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AO. Fertilizer indicators[DB/OL]. (2019-9-9)[2019-12-13]. https://www.fao.org/faostat [2] 呼延艺洁. 优化施肥对关中灌区冬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3] 李岚涛, 任丽, 尹焕丽, 郭娅, 王海标, 张倩, 王宜伦. 施氮模式对玉-麦周年轮作系统产量和氮吸收利用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 27(11): 1682-1694 [4] 骆晓声, 李艳芬, 寇长林, 赵晨云. 减量施肥对河南省典型设施菜田硝态氮和总磷淋溶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11): 61-65 [5] Wang X B, Cai D X, Grant C, Hoogmoed W B, Oenema O.Factors controlling regional grain yield in China over the last 20 years[J]. 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5, 35(3): 1127-1138 [6] 苏玉环, 刘保华, 马永安, 陈冬梅, 王雪香, 贺维昭, 赵志军. 种植密度对不同分蘖类型冬小麦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 2017, 21(4): 13-17 [7] 段剑钊. 黄淮南部冬小麦缩差增效技术途径及生理机制研究[D].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18 [8] 房琴, 王红光, 马伯威, 李东晓, 李瑞奇, 李雁鸣. 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35(3): 364-371 [9] 吴光磊, 郭立月, 崔正勇, 李勇, 尹燕枰, 王振林, 蒋高明. 氮肥运筹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2, 32(16): 5128-5137 [10] 初金鹏, 朱文美, 尹立俊, 石玉华, 邓淑珍, 张良, 贺明荣, 代兴龙. 宽幅播种对冬小麦‘泰农18’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8): 2517-2524 [11] Нетис И Т, 任胜云. 不同播期的冬小麦施肥[J]. 麦类作物学报, 1988(1): 36-37 [12] 赵海波, 于凯, 曲日涛, 李延奇, 赵利华. 宽幅精播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12(6): 42-45 [13] 李世莹, 冯伟, 王永华, 李延奇, 赵利华. 宽幅播种带间距对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13, 37(8): 758-767 [14] 冯伟, 李世莹, 王永华, 康国章, 段剑钊, 郭天财. 宽幅播种下带间距对冬小麦衰老进程及产量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5, 35(8): 2686-2694 [15] 段剑钊, 李世莹, 郭彬彬, 张元帅, 冯伟, 王永华, 朱云集, 郭天财. 宽幅播种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5, 29(10): 2013-2019 [16] 李欢欢, 黄玉芳, 王玲敏, 张立花, 叶优良. 河南省小麦生产与肥料施用状况[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8): 426-430 [17] 王小明, 王振峰, 张新刚, 朱云集, 郭天财, 王晨阳. 不同施氮量对高产小麦茎蘖消长、花后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3, 22(5): 1-8 [18]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147-149 [19] 石玉华, 初金鹏, 尹立俊, 贺明荣, 邓淑珍, 张良, 孙晓乐, 田奇卓, 代兴龙. 宽幅播种提高不同播期小麦产量与氮素利用率[J].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34(17): 127-133 [20] 王晓红. 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技术试验示范报告[J]. 陕西农业科学, 2013, 59(4): 139-140 [21] 王立梅. 小麦宽幅宽带施肥精量播种技术综合效应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13): 34, 37 [22] Dai X L, Zhou X H, Jia D Y, Xiao L l, Kong H H, He M R. Managing the seeding rate to improve nitrogen-use efficiency[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3, 154: 100-109 [23] 张竹琴, 周顺利, 乔嘉, 赵姣, 廖树华. 冬小麦产量形成过程模型及群体优化设计方法[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0, 15(6): 13-19 [24] 马巧荣, 徐猛, 韩坤, 王林权. 垄沟覆膜栽培下密度和氮肥对冬小麦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调控效应[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5): 1056-1062 [25] 赵琳, 吉春容, 李世清, 李生秀. 施氮和不同栽培模式对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冬小麦群体特征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12): 143-148 [26] 陈毓君, 陈黎岭, 同延安, 杨宪龙, 王少杰, 马海洋, 梁连友. 不同施肥水平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2, 21(4): 47-53 [27] 王林林, 陈炜, 徐莹, 李红兵, 邓西平. 氮素营养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3, 22(10): 85-89 [28] 李世莹, 王永华, 冯伟, 侯翠翠, 朱云集, 郭天财. 宽幅带播对大穗型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33(2): 320-324 [29] Zhu Y G, Chu J P, Dai X L, He M R.Delayed sowing increases grain number by enhancing spike competition capacity for assimilates in winter wheat[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2019, 104: 49-62 [30] 安晓东, 靖金莲, 刘玲玲, 李世平, 黄丽波, 李润楠. 花后高温对晋南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18, 46(9): 1444-1447, 1464 [31] 张双利, 王晨阳, 胡吉帮, 郭天财, 朱云集, 梅兹君. 行距配置对高产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淀粉和蛋白质积累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0, 30(4): 704-709 [32] 王玉杰, 王永华, 韩磊, 张秋丽, 胡卫丽, 郭天财.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1, 31(5): 894-900 [33] 郝启飞, 陈炜, 邓西平. 不同栽培模式对长武塬区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1, 18(3): 121-125 [34] 陈磊, 宋书会, 云鹏, 周磊, 高翔, 卢昌艾, 刘荣乐, 汪洪. 连续三年减施氮肥对潮土玉米生长及根际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 25(9): 1482-1494 [35] 张萌, 魏全全, 肖厚军, 赵欢, 芶久兰. 生物质炭对贵州黄壤朝天椒减氮的生物效应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9, 56(5): 1201-1209 [36] 赵亚南, 宿敏敏, 吕阳, 况福虹, 陈轩敬, 张跃强, 石孝均. 减量施肥下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和土壤养分平衡[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 23(4): 864-873 [37] Dong S X, Zhang J, Zha T, Dai X L, He M R.Increased plant density with reduced nitrogen input can improv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winter wheat while maintaining grain yield[J]. Archives of Agronomy and Soil Science, 2019, 66(12): 1707-1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