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冬季低温不足对南方李(Prunus salicina Lindl.)生产的影响,选育低需冷量、优质李新品种,本研究以早熟、低需冷量的品种三月李为材料,选取其成熟1年生的枝条进行60Co-γ辐射(50 Gy),再取单芽嫁接到3年生毛桃上,在嫁接植株中发现一株果实色泽、成熟期均发生明显变异的突变体,命名为福红。为探究福红与三月李在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品质特性、抗病性和产量等方面的差异,评价福红的品质和优势,通过表型观察、品质分析、分子进行了鉴定。发现福红保留了三月李低需冷量的特性,但果皮、果肉色泽均突变为紫红色,成熟期推迟约40 d。单果质量增大2.67倍,极显著高于三月李(P<0.0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均极显著高于三月李(P<0.01)。在福建3个生态区的试种结果表明,福红丰产性好,结果性能稳定,产量高于三月李。综上,李新品种福红虽成熟期推迟,但保留了三月李需冷量低的特性,且果实红皮红肉、果个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品质更优,具有较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为建立合适的筛选坛紫菜丝状体突变体的方法,将经60Co-γ射线诱变的丝状体分别接种到海水和扇贝壳中,观测丝状体的突变率。结果表明,丝状体经γ射线辐射后,仍具有钻入扇贝壳的能力,在扇贝壳上发生了丰富的颜色突变,在1 000 Gy辐射剂量下丝状体突变率最高,各不同诱变梯度下,在自由丝状体阶段的突变率均低于在扇贝壳丝状体的阶段。此外,为探究突变体的适宜生长温度和培养介质,将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得到的粉色和绿色突变体为材料,选取扇贝壳、琼脂培养基和海水等基质,设置4个温度梯度(14、17、20、23 ℃),观测突变藻丝细胞的长度、宽度及分枝数量变化。结果表明,粉色和绿色突变体在23 ℃的培养温度和扇贝壳基质中,突变性状较稳定,生长状况较佳,粉色突变体藻丝细胞的长度、宽度及分枝数量分别为190.35 μm、12.23 μm、10.00个,藻丝细胞的宽度和分枝数量的增长率约为19.43%和28.21%;绿色突变体藻丝细胞的长度、宽度及分枝数量分别为115.89 μm、11.26 μm、3.80个,藻丝细胞的宽度增长率约为9.96%。本研究结果为坛紫菜自由丝状体突变体的筛选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探索突变体适宜生长发育的培养温度及基质提供了参考。
为了解析水稻株型与生育期的遗传调控网络,本研究以籼稻镇恢832辐射后代中得到的一个基部叶角增大、生育期提前的突变体(basal leaves inclination and early flowering,blief)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基因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blief突变体出芽速度更快,基部前6张叶片角度显著变大、后恢复正常,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抽穗期显著提前,株高等部分主要农艺性状发生了显著变化。遗传分析结果表明,blief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采用图位克隆技术将BLIEF基因精细定位于第3染色体短臂插入缺失(InDel)标记BL3-24和BL3-27之间,物理距离为51 kb,基因测序、功能标记检验和定量表达分析结果判断BLIEF为光敏色素OsPhyB的一个功能缺失的等位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结果表明,blief中多个生育期、株型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为水稻株型及生育期的调控遗传网络研究和早熟高产育种实践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
为提高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生产岩藻黄素与中性脂肪酸的能力,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葡萄糖酸钠对三角褐指藻细胞生长、比生长速率、叶绿素a含量、岩藻黄素产量、中性脂肪酸含量以及相关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200 mmol·L-1葡萄糖酸钠可以极显著提高三角褐指藻生物量,相比对照组提升了75%(P<0.01)。葡萄糖酸钠处理三角褐指藻后,第3天比生长速率达最大值。随着葡萄糖酸钠浓度的升高,三角褐指藻中岩藻黄素产量和叶绿素a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岩藻黄素产量的最大值出现在200 mmol·L-1组,而叶绿素a含量最大值出现在100 mmol·L-1组,分别是对照组的1.79和1.67倍,三角褐指藻中性脂肪酸含量与葡萄糖酸钠浓度呈正相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结果表明,葡萄糖酸钠可以通过促进lcyb和pds基因的表达来促进三角褐指藻岩藻黄素的积累,可以通过促进FAD2与gpat基因的表达提高中性脂肪酸含量。葡萄糖酸钠处理三角褐指藻后会抑制psbA基因的表达,进而降低三角褐指藻光合作用。综上,葡萄糖酸酸钠可以显著提高三角褐指藻生物量与比生长速率,并且可以通过促进关键基因表达来提高岩藻黄素产量和中性脂肪酸含量。本研究结果为三角褐指藻岩藻黄素和油脂的规模化生产和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磷酸蔗糖磷酸酶(SPP)是植物蔗糖生物合成最后一步催化反应的关键酶,对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不同时期的蔗糖合成过程有重要作用。为探索金柑(Fortunella crassifiolia Swingle)SPP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序列特征及其在果实发育过程的表达特性,本研究以四倍体品种脆蜜金柑(F. crassifiolia Swingle cv. Cuimi)为试验材料,采用反转录PCR和cDNA末端快速克隆(RACE)方法从金柑果肉中克隆SPP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原核表达分析,并检测果实发育不同时期该基因在果肉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FcSPP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1 638 bp,最长开放阅读框(ORF)为1 191 bp,编码396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6.57,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FcSPP蛋白含有S6PP和S6PP_C保守结构域,属于植物磷酸蔗糖磷酸酶家族成员。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FcSPP蛋白与甜橙SPP同源性最高,在进化树上与拟南芥等双子叶植物SPP划归为一类。此外,本研究构建了FcSPP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获得纯化的FcSPP蛋白,分子量鉴定为45.96 kDa。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脆蜜金柑果实发育4个时期FcSPP基因相对表达量呈逐步上升趋势,果实膨大期、成熟期的果肉组织中该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初果期和生长期(P<0.05)。本研究为解析金柑果实蔗糖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及调控蔗糖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蒸煮食味品质是评价鲜食糯玉米品种优劣的核心指标。为探究糯玉米蒸煮品质性状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及与亲本遗传距离关系,本研究选用55个糯玉米自交系,采用NC Ⅱ设计组配的156个杂交组合,研究其快速黏度分析(RVA)特征谱配合力效应并结合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分析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配合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被测自交系中,ZFF、XH55和NFHH一般配合力效应较高,利用其组配的杂交组合峰值黏度也普遍较高,说明利用这3个自交系组配杂交组合后代产生优势杂交种的潜力较大。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SNP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RVA黏度性状杂种优势显著相关,但相关系数普遍偏低(0.162~0.345),说明遗传距离对糯玉米杂交组合RVA黏度性状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但遗传距离与F1黏度性状之间的相关程度不足以准确预测杂种优势。另外,亲本的总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显著相关,决定系数也较高,变幅在-0.781~0.830和-0.662~0.786。结果表明,在预测糯玉米黏度性状的杂种优势时,不能只依靠遗传距离,还应重点考虑亲本的配合力。本研究为后续优质糯玉米品种选育提供了亲本以及杂交组配的理论依据,从而为进一步提高优良食味品质糯玉米杂交选育的效率提供了参考。
谷子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杂粮作物,纹枯病是造成谷子减产的重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为探究谷子纹枯病病原种类,明确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集山西太谷区的谷子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物进行分离,采用牙签接种法通过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验证;结合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菌丝融合群和rDNA-ITS序列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在不同温度、光照、pH值、碳源、氮源条件下,采用十字交叉方法测量菌落直径,并观察后期菌核产生情况,明确纹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落白色,具有隔膜,呈直角分枝,基部稍缢缩,后期可产生菌核,初步鉴定为立枯丝核菌;分离的4个菌株的菌丝融合群均鉴定为Rhizoctonia solani AG-4 HG-Ⅲ融合群;菌株的ITS序列与已报道的Rhizoctonia solani AG-4 HG-Ⅲ (IBRS02)相似度达到99%。综合上述形态特征、融合群、rDNA-ITS序列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该病原菌被鉴定为R. solani AG-4 HG-Ⅲ。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对谷子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对水稻、小麦、高粱等均具有致病性。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最适培养温度为25 ℃,最适pH值为6.0;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光照条件有利于菌核的形成;蔗糖和硝酸钾分别为最适的碳源和氮源;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最有利于菌核的形成。本研究结果可为谷子纹枯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为了探讨牦牛(Bos grunniens)脑组织低氧适应性,选择成年(3~5岁)牦牛脑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低氧诱导因子2α(HIF2α)与促凋亡BNIP3L蛋白(BNIP3L/NIX)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Ⅱ)在大脑皮质、海马、丘脑、延髓和小脑中的表达与定位情况,并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3(Caspase-3)检测脑组织中细胞的凋亡水平。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光密度分析结果显示,成年牦牛大脑皮质和海马的HIF2α、NIX、LC3-Ⅱ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高于丘脑、延髓及小脑(P<0.05),另外Caspase-3 mRNA和蛋白水平在五个部位之间无显著差异。免疫组化镜下观察发现HIF2α阳性反应表达于神经元胞核及胞质,而NIX、LC3-Ⅱ和Caspase-3阳性反应均集中在细胞质,且上述四个因子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的多形细胞层和海马的CA区锥体细胞层,另外,在丘脑、延髓和小脑神经元中均有表达。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IF2α、NIX、LC3-Ⅱ与神经元核抗原抗体NeuN在上述各部位神经元细胞共定位,Caspase-3荧光强度较弱。以上结果表明,海马和大脑皮质可能更容易受到低氧刺激;另外,HIF2α的表达可能促进NIX和LC3-Ⅱ的表达,降低Caspase-3表达水平,从而使牦牛大脑和海马适应高原环境。本试验为深入研究牦牛中枢神经系统的低氧适应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为深入研究射频热风联合(RF-HA)干燥对浙贝母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新鲜浙贝母(Fresh)和热风干燥浙贝母(HA)为对照,分别采用超高液相色谱-质谱(UP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生物碱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RF-HA干燥前后浙贝母差异代谢物及生物碱成分变化。结果表明,UPLC-MS共鉴定出483种差异代谢物,其中RF-HA与Fresh差异代谢物221种(105种上调,116种下调),RF-HA与HA差异代谢物168种(122种上调,46种下调);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及聚类热图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浙贝母代谢物含量差异显著(P<0.05);UPLC-MS/MS共鉴定出生物碱类物质64种,与HA处理相比,RF-HA处理可以显著减少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素甲氮氧化合物、贝母素乙氮氧化合物等主要活性成分MS强度的下降(P<0.05)。综上,相对于HA,RF-HA干燥可以更好地维持浙贝母主要成分含量及品质。本研究可为浙贝母干燥及射频热风联合干燥的应用提供数据参考及理论依据。
为探究雪梨莲子银耳羹的最优工艺,研究了熬煮时间、藕粉添加量、莲子添加量和雪梨添加量对感官评分的影响,并结合遗传算法优化反向传播(GA-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GA)得出雪梨莲子银耳羹的最优工艺条件,从而建立雪梨莲子银耳羹感官评分的预测模型,实现雪梨莲子银耳羹工艺的优化,进而对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电子舌检测及感官评价以确定其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以及滋味强度。结果表明,熬煮时间、藕粉添加量和莲子添加量对感官评分影响显著,其中熬煮时间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藕粉和莲子添加量,且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较显著;最优工艺条件为熬煮时间20 min,藕粉添加量1.8%,莲子添加量1.2%;雪梨莲子银耳羹主要含有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呈焦糖香的5-羟甲基糠醛含量最高。电子舌检测及感官评价结果显示,雪梨莲子银耳羹以甜味为主,酸味和鲜味强度较弱且相近,无咸味和苦味。本研究为雪梨莲子银耳羹罐头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为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百香果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的糖酸组分变化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以紫果1号百香果为试材,采后分别贮藏于不同温度(5、15和25 ℃),通过测定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有机酸、可溶性糖和糖代谢相关酶活性指标,分析不同贮藏温度对百香果糖酸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8 d时,5 ℃下百香果果实中的苹果酸、α-酮戊二酸和抗坏血酸显著高于15和25 ℃(P<0.05),说明低温可以有效抑制苹果酸、α-酮戊二酸和抗坏血酸的降解,进而维持较高的TA含量;贮藏8 d时,5 ℃下百香果果实中的蔗糖含量显著高于15和25 ℃(P<0.05),说明低温可以有效抑制蔗糖的降解,进而维持较高的TSS含量。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表明,低温可通过显著影响酸性转化酶(AI)的活性(P<0.05)抑制蔗糖分解。由此推测,AI可调控百香果果实贮藏过程中蔗糖向葡萄糖和果糖的降解,进而起到维持百香果品质的作用。本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解析百香果果实糖酸代谢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为开发新的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 (L.) Underw]产品,发挥锶元素在医学和保健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筛选耐锶、富锶的黑木耳菌株,初步研究富锶黑木耳中锶的分布规律。以5个不同品种的黑木耳菌株(新科、神农A8、秦单4#、LS-256、耳91)为试验材料,通过浓度梯度锶处理,筛选出耐锶、高锶富集的品种并采用不同的浸提液提取黑木耳菌丝和子实体中的多糖、蛋白质、核酸和无机物质,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各组分中的锶含量。通过研究不同黑木耳对锶的耐受力和锶富集能力,筛选出耐锶且富集锶的黑木耳品种,分析锶在木耳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原始培养基中,黑木耳菌丝洁白、浓密、分布均匀;在含锶培养基中,黑木耳菌株(新科、秦单4#、LS-256和耳91)的菌丝卷曲、外围菌丝稀疏,神农A8在锶处理下的菌丝形态变化不明显。5株黑木耳在最高锶浓度(2 000 mg·L-1)处理下的菌丝生长速率排序为神农A8(0.62 cm·d-1)>LS-256(0.60 cm·d-1)>秦单4#(0.58 cm·d-1)>新科(0.56 cm·d-1)>耳91(0.38 cm·d-1)。神农A8、LS-256和秦单4#菌株在含400 mg·L-1锶的液体摇瓶中培养10 d后的菌丝生物量分别为6.95、6.30、3.65 g·L-1,对锶的吸收率分别为85%、84%、88%。在400 mg·L-1锶处理下,神农A8菌丝体对锶的总吸收量为572.70 mg·kg-1,其中与多糖、蛋白质、核酸、无机物和其他有机物结合的锶含量分别占总锶含量的50.6%、0.9%、3.9%、0.3%和44.3%;在400 mg·kg-1锶处理下,栽培神农A8子实体,发现锶的添加使得神农A8的产量从33.975 g/袋提高到42.601 g/袋,并测得子实体对锶的吸收量为226.29 mg·kg-1,与多糖、蛋白质、核酸、无机物和其他有机物结合的锶含量分别占总锶含量的16.4%、43.1%、1.1%、5.2%和34.1%。本研究结果为后期富锶黑木耳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探索建立一种从动物源性食品复杂基质中选择性分离富集沙丁胺醇(SAL)的方法,基于硼亲和与定向表面印迹策略,本研究以二氧化硅改性滤纸为基材成功制备了硼亲和纸基分子印迹吸附膜(FSM-BA@MIP)。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量分析(TGA)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了表征分析,并系统考察了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由于硼亲和定向表面印迹机制,所构筑的吸附膜FSM-BA@MIP对SAL具有高度选择性,理论最大吸附容量可达246.31 mg·g-1,印迹因子为3.2。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并伴随多层吸附。此外,再生试验结果表明,FSM-BA@MIP循环使用5次后仍能保持较好的吸附性能。对实际样品进行分析,回收率为65.7%~85.9%[平均相对标准偏差(RSD)为8.7%],最大富集倍数为87。本研究为发展新型食品中兽药残留选择性分离富集材料和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
为实现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低聚半乳糖(GOS)和低聚果糖(FOS)的快速检测,本研究分别采用标准正态变换(SNV)、多元散射校正(MSC)、归一化(Nor)和Savitzky-Golay平滑(SG)4种方法对获取的乳粉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再使用变量空间迭代收缩算法(VISSA)和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算法(CARS)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波长,并建立线性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和非线性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低聚半乳糖(GOS)和低聚果糖(FOS)含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乳粉的原始光谱经SNV预处理后,再使用VISSA算法能够有效提取GOS和FOS特征波长,建立的VISSA-SVR非线性模型能够得到较优的GOS和FOS预测结果,GOS的VISSA-SVR模型校正集相关系数为0.998 1,均方根误差为0.050 5,预测集相关系数为0.985 0,均方根误差为0.219 3;FOS的VISSA-SVR模型校正集相关系数为0.994 3,均方根误差为0.053 3,预测集相关系数为0.948 7,均方根误差为0.135 7。本研究可为实现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过程营养成分在线检测和在线优化控制提供参考。
为建立蜂蜜中葫芦巴碱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本研究将蜂蜜样品中葫芦巴碱用0.1%甲酸水溶液(V/V)提取后,经混合型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MCX)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ILIC)色谱柱分离,以乙腈-5 mmol·L-1乙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目标物在10~500 ng·mL-1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 )为0.999 9。方法检出限为0.075 mg·kg-1,定量限为0.25 mg·kg-1。在空白样品中进行0.25、0.5和2.5 mg·kg-1 3个浓度水平的添加测试,本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7.8%~101.8%,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0.5%~4.3%(n=6)。综上,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适用于蜂蜜中葫芦巴碱含量的测定,可以为蜂蜜的品种鉴别与品质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受到重视,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除了常用的简单化学分析、仪器分析,还发展出一些新兴检测方法如纸基微型分析系统等,但均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综述了DNA介导的金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DNA作为一种覆盖剂,被应用于介导金属纳米粒子种子形态的转变和性能的增强,其中金纳米性质最为优良;介绍了其形成机制,系统地总结了由物理吸附和硫代DNA介导的具有不同形态的金纳米材料,并介绍了这些材料的稳定性、识别特性、光学特性、催化特性、生物相容性及其生物传感应用。本研究为DNA介导的纳米材料的生长及其在生物传感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为探究可降解塑料聚乳酸(PLA)、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及其共混塑料(PBAT/PLA)以及不可降解塑料聚乙烯(PE)在红壤、小粉土和青粉泥中的降解行为,采用失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EA-IRMS)评估上述4种塑料在土壤填埋下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塑料在土壤中的降解性能存在差异。随着降解程度的增加,可降解塑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冷结晶温度(Tc)以及熔融温度(Tm)向低温方向偏移,δ13C值有升高的趋势,%C有降低的趋势。其中,PBAT/PLA在青粉泥中填埋180 d后的失重率最大,为95.1%,其Tg由61 ℃降至58 ℃,Tc由113 ℃降至104 ℃,δ13C值从-24.1‰增加到-21.8‰,%C从54.9%降低至40.5%。表明DSC和EA-IEMS或可用于定性监测塑料在环境中的降解行为。本研究结果为可降解塑料在环境中的降解行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为了探究川产高海拔地区栽培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 T. Chang)的植物表型性状与品质性状(羌活醇、异欧前胡素)的相关性,提高良种选育效率,本研究选取3个羌活栽培基地的四年生羌活植株183份,统计13个表型性状,并测定地下部分的羌活醇与异欧前胡素含量,通过聚类分析、冗余分析和方差分析法解析表型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内在关联,筛选高品质羌活的定向选育表型性状。结果表明,基生叶片数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在所有调查性状中最高,基生叶片表型性状以绿色、纸质、深裂、锯齿状为主,基生叶柄和花茎表型性状表现为绿色、紫色、绿色带紫纹均有分布,基生叶柄绿色和花茎浅紫色最多。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地下部分羌活醇和异欧前胡素含量与基生叶片及基生叶柄颜色显著相关(P<0.0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以基生叶片深绿色、叶柄紫色为主要特征的羌活植株地下部分羌活醇、异欧前胡素含量及其总含量均最高。综上,羌活植株基生叶片颜色和叶柄颜色可作为羌活药材指标成分羌活醇及异欧前胡素高含量品种的定向选育表型性状。本研究结果为解决人工栽培羌活药源危机提供了有效途径,为优良种质的定向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为探讨乙炔催花诱导观赏凤梨花芽分化的生理机制,以观赏凤梨丹尼斯为试验材料,研究乙炔催花后,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转变过程中,茎尖生长点和叶片中糖含量及其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乙炔催花处理后,观赏凤梨花序原基分化期和花原基分化期生长点和叶片中淀粉、蔗糖、可溶性总糖大量积累,且生长点中的积累幅度大于叶片;进入器官分化期后,三种糖含量逐渐下降至对照水平。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与蔗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α-淀粉酶活性与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这两个酶是观赏凤梨花芽分化糖代谢的关键酶。综上所述,淀粉、可溶性总糖、蔗糖在观赏凤梨花芽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乙炔催花促进了糖类物质的积累,进而影响花芽分化,这种影响在花序原基分化期和花原基分化期变化最为剧烈。本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观赏凤梨开花前后肥料的科学施用提供参考依据。
为探讨S-诱抗素(S-ABA)对调控水稻(Oryza sativa L.)应对逆境胁迫、促进作物逆境生长的作用,以湘两优900为试验材料,在两叶一心及分蘖盛期喷施0.03 mg·L-1 S-ABA(稀释1 000倍),于三叶一心和移栽后返青第5天进行0(CK)、0.3%(N1)和0.6%(N2)NaCl胁迫处理,分析S-ABA对不同生育时期(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盐胁迫下水稻表型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抑制水稻植株生长,且抑制效果随盐浓度的增加和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强;与对照(CK)相比,N1、N2处理抑制各生育期光合作用,使各生育期内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并提高了非酶促抗氧化物质含量;与CK相比,N1、N2处理分别减产21.09%和55.16%;叶面喷施SN1(S-ABA+0.3% NaCl)和SN2(S-ABA+0.6% NaCl)能促进盐胁迫下水稻植株生长,提高各生育期内的光合能力和叶绿素含量,进一步增强各生育时期内的抗氧化物酶活性、非酶促抗氧化物质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抑制活性氧积累,降低MDA和H2O2含量,SN1较N1、SN2较N2处理分别增产37.47%和70.18%。综上所述,叶面喷施S-ABA可通过增强各生育时期内的光合特性、抗氧化水平和渗透调节能力来有效缓解水稻盐害,最终实现盐胁迫下水稻增产。本研究结果为水稻耐盐性研究及提高盐胁迫下水稻产量提供了理论指导。
为研究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菌剂处理下攀西高原植烟土壤氮素循环的微生物调控机制,本研究以凉山州会理市不同PGPR菌剂(Lysinibacillus sp.、Streptomyces Phaeochromogenes和Aspergillus niger)处理下的植烟田为研究对象,采集烤烟成熟期根际土壤,通过化学分析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理化性质、固氮酶活性及nifH基因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PGPR菌剂会显著降低植烟土壤的pH值,同时显著提高有效磷含量和固氮酶活性(P<0.05)。总体而言,施用PGPR菌剂提高了植烟土壤nifH基因群落的多样性。植烟土壤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蓝菌门(Cyanobacteria)。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地杆菌属(Geobacter)和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等是植烟土壤优势属。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植烟土壤pH值、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与nifH基因群落结构相关性最强。综上,PGPR菌剂能改善植烟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土壤固氮酶活性,影响植烟根际土壤nifH基因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其中以细菌PGPR菌剂Lysinibacillus sp.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为植烟土壤科学施肥、培肥地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探讨不同砧木对欧李(Prumus humilis)嫁接成活率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欧李自根苗为对照,对比分析了3种砧木(长柄扁桃、毛樱桃、山杏)嫁接欧李的成活率、根癌病发病率和果实品质性状差异,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对不同砧穗组合和自根苗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欧李/长柄扁桃的嫁接成活率为87.33%,且移栽三年后的成活率为98.00%。不同砧木嫁接欧李的根癌病发病率为0,而欧李自根苗的根癌病发病率为18.41%。与自根苗相比,嫁接苗的单株产量和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有所下降,但其他果实品质得到提升,其中,欧李/长柄扁桃的单果重、果实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花色苷含量等最高,欧李/毛樱桃的果实钙含量和锌含量最高,欧李/山杏的果实固酸比、类黄酮含量和铁含量最高。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砧穗组合和自根苗的嫁接成活率和果实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欧李/长柄扁桃D值为0.746,综合评价排名第一。综上,嫁接可以降低欧李的根癌病发病率,改变其果实品质,以长柄扁桃为砧木嫁接的欧李综合性状最佳。本研究结果可为欧李嫁接苗的推广提供数据支持。
2019—2022年,甘肃省庆阳地区湖羊皮下脓肿病呈爆发趋势,为指导疾病防控和合理用药,本研究随机选取6个千头以上湖羊养殖场进行流行病学和致病病原调查,采用16S微生物多样性测序检测病料菌种差异;常规细菌分离培养鉴定致病病原;动物感染试验测定分离菌致病性及试验动物组织病理变化;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病以断奶后育成公羊多发,发病率2.3%~18.4%;6份脓肿样本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优势菌种,临床分离得到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3株大肠杆菌;分离菌感染小鼠出现皮下脓肿症状;组织病理观察结果可见,小鼠内脏器官以充血、出血、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等病变为主,皮肤组织结构被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对常用抗生素敏感性良好,大肠杆菌对头孢噻吩耐药。本研究结果为该地区湖羊皮下脓肿病的防制及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全国湖羊皮下脓肿病流行规律研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