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恩伟, 彭双云, 冯华梅. 基于GIS和RUSLE的滇池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格局演变[J]. 水土保持学报, 2020, 34(2): 115-122 [2] 陈丽, 崔吉林. 基于GIS滇池流域土壤侵蚀的动态变化研究[J]. 云南水力发电, 2016, 32(5): 7-10 [3] 彭双云, 杨昆, 洪亮, 许泉立, 黄雅君. 基于USLE模型的滇池流域土壤侵蚀时空演变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34(10): 138-146 [4] 贺一梅.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晋宁县为例[C]//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 中国水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455-470 [5] 王启名, 杨昆, 许泉立, 李鸣蝉, 肖茜. 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图谱的地形梯度效应[J]. 水土保持研究, 2018, 25(3): 237-244 [6] 牛晓音, 王延华, 杨浩, 郑家文, 吴姗姗, 谢标. 滇池双龙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与土壤养分分异[J]. 环境科学研究, 2014, 27(9): 1043-1050 [7] 宋一民. 滇池东南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侵蚀及营养盐流失影响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8 [8] 崔骏. 滇北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9] 庄艳, 王延华, 杨浩, 牛晓音, 徐美娜, 邹军, 谢标. 柴河小流域草地土壤环境的同位素示踪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13, 26(8): 858-865 [10] 牛晓音. 滇池流域LUCC下土壤侵蚀与碳氮变化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5 [11] 齐永青, 张信宝, 贺秀斌, 文安邦, 伏介雄. 中国137Cs本底值区域分布研究[J]. 核技术, 2006, 29(1): 42-50 [12] 张明礼, 杨浩, 王小雷, 王轶虹, 徐从安, 杨九东, 戎静. 中国季风区土壤137 Cs背景值研究[J]. 核农学报, 2009, 23(4): 669-675 [13] 张燕, 彭补拙, 陈捷.137Cs示踪法估算滇池流域土壤侵蚀[J]. 核农学报, 2005, 19(2): 125-128 [14] Zhang X B, Higgitt D L, Walling D E.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for using caesium-137 to estimate rates of soil eros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 1990, 35(3): 243-252 [15]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16]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9 [17] 钱君龙, 张连弟. 土壤理化分析[M]. 南京: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1978 [18] 张燕, 张洪, 彭补拙, 杨浩.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地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J]. 水土保持通报, 2003, 23(1): 23-26, 31 [19] 巨莉, 文安邦, 郭进, 严冬春, 史忠林. 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5): 234-237 [20] 刘志强, 杨明义, 刘普灵, 田均良.137Cs示踪技术背景值研究进展与建议[J]. 核农学报, 2008, 22(6): 913-917 [21] 赵来朋, 樊梦成, 胥鹏海, 丁肇龙, 刘巍, 杨建军. 风蚀区137Cs与有机质剖面分布及其关系——以新疆准东地区为例[J]. 干旱区研究, 2018, 35(5): 1097-1104 [22] 许延昭. 植被退化对尕海湿地土壤抗冲性能及碳组分特征的影响[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18 [23] 丁肇龙, 汪君, 胥鹏海, 曹月娥, 刘巍, 杨建军. 基于137Cs的新疆准东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风蚀特征研究[J]. 土壤, 2018, 50(2): 398-403 [24] Hu Y F, Zhang Y Z.Using137Cs and210Pbex to investigate the soil erosion and accumulation moduli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Hunshandake Sandy Land in Inner Mongoli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9, 29(10): 1655-1669 [25] 张明礼, 杨浩, 谢标, 王延华, 黄昌春, 丁兆运. 南方红壤区土壤137Cs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分布研究[J]. 土壤通报, 2013, 44(1): 29-34 [26] 王月玲, 马璠, 许浩, 董立国, 万海霞, 蔡进军. 宁南山区不同年限撂荒梯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19, 26(6): 25-31 [27] 张迎珍. 用137Cs技术评价坡地人工林细根防蚀拦沙的有效性[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28] 何丽鸿, 王海燕, 雷相东. 基于BIOME-BGC模型的长白落叶松林净初级生产力模拟参数敏感性[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2): 412-420 [29] 肖建强, 张维维, 于立忠, 杨凯. 辽东山区次生林林窗大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11): 3043-3048 [30] 张文雯, 韩海荣, 程小琴, 商添雄, 吴然. 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10): 3347-3355 [31] Gelaw A M, Singh B R, Lal R.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stocks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s in a semi-arid watershed in Tigray, Northern Ethiopia[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14, 188(4): 256-263 [32] Tripathi R, Nayak A K, Bhattacharyya P, Shukla A K, Shahid M, Raja R, Panda B B, Sangita M, Anjani K, Thilagam V K.Soil aggreg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different fractions after 41 years long-term fertilizer experiment in tropical rice-rice system[J].Geoderma, 2014, 213(1): 280-286 [33] 王俊, 李强, 任禾, 刘春光, 高洪军, 张秀芝, 朱平, 彭畅. 吉林省西部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土壤团聚体特征[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4): 603-612 [34] 马剑, 刘贤德, 金铭, 赵维俊, 成彩霞, 孟好军, 武秀荣.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海拔分布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9, 33(2): 207-213 [35] Martinez C, Hancock G R, Kalma J D.Relationships between137Cs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n cultivated and never-cultivated soils: An Australian example[J]. Geoderma, 2010, 158(3/4): 137-147 [36] 刘丹, 丁明军, 文超, 张华敏. 赣南红壤丘陵区137Cs示踪土壤侵蚀对土壤养分元素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9, 33(1): 62-67 [37] 方海燕, 盛美玲, 孙莉英, 蔡强国.137Cs和210Pbex示踪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对有机碳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7): 1856-1862 [38] 朱茜, 林杰, 张阳. 经济林营建后基于137Cs示踪法的土壤侵蚀特征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 21(6): 135-142 [39] 冯志珍, 郑粉莉, 易祎. 薄层黑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土壤侵蚀—沉积的响应[J]. 土壤学报, 2017, 54(6): 1332-1344 [40] 洪宇辰, 姬鑫慧, 戴晓爱. 基于GIS/RS和USLE模型的土壤侵蚀研究及主要侵蚀因子识别[J]. 测绘, 2017, 40(6): 277-283 [41] 胡世雄, 靳长兴. 坡面土壤侵蚀临界坡度问题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 地理学报, 1999, 54(4): 61-70 [42] 董磊, 彭明春, 王崇云, 杜建海, 陈振亮, 孔维琳. 基于USLE和GIS/RS的滇池流域土壤侵蚀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2, 19(2): 11-14, 18 [43] Yu Y, Wei W, Chen L D, Feng T J, Daryanto S.Quantifying the effects of precipitation, vegetation, and land preparation techniques on runoff and soil erosion in a Loess watershed of 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 652: 755-764 [44] 戴金梅, 查轩, 黄少燕, 陈世发, 翟少华, 王丽园, 刘川. 不同植被覆盖率对紫色土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7, 31(3): 33-38 [45] Wang J, Zhong L, Zhao W W, Ying L X.The influence of rainfall and land use patterns on soil erosion in multi-scale watersheds: A case study in the hilly and gully area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8, 28(10): 1415-1426 [46] 张华渝, 王克勤, 宋娅丽, 赵洋毅, 陈雪. 滇中尖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19, 26(3): 16-21 [47] 陈思宇, 魏欣, 韩玥, 钟岳志, 高晓飞, 刘宝元.137Cs在土壤中淋溶迁移的模拟试验[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5): 635-638 [48] 贾豪, 严宁珍, 程永毅, 刘洪斌. 渝东南农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核农学报, 2019, 33(6): 1256-1263 [49] 孙龙, 张光辉, 王兵, 栾莉莉. 黄土高原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林地土壤侵蚀阻力[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10): 191-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