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陶玉娇, 朱倩倩, 李晨, 赵艺园, 梁玉, 段明, 马芳芳, 王娟玲
    核农学报. 2025, 39(6): 1288-129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6.1288
    摘要 (33) PDF全文 (10)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播期对谷子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六棱谷(B44)、野生谷子(B111)、小绳白谷(B112)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播期,研究谷子生育期的变化以及不同播期下的谷子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推迟播种会导致播种-出苗时段变长,谷子全生育期及出苗-抽穗时段缩短,而抽穗-成熟时段的天数相对稳定。2021—2023年B44、B111和B112的全生育期在播期间的变异系数分别达11.86%~14.60%、11.91%~15.05%、7.94%~17.07%。播期对谷子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播期推迟导致穗重、穗粒重、千粒重、出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产量下降,蛋白、脂肪、类黄酮含量和胶稠度提高,其中穗重和穗粒重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此外,氨基酸含量受播期的影响较大,其中B44、B111和B112的谷氨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较高。本试验有助于筛选最优播期以促进谷子优质高产。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王雪, 邱黛玉, 包芳, 袁菲菲, 许世峰
    核农学报. 2025, 39(6): 1300-131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6.1300

    为探究不同微生物菌剂在改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土壤养分环境和增产提质方面的施用效果,本研究以连作甘草为研究对象,设置解淀粉芽孢杆菌粉剂(J)、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K)及微生物液体菌剂(W)3个处理和1个常规施肥对照(CK),测定连作甘草根部和土壤养分含量、产量和质量,以明确不同微生物菌剂影响连作甘草产量和质量的途径,并筛选施用效果最佳的微生物菌剂。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J、K和W处理连作甘草产量分别增加16.17%、41.94%和23.73%,甘草酸含量分别提高0.32、0.54和0.77个百分点,甘草苷含量分别提高0.12、0.26和0.30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42.71%、28.00%和14.71%,土壤全钾含量分别增加25.18%、24.04%和13.23%,土壤全磷含量分别增加15.33%、24.67%和14.67%,整体表现为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作用效果最为显著(P<0.05);J和K处理通过增加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使连作甘草根部全磷吸收效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12.99和35.24个百分点,全钾吸收效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6.03和19.82个百分点,进而增加产量和质量;W处理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全钾含量使连作甘草根部全磷和全钾吸收效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27.31和11.51个百分点,进而增加产量和质量。综上,不同微生物菌剂可通过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促进连作甘草根部养分吸收,达到增产提质的效果,其中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在连作甘草中的施用效果最佳。本研究为微生物菌剂在甘草栽培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侯雪梅, 李玉涛, 成永娟, 马铭泽, 王田, 毛娟, 陈佰鸿, 马宗桓
    核农学报. 2025, 39(6): 1312-132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6.1312

    为进一步明确气候变化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采集了2018—2020年武威地区的相关气象数据,并结合文献报道和实验室前期测定数据,对赤霞珠、黑比诺和美乐三个品种成熟期的品质与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0年的武威市大气湿度年际差异较小,2019年10 cm土壤温度最高。果实品质与年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10 cm土壤温度与可滴定酸、单宁和酒石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20~50 cm土壤湿度与柠檬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赤霞珠果实品质与月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1、2、8、9和10月气象因子与果实品质间的相关性较强,1月大气温度与果实单宁、酒石酸和苹果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2月土壤温度和湿度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8月土壤温度与果糖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9月10 cm土壤温度和10月10~30 cm土壤温度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发现,10 cm土壤温度有利于可滴定酸和单宁含量的积累,而土壤湿度的提高有利于柠檬酸含量的增加,1月较低的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会抑制果实单宁与酸含量,2月较低的土壤温度和20、40 cm土壤湿度利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积累。本研究为武威地区特色酿酒葡萄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俞海平, 刘俊丽, 裘高扬, 李华, 陈晓冬, 王鸢, 郭彬
    核农学报. 2025, 39(6): 1325-133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6.1325

    为解决土壤污染修复植物材料后续处置困难问题,本研究研发了一种利用绿化苗木移栽修复污染农田的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比较金边黄杨、海桐、刺柏和龙柏4种绿化苗木对Cu、Pb的修复潜力,并对其移栽后的二次污染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4种苗木可在Cu、Pb浓度分别为542.43和361.47 mg·kg-1的复合污染土壤上正常生长,其中海桐、刺柏和龙柏在此污染土壤上的整株干重年增长量均超过100.00 g/株。刺柏对Cu的提取效率最高,为15.22 mg/株,海桐对Pb的提取效率最高,为16.39 mg/株。4种苗木不同部位Cu、Pb浓度均表现为根>茎>叶。苗木根表皮和须根中的Cu、Pb浓度均远高于根中柱的浓度。4种苗木在污染土壤上栽植2年再移栽至清洁土壤180 d后,其原固定的Cu、Pb吸收总量有所降低,而根际土壤Cu、Pb浓度显著增加;除海桐外,其他苗木移栽后的非根际土壤中Cu、Pb浓度与移栽前的清洁土壤相比无显著变化。经测算,移栽后叶部和根部造成的二次污染风险较低。本研究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沈前, 黄永波, 王志超, 陈海敏, 陈娟娟, 骆其君, 杨锐
    核农学报. 2025, 39(6): 1333-134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6.1333
    摘要 (24) PDF全文 (13) HTML (0)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探究不同海藻粉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中的作用效果,本研究设置1个对照组(基础饲料),3个海藻粉饲料添加试验组(海带、羊栖菜和坛紫菜),每组30只虾,测定分析凡纳滨对虾生长指标、免疫指标及肌肉脂肪酸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海藻粉添加剂显著提高了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其中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含肉率是对照组的1.09~1.38倍,但各藻粉间无显著差异。胰蛋白酶活性以海带组最高,其次是羊栖菜组和坛紫菜组,三个藻粉组胰蛋白酶活性约为对照组的1.21~1.38倍。在免疫性能方面,与对照相比,三种海藻粉组转氨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其中,谷丙转氨酶(AST)和谷草转氨酶(ALT)活性分别是对照组的65.94%~75.45%和52.56%~59.36%,以羊栖菜组中的ALT活性降幅最大,仅为对照组的52.56%;免疫相关酶和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坛紫菜组的碱性磷酸酶(AKP)和酚氧化酶(PO)活性分别是对照组的2.36和1.12倍;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上调,坛紫菜组的imddorsalcrustin基因表达量是对照组的1.56~3.15倍。综上所述,不同海藻粉作为饲料添加剂对凡纳滨对虾的免疫能力、生长性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其中3%坛紫菜的作用效果最为显著。本研究结果为凡纳滨对虾饲料配方的研制提供了参考。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张艺, 何军, 张宝龙, 赵帆, 陈祖梅
    核农学报. 2025, 39(5): 1040-104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5.1040
    摘要 (74) PDF全文 (32) HTML (4)   可视化   收藏

    为缓解水稻种植中氮肥投入过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以钻两优超占为供试品种,于2023年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测桶种植试验,分别设FI(传统淹水灌溉)、RI(蓄雨型间歇灌溉)2种灌溉模式,N1B0(常规施缓释肥180 kg N·hm-2)、N1B1(常规施缓释肥配施生物炭45 t·hm-2)、N2B1(缓释肥减氮15%配施生物炭45 t·hm-2)、N3B1(缓释肥减氮30%配施生物炭45 t·hm-2)、N0B1(单施生物炭45 t·hm-2)、N0B0(不施氮炭)6种施肥类型,探究蓄雨型间歇灌溉模式下缓释肥减氮配施生物炭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蓄雨型间歇灌溉模式下水稻产量略有降低,但总灌水量减少30.1%,总灌溉次数减少7次,排水量减少45.4 mm,排水次数减少3次,降雨利用率提高12.64个百分点,全生育期总耗水量减少18.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98%,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40.03%,展现出良好的节水效果。而蓄雨型间歇灌溉下缓释肥减氮15%配施生物炭45 t·hm-2处理水稻产量较淹水灌溉提高2.02%,总灌水量减少34.2%,总灌溉次数减少8次,排水量减少48.7 mm,排水次数减少3次,总耗水量减少27.2%,降雨利用率提高13.55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9.82%和66.73%,具有良好的节水保产效果。综上,配施生物炭使氮肥减量具有可行性,蓄雨型间歇灌溉+缓释肥减氮15%配施生物炭45 t·hm-2处理可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有效减少灌排水量及次数,提高降雨及水分利用率,具有良好的节水保产效果。本研究结果为水稻节水、减氮栽培提供了参考。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陈玉林, 张义凯, 陈惠哲, 向镜, 盛和深, 杨运辉, 田小海, 张玉屏
    核农学报. 2025, 39(5): 1050-106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5.1050
    摘要 (84) PDF全文 (29) HTML (4)   可视化   收藏

    早春水稻秧苗低温冷害现象频发,严重影响水稻秧苗的生长发育;岩棉作为富硅材料,其在低温胁迫下对水稻秧苗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尚未明确。为探明岩棉提高水稻秧苗抗寒性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选用营养土(NS)和岩棉(RW)两种材料,设置常温26 ℃(CK)、常温加硅(CK+Si)、低温10 ℃(L)和低温加硅(L+Si)4个处理,分析不同温度和硅肥处理下,岩棉对机插水稻秧苗生长及耐低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处理下,岩棉育秧的水稻秧苗地上部干重、充实度分别较营养土极显著提高26.38%和17.67%(P<0.01);低温下,营养土添加硅肥后的秧苗生物量、充实度较未施硅的营养土增加24.31%和13.12%。低温条件下,岩棉秧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PX)活性分别较营养土提高97.42%、66.71%、92.17%和55.40%,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较营养土显著提高25.11%和48.19%;添加硅肥后,植株体内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有所降低。低温胁迫下,水稻秧苗对硅的吸收受到抑制,以岩棉为材料育秧增加了硅转运蛋白OsLsi6基因的表达量,提高了水稻植株地上部硅含量。同时,OsLti6bOsP5CSOsCu/Zn-SOD2CATB等抗冷相关基因表达量在不同温度处理下表现为岩棉处理高于营养土。综上,岩棉育秧可促进植株对硅的吸收,增加抗氧化酶及耐冷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增强水稻秧苗的耐低温能力。本研究结果为岩棉基质在水稻壮秧培育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陈杰, 吕思园, 乔美霞, 杨珍平, 乔月静, 林文
    核农学报. 2025, 39(5): 1061-107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5.1061
    摘要 (52) PDF全文 (16)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外源链霉菌对旱作裸燕麦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与裸燕麦产量间的关系,通过田间旱作试验添加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T4,分析T4对开花期裸燕麦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化学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同时测定裸燕麦产量。结果表明,外源添加T4对旱作条件下裸燕麦根际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但改变了根际真菌尤其是中等丰度菌群的群落结构。与无链霉菌添加对照相比,T4处理裸燕麦开花期根际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8.3%和41.5%,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23.5%和35.8%,产量增加21.5%。进一步分析发现,T4改变了根际土壤中与磷、钾养分和酶活性可能相关中、低丰度菌群的结构组成,如增加曲霉属(Aspergillus)的相对丰度(是对照的469.38倍),减小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综上,外源添加链霉菌T4能够调控旱作裸燕麦根际关键真菌群落结构。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可能通过提高根际土壤磷钾养分有效性及蔗糖酶活性,最终促进旱作环境下裸燕麦植株的生长,增加裸燕麦的产量。本研究结果为裸燕麦抗旱促生微生物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胥芳瑛, 王海娟, 王宏镔
    核农学报. 2025, 39(5): 1071-108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5.1071
    摘要 (57) PDF全文 (19)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废菜叶发酵后的沼渣降低蔬菜镉(Cd)吸收及改善蔬菜品质的潜力,将沼渣以0.0%(对照)、0.5%、1.5%和4.5%的质量比施加于采自野外的镉污染土壤中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其对芹菜镉吸收、生长、养分、品质及芹菜种植后土壤Cd赋存形态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盆栽45 d后,与对照和0.5%沼渣处理相比,1.5%沼渣添加比例处理下芹菜地上部Cd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8.5%和23.3%;芹菜株高、可食用部分鲜重分别显著提高32.8%和207.5%;叶片总氮、总磷、总钾、可溶性蛋白与维生素C含量显著提高,光合色素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土壤有效态Cd(DTPA-Cd)含量显著下降48.6%,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镉占比分别显著增加32.6和12.6个百分点;土壤pH值及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含量均显著增加。培养45 d后的芹菜地上部Cd含量在1.5%和4.5%沼渣添加比例间无显著差异,且在4.5%添加比例时的叶片维生素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因此1.5%为最佳沼渣添加比例。综上,1.5%的沼渣添加比例可缓解镉对芹菜光合色素和养分吸收的负面影响,并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态镉转化为非生物可利用态,进而降低芹菜对镉的吸收并改善其品质。本研究结果为镉污染土壤安全利用和保障芹菜安全生产提供了依据。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许真, 王芯媛, 张申申, 章慧玉
    核农学报. 2025, 39(5): 1081-108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5.1081
    摘要 (55) PDF全文 (16)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适宜大蒜(Allium sativum L.)高产优质栽培的氮肥和硫肥添加量,本试验设置4种水平的氮肥和硫肥(分别为每盆0、2、5和8 g尿素和0、1、2和3 g硫酸钾)处理,研究氮和硫肥对盆栽大蒜植株生长、鳞茎品质成分含量及蒜氨酸合成基因GGT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硫肥施用促进了大蒜的生长,包括植株高度、假茎高度和直径、叶片数、叶片长度和叶宽、植株鲜重、鳞茎鲜重,以8 g/盆尿素或2 g/盆硫酸钾处理对植株生长的促进效果较好。氮肥对鳞茎中的氮、磷和硫含量影响较大,施用高浓度氮肥(每盆5和8 g尿素)使氮、磷和硫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但对钾、钙和镁含量无显著影响。硫肥施用对鳞茎中的氮、磷、钾、钙和镁含量无显著影响,但促进硫含量显著提高。氮肥和硫肥均可提高大蒜鳞茎中的蒜氨酸和大蒜素含量。与氮肥相比,硫肥施用对鳞茎中的蒜氨酸和大蒜素含量,以及叶片和鳞茎中GGT1、GGT2GGT3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更大。本研究结果可为高风味品质大蒜生产提供参考。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唐娜, 赵博慧, 刘保华, 程媛媛, 刘庆芳, 苏娟娟, 张波, 魏益民
    核农学报. 2025, 39(5): 1090-109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5.1090
    摘要 (58) PDF全文 (24)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日照时数、降水量、气温等气象因子对大田生产小麦千粒重、籽粒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规律,以2015至2022年邢台市和邯郸市定点收获的82份济麦22、60份师栾02-1、26份鲁原502小麦籽粒为参试样品,采集对应日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等气象因子,分析小麦千粒重、籽粒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同年份两地配对分析显示,与邯郸市相比,邢台市小麦生产的气候特点为日平均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少。邯郸市收获的济麦22、师栾02-1和鲁原502的千粒重平均值相较于邢台市显著较高或差异不显著。邯郸市收获的济麦22、师栾02-1的籽粒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平均值相较于邢台市显著较低或差异不显著。小麦千粒重与拔节至灌浆期内的降水量累计值,以及籽粒粗蛋白含量与扬花期日照时数累计值间均呈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752和-0.700。湿面筋含量与扬花至灌浆期日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R值为0.757。本研究结果为气象因子在小麦籽粒品质预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徐青山, 颜玉莲, 王航风, 迟春欣, 孔亚丽, 朱练峰, 张均华, 朱春权
    核农学报. 2025, 39(4): 817-82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4.0817
    摘要 (89) PDF全文 (61) HTML (8)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芸苔素内酯(BR)对播期提前下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早稻中早39为材料,设置播期提前+喷施清水(F+W)、播期提前+喷施芸苔素内酯(F+B)、正常播期+喷施清水(C+W)和正常播期+喷施芸苔素内酯(C+B)四个处理,测定水稻秧苗生长、发育和产量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C+W相比,F+W显著抑制早稻秧苗生长,降低成苗率和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延长籽粒实际灌浆天数和水稻生育期,降低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最终降低水稻产量。与F+W相比,F+B显著提高早稻秧苗素质和成苗率,促进分蘖盛期和齐穗期水稻茎叶的干物质积累,提高成熟期水稻茎叶干物质输出率,增加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和终极生长量,缩短灌浆天数,并通过增加籽粒的千粒重和结实率提高早稻产量。以上结果表明,育秧期间喷施BR可缓解播期提前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抑制作用,暗示生产上可通过施加BR来增加早播水稻产量。本研究为优化早稻种植技术和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保障我国早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邹爽, 武奥琳, 潘住财, 饶新豪, 吴良泉, 冯人伟, 杨文浩
    核农学报. 2025, 39(4): 827-83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4.0827
    摘要 (106) PDF全文 (78) HTML (5)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改良柚园酸化土壤最佳施肥方式,本研究通过为期两年的蜜柚田间试验,探究农户常规施肥(FFP)、优化施肥(OPT)和施用有机肥(OF)对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pH值、养分含量、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FP相比,OF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而OPT处理使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与FFP相比,OF处理表层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亚表层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与FFP相比,OPT和OF处理增加了土壤细菌多样性,而OF处理降低了真菌多样性。与FFP相比,OPT和OF处理使土壤优势细菌门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降低,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且对亚表层土壤影响更明显。在优势真菌门中,与FFP相比,OPT处理担子菌门相对丰度降低,而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有所增加,OF处理则与其相反,且在表层土中效果更为明显。在优势细菌属中,与FFP相比,OPT和OF处理表层土壤慢生根瘤菌相对丰度有所增加,热酸菌相对丰度有所降低。在优势真菌属中,与FFP相比,OPT处理降低了表层土壤中原隐球菌和木霉菌以及亚表层土壤中原隐球菌的相对丰度;OF处理提升了表层土壤中原隐球菌以及亚表层土壤中原隐球菌和木霉菌的相对丰度。综上,优化施肥和施用有机肥可提升土壤pH值,增加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激发土壤酶活性,为蜜柚树体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微生态环境,以施用有机肥效果更佳。本研究结果为蜜柚化肥减量与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参考。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王飞飞, 陈春, 李凡, 郭新亚, 史玉良, 陈卫军
    核农学报. 2025, 39(4): 839-84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4.0839
    摘要 (83) PDF全文 (41)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控释氮肥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以苏北地区稻田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常规氮肥、硫包衣控释尿素、树脂包衣尿素、聚氨酯包衣尿素和脲甲醛缓释氮共5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及水稻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各处理CO2、CH4和N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总体相似,与常规氮肥处理相比,控释氮肥处理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均显著减少(P<0.05),以聚氨酯包衣尿素处理效果最好,其CO2、CH4和N2O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17.8%、49.5%和49.4%。控释氮肥处理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较常规氮肥处理显著降低(P<0.05),以聚氨酯包衣尿素处理最低。稻米产量和品质方面,与常规氮肥处理相比,控释氮肥处理均提高了每穗总粒数、糙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其中聚氨酯包衣尿素与常规氮肥处理间具有显著差异。综上,控释氮肥处理显著降低了CO2、CH4和N2O的排放,以聚氨酯包衣尿素处理的GWP、GHGI最低,水稻产量最高。本研究结果为控释氮肥在协调水稻产量和减排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郭翔, 胡蓉, 王明田, 李旭毅
    核农学报. 2025, 39(4): 846-85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4.0846
    摘要 (64) PDF全文 (60)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1961—2020年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的变化特征及趋势,本研究基于种植制度将研究区分为5个水稻种植区,根据研究区内106个气象台站1961—2020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结合再生稻安全生长季积温和日数及安全灌浆期日数,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再生稻适栽区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从地理分布看,纬度北移1°,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活动积温减少100~150 ℃·d,安全生长季日数缩短4~6 d;海拔升高100 m,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日数缩短4~5 d,活动积温减少124~163 ℃·d。气候变化背景下,1961—2020年间,四川盆区再生稻安全生长季积温、日数以及安全灌浆期日数均随时间推移呈增加趋势;盆西平原区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活动积温和日数增幅最大,盆东平行岭谷区增幅最小。1961—2020年,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北界北移,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自东到西扩展的特征,适栽区面积占比由39.0%增至63.1%以上。综上,合理调整种植制度、选育适宜品种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水稻生长季气候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措施。本研究结果为四川稻区水稻种植布局和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参考。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曹泽, 刘慧英, 丛蕴郸, 李雪珍
    核农学报. 2025, 39(4): 856-86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4.0856
    摘要 (99) PDF全文 (59)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谷胱甘肽(GSH)在褪黑素(MT)调控碱胁迫下番茄抗氧化能力中的作用,本研究以超级粉霸王番茄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碱胁迫(75 mmol·L-1 NaHCO3)条件下,分别叶面喷施5 mmol·L-1 MT、1 mmol·L-1丁硫胺酸亚砜胺(BSO,GSH合成限速酶的抑制剂)和5 mmol·L-1 MT+1 mmol·L-1 BSO,研究不同处理对番茄幼苗生长、内源MT和GSH合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碱胁迫条件相比,MT处理缓解了碱胁迫对植物生长的抑制,增加了内源MT、GSH含量,提高其合成关键酶活性并上调其基因表达;同时也显著增加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关键酶活性并上调其基因表达,提高了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和抗坏血酸/脱氢抗坏血酸(ASA/DHA)比值,降低了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含量。然而,BSO的施用削弱了MT在碱胁迫下对内源MT和GSH合成及抗氧化能力的提升作用,表明GSH在MT提高番茄幼苗抗氧化能力中具有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提高碱胁迫下番茄幼苗抗氧化性能,促进碱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孙雪莲, 张海剑, 王勤英, 石洁
    核农学报. 2025, 39(4): 868-87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4.0868
    摘要 (88) PDF全文 (39) HTML (3)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微孢子虫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 Smmith)]的生防机制,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技术和组织病理学切片法研究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感染微孢子虫后,中肠等组织微孢子虫浓度及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并以未取食微孢子虫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对照,分析微孢子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血淋巴酶活性的影响。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微孢子虫在侵染初期即可在中肠组织中被检测到,第4天左右扩展到肠外,第6天时中肠内的浓度达到第一个高峰,为2.05×1012 copies·µL-1,第9天时中肠外的微孢子虫浓度达到8.97×1012 copies·µL-1。石蜡切片结果显示,中肠肠壁细胞出现环肌肿大、空泡增加、细胞变形拉长、杯状细胞减少脱落、细胞解体等病变,且随侵染时间的增加,微孢子虫突破肠壁细胞向外扩展,马氏管、丝腺和脂肪体等组织也先后发生相应病变。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感染微孢子虫对幼虫血淋巴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有影响,具体表现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较对照增加,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则降低;而对羧酸酯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微孢子虫侵染技术的研发及其在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技术领域的应用扩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上官龙生, 王婷, 梁晨, 张晴雯, 展晓莹, 陈红琳, 陈尚洪, 刘定辉
    核农学报. 2025, 39(3): 605-61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3.0605
    摘要 (96) PDF全文 (44) HTML (4)   可视化   收藏

    施用有机肥可以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然而不同碳源投入在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方面的综合效应尚不明确。为探明西南地区的最佳增碳增产措施,本研究整合了西南地区三省一市(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46篇公开发表的508条田间试验数据,对不同土壤类型、主粮作物、有机物料、土壤理化性质和气候因素下的增碳增产效果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单施化肥,配施有机肥后西南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均有所提升,平均提升幅度分别为11.3%和8.4%。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提升效果最佳的分别是生物炭、动物源有机肥,菌渣药渣则具有更好的增碳增产协同效果。此外,在土壤pH值小于7,土壤全氮含量低于2 g·kg-1以及温度高于15 ℃的地区,化肥配施有机肥较单施化肥的增碳效果优于其他区域。本研究结果对提高我国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张薇, 荣飞龙, 朱洪妤, 曹放波, 陈佳娜, 陈法霖
    核农学报. 2025, 39(3): 615-62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3.0615
    摘要 (95) PDF全文 (22)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蚯蚓粪在改善酸性稻田生产力应用中的潜力,选择不同水稻品种(深两优5814和准两优608)开展蚯蚓粪添加(纯土壤对照,80%土壤+20%蚯蚓粪)的盆栽试验,分析蚯蚓粪添加对抽穗和收获期稻作土壤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两品种两时期的表现,与纯土壤对照相比,添加蚯蚓粪后土壤pH值平均由5.87提升至7.48;蚯蚓粪添加显著提高两品种抽穗期土壤总氮、硝态氮、总磷、总钾及收获期硝态氮含量,深两优5814抽穗期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以及准两优608收获期土壤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与对照相比,添加蚯蚓粪后,两品种两时期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酸性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下降,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上升;深两优5814两时期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另外,添加蚯蚓粪显著增加深两优5814抽穗期土壤脲酶和收获期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准两优608收获期土壤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准两优608抽穗期土壤脲酶活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pH值及有机质、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添加蚯蚓粪可降低酸性稻作土壤的酸度,调控碳、氮、磷转化相关酶活性,进而提高土壤肥力。本研究结果为蚯蚓粪在酸性稻作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卢维娜, 何斌, 万泽华, 方圣
    核农学报. 2025, 39(3): 624-63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5.03.0624
    摘要 (76) PDF全文 (52) HTML (4)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浓度褪黑素对苗期受渍芝麻(Sesamum indicum L.)的影响,本研究以鄱阳黑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在渍水胁迫下设置6个浓度(0、50、100、200、400、800 μmol·L-1,分别记为M0、M1、M2、M3、M4、M5)褪黑素喷施处理,以正常供水为对照(CK),调查芝麻幼苗的叶片生理指标、根系形态变化,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芝麻幼苗的耐渍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渍水胁迫下各处理芝麻幼苗生长受到抑制,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平均减少38.42%、30.28%和7.51%;叶片MDA和H2O2含量平均显著增加62.71%和108.99%。同时,与对照相比,渍水处理SOD、CAT活性和脯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喷施褪黑素可缓解渍害对芝麻幼苗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提高幼苗总根长、根表面积、根直径和根体积,降低膜质过氧化损害程度。与M0相比,M1和M2处理叶片MDA、H2O2含量分别下降13.02%~24.17%、13.94%~25.81%,SOD、POD和CAT活性分别上升22.19%~16.59%、36.47%~74.84%和3.26%~13.76%,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分别增加47.68%~48.67%和22.46%~33.25%。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耐渍性强弱表现为M2>M1>M3>M4>M5>M0,以100 μmol·L-1褪黑素处理(M2)对受渍芝麻幼苗的缓解效果最好。综上,叶面喷施褪黑素溶液能有效缓解渍水胁迫对芝麻幼苗造成的损伤,清除植株体内过量的有毒物质,维持细胞膜结构的稳定性和渗透平衡,从而提高芝麻幼苗的耐渍性。本研究结果为提高芝麻耐渍性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