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静. 叶面肥及其在作物上的应用[J]. 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3(7): 143-144 [2] 温舒元. 大豆对氮肥的吸收与利用[J]. 土壤肥料, 2019(5): 73 [3] 李士良. 氮素对大豆和玉米轮作下植株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9(3): 5-8 [4] 谢甫绨. 大豆生理与遗传改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1 [5] 李燕婷, 李秀英, 肖艳, 赵秉强, 王丽霞. 叶面肥的营养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1): 162-172 [6] 马春梅, 唐远征, 龚振平, 景玉良, 董守坤, 孙太靖, 祖伟. 不同施氮量对大豆吸收化肥氮效率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05, 24(1): 34-37 [7] 司玉坤, 齐欣, 武庆慧, 白红波, 赵亚南, 叶优良, 黄玉芳. 氮磷肥用量对豫中地区大豆产量干物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5): 30-34 [8] Hanway J J, Weber C R.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eight soybean varieties[J]. Agronomy Journal, 1971, 63: 227-230 [9] 刘丽君, 孙聪姝, 刘艳, 王全富, 祖伟. 氮肥对大豆结瘤及叶片氮素积累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6(2): 133-137 [10] 董钻. 大豆产量生理[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76-77 [11] 赵开兵, 李传军. 叶面肥及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的增产效果[J]. 安徽农学通报, 2001, 7(4): 58-61 [12] 曹娟华, 楮国忠. 不同施肥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J]. 现代化农业, 2011(8): 11-12 [13] 张勇, 杨兴勇, 董全中, 薛红, 张明明, 宋继玲. 叶面喷施氮肥对大豆丰收24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09(10): 54-56 [14] 唐志伟, 龙文飞, 戴炜, 傅志强. 氮磷钾配施对红小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9, 33(10): 2058-2067 [15] 刘志鹏, 杨梦雅, 陈曦, 肖凯. 氮肥分配方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调控效应[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8, 41(2): 21-27 [16] 杨明达, 关小康, 刘影, 崔静宇, 丁超明, 王静丽, 韩静丽, 王怀苹, 康海平, 王同朝. 滴灌模式和水分调控对夏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分配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9, 45(3): 443-459 [17] 武鹏, 杨克军, 王玉凤, 张翼飞, 张文超, 吴琼, 陈天宇, 张鹏飞, 庞晨, 王怀鹏, 尹雪巍, 杨丽. 缓释尿素对土壤和玉米植株氮素及干物质和产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 36(5): 94-101 [18] 张伟丽, 白文琴, 白文明, 宋莫凡, 夏美娟, 王鹏科, 冯佰利, 高金锋. 氮磷钾对苦荞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2): 105-113 [19] 崔正勇, 李新华, 裴艳婷, 高国强, 张凤云, 孙明柱, 李鹏. 氮磷配施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8, 27(3): 339-346 [20] 唐林, 甄卞, 王东东. 氮素对黄秋葵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9(7): 65-68 [21] 张国显, 白银霞, 范永怀, 杨青城, 杨丽娟.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物料对设施番茄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率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9(3): 6-13 [22] 任胜茂, 邓榆川, 韩文斌, 蒲全明, 文凤君. 施氮对蚕豆根系形态及光合产物积累分配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4): 72-77 [23] 徐倩, 段文学, 张海燕, 解备涛, 汪宝卿, 王庆美, 张立明. 施氮量对鲜食型甘薯根系生长与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8, 50(8): 86-90 [24] 汪欣, 向兆, 李策, 朱婧, 吴晶, 张明杰, 汪岸, 肖伟. 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土壤全氮含量方法的优化探索[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20, 51(3): 438-440, 446 [25] 董守坤, 龚振平, 祖伟. 氮素营养水平对大豆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1): 65-70 [26] 金喜军, 马春梅, 龚振平, 姚玉波, 邸伟. 大豆鼓粒期对肥料氮的吸收与分配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2): 395-399 [27] 金喜军, 龚振平, 马春梅, 姚玉波, 邸伟. 大豆植株苗期至结荚初期对肥料氮的吸收与分配[J]. 核农学报, 2012, 26(5): 809-841 [28] 董守坤, 刘丽君, 张冰, 马春梅, 龚振平, 祖伟. 利用15N标记确定氮素营养水平对大豆籽粒氮素构成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11, 30(1): 92-95 [29] 郭海龙, 马春梅, 董守坤, 金喜军, 龚振平. 春大豆生长中对不同氮源的吸收利用[J]. 核农学报, 2008, 22(3): 338-341 [30] 邸伟, 金喜军, 马春梅, 龚振平, 董守坤, 张磊. 施氮水平对大豆氮素积累与产量影响的研究[J]. 核农学报, 2010, 24(3): 612-617 [31] 陈慧, 邸伟, 姚玉波, 龚振平, 马春梅. 不同大豆品种根瘤固氮酶活性与固氮量差异研究[J]. 核农学报, 2013, 27(3): 379-383 [32] 杨延兵, 高荣岐, 尹燕枰, 吴承来, 李圣福. 不同品质小麦氮素分配及利用率的15N示踪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28(5): 830-835 [33] 晏娟, 尹斌, 张绍林, 沈其荣, 朱兆良.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14(5): 835-839 [34] 唐梅, 邓国富, 莫海玲, 于松保, 阎勇, 陈荣林. 不同施氮量下籼稻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及氮素的吸收利用[J]. 核农学报, 2012, 26(8): 1178-1182 [35] 田效琴, 李卓, 刘永红.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不同熟期油菜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9, 33(4):798-807 [36] 王乐政, 华方静, 曹鹏鹏, 田艺心, 高凤菊. 氮磷钾配施对红小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9, 33(10): 2058-20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