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第11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1997-08-20
  

  • 全选
    |
    论文
  • 张铭铣,骆荣挺,施德,陶荣祥,孙国昌,孙漱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R917是一个抗瘟性强、抗谱广、兼抗细菌性条斑病、农艺性状优良的抗病水稻新种质。经抗瘟性遗传分析,R917对ZB13、ZC15、ZE3等稻瘟病小种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其F2产生3∶1抗感分离),并与亲本城特232和秀水37非等位。经日本7个鉴别菌系及我国的ZC15、ZE3小种测定,R917均表现为高抗反应。经与城堡1号等位性测定,R917与城堡1号非等位,也有别于日本报道的14个抗瘟基因。经与秀水861等品种杂交,发现R917的抗瘟性易转育、易利用,并在抗瘟基因转育时,未见其它不良性状伴随发生。目前,R917已被省内外10余家育种单位在水稻育种上利用。

  • 刘录祥,程俊源,赵林姝,孙国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7个CHA杂种小麦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在单株籽粒产量及其相关性状上,所有杂种均表现出显著的平均杂种优势或超亲优势。CHA杂种较高的产量优势主要来自于穗数及千粒重。高产的杂种同时具有较高的生物学产量,但绝大多数杂种在株高上并未超过其高亲值。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组合间差异很大。在蛋白质产量、面粉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及沉淀值等性状上,多数杂种表现平均杂种优势,个别杂种还表现超亲优势。结论认为,通过选用优质亲本,利用CHA生产优质,尤其是烘烤品质专用型高产杂种小麦是有效而可行的。

  • 王侯聪,杨善民,郑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60Coγ射线0~837Gy辐照蚕豆成熟花粉,观察在人工培养下萌发花粉的显微、亚显微辐射细胞学效应。花粉的萌发率和精核畸形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提高,精细胞进管率则相应下降。在超微结构上,93Gy辐照组的萌发花粉内,细胞核和细胞器未见异常,279Gy辐照组的花粉管内,线粒体空泡化,并存在不成熟质体,465Gy以上剂量辐照,核膜破裂,精核破碎,花粉管内存在多泡小体,偶尔有光化铁蛋白在不成熟质体内堆积。研究结果表明,蚕豆花粉的半致死剂量为465Gy。

  • 崔凯荣,王晓哲,陈雄,王亚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普通小麦的幼胚在N6B5MSⅠ培养基上诱导出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将这两种愈伤组织分别转至N6B5MSⅡ培养基后,胚性愈伤组织形成许多体细胞胚,非胚性愈伤组织形成不定苗。胚性愈伤组织转入N6B5MSⅡ培养基后,第2~4d形成胚性细胞,二细胞、四细胞原胚,8d后,则以多细胞原胚为主,12~24d后,可见球形胚和梨形胚,26d后则多为成熟胚。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液体闪烁计数技术结合核酸、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研究了以小麦(TriticumaestivumL.)幼胚为外植体诱导产生体细胞胚的发生、发育过程中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动态。发现RNA、蛋白质的合成分别在胚性愈伤组织培养后的第4和第8d就达到高峰,DNA的合成也明显增加,但变化平缓。而非胚性愈伤组织中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速率远远低于胚性愈伤组织。加入抑制剂后,不仅抑制了核酸、蛋白质的合成,同时也抑制了胚性愈伤组织的生长和体细胞胚的发生、发育,加入时间越早,抑制效应越明显。可见,DNA、RNA和蛋白质是体细胞胚发生、发育的分子基础。

  • 宋道军,徐登益,万兆良,何首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辐射损伤修复抑制剂咖啡因、EDTA后处理对不同辐射敏感性作物大豆和油菜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与咖啡因、EDTA后处理对两种作物幼苗的发芽率没有明显的影响;除低剂量(大豆<100Gy,油菜<600Gy)辐照具有刺激生长作用外,两种作物幼苗的根长、苗高、干物重和IAA含量均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咖啡因、EDTA后处理进一步降低了幼苗的根长、苗高和干物重,但缓解了IAA含量的下降水平。咖啡因、EDTA及其复合后处理对两种作物根长、苗高和干物重的影响程度表现为:咖啡因+EDTA>咖啡因>EDTA。

  • 王贵,卢一凡,邓继先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乳清酸蛋白(WAP)基因5′区为调控序列,人基因组GCSF基因为目的片段,构建成转基因动物乳腺表达载体,将其直接注射到泌乳牛乳腺,在乳汁中表达出人GCSF。表明乳腺直接注射质粒的方法可以作为暂时性的一种表达系统,对开发新的重组蛋白生产体系有一定指导意义。

  • 段留生,韩碧文,何钟佩,于风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盆栽条件下,采用活体测量和定期取样测定的方法,研究了6苄氨基嘌呤(BA)和乙烯利(ETH)处理对小麦幼苗第1茎生叶14C同化物输出动态和向各器官中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后48小时内,叶片14C输出占引入量的90%以上,叶片14C同化物输出动态符合负指数方程(y=0.716e-0.0506t,rt,lny=-09623)。BA和ETH处理未改变叶片中14C同化物输出的大体趋势,输出动态曲线分别为y=07319e-00471t(rt,lny=-09676)、y=06912e-00567t(rt,lny=-09555),叶片14C输出50%需要的时间大小次序为:BA(81h)>CK(71h)>ETH(57h)。CK、BA、ETH处理的叶片14C同化物输出速率(v)随时间的变化方程分别为v=00363e-00506t、v=003450e-00471t、v=00392e-00567t,最大输出速率(Vmax)的大小次序为:ETH(392%/h)>CK(363%/h)>BA(345%/h)。表明BA抑制而ETH促进了14C同化物从叶片中的输出。定期取样

  • 唐建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网室盆栽条件下叶面饲喂14C葡萄糖,对属间远缘杂交新型水稻远诱1号、遗传工程水稻及其相应的亲本以及生产主栽杂交水稻组合汕优63等进行了灌浆成熟期不同时段(开花期、乳熟初期、乳熟中期、乳期后期)用14C葡萄糖涂抹剑叶片,以及在齐穗期用14C葡萄糖涂抹冠层叶不同叶位(剑叶、倒2叶、倒3叶)的试验,通过放射性同位素14C葡萄糖同化物在稻株不同器官间的分布,比较研究了不同充实特性的水稻(属间远缘杂交新型水稻包括高梁稻和玉米稻、品种间3系杂交水稻、属间远缘杂交种的常规水稻亲本品种)及远缘亲本生育后期物质分配特性。结果表明,14C葡萄糖同化物自饲喂叶的输出百分率、各器官中的放射性活度占总输出活度的比率以及稻穗总放射性输入积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与结实性较差的水稻亲本相比,远诱1号灌浆成熟期的平均输出率较高,稻穗平均输入积较大,籽粒充实过程平稳而持续,奠定了穗大粒多且结实良好的生理基础。

  • 冯固,杨茂秋,白灯莎,黄全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32P示踪法研究了在有和无VA菌根真菌存在条件下,肥料磷、土壤磷以及人工合成磷酸盐(磷酸二钙、磷酸八钙、磷酸铁、磷酸铝和磷灰石)对玉米植株生长及磷素营养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VA菌根真菌和磷酸二钙、磷酸八钙、磷酸铁和磷酸铝均促进了玉米植株生长,增加了植株含磷率和吸磷总量。这4种磷酸盐对玉米植株生长的贡献大于VA菌根真菌。肥料磷、土壤磷以及5种磷酸盐对玉米植株磷素营养的贡献大小为:磷酸盐(磷灰石除外)>土壤磷>肥料磷。接种VA菌根真菌提高了土壤磷的贡献率,降低了磷酸盐的贡献率,而对肥料磷的贡献率影响不大。

  • 李贵宝,张水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河南两种主要土类上冬小麦对施入氮素的利用、氮在土壤中的残留及损失。结果表明,除在潮土上全底肥处理的氮素利用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外,其余处理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小麦根系的氮素利用率、小麦植株氮来自肥料的比例均是潮土高于砂姜黑土,表明了土类间的差异。总的来看,两种土类上,一次性施肥(全底肥与底耙肥处理)的土壤中氮残留量显著低于分次性施肥(底追肥与底追喷肥处理),并且每种施氮方法的残留量均为潮土大于砂姜黑土。不同土壤层次中残留氮分析表明,残留氮在0~20cm土层中砂姜黑土为765%~942%,潮土为885%~937%。肥料氮的损失,其规律与土壤中氮的残留正好相反。

  • 张俊伶,李晓林,杨志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5室隔板方法研究了三叶草根间菌丝桥在氮素传递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低氮时植株间菌丝桥的形成改善了受体植株氮、磷营养状况,高氮时仅受体植株地上部吸氮量和吸磷量有所增加;供体受体三叶草根间传递15N的数量、受体植株的生物量及根系的吸氮量均不受植株间菌丝桥和受体根室施氮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