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28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4-12-25
  

  • 全选
    |
    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
  • 赵金涛, 郭新梅, 裴玉贺, 赵美爱, 孙欣欣, 任瑛, 刘录祥, 宋希云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133-213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高能混合粒子场处理玉米种子对其幼苗生长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0、275、315Gy剂量的高能混合粒子场处理昌7-2、郑58、K910改和DH新4种玉米自交干种子,对M1的发芽率、根长、芽长、根数及抗氧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经高能混合粒子场处理后,4种玉米自交系种子的发芽率和芽长没有显著变化,根长和根数变化显著。昌7-2的根长、芽长和根数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其他3种自交系的变化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郑58叶片中SOD活性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他3种玉米自交系叶片中的SOD活性则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辐射处理后,4种玉米自交系叶片中的POD和CAT活性变化显著;郑58的POD和CAT活性显著性上升,而其他自交系的POD和CAT活性则下降;MDA含量变化除DH新和K910改表现为上升趋势外,其他2种自交系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因此,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对混合粒子场诱变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在高能混合粒子场辐射育种中,该结果可为选择最适辐照剂量提供依据。

  • 雍洪军, 王黎明, 李明顺, 张德贵, 潘光堂, 张世煌, 李新海, 荣廷昭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139-214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评价8个玉米群体在我国东北区的育种应用潜力,采用增广NCII遗传交配设计,以分别代表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群体中综5号、中群11和中群12为测验种,与8个玉米群体组配24个杂交组合,连同11个群体在吉林公主岭和辽宁沈阳进行田间联合鉴定,测量产量、抽丝期、穗位高和倒折率。研究表明,吉综A、豫综5号、中综3号、中综4号等4个群体性状表现较好,一般配合力效应较高,在东北区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中综5号×吉综A、中群12×豫综5号、中综5号×中综3号、中群12×中综4号等组合特殊配合力和中亲优势值相对较低,且组合产量相对较高,抽丝期、株高和穗位高适中,较抗倒折。建议将豫综5号和中综4号与A群种质、吉综A和中综3号与D群种质创建复合种质,逐步改良,扩宽我国东北区玉米种质基础。

  • 邱财生, 张正, 龙松华, 郭媛, 邓欣, 郝冬梅, 钟国乾, 王玉富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148-215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选育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亚麻新品种,2003年将亚麻种子通过第18颗返回式科学技术实验卫星搭载进行空间诱变,经过卫星搭载的种子于2004年开始在云南大理州种植,经过多代系谱选择于2008年决选出性状稳定品系Y5F051,2009年-2010年品种鉴定试验后参加2011年、2012年新疆亚麻区域试验,在试验中原茎产量居第一位,平均原茎产量比天鑫三号(CK1)增产13.41%,比中亚麻2号(CK2)增产16.73%。在2012年生产试验中,原茎产量比对照天鑫三号增产12.33%。该品种于2013年11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公室登记,命名为中亚麻3号。主要特点是产量高,整齐度好,抗倒伏能力强,适应性强,适合新疆北疆地区种植。

  • 刘进, 李清, 张宇, 任春元, XU Na, 杨贤莉, 姚晓云, 王嘉宇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153-215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粒形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本研究以Sasanishiki/Habataki//Sasanishiki///Sasanishiki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3年的重复试验,采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ICIM)对粒长、粒宽、粒厚等4个粒形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定位。共检测到20个粒形QTLs,分布在第2、3、4、5、7、11和12号染色体上,单个性状QTL数目在4~7之间。研究发现有4个QTL-qGW3a、qGW3b、qLWR3和qGT2能在3年中能被重复检测到;有5个QTL-qGL2、qGL7、qGW2、qGW12和qLWR2被检测到2次。这些高重复性的稳定QTL可用于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粒形QTL在第2、3(2)和7号染色体上呈簇分布。此外,试验检测到3个新的QTL位点GT3、GT7和GT11,这反映出粒形遗传的复杂性。本研究结果将为水稻粒形性状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 陈娜, 胡冬青, 潘丽娟, 迟晓元, 陈明娜, 王通, 王冕, 杨珍, 禹山林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159-216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低温、高盐和干旱胁迫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为了挖掘花生逆境胁迫相关功能基因,本研究以花生品种花育33号为试验材料,根据cDNA文库中已知的脱水素(dehydrin, Dhn)基因全长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克隆到该基因,并命名为AhDHN1。该基因编码框为384bp,编码128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氨基酸序列含有两个保守的富含赖氨酸片段和一个保守的富含丝氨酸片段,表明该蛋白为K2S型脱水素。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hDHN1基因在花生的叶片和根中对低温没有明显响应,对高盐和干旱胁迫则有明显响应,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了花生对高盐和干旱胁迫的适应性调控。本研究为阐明花生抗逆分子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花生抗逆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 夏更寿, 张燕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167-217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克隆了水稻白叶枯病病原(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Xoo)菌株JXOV的2个avrBs 3/pthA家族成员基因,分别命名为jva 1 jva 2 。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在水稻品种叶片接种试验,探讨其基因功能和毒性。结果表明,Jva1 和Jva2 的氨基酸序列具有AvrBs 3/pthA家族成员典型序列模式特征;BL21(DE3)原核表达的Jva1 和Jva2 蛋白在SDS-PAGE胶上呈现出推测的100KD单体蛋白大小,没有出现不依赖于植物蛋白的AvrBs 3 类似的二聚体化;jva 1 jva 2 没有增强PXO99A在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15个水稻品种上的毒性。jva 1 jva 2 的基因功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为诠释水稻白叶枯病原的致病机理及相关基因家族成员的功能分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 谭河林, 王莉欢, 李云, 兰杰, 唐倩莹, 叶文雪, 向小娥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175-218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LEAFY COTYLEDON 2(LEC2)为具有B3结构域的DNA结合蛋白家族的成员,是调控胚胎形成、种子储藏蛋白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的重要转录因子。本文对四倍体甘蓝型油菜BnLEC2基因进行了克隆,并分析了白菜BrLEC2、甘蓝BoLEC2和甘蓝型油菜BnLEC2同源基因的进化及其表达模式。结果表明,油菜、白菜和甘蓝LEC2同源基因在进化上较为保守;但部分白菜和甘蓝LEC2同源基因的表达发生沉默。BnLEC2同源基因表达模式与其对应的白菜和甘蓝LEC2发生明显改变,前者主要在种子发育的中期高水平表达,这与油菜种子油脂等储藏物质的积累期重叠。表明BnLEC2同源基因通过改变其表达模式影响油菜种子储存物质的积累。这些结果初步揭示了多拷贝BnLEC2对油菜种子储存物质调控的协同表达模式。

  • 常卫华, 胡俊杰, 王娟红, 曹会萍, 马友记, 张勇, 赵兴绪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184-219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iRNA(microRNA)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长约18~25个核苷酸的一类非编码RNA,调控基因转录后表达。目前,对miRNA的鉴定、功能分析及机理调控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学领域的热点。为丰富绵羊miRNA数据库、研究miRNA对季节性繁殖动物繁殖活动的调控作用及调控机理提供基础。本研究通过克隆法构建绵羊卵巢miRNA cDNA 文库,并进行生物学分析;利用Real time PCR检测miRNA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试验成功构建绵羊卵巢miRNA的cDNA文库,获得30条绵羊miRNA序列。miRBase数据库序列比对,20条miRNA序列与绵羊已知miRNA同源保守,鉴定为绵羊已知miRNA。其中oar-miR-3955-5p 在其它物种中未注释,鉴定为绵羊特异性miRNA。通过比对及二级结构分析鉴定了绵羊10条新miRNA,其中ovis-aries-ovary-m0001-5p只与牛bta-miR-2285具有一定的同源性。Real Time PCR结果表明10个miRNA(5个已知miRNA及5个新miRNA)在绵羊卵巢组织中均有表达,但ovis-aries-ovary-m0003-3p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9个,推测该新miRNA对绵羊卵巢发育或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试验结果对绵羊miRNA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 韩敏义, 李伟锋, 王鹏, 徐幸莲, 周光宏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192-219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NaCl浓度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热诱导凝胶功能特性的影响,用质构仪测定了不同NaCl浓度下凝胶硬度的变化,并对拉曼光谱获得的蛋白质高级结构数据进行解释。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猪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硬度、拉曼光谱条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硬度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而显著改善(P<0.05)。拉曼光谱结果显示545 cm-1条带的归一化强度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而后又显著上升(P<0.05)。I850/I830双峰强度比值在1.24~2.19之间,达到0.6 mol·L-1时显著提高(P<0.05)。由酰胺I计算得到的各种二级结构的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归一化的C-H伸缩振动区域峰高显著增加(P<0.05),此峰峰面积在加入高浓度的NaCl时有上升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可以为低盐肉制品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 蔡欣, 李宝丽, 玉佳男, 刘睿, 周胜银, 王红, 李涛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200-220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纯橙汁中类黄酮的快速、灵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法(RP-HPLC-DAD-ESI-MS2)分离鉴定方法。本试验通过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分离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纯橙汁中类黄酮的RP-HPLC-DAD分离方法。结果显示:6种类黄酮对照品可以在40 min内全部检出,其检出限达到0.02~0.17μg·mL-1;方法的精密度和稳定性检验显示6种类黄酮对照品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4.23%,加标回收率为89.90%~105.90%,且RSD均小于5%。在此基础上,采用RP-HPLC-DAD-ESI-MS2法对纯橙汁样品进行分析,并与对照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纯橙汁样品中除含有柚皮素-7-β-芸香糖苷、橙皮苷、香蜂草苷、甜橙黄酮、川皮苷、橘皮素外,可能还含有槲皮素-3,7-三葡糖甙、新橙皮苷、芹菜素-6,8-二-C-吡喃葡萄糖苷、香叶木素-6,8-二-C-葡萄糖苷、二-C-葡萄糖基黄酮、香叶木素-6 -C-β-葡萄糖苷、柚皮素、橙皮素等8种类黄酮成分。运用此方法可以建立橙汁类黄酮指纹图谱,并为橙汁鉴伪提供借鉴。

  • 曾祥燕, 赵良忠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208-221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柑橘加工副产物用于果蔬保鲜的研究,开发新型的食品保鲜剂,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柑橘皮的柑橘精油为原料,采用柑橘精油、壳聚糖和溶菌酶的复合保鲜液对雪峰蜜桔进行保鲜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涂膜液试验组能很好地降低雪峰蜜桔腐烂率、失重率和呼吸强度;显著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Vc的含量,较好地保持果蔬的营养价值。通过正交试验表明,3种复合保鲜液的最佳组合为:壳聚糖2%、柑橘精油3%、溶菌酶0.075%、氯化钙2%,能对雪峰蜜桔起到很好的保鲜效果。

  • 刘俊豪, 杨文鸽, 黄珊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215-222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鱿鱼皮明胶、壳聚糖、甘油为原料制备可食膜。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鱿鱼皮明胶添加量、甘油添加量、干燥温度作为自变量,以可食性膜的抗拉伸强度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制膜工艺。结果表明:可食膜的抗拉伸强度Y对鱿鱼皮明胶添加量A,甘油添加量B,干燥温度C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为:Y=29.59+1.86A-7.35B-0.70C-1.02AB+0.39AC-0.39BC-3.40A2-1.32B2-4.34C2,其中甘油添加量对可食膜抗拉伸强度影响最大,干燥温度影响最小。当鱿鱼皮明胶添加量3.42%,甘油添加量0.10%,干燥温度59.8℃时,制备得到的明胶-壳聚糖可食膜抗拉伸强度达最大值36.22MPa,验证结果为37.07MPa,二者相对误差为2.35%,说明响应面优化可食膜制备工艺结果可靠。试验优化得到的可食膜制备工艺可以为水产动物明胶制备可食的包装材料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徐祥浩, 李和生, 刘漫, 邓月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223-222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壳聚糖和山梨酰氯为主要原料,以山梨酸壳聚糖酯得率为指标,运用酰氯法研究山梨酸壳聚糖酯的制备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山梨酰氯与氨基葡萄糖残基摩尔比3个因素,运用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山梨酸壳聚糖酯的制备工艺。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山梨酸壳聚糖酯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3.11h,反应温度30.04℃,山梨酰氯与氨基葡萄糖残基摩尔比2.92:1,山梨酸壳聚糖酯的得率可达61.7%。验证试验中产物得率为57.4%,表明验证试验结果与理论模型预测结果相符。这为低成本、规模化合成壳聚糖山梨酸酯提供基础研究数据,为壳聚糖的应用开拓一条新的途径。

  • 赵福成, 景立权, 陆大雷, 王桂跃, 陆卫平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230-223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超甜玉米扬甜2号和超甜135为材料,研究籽粒发育过程中灌浆特性、淀粉含量、皮渣率、糖组分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分析糖组分积累和蔗糖代谢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灌浆过程中超甜玉米籽粒鲜重先升后降,鲜百粒重两品种均在授粉后22 d达最大值。籽粒干重积累曲线拟合为Richards方程,最大灌浆速率出现在授粉后16~17 d,之后下降。籽粒淀粉含量和皮渣率随授粉后天数逐渐上升。随着灌浆进程,2品种籽粒可溶性总糖(TSS)、蔗糖和水溶性多糖(WSP)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葡萄糖、果糖、甘露醇含量先降后升趋势,山梨醇含量两品种间变化不一致。甜玉米中催化蔗糖合成和分解的酶主要有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SS催化的反应是可逆的。SPS和SS合成方向活性的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与蔗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SS分解方向活性呈上升趋势,与葡萄糖、果糖和甘露醇呈显著负相关。甜玉米籽粒中糖分积累是蔗糖代谢酶SPS、SS(合成和分解方向)协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探讨了超甜玉米糖分积累的酶学机制,为新品种选育和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 马田, 刘肖, 李骏, 张旭东, 何红波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238-224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光合碳在土壤-植物系统的分配与截获是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农田生态系统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或CO2施肥条件下的农田土壤碳截获能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土壤-植物系统新老碳的区分必须依赖于同位素示踪技术。因此,研究利用13C标记CO2供给春小麦生长,并在小麦不同生长阶段(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光合C在小麦植株中的富集动态以及转运到地下部分的碳同化物变化。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更多的碳同化产物,增加小麦各器官生物量,增幅在拔节期最为显著。CO2浓度升高同时显著提高了光合C在小麦各器官的富集程度。在收获期,籽实中积累的光合C数量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显著高于常规浓度,表明CO2浓度升高通过增加生物量,促进光合C的富集而提高了作物产量。随着小麦的生长,土壤中13C富集比例不断增加,但是在一个生长季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未发生显著变化,表明光合C不断向土壤转化并促进了SOC的更新。在常规CO2浓度下,经过小麦一个生长季后共有 140mg·kg-113C进入土壤,其中植物光合C所占比例为97.9%。在CO2升高条件下,土壤13C富集比例在拔节期和抽穗期与常规CO2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到了成熟期13C富集比例由-17.9‰增至3.1‰,比常规CO2浓度处理提高了52.4%,表明更多的光合C在作物营养生长后期通过根系过程进入土壤,促进了SOC的更新。

  • 张水清, 黄绍敏, 李慧, 娄翼来, 钱小平, 三島慎一郎, 聂胜委, 郭斗斗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247-225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郑州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试验为基础,分析了长期有机-无机肥料配施23年的土壤肥力演变特征,特别是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钾的演变,阐明有机肥与秸秆的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化肥条件下土壤肥力缓慢提升,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每年分别上升0.17、0.01、0.01、1.27 mg·kg-1;与单施化肥相比,长期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提升速率较快,其中常量有机肥下每年分别提升0.35、0.02、0.01和5.01 mg·kg-1,且除了全磷之外,有机肥的效果整体略优于秸秆还田的0.23、0.02、0.02和4.88 mg·kg-1。综上所述,增施有机肥及秸秆还田对于提升土壤肥力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 曹雯梅, 刘松涛, 赵威, 李莉, 王艳霞, 杨青华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254-226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优化华北地区小麦高产及超高产管理模式,在大田条件下,以传统高产管理模式(G)及传统超高产管理模式(CG)为对照,研究了优化高产管理模式(YG)及优化超高产管理模式(YCG)对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碳代谢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管理模式对小麦生育后期源叶生理特性及产量有较大的调节作用,优化管理模式源叶叶绿素含量高且光合功能期长、碳代谢酶活性强;能降低非气孔限制使净光合速率下降的程度,使光合速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收获指数提高,YG比G籽粒产量增加8.3%,达显著水平,YCG产量低于CG,但差异不显著。研究提出了一种小麦省肥、节水、高产、高效统一的高产及超高产管理模式。

  • 黄丽芬, 张蓉, 余俊, 全晓艳, 庄恒扬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261-226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日照时数和总辐射量不断减少,极端阴雨寡照天气发生频率明显增加,造成水稻生长季弱光胁迫,研究弱光逆境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机理及调控途径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弱光研究中常用的杂交籼稻品种汕优63为供试材料,通过水培盆栽试验,从水稻移栽至成熟收获期进行了3种光照强度(L0、L1和L2分别为自然光、遮1层光和遮2层光)、3种氮素水平(N1、N2和N3分别为7、21、35 mg·kg-1 N)及其互作的处理,研究了弱光下氮素配施对杂交水稻氮磷钾吸收分配的效应。结果表明:除了拔节期植株含钾率呈现L1 > L2 > L0,各时期水稻植株含氮、磷、钾率均表现为L2 > L1 > L0。成熟期N2、N3供氮水平下弱光促进氮、磷元素在叶片和茎鞘部位残留;N1、N3水平下,弱光均不同程度提高茎鞘钾素积累;高氮弱光促进了主要养分在水稻营养器官中的积累。施氮量对植株N、P吸收的最大效应期均在抽穗期,而对K吸收的最大效应期则在拔节期;光氮互作效应对N、P、K吸收的影响效应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渐增,均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在N2、N3施氮水平下,氮收获指数均呈现L2 < L1 < L0趋势;弱光降低了磷、钾收获指数,氮素增量配施促使其下降趋势更加显著。由此可见,氮肥配施量必须与光强相匹配,如果水稻生育期总体光强较弱,宜减量施氮,如光强较强,宜增量施氮。

  • 张鹏飞, 高美英, 纪薇, 牛铁泉, 刘亚令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269-227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叶片和果实吸水对枣裂果的影响,以壶瓶枣为材料,设置室内浸泡诱裂、田间摘叶等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裂果率,果实和叶片的吸水率、吸水速率、含水量等指标。结果表明:脆熟期枣果浸泡48 h的累积裂果率达51.16 %;田间摘叶处理能显著降低裂果的发生;白熟期果实吸水率为146.52 mg·g-1、脆熟期的为59.70 mg·g-1,白熟期的吸水速率为3.17 mg·g-1·h-1,脆熟期的为1.97 mg·g-1·h-1;白熟期果实发生裂果平均需要浸泡46.22 h,而脆熟期仅需要30.30 h;浸泡过程中,叶片的吸水率、吸水速率均显著高于果实,带叶片果实的吸水率、吸水速率、含水量均显著高于不带叶片果实,表明叶片吸收的水分对枣裂果的发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 安家炜, 张有做, 高前欣, 舒恩成, 裘耀东, 倪勤学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275-228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化学显色法扫描分析了美国豆芋不同地上部位(茎、叶、花)中次生代谢物的分布,并比较了3个不同部位提取物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美国豆芋地上部位(茎、叶、花)中主要含有黄酮、皂苷和多糖等次生代谢产物,且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叶中总黄酮含量最高,花中总皂苷和总糖含量最高。自由基清除能力依次为叶醇提物 > 花醇提物 > 茎醇提物;还原力依次为花醇提物 > 叶醇提物(>茎醇提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则依次为花醇提物 > 叶醇提物 > 茎醇提物,不同部位醇提物的活性显著强于其水提物。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美国豆芋不同部位的抗氧化活性主要与其黄酮含量相关,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则主要与皂苷含量相关(r=0.9941)。研究结果为美国豆芋的综合利用、开发其降血糖花茶提供指导,也对后续美国豆芋花降血糖功能成分的分离纯化和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吴燕, 耿书德, 史长江, 岑明龙, 王雪娟, 连洪燕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283-228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外源物质DA-6对滁菊幼苗氮代谢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DA-6对滁菊幼苗生长及叶片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DA-6处理不仅提高了滁菊幼苗根系活力,增强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而且提高了滁菊幼苗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的活性,从而增加了滁菊幼苗的氮代谢能力,有利于植株体内无机氮向有机氮转化,促进Pro和Phe等氨基酸的合成,植株体内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显著增加。滁菊幼苗氮代谢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其生长,表现在株高、茎粗及鲜重显著增加。其中以100mg·L-1DA-6处理效果较好,地上部鲜重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比对照分别提高了46.9%、25.7%;其次为150mg·L-1 DA-6处理。由此可知,适宜浓度的DA-6可提高滁菊幼苗氮代谢水平,促进其生长。本研究结果为滁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指导。
  • 朱元刚, 高凤菊
    核农学报. 2014, 28(12): 2290-229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12.2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济谷15 和豫谷18为试验材料,在同一密度(6.0×105株·hm-2)设计5个不同的群体分布,即行距×株距分别为60cm×2.8cm、50cm×3.3cm、43cm×3.9cm、37.5cm×4.4cm、30cm×5.6cm,分析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谷子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产量、生物产量、谷穗重和谷草产量均随行距的缩小、株距的加大而呈上升趋势;单穗重、单穗粒重和株草重的变异系数较大,收获指数、千粒重和出谷率的变异系数较小;籽粒产量与单穗重(0.886**)、单穗粒重(0.885**)、谷穗重(0.979**)、生物产量(0.917**)和谷草产量(0.669*)呈正相关,与株高(-0.918**)、穗长(-0.921**)和千粒重(-0.783**)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入选的8个因子对谷子产量模型的决定系数达0.9996;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4个产量及相关性状简化为彼此互不相关的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90.04%,其反应的信息与基于14个产量及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0cm×5.6cm处理的群体具有较理想的产量构成因子,行株距搭配合理,群体空间分布适宜,产量构成因素协调,产量显著提高。适当缩小行距、扩大株距有利于夏播谷子高产稳产。本研究旨在为谷子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