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Jackson. Multiple signaling pathways control tuber induction in potato[J]. Plant Physiology, 1999, 119(1):1-8 [2] 贾晶霞, 杨德秋, 李建东, 李洋. 中国与世界马铃薯生产概况对比分析与研究[J]. 农业工程, 2011, 1(2):84-86 [3] 秦天元, 孙超, 毕真真, 王瀚, 李鑫, 曾文婕, 白江平. 植物根系成像技术研究进展及马铃薯根系研究应用前景[J]. 核农学报, 2019, 33(2): 412-419 [4] 甘晓燕, 巩檑, 张丽, 石磊, 陈虞超, 聂峰杰, 宋玉霞. 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研究[J].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15(11): 4625-4628 [5] 王金明, 石瑛, 梁晓丽, 赵媛媛, 黄越. 钾肥对高淀粉马铃薯块茎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6(2): 118-123 [6] 吕文河, 霍丹丹, 李勇, 吕典秋, 白雅梅, 宿飞飞. 马铃薯块茎不同部位淀粉含量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差异比较[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7, 48(6): 1-8 [7] 唐宏亮, 石瑛, 田洵, 王金明. 马铃薯淀粉合成关键酶与块茎淀粉积累的关系[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27): 88-93 [8] 刘玉汇, 王丽, 杨宏羽, 余斌, 李元铭, 张俊莲, 王蒂. 马铃薯块茎颗粒结合型淀粉合酶基因的克隆及其RNAi载体的构建[J]. 作物学报, 2012, 38(7): 1187-1195 [9] 肖国举, 仇正跻, 张峰举, 马飞, 姚玉璧, 张强, 王润元. 增温对西北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5, 35(3): 830-836 [10] 孙娇, 郭鑫年, 梁锦秀, 陈刚, 张国辉, 周涛. 不同覆膜时期对宁南山区土壤水热环境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7, 26(12): 24-34 [11] 侯贤清, 牛有文, 吴文利, 徐金鹏, 时龙, 唐少颖, 马旭, 李荣. 不同降雨年型下种植密度对旱作马铃薯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8, 44(10): 1560-1569 [12] 李荣, 王艳丽, 吴鹏年, 孙瑞萍, 仇佳欣, 苏梅, 侯贤清. 宁南旱区沟垄覆盖改善土壤水热状况提高马铃薯产量[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10): 168-175 [13] 侯贤清, 李荣, 何文寿, 马琨, 代晓华. 保水剂对旱作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8, 32(5): 1016-1022 [14] 武汉军, 姚文涛, 郭美玲, 王芳萍. 干旱区不同覆膜方式对‘青薯9号’集雨保墒效果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马铃薯, 2018, 32(2): 86-89 [15] 张淑敏, 宁堂原, 刘振, 王斌, 孙涛, 张学鹏, 贺贞昆, 杨燕, 米庆华.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的抑草与水热效应及其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7, 43(4): 571-580 [16] 李华鹏, 王平, 沈学善, 屈会娟, 梁晓. 覆盖方式对成都平原冬马铃薯产量和淀粉含量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8, 57(9): 13-15 [17] 王红丽, 张绪成, 于显枫, 马一凡, 侯慧芝. 黑色地膜覆盖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6, 36(16): 5215-5226 [18] 赵爱琴, 魏秀菊, 朱明. 基于Meta-analysis的中国马铃薯地膜覆盖产量效应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24): 1-7 [19] 王勇, 高应平, 党翼, 石玉章, 赵刚, 李雪瑛, 张建军, 吴永斌, 王磊. 适宜穴播块数及种植密度促进黑膜垄作马铃薯节水增产[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21): 137-144 [20] 席尚明. 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J]. 当代农机, 2018(11): 59-61 [21] 何强强, 何文寿, 何进勤, 韦春雨, 魏子奇. 不同膜色与肥料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湖北农业学, 2018, 57(18): 18-22 [22] 王舰, 蒋福祯, 周云, 张艳萍, 申海峰, 蒲秀琴. 优质抗旱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选育及栽培要点[J]. 农业科技通讯, 2009(2):89-90 [23] 曾凡逵, 赵鑫, 周添红, 刘刚. 双波长比色法测定马铃薯直链/支链淀粉含量[J]. 现代食品科技, 2012, 28(1): 119-122 [24] 程方民, 蒋德安, 吴平, 石春海. 早籼稻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合成酶的变化及温度效应特征[J]. 作物学报, 2001, 27(2): 201-206 [25] 李太贵, 沈波, 陈能, 罗玉坤. Q酶在水稻籽粒垩白形成中作用的研究[J]. 作物学报, 1997, 23(3): 338-244 [26] 霍丹丹. 干旱胁迫对马铃薯淀粉积累及关键酶活性的影响[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17 [27] 吕文河, 马子竣, 李莹, 白雅梅, 李文霞, 徐学谱. 马铃薯4x-4x和4x-2x杂种后代高世代选系总产和商品薯产量比较[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4, 45(10): 1-9 [28] 谢奎忠, 杨棪, 陆立银, 李建军. 氮磷钾肥施用量对庄薯3号商品薯率的影响[J]. 长江蔬菜, 2010(10): 52-55 [29] 慕宇. 高温对马铃薯块茎淀粉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机理研究[D]. 银川: 宁夏大学, 2017 [30] Noda T T, Kobayashi, Suda Ⅰ.Effect of soil temperature on starch properties of sweetpotatoes[J].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01, 44(3): 239-246 [31] Peter E, Forrest S, Emperatryz P, Characterization of some properties of starches from Xanthosoma sagittifolum(tannia) and Colocassia esculenta(taro)[J]. Cargbohydrate Polymers, 2005, 60(2): 139-145 [32] 孙建波. 施氮量对宁夏中部干旱带马铃薯淀粉积累及产量的影响[D]. 银川: 宁夏大学, 2018 [33] 何虎翼, 唐洲萍, 杨鑫, 樊吴静, 谭冠宁, 李丽淑, 何新民. 马铃薯淀粉合成与降解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9, 35(4):101-107 [34] 雷俊, 张凯, 姚玉璧, 牛海洋, 石界, 李强, 李文举, 赵鸿. 半干旱区黑膜覆盖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干旱气象, 2017, 35(6): 1036-1041 [35] 黄凯, 何小谦, 李德明, 王娟, 何万春, 刘全亮, 谭伟军, 韩儆仁. 陇中半干旱区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生长指标, 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马铃薯, 2017, 31(5): 272-277 [36] 李亚婷, 康建宏, 吴宏亮, 李昱, 姚珊. 花后水分胁迫对春小麦淀粉形成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16, 33(5): 917-925 [37] Keeling P L, Myers A M.Biochemistry and genetics of starch synthesis[J]. Annual Review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1(1): 271-303 [38] 胡阳阳, 卢红芳, 刘卫星, 康娟, 马耕, 李莎莎, 褚莹莹, 王晨阳. 灌浆期高温与干旱胁迫对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淀粉积累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8, 44(4):591-600 [39] 吴宏亮, 康建宏, 姚珊, 李昱, 倪欢. 花后高温干旱对春小麦淀粉形成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 2013, 50(11): 1974-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