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第14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0-08-20
  

  • 全选
    |
    论文
  • 曹雪芸,施巾帼,唐掌雄,江泽慧,费本华,董宝中
    J4. 2000, 14(04): 193-19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4.0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同步辐射 (软X射线 )辐照 3个冬小麦品种 ,从形态学、细胞学上研究了M1 代生物损伤和M2 代诱变效应。结果表明 :同步辐射抑制了M1 代幼苗、植株的生长 ,引起育性、结实率下降 ,M1 代的生理损伤在幼苗生长早期大于γ射线 ,在生育晚期则小于γ射线。细胞学研究表明 ,同步辐射抑制了细胞有丝分裂 ,明显地降低了细胞分裂指数 ,引起了细胞染色体的结构损伤 ,染色体畸变类型不同于γ射线 ,造成的生物损伤大于γ射线。同步辐射诱发了M2 代较宽的突变谱 ,出现了多种有益性状变异 ,适宜的诱变剂量范围为 2 0 0~ 2 5 0Gy ,小于γ射线 (2 5 0~ 35 0Gy)。

  • 李忠杰
    J4. 2000, 14(04): 200-20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4.0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受照射的中 5DNA(小偃麦异源 8倍体 ,抗大麦黄矮病 )导入到受体小麦新克旱 9,在D3~D5 代获得了稳定的 5 4个品系。对其籽粒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进行电泳出现 3种变异类型 :第 1种类型为新谱带的出现或原有谱带的丢失 ;第 2种类型为供体谱带的出现 ;第 3种类型为谱带强度 (深或浅 )发生变化。根据农艺性状和籽粒贮藏蛋白电泳结果 ,精选 2 0份进行毒蚜接种 ,鉴定大麦黄矮病抗性 ,其中有 7个品系中抗黄矮病 ;1个品系 (97K1 0 77)高抗黄矮病。可初步认为供体中 5的抗大麦黄矮病基因已转化成功

  • 吴丽芳,余增亮
    J4. 2000, 14(04): 206-21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4.0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能量 30keV、剂量 7× 1 0 1 6 离子 /cm2 的Ar+注入 ,将两个大豆品种的全DNA(4 0 0 μg/ml)分别导入两个小麦栽培品种皖 92 1 0和扬麦 5号。经过离子注入和大豆DNA处理的种子发育成为植株后 ,当代未表现出明显不同于受体的变异性状。经转化处理的植株成熟后 ,按株分别收获脱粒 ,并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等性状进行分析 ,发现有两个单株的蛋白质含量分别达到 2 0 46 %和 2 5 35 % ,明显高于受体。说明通过离子束介导外源DNA转化技术 ,可以绕过复杂的组培过程而由成熟种子直接发育为植株 ,也可获得带有目的性状的转化后代 ,为远缘物种间遗传物质交流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途径

  • 高国强,孙永堂,苏学合,时香玉,曾昭海,朱斗北
    J4. 2000, 14(04): 212-21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4.0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两个陆地棉型优质新种质— 95 42 2系和 95 1 78系同鲁棉 1 4号、中棉所 1 6号和Acala4 42共 5个亲本配成 5× 5 =2 5个杂交组合 ,按Criffing方法 1、模式Ⅰ设计分析了F1 纤维长度、纤维强度、马克隆值、皮棉产量、衣分率、单株铃数、单铃重和籽指共 8个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力。经分析 ,3个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纤维长度的加性效应远比非加性效应的作用重要 ,并估算出较高的广义遗传力 (94 8% )。加性效应为控制马克隆值遗传最主要的成份 ,非加性效应虽占比重小 ,但特殊配合力仍达极显著水平 ,马克隆值的广义遗传力较高 (84 1 5 % )。纤维强度为加性效应所控制 ,非加性效应作用微小。 5个产量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中等偏下 ,其中以皮棉产量最高 (6 5 31 % ) ,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 薛淮,刘敏,王亚林,张纯花,李社荣
    J4. 2000, 14(04): 218-22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4.0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微重力条件下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本试验通过微重力仪连续改变方向来获得模拟微重力条件 ,对该模拟条件下马铃薯的组培苗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及RAPD分子标记的实验。结果表明 ,微重力条件下马铃薯植株的过氧化物同Ⅰ酶谱出现了新的谱带且同工酶活性高于对照。RAPD方法利用 1 0碱基随机引物扩增基因组DNA ,结果说明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在微重力处理 1周后检测 ,发现处理与对照之间的过氧化物同I酶谱基本趋于一致 ,RAPD检测两者之间遗传物质一致

  • 黄文川,李录久,李文高
    J4. 2000, 14(04): 225-22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4.0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氮锌配施效应及增产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缺锌的砂姜黑土上 ,氮锌配合施用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盆栽小麦增产1 0 2 %~ 1 8 8% ;大田小麦平均增产 9 76 %~ 1 6 6 %。氮锌配合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锌和速效氮含量水平 ,促进了小麦对氮锌的吸收 ,有效提高了植株氮锌含量 ,土壤水解氮含量增加了 9 1 3%~ 2 1 2 % ;有效锌含量提高了 32 3%~ 6 4 5 % ,小麦氮锌含量分别升高 5 2 0 %~ 1 3 0 %和 1 8 9%~ 36 7% ,氮和锌积累量分别增加2 2 2 %~ 49 7%和 40 2 %~ 6 8 2 %。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当的氮锌配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曲哲,时国庆,肖京城
    J4. 2000, 14(04): 230-23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4.0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描述了可测量低活度1 4 C核素的高灵敏探测装置。在FH 36 7探头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装 ,更换了闪烁介质 ,增加了物质屏蔽和反符合屏蔽以及相应的电子线路。本装置对1 4 C的探测效率 ,植物干样为 6 93% ,土壤样为 3 2 % ,装置的本底计数为 2 35cpm

  • 徐寅良,陈凯旋,陈传群,徐玉新
    J4. 2000, 14(04): 234-24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4.0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吸附剂对水体中1 37Cs的吸附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 ,约 3h后吸附达到平衡 ,不同吸附剂有不同的饱和吸附率 ;沸石、分子筛和蒙脱石是1 37Cs的强烈吸附剂 ,而青紫泥、小粉土和红壤则是廉价、实用的净化剂 ;矿物经活化处理后可提高对1 37Cs的吸附能力 ,其吸附率与粒径之间的关系呈幂回归形式 ,选择适当粒径的矿物可达到理想的吸附效果 ;由于拮抗作用 ,K离子可抑制吸附剂对水体中1 37Cs的吸附 ;1 37Cs在土壤中不易移动 ,0~ 5cm表土层中几乎集中了施入量的 99%以上。

  • 郑小林,彭克勤,胡笃敬
    J4. 2000, 14(04): 241-24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4.0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籽粒高锌含量基因型水稻V5 6和低锌含量基因型水稻湘早籼 1 7为材料 ,运用溶液培养和同位素示踪技术 ,探讨了水稻不同时期对65Zn吸收、运转和分配 ,特别是往籽粒的运输与分配。试验结果表明 :V5 6苗期根系吸收65Zn的能力和往地上部运转65Zn的能力强 ,累积的65Zn较少 ;生殖阶段分配到剑叶的65Zn低 ,籽粒的65Zn分配率高 ,籽粒65Zn累积高。湘早籼 1 7的结果恰恰相反

  • 严建民,林敏,翟虎渠,虞秋成,张荣铣,张红生
    J4. 2000, 14(04): 246-25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4.0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盐碱地和盆栽控盐条件下 ,研究了联合固氮工程菌对水稻耐盐性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 ,在盐渍条件下 ,联合固氮工程菌能减轻水稻植株的盐害 ,增强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减少丙二醛的生成 ,能有效提高水稻叶片的光合效率和水稻产量。为联合固氮菌的合理使用及其对水稻耐盐性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 吴殿星,舒庆尧,夏英武
    J4. 2000, 14(04): 251-25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4.0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了本所水稻诱变育种 38年来的研究概况、育种成就及在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改良新型优质稻米和Bt抗虫转基因水稻培育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同时介绍了采用的育种途径和“九五”资助课题及重点研究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