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霍光华, 张先吉, 颜俊清, 崔朝宇, 龙昊知, 张林平, 胡殿明, 彭文文
    核农学报. 2022, 36(6): 1145-115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6.1145
    摘要 (225) PDF全文 (267) HTML (32)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裸脚菇0612-9提取物(GSFE)对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和指状青霉(P. digitatum)的抑菌活性和作用机理,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GSFE对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的抑菌活性,分析GSFE处理后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的菌丝形态、细胞膜通透性和麦角固醇含量变化情况,并通过靶位竞争剂试验探究GSFE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GSFE对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的半有效浓度(EC50)值分别为116.76和147.74 μg·mL-1,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200 μg·mL-1;经质量浓度为EC50和MIC的GSFE处理后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菌丝体均发生严重的皱缩、干瘪,并且胞内呈空泡状结构,细胞质大量减少,胞外相对电导率显著上升,菌体内核酸、可溶性蛋白等胞内物质含量显著降低。这表明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胞内物质外泄,细胞膜完整性遭到破坏。经浓度为EC50的GSFE处理的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菌丝体,其麦角固醇含量均显著降低,分别仅为对照组的17.92%和20.13%。由此可见,GSFE主要通过抑制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菌丝体的麦角固醇合成而损伤病原真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本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发新型微生物源柑橘采后保鲜剂提供了设计思路。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黄世安, 林欣, 张琴, 陈红, 朱守亮, 马玉华, 董晓庆
    核农学报. 2022, 36(6): 1155-116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6.1155
    摘要 (347) PDF全文 (464) HTML (92)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不同品种李果皮蜡质特性,选择3种李(空心李、蜂糖李和脆红李)为试验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果皮表面结构,通过非靶向气相色谱-质谱(GC-MS)代谢组学技术对果皮蜡质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空心李果皮有大量堆叠的片状和杆状蜡质结构,蜂糖李果皮有颗粒状蜡质晶体以及大量片状蜡质结构,脆红李果皮有片状和大量堆叠的杆状蜡质结构。空心李果皮蜡质含量最高,蜂糖李次之,脆红李最低。3种李果皮蜡质中共检测出7类87种成分,其中伯醇含量最高、烷烃次之、酮类含量最少。主成分分析显示3种李果皮蜡质组分相对含量差别较大,组分区分明显;聚类热图分析显示空心李与脆红李的蜡质成分相近,与蜂糖李蜡质成分差异较大。李果皮上的片状结构蜡质与蜡质成分中醇类和烷烃含量高相关,并且对称二元醇和三萜类化合物对杆状蜡质以及白霜状蜡质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贮藏时期李果皮蜡质结构和成分变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李莉莉, 商飞飞, 谢玉花, 陈云堂, 崔龙, 段振华
    核农学报. 2022, 36(6): 1166-117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6.1166
    摘要 (261) PDF全文 (196) HTML (45)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槟榔芋苯点部位萌发早期的营养物质与激素水平变化规律,以槟榔芋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发芽程度槟榔芋芽点部位淀粉、蛋白质、水分等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并基于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探究槟榔芋萌发早期的水分迁移分布状况,同时测定脱落酸(ABA)及赤霉素(GA3)等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距球茎顶端越远,发芽槟榔芋的淀粉含量越高;发芽程度越高,芋头球茎顶端蛋白质含量越低;3种发芽长度槟榔芋距球茎顶端2 cm处的水分含量最低;经过低场核磁共振检测发现,越靠近芋头球茎中心,水分活跃度越高,且随着槟榔芋萌芽长度的增加,结合水逐渐向半结合水转变;核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短芽芋头含水率最高,长芽芋头最低;短芽及中芽芋头的3个部位(块茎、芽、根须)中根须部位ABA含量最高,而长芽芋头3个部位的ABA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短芽芋头的GA3含量在3个部位无显著差异(P>0.05),中芽及长芽芋头芽部位GA3含量最高。本研究结果为探索槟榔芋休眠及贮藏后的萌发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持。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胡丹丹, 吴祖芳, 孙志栋, 陈山乔, 翁佩芳
    核农学报. 2022, 36(6): 1174-118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6.1174
    摘要 (354) PDF全文 (98) HTML (89)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发酵性能优良的菌株,生产优质的发酵叶用芥菜,本研究从自然发酵的芥菜中分离发酵用菌株,通过测定乳酸菌的生长、产酸和亚硝酸盐降解能力以及酵母菌的产气、产酯能力和蛋白酶活性等发酵特性进行筛选,并对筛选获得的优良发酵菌加以应用。结果表明,筛选获得的2株乳酸菌L8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L9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1株酵母菌Y9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在腌制叶用芥菜中的发酵性能优良。与自然发酵的叶用芥菜相比,接菌发酵叶用芥菜的pH值和亚硝酸盐含量分别减少了2.22%和88.13%;总酸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9.02%和28.09%。接菌发酵提高了腌制芥菜的营养品质和安全性。本研究丰富了叶用芥菜的发酵菌种,为蔬菜发酵加工产业奠定了技术基础。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罗利利, 薛姑美, 綦湘帆, 杜旭泓, 陈雅玲
    核农学报. 2022, 36(6): 1183-119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6.1183
    摘要 (333) PDF全文 (96) HTML (61)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蒲公英不同部位抑菌作用和代谢物成分的差异,本物采用打孔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研究了蒲公英根、茎叶和花的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对5种致病菌的抑菌作用,并对不同部位的代谢物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蒲公英不同部位初提取物对变形杆菌、嗜根考克氏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抑菌作用,而对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无抑菌作用;醇提法的抑菌效果优于水提法,花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最强,根最弱。蒲公英的不同部位共鉴定出449种代谢物,根、茎叶和花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物质分别为反油酸(脂类)、γ-亚麻酸(脂类)和木犀草素(黄酮类);且根、茎叶和花中相对含量排名前20的物质中黄酮类分别有0种、3种和8种,表明黄酮类物质可能是蒲公英中的主要抑菌活性物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显示,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在花中上调幅度最大,橙皮素C-丙二酰己糖苷为根中特有物质。本研究结果为利用蒲公英不同部位研制和开发新型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田洁, 王启璋, 钟启文
    核农学报. 2022, 36(6): 1204-121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6.1204
    摘要 (314) PDF全文 (632) HTML (88)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大蒜果聚糖含量的快速高效检测方法,本试验以乐都紫皮大蒜为试材,首先通过热水、超声、超声-热水法提取大蒜总糖,分别利用不同的水解试剂类型、pH值、浓度、水解时间将其中的果聚糖彻底水解,通过响应面分析筛选了果聚糖降解的最优条件;随后利用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法测定水解前后果聚糖降解产物(蔗糖、葡萄糖、果糖)的含量并计算差值,得到大蒜组织中所有果聚糖的总含量;最后利用方法学验证对确立的方法进行了优化和评价。结果表明,热水法更有利于提取大蒜可溶性总糖;大蒜果聚糖最佳水解工艺条件为水解温度90℃、HCl浓度3 mol·L-1、水解时间1 h,经此条件水解后大蒜果聚糖含量预测值为627.903 mg·g-1 FW,与实际测定值(620.470 mg·g-1 FW)差异不显著,所得回归模型拟合良好。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该果聚糖定量方法精密度、重复性及稳定性良好,三者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5%;平均回收率为98.45%~101.04%,其RSD为0.59%~1.75%。利用此方法鉴定大蒜资源果聚糖性质发现,不同品种大蒜鳞茎中果聚糖含量差异显著。本研究筛选确立的检测方法准确性较高,结果可靠,适用于大蒜果聚糖含量的测定分析。本研究结果为大蒜资源果聚糖性状的深入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马梦媛, 郑晓春, 李岩磊, 陈丽, 杨奇
    核农学报. 2022, 36(6): 1216-122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22.06.1216
    摘要 (232) PDF全文 (171) HTML (60)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生鲜肉品质检测中预测模型适用范围窄、检测指标单一、模型稳定性差、难以有效应用于生产检测等问题,本研究采集不同月龄宁夏滩羊宰后3个时期4个部位肉的可见-近红外光谱信息,测定色泽、pH值、蒸煮损失、剪切力以及蛋白质、粗脂肪和水分含量,利用2个波段(370~1 050 nm、900~1 700 nm)的光谱数据分别构建各个指标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预测模型以实现滩羊肉多品质指标同步无损检测。结果表明,两波段中各品质指标的PLSR预测模型相关系数(R)均大于0.80,第二波段中水分含量PLSR模型预测集R可达0.941;两波段中各品质指标预测模型的性能较好,其中370~1 050 nm波段的光谱数据对样品色泽参数预测效果更好。综上所述,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可实现滩羊肉7个品质指标的快速无损检测。本研究结果为滩羊肉品质控制和滩羊屠宰加工企业优质特色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