中间载体将3段DNA片段连接构成2.9kb的表达单元Ppyk10-S-phJA(KSA),将KSA片段插入初始载体pC-GENERAL,构建成植酸酶根特异表达载体pPC-KSA。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无花果曲霉植酸酶基因 phyA 转入到栽培大豆品种吉林35中,在大豆转基因植株中正确表达,产生有活性的植酸酶,且能分泌到根外。T3代植株根系分泌植酸酶活性比未转化植株提高了2~4倍。

  • 马婷婷, 汪虎, 田兵, 华跃进
    J4. 2011, 25(5): 898-90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8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 rpo B/Rifr系统研究了 Deinococcus geothermalis DSM 11300的自发突变模式。在30℃和50℃分别获得自发突变株并测定其相应温度条件下的突变频率和突变率。结果表明,30℃培养下该菌的自发突变率是50℃培养的2倍,二者有22个不同的突变位点,表明温度影响了该菌的自发突变。此外,50℃培养的细菌SOD和CAT酶活性均强于30℃,其 SODCAT 基因的表达水平也是30℃培养的1.5倍之多。说明D. gethermails在30℃培养时突变率上升与其细胞内抗氧化酶的表达和活性下降相关。

  • 贾彦彦, 邓传良, 高俊, 任映雪, 王宁娜, 高武军, 张涛, 李鹏飞, 卢龙斗
    J4. 2011, 25(5): 904-909,95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9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在分子水平上对离子注入诱变莲花突变体进行鉴定,本研究对同一剂量Fe+离子注入诱变的白洋淀红莲(Baiyangdian red lotus)突变体及其对照的基因组进行SRAP扩增,并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SRAP-PCR扩增产物进行分析。在优化好的SRAP体系基础上,从121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了10对可以稳定扩增出显著特异条带的引物,引物多态性为8.26%;将这10对引物的扩增产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共扩增出了215条带,多态性条带为83条,多态率为38.6%;突变体1扩增出141条带,和对照相比,特异条带共22条,条带变异率为15.6%,而突变体2~6的条带的变异率分别为16.4%、17.1%、16.9%、18.2%和20.5%。表明Fe+离子注入莲花种子可导致其基因组DNA发生变异,同一剂量Fe+离子注入诱变具有随机性。

  • 王新超, 马春雷, 杨亚军, 姚明哲, 金基强
    J4. 2011, 25(5): 910-915,92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茶树休眠芽抑制消减杂交文库中分离得到生长素抑制蛋白基因的3'-片段,以休眠芽为材料,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其cDNA全长,并利用荧光定量PCR研究了该基因在不同休眠阶段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从茶树休眠芽中获得一个全长为711bp的生长素抑制蛋白基因 CsARP1 (GenBank登录号为HQ225758)。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357bp,编码118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2.82KD,等电点约为9.57。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的ARP蛋白序列相似性达到70%以上,具有生长素抑制基因家族的保守结构域。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 CsARP1 基因在休眠阶段表达量较高,而在解除休眠(萌发)后表达量较低,说明 CsARP1 基因可能与茶树芽休眠有关。

  • 韩莹琰, 张爱红, 范双喜, 曹家树
    J4. 2011, 25(5): 916-92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9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取C2H2型锌指蛋白基因在物种间的分类和进化关系,分析其在基因结构上的保守性,更好地研究该基因在植物花粉发育中的功能,根据白菜花粉发育相关基因 BcMF20 DNA序列设计引物,运用PCR技术分别从十字花科芸薹属和萝卜属18种材料中克隆了C2H2型锌指蛋白基因 BcMF20 的同源序列。经序列比对分析, BcMF20 同源基因在 DNA 序列上的相似性为86.9%~ 100%,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77.6%~100%,在锌指的保守区域,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这些结果表明该基因具有较好的保守性,可能在十字花科植物的花粉发育中行使重要的功能。

  • 赵辉欣, 刘阳, 邢福国
    J4. 2011, 25(5): 922-92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转 Cry1Ac 基因水稻种植田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能高效降解Cry1Ac蛋白的细菌FJSB3。通过表型特征、16S rDNA扩增和电镜观察,初步鉴定FJSB3为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FJSB3发酵液能降解粗 Bt 蛋白。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FJSB3降解水稻秸秆中 Cry1Ac 蛋白的最适条件为:发酵温度30℃,初始菌液浓度2.0×106 CFU/ml,pH 7.0,碳氮比(C/N)25/1。在此条件下,水稻秸秆中Cry1Ac蛋白降解率达到92.86%。

  • 晁岳恩, 吴政卿, 杨会民, 何宁, 杨攀
    J4. 2011, 25(5): 927-932.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9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叶绿体 psbA 基因的启动子是叶绿体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启动子,研究该基因的编码特点对完善叶绿体基因工程的研究设计、提高外源基因在受体物种中高效、稳定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多种分析软件,对11种植物的叶绿体 psbA 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种植物 psbA 基因的ENC(Effective Number of Codons)值都小于40,显示出了明显的密码子偏好性,即在碱基组成上偏爱以C结尾的密码子。RSCU(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值表明共有20个密码子在编码使用上具有偏好性,其中有8个表现出较强的偏好性;另有12个密码子在 psbA 中出现率极低或没有出现。在聚类分析中,基于密码子偏好性参数RSCU的聚类不能正确反映物种间的进化关系,而基于基因序列的聚类更适合作为系统发育分析的参考。

  • 张宇, 张晓芬, 陈斌, 耿三省, 李焕秀
    J4. 2011, 25(5): 933-93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9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含抗根结线虫病基因Me1的PM217与感线虫品种茄门,及其F1、F2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人工接种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建立抗感池,共筛选到3对(118、141及211)多态性EST-SSR引物在抗感池间存在差异。利用Joinmap3.0软件,结合抗病性鉴定,对F2群体进行SSR分析,研究3个EST-SSR标记位点与根结线虫抗性基因Me1的连锁关系,结果表明,EST-SSR标记141、118及211与Me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6.984、18.684和29.310cM。本研究得到的与辣椒抗根结线虫显性单基因Me1紧密连锁的EST-SSR标记,为Me1基因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参考。

  • 任磊, 王雁, 周琳, 彭镇华
    J4. 2011, 25(5): 939-94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9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牡丹品种赵粉(Paeonia suffruticosa L.cv.Zhao Fen)为试材,采用RT-PCR和RACE法从花瓣中获得了1个牡丹 SEPALLATA 基因cDNA,命名为 PsMADS5 ,GenBank登录号为HQ449569。其cDNA全长1222bp,包含190bp的5'非编码区、302bp的3'非编码区和1个长度为732bp编码243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PsMADS5 与葡萄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达83%以上,属于MADS家族 SEP 亚家族。相对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 PsMADS5 在花瓣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心皮,再次是萼片,在雄蕊中表达量最低。成功构建正义和反义表达载体,为牡丹花型改良和品种创新提供基础。

  • 朱磊, 杨景华, 张明方
    J4. 2011, 25(5): 945-95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9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耐病性叶用芥菜为材料,克隆和分析了芥菜Rubicso小亚基的基因序列,研究了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侵染对Rubicso小亚基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Rubicso小亚基基因全长为842bp,其开放阅读框(ORF)可编码181个氨基酸,其中包括2个α螺旋及4个β折叠二级结构,并含有一些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接种TuMV后,随着上部第3片真叶中外壳蛋白基因的逐渐积累,叶片的正常生长受到抑制,同时Rubicso小亚基的表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明其参与了芥菜对TuMV侵染的响应。

  • 王寅, 徐建伟, 张丹丹, 舒小丽, 吴殿星
    J4. 2011, 25(5): 951-95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产量与栽培密度密切相关,在直播、抛秧和机插秧等有别于传统手插秧的新型栽培模式下,高密度栽培更加便于农业的高效生产。本文简述了水稻不同栽培密度与产量间的关系,综述了与水稻栽培密度相关的理想株型、分蘖角度控制、分蘖数控制、直立叶、卷叶及窄叶等形态基因的研究及其进展。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 李超, 杨文鸽, 徐大伦, 欧昌荣, 施惠栋
    J4. 2011, 25(5): 959-96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9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洋贝类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为对象,研究1、3、5、7和9kGy电子束辐照对泥蚶肉营养成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对泥蚶水分、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影响,9kGy辐照对泥蚶的灰分含量有显著影响;辐照后泥蚶脂肪均显著减少,并随辐照剂量增大损失率上升;辐照对氨基酸组成无显著影响,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比(EAA/TAA)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EAA/NEAA)均符合FAO/WHO推荐的理想蛋白质模式;辐照处理并没有改变泥蚶的限制性氨基酸种类(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蛋氨酸+半胱氨酸、缬氨酸);1~7kGy辐照后泥蚶多不饱和脂肪酸总相对含量显著上升; 5、7、9kGy剂量组泥蚶中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相对含量均有所提高,尤其是9kGy处理后泥蚶中这3种必需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分别增加94.61%、41.37%和89.91%; 3、5、9kGy处理后,泥蚶肉的二十碳五烯酸(EPA)相对含量显著提高,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则对辐照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随着剂量的增加,DHA的相对含量减小,9kGy组泥蚶肉未检测到DHA。结合电子束辐照对泥蚶的杀菌效果及感官评分,3~5kGy是电子束辐照泥蚶的适宜剂量。

  • 胡祎芳, 宛晓春, 侯如燕, 张海伟, 赵秀霞, 王孝辉
    J4. 2011, 25(5): 965-968,98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9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60Co γ 射线辐照降解茶叶中甲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经5kGy辐照后,分别喷施过2种农药的茶鲜叶中,甲氰菊酯的降解率为7.3%,溴氰菊酯为14.7%;加工为成茶后的绿茶中甲氰菊酯的降解率为2.2%,溴氰菊酯为12.1%。甲氰菊酯在茶鲜叶中的辐照降解率比在绿茶中高5.1%,溴氰菊酯在茶鲜叶中的辐照降解率比在绿茶中高2.6%。加工过程对甲氰菊酯降解约为16.4%,而对溴氰菊酯降解率仅为4.4%。

  • 李大婧, 卓成龙, 刘霞, 刘春泉
    J4. 2011, 25(5): 969-974,100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9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微波烫漂和速冻后新大粒1号黑毛豆仁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黑毛豆仁鲜样、微波烫漂和速冻处理后分别检测到31、34和32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为醇类、醛类、酮类化合物。1-辛烯-3-酮、己醛、(E,Z)-2,6-壬二烯醛、1-戊烯-3-酮、(E)-2-壬烯醛、(E)-2-己烯醛、1-辛烯-3-醇对黑毛豆仁鲜样风味贡献较大;1-辛烯-3-酮、1-辛烯-3-醇、(E)-2-辛烯醇、己醛、2-庚烯醛、3-甲基丁醛、3-羟基-2-丁酮对微波烫漂黑毛豆仁的风味贡献较大;1-辛烯-3-酮、1-辛烯-3-醇、(E)-2-辛烯醇、2-庚烯醛、3-羟基-2-丁酮对速冻黑毛豆仁的风味贡献较大。与鲜样比较,微波烫漂和速冻加工后黑毛豆仁的豆类清香风味保持良好。

  • 袁勇军, 戚向阳, 曹少谦, 陈伟
    J4. 2011, 25(5): 975-97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9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化学滴定法测定脉冲强光处理的大豆油在贮藏过程中的过氧化值和酸价的变化,探讨脉冲时间、贮藏效应和抗氧化剂对大豆油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脉冲时间的增加,大豆油的氧化程度加剧。经脉冲强光处理的大豆油在不同温度下(4℃,37℃,60℃)的贮藏稳定性均有所下降;随贮藏温度的升高和脉冲时间(0~20s)的增加,油脂氧化速度加快,在4℃、37℃和60℃ 3种不同温度下贮藏12d,经脉冲强光处理(20s)的油脂,其过氧化值和酸价均是未处理油脂的2倍以上。添加VE(0.5%)、燕麦油(0.5%)、VC(0.05%)和杨梅多酚(0.05%)4种天然抗氧化剂后,可显著降低脉冲强光对大豆油过氧化的诱导作用,且以燕麦油脂的抗氧化活性最佳,在所试验的时间内,添加燕麦油脂的大豆油其过氧化值仅为对照组的25%左右。研究表明,脉冲强光处理可诱导大豆油的过氧化,而抗氧化剂可以提高脉冲强光处理后大豆油的稳定性。

  • 宋江峰, 李大婧, 刘春泉
    J4. 2011, 25(5): 980-98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 技术,测定京甜紫花糯2号玉米软罐头贮存10个月的挥发性物质,并对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进行探讨;同时对京甜紫花糯2号玉米软罐头蒸煮香气和不良气味进行感官评定,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LSR)研究感官测定结果与仪器测定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京甜紫花糯2号玉米软罐头鲜样中共检测到39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为含硫类、醇类、醛类和酸类。贮存2、4、6、8、10个月过程中含硫类物质相对含量逐渐减少,分别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65.55%、54.67%、23.15%、15.5%、2.45%和1.76%;贮存10个月后,京甜紫花糯2号玉米软罐头各挥发性组分变化较大,醛类、酸类物质在总组分中所占比例分别增加到14.17%和14.55%,而醇类物质在总组分中所占比例减少为2.78%。京甜紫花糯2号玉米软罐头中的含硫类、醇类和醛类物质与蒸煮香气、不良气味等感官检验项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酮类和呋喃类物质与蒸煮香气相关性显著,而与不良气味无明显相关性,芳香族类和含氮类化合物与不良气味得分呈一定负相关。

  • 胡雅萍, 田兵, 郑智国, 封琼, 华跃进
    J4. 2011, 25(5): 988-992.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9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耐辐射奇球菌类胡萝卜素deinoxanthin的抗氧化活性高于β-类胡萝卜素等,并且是参与耐辐射奇球菌极端抗性的重要物质。但是, deinoxanthin溶液在体外对光、氧等因素不稳定。本文旨在研究deinoxanthin的有效溶剂载体系统,并以此载体研究deinoxanthin对人卵巢癌细胞系A2780的药理学作用。通过研究四氢呋喃(tetrahydrofuran,THF)和小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2种溶剂系统对deinoxanthin细胞吸收量的影响,发现以FBS(稀释倍数为10)为溶剂时,能够保持deinoxanthin的稳定性,并能够提高类胡萝卜素在人卵巢癌细胞A2780胞内的吸收量。同时, deinoxanthin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生物学活性,在浓度大于1μmol/L时呈现剂量依赖效应。

  • 余守武, 陈合云, 郑学强, 范天云, 马德高, 闫川, 陈珊宇, 洪晓富, 阮关海
    J4. 2011, 25(5): 993-99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9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常规籼粳类型品种,在龙游和衢江2个试验点进行籽粒硒含量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粒硒含量在2个试验点呈显著差异,土壤硒含量高的龙游试验点的水稻籽粒硒含量较高,其水稻颖壳和糙米硒含量平均值分别是衢江点的1.22倍和1.16倍。籼稻和粳稻之间的颖壳硒含量具显著差异,但糙米硒含量在籼稻和粳稻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粳稻秀水09在2个试验点都表现出较高的籽粒硒含量,可作为富硒品种或富硒中间材料加以利用。籼稻和粳稻品种的糙米硒含量都高于颖壳硒含量。穗长、单株穗数和单株产量与颖壳硒含量具有显著负相关,单株穗数和单株产量与糙米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千粒重与糙米硒含量具显著正相关,可作筛选和鉴定富硒水稻品种的参考指标。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 张久东, 包兴国, 王婷, 胡志桥, 曹卫东, 杨文玉, 舒秋萍, 李全福, 王健
    J4. 2011, 25(5): 998-100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09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增施绿肥7500kg/hm2后减施无机N肥施用量对小麦产量、经济性状、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70% N处理比当地农民习惯施肥模式(FFP)增产829~1525kg/hm2,增产率为10.7%~22.9%,且土壤碱解N、速效P、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均较高,能显著促进土壤微生物尤其是细菌的活动,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细菌数量增加 62.8%。增施绿肥7500kg/hm2可降低施用无机N肥67.5kg/hm2左右,并能提升土壤肥力,增加小麦产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 杨蕊菊, 柴守玺, 马忠明, 车宗贤, 包兴国, 张久东
    J4. 2011, 25(5): 1004-100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方案,研究了水肥耦合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效应及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水肥耦合模式对带田作物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灌水量4800m3/hm2,施氮肥420kg/hm2,磷肥120kg/hm2的处理(W2N2P2)中,带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达最高值,决定带田总体产量性状主要因子为氮肥,其次为水分,氮肥对总体产量的绝对贡献率为80%,水分对总体产量的绝对贡献率为53%,总体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1**)。同一灌水条件下,小麦孕穗期,在0~60cm土层中,小麦带低氮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高氮处理,玉米带土壤含水量则差异不显著;小麦收获后,随氮肥水平的增加玉米带土壤含水量差异极显著,0~80cm复合群体土壤平均含水量呈现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

  • 朱志勇, 郝玉芬, 李友军, 刘英杰, 段有强, 李强, 郭甲
    J4. 2011, 25(5): 1010-101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田栽培条件下,以不同Cd2+耐性的2个小麦品种洛旱6号(Cd2+耐性较强)和豫麦18号(Cd2+耐性较弱)为材料,研究Cd2+胁迫条件下小麦对旗叶叶绿素积累、旗叶面积、籽粒千粒重、籽粒灌浆速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Cd2+(10mg/kg)处理下,洛旱6号的叶绿素a+b平均含量下降1.6%,平均旗叶面积增加了3.8%,产量增加了1.6%;豫麦18叶绿素a+b平均含量、平均叶面积和产量分别下降了8.0%、9.6%和5.4%;高Cd2+(100mg/kg)处理下,洛旱6号与豫麦18旗叶的叶绿素平均含量分别比对照下降了29.2%、30.5%,平均旗叶面积下降了6.3%、17.4%,产量下降了16.7%、36.7%。由此说明,镉胁迫抑制了叶绿素及其组分的合成和积累。一定范围的Cd2+浓度对洛旱6号小麦旗叶生长有促进作用,从而促进了籽粒的产量,但同时也可能导致籽粒Cd2+含量超标,高Cd2+浓度抑制小麦旗叶的生长,造成小麦籽粒产量下降。镉胁迫下,洛旱6号总体上受毒害程度小于豫麦18。

  • 苍晶, 于晶, 崔红, 王军虹, 张达, 刘丽杰, 李卓夫
    J4. 2011, 25(5): 1017-1022.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冬小麦东农冬麦1号可在黑龙江省高寒地区安全越冬(返青率大于85%),研究其对低温逆境的适应特性对于了解植物的抗寒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东农冬麦1号为试材,测定了大田自然降温(最低温度5℃到-15℃)条件下冬小麦不同器官的抗寒生理指标及3种抗寒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中抗寒物质的储备能力强于叶片和根系,并且随温度的降低,分蘖节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ABA、ZR含量及SOD活性增加明显;抗寒基因 wrab17 、 wcor80和 wcor413-like 达量随温度降低而增加,其中 wrab17 和 wcor80 在根、叶和分蘖节中均有表达,而 wcor413-like 只在分蘖节中表达。东农冬麦1号不同器官抗寒基因表达分析结果与其生理指标测定结果一致,均表现为分蘖节对低温逆境的适应能力强于叶片和根系。

  • 别晓敏, 杜丽璞, 佘茂云, 徐惠君, 叶兴国
    J4. 2011, 25(5): 1023-102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1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长素是小麦幼胚产生胚性愈伤组织的关键成分,培养基中适宜的生长素种类、浓度和组合决定着小麦幼胚再生效果。本研究以小麦基因型CB037幼胚为材料,在分别确定dicamba、2, 4, 5-T和picloram的适宜用量的基础上,比较了2, 4-D、dicamba、2, 4, 5-T、picloram在适宜浓度下诱导再生的效果,筛选出ABA搭配2, 4-D的最佳浓度组合。结果表明,dicamba、2, 4, 5-T和picloram的适宜用量分别为2.5mg/L、3.0mg/L和3.0mg/L, 2, 4-D诱导小麦幼胚再生效果最好,其次为dicamba,picloram和2, 4, 5-T诱导效果较差;在含有2, 4-D 2.0mg/L的培养基中加入ABA 0.3mg/L能明显抑制幼胚直接萌发,显著提高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再生率。

  • 张锡洲, 吴金涛, 李廷轩, 余海英, 阳显斌
    J4. 2011, 25(5): 1029-103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1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不同供钾水平的土培试验,研究了钾高效基因型大麦Sandrime和钾低效基因型大麦AC Westech对钾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特性。结果表明:在各生育期,钾高效基因型Sandrime株高和生物量均大于钾低效基因型AC Westech,根冠比小于低效基因型,但钾低效基因型缺钾症状比高效基因型严重;不同钾效率基因型大麦各器官含钾量随供钾水平的提高而增大,随生育期的推进逐渐降低,但变化幅度不大,而高效基因型大麦植株各器官含钾量均小于低效基因型;随供钾水平的提高,不同钾效率基因型大麦各器官钾素积累量亦增加,且高效基因型的积累量大于低效基因型,随生育期的推进不同钾效率基因型大麦各器官钾素积累量也增大;随生育期的推进,大麦植株根中钾的分配差异不大,而茎中的比例逐渐增大,叶中的比例逐渐减小。

  • 葛文婷, 金喜军, 马春梅, 龚振平, 董守坤, 张磊
    J4. 2011, 25(5): 1036-104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1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绥农14为材料,利用框栽、砂培和15N标记的方法,研究了大豆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及其与施氮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框栽试验中大豆叶片NR活性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大体上呈单峰曲线变化,营养生长阶段叶片NR活性较低,进入生殖生长期后逐渐升高,并于盛花期前后达到峰值,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施氮水平对NR活性有明显影响,营养生长期表现为N135>N90>N45>N0,进入生殖生长期后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性;不同叶位叶片NR活性均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且各叶位间差异呈极显著水平。砂培试验中,在大豆鼓粒始期(R5)至鼓粒盛期(R6)期间淋洗以15N标记的KNO3为氮源的营养液培养15d,大豆上、中、下部分各器官15N丰度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表明大豆上部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高,促进了硝态氮的同化。

  • 孙霞, 柴仲平, 蒋平安
    J4. 2011, 25(5): 1042-104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1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滴灌为条件设置不同水氮处理,分析水氮耦合对南疆红富士苹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水高氮能显著增加果品的重量,但对改善果形无益。较高的水分供应和适宜的氮素能改善果实的着色情况且以中氮配中水和高水果实着色最好。高水比中水和低水处理表现出更高的可溶性固形物;氮素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提高果实硬度,高氮不利于果实内含物的积累;果实可滴定酸随氮素施用量和水分供应量的增加而增加,适量施用氮肥促进了糖分的积累,综合各项指标,本试验筛选出南疆地区生产优果的灌水水平为316~524m3/667m2,施氮水平为18~24kg/667m2

  • 史宝中, 王卫平, 崔娜, 董雪飞, 李天来
    J4. 2011, 25(5): 1047-105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1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花期施用PCPA和2,4-D对发育过程中番茄果实糖含量、蔗糖代谢相关酶和果糖激酶活性及果糖激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番茄果实的发育,果糖激酶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均先上升后下降,成熟时达到最低,但 FRK1 基因表达量较高;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呈递增的趋势,成熟时含量达到最高。PCPA和2,4-D处理后降低了成熟番茄果实果糖激酶活性,提高了酸性转化酶活性,促进了 FRK1 基因表达,提高了成熟番茄果实中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

  • 王振华, 汪淑芳, 曹晓涵, 杜小刚, 陈志俞, 曾宪垠
    J4. 2011, 25(5): 1052-105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1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双相氯胺-T法标记,应用125I示踪技术对新研制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PEG-rhIL-6)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试验选取不分雌雄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6个组,1~3组皮下注射给药,剂量分别为40μg/kg(高剂量组),20μg/kg(中剂量组)和3μg/kg(低剂量组),4~6组静脉注射给药(剂量同1~3组)。所有组动物给药后分别在0.03、0.08、0.17、0.33、0.67、1、2、4、6、8、24、48和72h断尾采血,采用125I同位素示踪法检测血药浓度,应用3P87 软件进行房室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高、中、低3个剂量皮下注射消除相半衰期(t1/2ke)(20.41、21.53、19.77)和分布相半衰期(t1/2ka)(10.44、11.26、11.37)都高于静脉注射消除相半衰期(t1/2β)(17.54、18.78、17.81)和分布相半衰期(t1/2α)(1.93、1.60、1.78);皮下注射表观分布容积(平均694.96mL/kg)大于静脉注射(平均115.26mL/kg),表明皮下给125I-PEG-rhIL-6后,在体内维持的药理活性时间比较长,且经皮下注射药物排泄慢。试验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敏, 张洪程, 李国业, 魏海燕, 殷春渊, 马群, 杨雄
    J4. 2011, 25(5): 1057-1063,105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5.1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氮效率是当前水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水稻基因型间氮效率差异的客观事实,从根系、叶片光合与衰老、库容量、氮代谢、物质生产与分配、产量及其构成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水稻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的机理。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水稻氮效率与高产的协同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