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第5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1991-06-20
  

  • 全选
    |
    论文
  • 任振川,梁国鲁,朱四新,郑碧海,杨雪,周育彬
    J4. 1991, 5(03): 129-133. https://doi.org/10.11869/hnxb.1991.03.0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辐射诱发的少核红桔在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约有92.5%的细胞出现1—6对体细胞染色体联会。在对照株系中也能看到1—3对同源染色体的非交叉平行联会,仅占观察总数的31.4%,其余大多数细胞中的18条染色体则随机分散在核内;在花粉母细胞染色体行为的观察中,对照红桔终变期和中期Ⅰ约67.0%的细胞为正常的9对二价体,而辐射少核红桔却有67.3%畸变细胞类型,其中7Ⅱ+1Ⅳ构型的细胞占畸变细胞的53.4%;在后期和末期有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重组核、三分体、异常四分体、五分体和九分体等畸变类型。红桔辐射少核与辐射导致染色体以易位杂合体为主的畸变有关。

  • 郑企成,朱耀兰,陈文华,唐选明
    J4. 1991, 5(03): 134-138. https://doi.org/10.11869/hnxb.1991.03.0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表明,小麦体细胞无性系籽粒胚乳醇溶蛋白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异在SC_1代就能表达。测定的两个基因型间存在显著差异,农大139的变异频率明显高于衣大142;同一基因型不同株系间也有差别。SC_1代的变异有的直至SC_3代仍发生分离,但绝大部分变异能稳定地遗传到后代。

  • 姚允寅,陈明,马昌燐,王志东,侯景琴,张丽红,骆永云
    J4. 1991, 5(03): 139-145. https://doi.org/10.11869/hnxb.1991.03.0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氮营养液砂培7个品种苜蓿茎叶的固氮分馏因数β值为1.0000~1.0015(δ~(15)N为-0.05~-1.47‰),白三叶、绿豆和银合欢的β值分别为0.9979、0.9983和1.0018(δ~(15)N分别为2.15、1.74及-1.81‰)。根据~(45)N天然丰度的变化,估测了田间生长苜蓿的固氮能力,表明6个品种的共生固氮能力不同。格洛里及润布勒苜蓿两品种最高,保定、阿尔贡奎因及明托苜蓿3个品种次之,秘鲁苜蓿最低。苜蓿不同时期的固氮活性有变化,6、7月间固氮活性达高峰。根据所测豆科牧草茎叶的δ~(15)N值,可以对豆科牧草进行定性或半定量水平上的固氮研究,以筛选高效固氮牧草和检测野生固氮资源。本文还对不固氮参照植物和不同方法对%Ndfa估计位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 邝炎华,刘琼英,郑粤美,邓兆活,徐声杰
    J4. 1991, 5(03): 146-152. https://doi.org/10.11869/hnxb.1991.03.0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141)Ce、~(32)P及~(86)Rb研究了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对稀土元素饰的吸收及其对磷、钾素(以~(86)Rb代K)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可以通过其根系或叶片吸收稀土元素铈。甘蔗对铈的吸收,在处理后第1—7天,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处理后第7天吸收达到高峰(最大值),约为第1天吸收的2—3倍,以后缓慢下降。甘蔗植株对铈的吸收利用率仅为0.836—3.240%。铈在甘蔗各器官中的分配,喂饲根部处理表现为:根>茎>叶;涂布叶片处理表现为:叶>茎>根。300、500、800ppm的R(NO_3)_3·4H_2、Ce、La、Sm、Pr、Nd和Y的硝酸化物处理,均能提高甘蔗根系对磷(~(32)P)、铷(~(86)Rb)的吸收;而1000ppm的各种稀土元素处理则表现较明显的抑制作用。200ppm的R(NO_3)_3·4H_2·O、Ce、La、Sm、Pr、Nd及Y的硝酸化物处理能显著地提高甘蔗根系的活力,比对照提高22.33—44.54%。其中尤以Ce、La的硝酸化物及R(NO_3)_3·4H_2O为最显著。

  • 黄世乐,陈祖义,成冰
    J4. 1991, 5(03): 153-157. https://doi.org/10.11869/hnxb.1991.03.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DES-MCME-BSA复合物免疫家兔,制备兔抗DES抗血清。其滴度为1:1250,亲和常数为1.1×10~9L/mol,与己烷雌酚和双烯雌酚的交叉反应分别为4.58%和2.14%,与17β-雌二醇、孕酮、甲地孕酮、睾酮和丙酸睾酮的交叉反应均<0.01%。应用制得的抗血清,建立了DES的放射免疫测定法。其最小检测量为2pg/管,平均回收率90.4±7.6%,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5.4%和10.4%,表明本法灵敏、可靠,适于大批样品的常规筛检。

  • 唐善虎,郭大智,端木道,杨凤,蔡学林
    J4. 1991, 5(03): 158-162. https://doi.org/10.11869/hnxb.1991.03.0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探讨鸡血细胞和血浆蛋白在体外对锌-65摄取量作为评定鸡体锌营养状况指标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血细胞和血浆蛋白在体外对锌65摄取随饲粮中锌水平提高而下降,二者分别与饲粮中锌水平呈负相关(r=-0.684,-0.315);而锌-65摄取量随饲粮中钙水平提高而增加。与评定鸡体锌营养状况常用指标比较,血细胞在体外对锌-65的摄取作为反映饲粮中含锌状况的指标有较好的灵敏度,且不受血浆中营养成分变化的影响;而血浆蛋白对锌-65摄取灵敏度较差。

  • 张仲良,王化新,郭大智,陈志瑜,吴素琼
    J4. 1991, 5(03): 163-168. https://doi.org/10.11869/hnxb.1991.03.0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14)C-杀螟松研究该农药在模拟稻/鱼生态系统中的残留与分布表明:在稻田水和稻株茎叶中的残留浓度随时间增长而逐渐消减:在土壤、稻株、根系和鱼体中为前期增加,到一定时期后开始衰减。水稻收获期测定,在高剂量处理的稻田水、上层土壤、下层土壤、稻茎叶、糙米和鱼体中、其残留浓度分别为0.0027、0.4994、0.0993、4.2429、2.1024和4.3400ppm;在低剂量处理申,除稻田水未检测出外,分别为0.2653、0.0380、1.7818、0.9633和2.1469ppm。在土壤和稻株中结合态残留物所占比例高达60—90%,且有随时间而增加的趋势

  • 孙光祖,傅炳孝,陈义纯,张月学,王广金,阎文义,唐风兰
    J4. 1991, 5(03): 169-172. https://doi.org/10.11869/hnxb.1991.03.0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分析了3个小麦易位系及其亲本的麦醇溶蛋白组分,进一步明确了它们的亲缘关系和遗传组成。

  • 陈巧云,侯能俊,邓启荣,姜家良,林国芳
    J4. 1991, 5(03): 173-177. https://doi.org/10.11869/hnxb.1991.03.0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NIA_(16388)和敌百虫与马拉硫磷混剂对玉米螟及大白鼠的毒性表明,马敌混剂对大白鼠的增毒效应大于对玉米螟,马敌混剂中加入增效剂NIA_(16388),进一步提高了对玉米螟的毒性,但对大白鼠的毒性则下降。研究这些杀虫剂对~(14)C-马拉硫磷降解影响的结果表明,NIA_(16388)和敌百虫均降低玉米螟及大白鼠肝羧酸酯酶降解~(14)C-马拉硫磷的活性。马敌混剂中加入NIA_(16388)对玉米螟羧酸酯酶降解~(14)C-马拉硫磷有更强的抑制效应,而这种混剂却使大白鼠肝羧酸酯酶降解~(14)C-马拉硫磷的活性增加。由此可见,这些有机磷混剂的增效作用似乎与羧酸酯酶的受抑制程度有关,它们的选择性毒性可能是由于玉米螟和大白鼠肝酶系的敏感性有差异所致。

  • 林廷安,李春兰,曾令和,常俊英
    J4. 1991, 5(03): 185-188. https://doi.org/10.11869/hnxb.1991.03.0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60)Coγ射线辐照8个冬小麦品种的幼穗,并在含不同浓度咖啡因的MS培养基中离体培养。结果表明,复合处理对小麦幼穗离体培养的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咖啡因浓度增加而加强。复合处理小麦幼穗的适宜剂量:γ射线为5Gy,咖啡因浓度为0.5—0.8mM,此处理获得的再生植株中,出现不少变异,其中的中矮秆、大穗、生长繁茂的突变类型,可望在育种中得到应用。

  • 江树人,曹国印
    J4. 1991, 5(03): 189-192. https://doi.org/10.11869/hnxb.1991.03.0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薄层色谱法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三唑酮在黄瓜植株内的代谢。用~(14)C-三唑酮处理黄瓜植株后,植株体内所含放射性物质大部分是可萃取的。被黄瓜植株吸收的三唑酮,在供试植株体内能迅速转化为三唑醇(R_f=0.63)和两个未知化合物X_1(R_f=0.07)、X_2(R_f=0.02)。其中三唑醇是主要代谢产物,X_1和X_2可能是强极性的水溶性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