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3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3-10
  

  • 全选
    |
    植物诱变育种 · 农业生物技术
  • 高润红, 马运涛, 方春燕, 刘成洪, 李颖波, 陈志伟, 何婷, 郭桂梅, 黄赛华, 徐红卫, 王亦菲, 陆瑞菊, 黄剑华
    核农学报. 2017, 31(3): 417-42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快速创制大麦赤霉病抗性存在差异的加倍单倍体(DH)株系,采用单花滴注法和喷雾法对诱变结合小孢子培养的379份大麦DH株系和原始品种花30的赤霉病抗扩展性和抗侵染性进行评价,同时对获得的抗性突变体材料和花30进行赤霉菌诱导下的大麦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NPR1、NPR2、NPR3)、茉莉酸介导的植物防御的调控因子(JAV1)以及乙烯响应因子(ERF1)的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连续2年大田人工接种鉴定,从中获得了5份抗扩展性和抗侵染性均优于花30的候选株系,9份抗扩展性和抗侵染性均劣于花30的候选株系;赤霉病抗性突变体A1-190与原始品种花30在上述基因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推测这些基因的表达与其抗病性的变化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诱变结合小孢子培养可以创制的DH株系在大麦赤霉病抗性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为大麦抗赤霉病基因定位克隆及分子育种奠定了材料基础。
  • 张礼霞, 王林友, 范宏环, 王建军
    核农学报. 2017, 31(3): 424-43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为了改良粳稻保持系浙04B的稻瘟病抗性,以含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Pigm的粳稻材料MP3为供体亲本,浙04B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Pigm基因导入浙04B中,利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47个多态性SSR标记检测近等基因系的遗传背景回复率,获得了23份背景回复率> 0.80的近等基因系。选用4个浙江省稻瘟病优势菌株Zj-5、Zj-8、13-37和13-41人工接种鉴定,23份近等基因系均表现为抗穗颈瘟。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23份近等基因系叶瘟为0级,穗瘟均为1级,表现为抗穗瘟,表明近等基因系稻瘟病抗性明显提高。对10项农艺性状的考察结果表明,导入Pigm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剑叶变短,千粒重增加,生育期延迟,株高增加,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产量总体减少。本研究结果为选育抗稻瘟病新品种提供了材料,同时为Pigm 基因抗病育种应用提供了参考。
  • 王俊梅, 叶胜海, 翟荣荣, 余鹏, 朱国富, 金庆生, 张小明
    核农学报. 2017, 31(3): 432-43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育耐草甘膦的水稻新品种,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降低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并提高水稻产量,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结合实验室鉴定的方法,对84份来自辐照+EMS诱变后再杂交选育而成的水稻材料进行耐草甘膦特性筛选鉴定。结果表明,水稻材料在三叶期喷1 mg·mL-1草甘膦时都能存活,无明显药害症状,药害级别为1~2级;在草甘膦浓度为2 mg·mL-1和3 mg·mL-1时,这些材料对草甘膦的耐性程度有较大差异,其中CA11和CA21的存活率较高,为83.3%;草甘膦浓度为4mg·mL-1和5mg·mL-1时,植株大部分严重萎缩,甚至整株死亡,药害级别为5级。P15/浙粳//P12组合系列的水稻材料对草甘膦的耐性明显高于其它组合材料,可正常成熟结实,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本研究结果为耐草甘膦水稻育种提供了材料并奠定了理论基础。
  • 邱迎风, 倪志勇, 刘娜, 陈全家, 曲延英
    核农学报. 2017, 31(3): 440-44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MYB转录因子蛋白普遍存在于植物中,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调控。为研究GhMYB9基因对棉纤维的调控机制,使用PCR方法,从棉花中克隆1个R2R3-MYB基因GhMYB9(GenBank 登录号: AF336286.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氨基酸序列;构建酵母表达载体。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1 145 bp,开放阅读框长795 bp,编码264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分子量约为29.624 kD,等电点为9.13。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2个高度保守的SANT结构域。GhMYB9基因组包含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进化树分析表明,GhMYB9和GhMYB聚在同一分支(HQ234875.1)。酵母单杂交试验结果表明,GhMYB9转录因子能够特异结合AC顺式作用元件。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GhMYB9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李占省, 刘玉梅, 方智远, 杨丽梅, 庄木, 张扬勇, 吕红豪, 孙培田
    核农学报. 2017, 31(3): 447-45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十字花科蔬菜含有抗癌活性成分莱菔硫烷,为了筛选富含莱菔硫烷的甘蓝和青花菜材料,本研究以48份甘蓝和29份青花菜为试材,对其不同器官中莱菔硫烷含量进行HPLC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甘蓝和青花菜基因型间莱菔硫烷含量差异显著,青花菜同一基因型不同器官中莱菔硫烷含量差异较大。甘蓝叶球中莱菔硫烷含量变化范围为4.28~57.18 mg·kg-1 DW,并平均含量为25.72 mg·kg-1 DW,筛选到莱菔硫烷含量较高的甘蓝自交系2份和杂交F1材料1份。青花菜中莱菔硫烷变化范围为:花球:3.58~1 137.47 mg·kg-1 DW;幼茎:13.79~259.58 mg·kg-1 DW;叶片:0~297.05 mg·kg-1 DW。花球、幼茎和叶片中莱菔硫烷平均含量分别为301.23、84.25和47.96 mg·kg-1 DW,初步筛选到莱菔硫烷含量较高的青花菜自交系3份。本研究结果为甘蓝类蔬菜新品种选育与改良提供了依据和材料。
  • 曾爱松, 宋立晓, 闫圆圆, 李健绮, 严继勇
    核农学报. 2017, 31(3): 455-46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克服甘蓝类蔬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中的细菌污染,以1个青花菜纯合系和2个结球甘蓝纯合系为试验材料,研究培养基中分别添加2种抗生素——头孢噻胯和羧苄青霉素对小孢子培养中细菌污染、胚胎发生和胚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抗生素的添加(25、 50、 100、 200 mg·L-1)能够显著降低小孢子培养中的细菌污染;50 mg·L-1头孢噻胯和羧苄青霉素的添加显著促进了结球甘蓝、青花菜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频率;抗生素处理高于50 mg·L-1时,小孢子死亡率升高,同时小孢子的发育受到抑制。本研究报道了抗生素在小孢子培养中的双重作用,尤其是对于胚胎发生的促进作用,这对加快单倍体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曹桦, 李涵, 苗振, 付国宝, 杨春梅, 吴丽芳, 赵培飞, 单芹丽, 阮继伟, 汪国鲜, 王继华, 李绅崇
    核农学报. 2017, 31(3): 461-47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46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铁皮石斛叶色突变机理,以铁皮石斛叶色突变体(doyo1)和正常植株(TP35)为试验材料,对其表型、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无参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doyo1与TP35相比,株高、茎粗均较低,生长速度较慢;叶绿素含量下降,仅为TP35的15%左右,叶绿素a/b比值(Chl a/b)显著升高。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别从doyo1和TP35叶片中获得4.58Gb和4.90Gb有效数据(clean data),de novo组装后得到60 363条通用基因(Unigenes),其中长度大于1kb的有12 390条,N50为1 295bp。对Unigenes进行表达分析,共获得1 560条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得到的DEGs进行生物学功能注释,获得总注释信息为1 325条。通过对注释信息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合定量PCR验证,结果表明,铁皮石斛叶色突变体形成的原因可能是doGLK1低水平表达和doFtsz不表达导致叶绿体合成和分裂受阻,叶片细胞内叶绿体数量大大降低,进而叶绿素(Chl)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整体下降。本试验结果为研究铁皮石斛叶色突变体形成的机理提供了依据,同时,为观叶型铁皮石斛定向育种提供了参考。
  • 刘坤, 朱恕航, 郭朝阳, 孟德怀, 张洪生, 晏磊
    核农学报. 2017, 31(3): 472-48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由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 ferrooxidans)]和嗜酸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A. thiooxidans)]按数量1∶2配比的一组脱硫混合菌系的硫化氢脱除效果及在传代和硫化氢脱除过程中的稳定性,采用ATP分析法和qRT-PCR分别检测ATP浓度和细菌gyrB基因拷贝数及其比例。结果表明,在传代培养中,ATP含量较为稳定,其值在1.09×10-6~1.54×10-6 mol·L-1的小范围内变化,A. ferrooxidansA. thiooxidansgyrB基因拷贝数也相对稳定,在最佳脱硫条件下,硫化氢的脱除效率可达99.4%。在脱硫过程中,体系pH值为2.29~2.62。此外,不同时间点的ATP含量和细菌基因拷贝数也相对稳定。在传代培养和硫化氢脱除的过程中,A. ferrooxidansA. thiooxidansgyrB基因拷贝数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2左右。本研究结果为脱硫混合菌系在生物燃气脱除硫化氢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 罗子敬, 孙宇涵, 卢楠, 李云
    核农学报. 2017, 31(3): 482-49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4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土壤盐渍化情况的加重,盐胁迫成为制约林木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基因工程在杨树耐盐性改良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盐胁迫对杨树产生的危害,杨树的耐盐机制以及近年来杨树基因工程采用的耐盐基因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杨树耐盐基因工程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讨论,以期为筛选和培育耐盐杨树新品种提供借鉴和参考。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 朱丹,曹凡,高贵田,王铎,徐雅芬,杜莹琳,张鑫,李朝正,孙强,周敏娜
    核农学报. 2017, 31(3): 493-49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4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猕猴桃果实表皮溃疡病病原菌(Psa)的快速检测方法,以陕西周至县贮藏期的海沃德猕猴桃为材料,用King’s B液体培养基培养获得果实表面病原菌,采用细菌DNA提取试剂盒及热裂解法提取总DNA;根据陕西猕猴桃Psa的hrpW保守区设计2对特异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表明,从4个猕猴桃贮藏库抽取40个样品,其中8个样品检测出阳性扩增;对特异扩增得到的550bp的hrpW序列进行BLAST对比分析,发现该序列与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性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的hrpW序列同源性为99%。此外,本试验建立的巢式PCR检测方法对Psa的检出限为103 cfu·mL-1,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减少假阳性的出现,保证了快速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为控制猕猴桃果实传播Psa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庆峰, 吴祖芳, 张鑫, 翁佩芳
    核农学报. 2017, 31(3): 500-50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缩短浙东传统腌冬瓜生产周期,并提高其质量品质,以自然腌制为对照,研究从浙东传统腌冬瓜分离获得的4株优势乳酸菌(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棒状乳杆菌和戊糖乳杆菌)按不同方式复配接种后对腌制冬瓜发酵品质的影响,并经室温发酵20d后检测产品的pH、总酸、亚硝酸盐含量、氨基酸含量、乳酸菌和细菌总数的变化情况及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3种复合菌发酵方式的乳酸菌和细菌总数均高于对照,产酸迅速,亚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4种菌按相同比例复配发酵效果较好,与对照组比,其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32.02%和17.04%,而甲硫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及精氨酸含量分别提高226.13%、178.00%、237.28%和95.52%;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与对照有较高的相似度,其中酯类和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提高10.00%和29.88%。综上,复合菌发酵改善了腌冬瓜的营养品质及风味。本研究结果为复合菌剂应用到发酵蔬菜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雒宏琳, 潘道东, 孙杨赢, 张绫芷, 曹锦轩, 吴振
    核农学报. 2017, 31(3): 508-51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5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盐腌对浙东白鹅肉的品质及结构的影响,研究了经不同食盐质量分数(4%、6%、8%、10%、12%)腌制后的白鹅胸肉的理化品质、质构特性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并运用拉曼光谱技术分析了盐腌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腌食盐质量分数的增大,蛋白水解指数降低,氨基酸总量增加,肌节长度变小,鹅肉的硬度增大。拉曼光谱分析显示,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由49.74%下降为41.24%,β-折叠的含量由18.01%增加到26.44%。相关性分析表明,α-螺旋与食盐质量分数、水分含量以及硬度负相关,β-折叠与食盐用量、水分含量以及硬度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盐腌鹅肉制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夏瑞雪, 魏帅, 郭波莉, 曹冬梅
    核农学报. 2017, 31(3): 516-52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豫北地区小麦籽粒中矿物元素的含量,指导小麦区域种植,本研究采集了河南安阳、鹤壁、新乡等3个地市9个粮食主产县区的81份小麦籽粒样品,并分析其钙、铁、锌、硒、铜、镁、钠、钾、铬等9种元素含量。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小麦籽粒中铜、铬元素含量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锌元素存在少量超标样品,被测元素除镁、铬元素可满足一般人群的每日摄入量外,其余元素均需通过食用其他食品补充人体矿质元素营养需求。豫北地区矿质元素呈不均一分布,鹤壁市淇滨区周边小麦籽粒中锌含量较高,新乡市市区周边的硒含量较高,铁元素含量较高地区为安阳市内黄县、滑县东部,硒元素含量较低地区为安阳市滑县、新乡市延津县。本研究结果为保障豫北地区消费者营养元素均衡摄取提供了数据参考。
  • 周会明, 张焱珍, 张小雷, 柴红梅, 李晓君, 龙再峰, 尼玛
    核农学报. 2017, 31(3): 524-53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巨大口蘑菌丝生长的最优培养基,从采集自云南临沧的野生口蘑子实体中分离获得菌株YAASM4295,利用形态学与ITS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学鉴定;并以不同的无机盐为基础,通过单因素试验,各筛选出2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分析4种无机盐及其正交组合对该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集到的菌株为巨大口蘑,供试无机盐对其菌丝生长在不同程度上均有促进作用,其中0.1 mg·mL-1 MgSO4、0.1 mg·mL-1 K2HPO4、0.05 mg·L-1CoCl2、0.05 mg·L-1MnCl2对该菌生长与生长势的促进作用最大,且与其它处理相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4种无机盐协同作用对该菌菌丝生长影响的大小依次为MgSO4>CoCl2>MnCl2>K2HPO4;最佳组合为0.2 mg·mL-1 MgSO4+0.1 mg·mL-1 K2HPO4+0.01 mg·L-1 MnCl2+0.01 mg·L-1 CoCl2。综上,该野生巨大口蘑菌株在各无机盐培养基组合之间的菌丝生长速度差异极显著,不同组合间有明显的交互作用,这为其优质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 周果, 杨文鸽, 徐大伦, 楼乔明, 张进杰, 吴东晓
    核农学报. 2017, 31(3): 532-53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控制鱿鱼丝制品中的甲醛含量,以食用明胶酶解物为甲醛捕获剂,采用响应面法对捕获条件进行优化,并将明胶酶解物运用到秘鲁鱿鱼丝加工中,改良生产工艺,降低鱿鱼丝制品甲醛含量。结果表明,pH、温度、时间对明胶酶解物的甲醛捕获率均有显著影响,明胶酶解物捕获甲醛的最佳条件为:温度94.04℃,时间87.04 min,pH值8.99,明胶酶解物浓度1%,该条件下甲醛捕获率达94.12%。在鱿鱼丝加工中,蒸煮前将鱿鱼片浸泡在含1%明胶酶解物的溶液(料液比1∶3)中6 h,制得的鱿鱼丝成品甲醛含量为7.49 mg·kg-1,极显著低于原工艺组鱿鱼丝甲醛含量(13.21 mg·kg-1),且对鱿鱼丝的口味和色泽无影响。综上,明胶酶解物具有较好的甲醛捕获能力,能抑制鱿鱼丝加工中甲醛的产生。本试验结果为生产食用安全的鱿鱼丝提供了指导。
  • 周婷, 杨润强, 顾振新
    核农学报. 2017, 31(3): 539-54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植酸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其在植物性食品原料中常以植酸盐形式存在。植酸及其降解产物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调控细胞的生物学进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植酸在植物性食品原料中的存在形式、分布、降解代谢及其调控和植酸酶性质,并对植物中植酸降解代谢与调控进行展望,以期为植酸降解和提高植物性食品原料营养价值研究提供参考。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 王洁, 石元值, 张群峰, 倪康, 伊晓云, 马立锋, 阮建云
    核农学报. 2017, 31(3): 547-55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龙井茶由于外形、工艺的一致性,无法通过外观特征来识别其产地,茶叶中元素组成因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形成茶叶产地的元素指纹。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产区龙井茶中多种元素含量及同位素比率,借助化学计量学工具建立龙井茶产地区分模型。从西湖龙井、越州龙井和钱塘龙井3个产区采集102个春茶样本,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稳定同位素质谱(EA-IRMS)测定51种元素含量及18种元素同位素比率;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逐步线性判别分析(FLDA)、决策树C5.0和神经网络(BP-ANN) 4种判别方法对龙井茶进行产区判别。结果表明,4种方法所构建的模型对模型构建样本回代验证的正确判别率均在92%以上,而4种模型的交叉验证准确率以FLDA准确率最高,达到92.17%,决策树C5.0和BP-ANN模型略低,但也在84%以上,4种模型对外部样本的预测准确度均在80%以上,其中以OPLS-DA最高,达93.33%。不同产区龙井茶的矿质元素指纹结合化学计量学工具可以有效对龙井茶产地进行溯源;FLDA和OPLS-DA模型较适合龙井茶产地溯源。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不同产区龙井茶判别模型,为龙井茶品牌的原产地保护提供了鉴定。
  • 熊强强, 钟蕾, 陈小荣,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边建民, 胡丽芳, 欧阳林娟, 孙晓棠, 徐杰, 周大虎, 贺浩华
    核农学报. 2017, 31(3): 559-56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作物叶片δ13C和δ15N值与其水分和氮素吸收利用关系密切,旱涝急转是华南地区、长江流域夏季频发的一种气象灾害。为了探明该气象灾害下双季杂交稻水分和氮素吸收利用特点,以超级杂交稻品种淦鑫203(早稻)和五丰优T025(晚稻)为材料,采用桶栽方式,于自然条件下“旱涝急转”常发生时段,即稻株穗分化期,设置“不旱不涝”(T1)、“干旱不涝”(T2)、“不旱淹涝”(T3)及“旱涝急转”(T4)等不同水分处理,考查叶片δ13C、δ15N和叶片干物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双季超级杂交稻倒2叶δ13C和δ15N在不同水分处理下存在较大差异。早稻T4结束初期倒2叶δ13C值最高,波动最大,T1总体表现为上升状态,波动最小;晚稻T4结束初期倒2叶δ13C值最高,波动较剧烈。早稻T1、T3倒2叶δ15N值先降低而后缓慢上升,T4显示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总体上,T4与T1、T3之间呈相反的变化,T2倒2叶δ15N值一直较高,表明一定干旱条件下氮同化比率较高;晚稻T2、T3倒2叶δ15N值先降低而后迅速上升,T4与T2、T3之间基本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水分处理下双季稻叶片干物质积累量存在较大差异,早、晚稻均是T4最低,T1最高,其中早稻T4与T1、T2、T3差异显著,晚稻T4与T1、T3差异显著,早、晚稻T2、T3、T4较T1分别下降4.12%、1.62%、31.08%,16.07%、8.53%、27.07%,说明水稻穗分化期“旱”、“涝”及“旱涝急转”,尤其是“旱涝急转”使叶片受损,叶片干物质积累能力下降,水稻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而T2、T4比T3叶片干物质质量下降更多,说明一定程度的“涝”比“旱”及“旱涝急转”对双季稻叶片损伤更轻。本研究结果为水稻抗旱、耐涝品种选育和抗逆栽培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 沈超, 袁紫倩, 杨先裕, 李健, 孙志超, 黄瑞敏, 王正加
    核农学报. 2017, 31(3): 566-57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56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薄壳山核桃细根、结果枝叶片、雄花序和果实各部分不同发育阶段Fe、Mn、Cu、Zn元素含量的周年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以12年生薄壳山核桃马汉为试材,通过常规方法测定分析了土壤以及核桃不同器官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器官和元素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移动性。开花授粉期间,土壤与细根Mn含量呈下降趋势,叶片Mn含量下降23.17%,雌花序Mn含量上升12.98%;叶片Cu、Zn含量下降,雄花序Cu、Zn含量上升。果实成熟期间,果壳Fe、Mn、Zn含量普遍高于种仁和外果皮,果壳Mn、Cu含量分别下降30.19%和53.29%,外果皮Mn、Cu含量分别上升10.40%和79.24%,种仁Mn、Cu含量分别上升28.28%和59.71%;果壳和外果皮Zn含量分别下降42.39%和60.78%,种仁Zn含量上升43.71%。不同器官间微量元素相关性不同,叶片Zn与雄花序Mn呈极显著正相关。种仁Zn含量与叶片Mn含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与Fe达到显著相关。叶片营养诊断的适宜时期为6月下旬至9月下旬。栽培上建议施好2次关键肥,分别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上旬。本研究结果为薄壳山核桃生产合理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 姜妍, 王浩, 王绍东, 李远明, 谢雄泽
    核农学报. 2017, 31(3): 574-57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57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7S亚基缺失大豆品系—东富2的理想施氮水平,充分体现特用大豆品种的高附加营养品质,设置4种施氮水平(纯N),N0(0 mg·kg-1)、N1(25 mg·kg-1)、N2(50 mg·kg-1)、N3(75 mg·kg-1),采用桶栽法研究氮素对7S亚基缺失大豆品质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N1水平下,7S亚基缺失大豆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氮素吸收效率和籽粒理论产量较高,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分别为40.36%和21.78%,其中脂肪酸组分中软脂酸为12.9%,油酸为16.6%。N2水平下,7S亚基缺失大豆的干物质重、氮素积累量和籽粒理论产量最高,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分别为39.57%和21.23%,其中脂肪酸组分中软脂酸和油酸分别为14.4%和16.1%。综合籽粒理论产量、品质及其相关性状,大豆品系东富2在N1水平下,光合生理特性表现良好,氮素吸收率较高,籽粒产量未降低的同时,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有益脂肪酸含量均有所提高。本研究结果对实现节本增效优质的7S亚基缺失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段文学, 王庆美, 张海燕, 解备涛, 李爱贤, 侯夫云, 董顺旭, 汪宝卿, 张立明
    核农学报. 2017, 31(3): 580-58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正常型和徒长型甘薯植株光合产物转运能力的差异,在大田条件下,以长蔓型品种济薯18和短蔓型品种徐薯32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氮、施氮120 kg·hm-2和240 kg·hm-2 3个处理,获得2个品种正常型和徒长型植株,从主茎功能叶光合产物供应能力、茎上部-基部间糖类、氨态氮和K+等渗透物质浓度梯度等方面对正常型和徒长型植株光合产物转运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正常型植株相比,2个品种徒长型植株生长中后期主茎功能叶蔗糖含量显著降低,淀粉含量提高,可输出态(蔗糖)比例(蔗糖/淀粉含量比值)显著降低;主茎可溶性糖含量、基部蔗糖含量和主茎茎上部-基部蔗糖浓度升幅显著提高;生长中后期主茎基部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上部K+含量显著降低,氨基酸和K+浓度降幅显著降低。与徐薯32相比,济薯18随着徒长程度的加重,上述趋势更加明显。在同样氮素条件下,与济薯18相比,徐薯32主茎功能叶蔗糖含量显著提高,主茎上部-基部蔗糖升幅显著减小,基部蔗糖含量显著降低,氨基酸和K+浓度降幅显著增大,表现出较高的光合产物供应能力和源库间转运能力。本研究结果为明确甘薯徒长机理及甘薯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杨宜红, 陆燕, 吴颖静, 冯自力, 唐灿明
    核农学报. 2017, 31(3): 588-59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土传真菌病害,不同棉花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不同。为了比较不同棉花品种对黄萎病菌的免疫反应程度与抗黄萎病水平间的关系,利用4×106 CFU·mL-1的大丽轮枝菌孢子悬浮液处理6个不同棉花品种的根系,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接种大丽轮枝菌后,棉花植株的根、下胚轴、叶等器官中大丽轮枝菌的生物量随品种抗病性的增强而减少,根部木质素、叶片胼胝质含量随抗病性的增强而增多,L-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升高幅度随抗病性的增强而增大。由此可见,大丽轮枝菌侵染棉花后,植株的免疫反应程度越强其抗病性越强。本研究结果为棉花与黄萎病菌互作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臧丽丽, 许玲, 王铭, 崔鹏, 杨素, 徐建祥, 周伟军
    核农学报. 2017, 31(3): 597-60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草除灵作用的生理机制及其胁迫下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的耐性差异机制,以浙大619、浙大622为试验材料,对苗期油菜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草除灵,采用生理生化分析方法、叶绿素荧光技术和超显微技术,探究草除灵对甘蓝型油菜苗期生理生化特性以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2.5 g·L-1)的草除灵对2个油菜品种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当草除灵浓度大于5.0 g·L-1时,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油菜生长受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加,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值显著下降,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加剧,活性氧积累增多,叶绿体、线粒体等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受损,且浙大619的抗草除灵胁迫能力高于较敏感品种浙大622。因此,本研究明确了草除灵对甘蓝型油菜安全性的影响,这对该除草剂的田间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朱向涛, 金松恒, 哀建国, 蒋海凌, 王翔
    核农学报. 2017, 31(3): 607-61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6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发掘耐涝牡丹品种,建立牡丹的耐涝评价体系,以9个3年生牡丹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涝害的方式对其进行涝害胁迫,通过测定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CAT)和过氧化氢酶(POD)活性等指标的变化研究胁迫下牡丹生理生化变化情况,并以各项指标的耐涝系数为衡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涝害胁迫后,不同牡丹品种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均增加;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降低;SOD活性在大部分品种中呈现增加变化趋势,但在百园红霞、银红娇艳和菱花普中呈现降低的变化趋势;POD和CAT活性在不同品种中呈现升高或降低的变化趋势。主成分分析将7个单项指标综合成3个独立指标,隶属函数分析将9个牡丹品种划分为3类:洛阳红、香玉、银红娇艳强耐涝,白雪塔、肉芙蓉、俊艳红中等耐涝,百园红霞、明星、菱花普不耐涝,分析结果与外部形态特征观察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为丰富江南牡丹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 周玉芹,宋天增,韩兴,谭遥,刘亚成,曹晓涵
    核农学报. 2017, 31(3): 614-61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7.03.06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GnRH并列体二聚物(GnRH-TDK)对雄性藏绵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采用GnRH-TDK主动免疫雄性藏绵羊,并将雄性藏绵羊随机分为免疫去势、手术去势及对照3个组,其中免疫去势组于25周龄时初免,8周后加免;手术去势组在试验开始前1周进行外科手术去势;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以初免当天为0周,每4周采集血样1次,加免后8周屠宰所有试验羊并分离两侧睾丸,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抗体滴度及LH、FSH、T、TSH、T3和T4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免疫去势组绵羊产生了良好的抗体反应,初免及加免后体内抗GnRH抗体滴度均快速升高,且血清T含量显著下降(P<0.05),至屠宰时仍维持在较低水平(4.27 ng·mL-1),同时睾丸严重萎缩。与对照组相比,免疫去势组血清TSH、T3及T4未显著下降。由此可见,GnRH主动免疫对血清中TSH、T3及T4浓度无明显影响,即GnRH主动免疫对雄性藏绵羊甲状腺功能无影响。本研究结果为GnRH主动免疫去势的分子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