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1-27
  

  • 全选
    |
    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
  • 于桂玲, 肖前林, 魏彬, 杨进, 王丹, 刘汉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淀粉合成酶(SS)是植物淀粉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目前已鉴定并揭示功能的淀粉合成酶有5 个亚型。为利用丰富的基因组数据鉴定高粱基因组里的淀粉合成酶新亚型基因,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首次鉴定并分离了编码高粱淀粉合成酶的新亚型基因SbSSV,并对此基因的内含子-外显子结构、表达特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的全长ORF为2 097 bp,其外显子数量、长度及内含子的位置分布等与玉米和水稻的直系同源基因基本一致,推导的蛋白具有细菌糖原合成酶和植物淀粉合成酶特有的糖基催化和糖基转移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SbSSV与已知的SSIV亚型亲缘关系最近,推测本研究鉴定的SbSSV基因编码高粱淀粉合成酶新亚型。定量PCR分析表达特性结果显示SbSSV主要在高粱叶片中表达,其表达受光诱导,具有昼夜节律特性。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揭示和完善植物淀粉合成代谢机制,以及改良植物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基础。
  • 程芳艳, 李春光, 刘永巍, 孙翊轩, 孟昭河, 徐正进
    核农学报. 2016, 30(1): 11-1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2个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bPi-5在东北三省水稻品种中的分布以及部分外引材料在黑龙江省的应用价值,以68份水稻品种(52份东北三省材料、16份外引材料)和31份带有不同抗性基因的水稻单基因系为试验材料,利用基于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bPi-5设计的功能标记对其进行检测,同时采用黑龙江省稻瘟病优势生理小种进行混合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阳性对照BL1和沈农265、辽粳371、辽粳9号、辽星1号、中辽9052、吉粳53、吉粳94、垦稻19、垦糯2号含有抗性基因Pi-b;阳性对照Tetep和盐粳68、吉粳53、关东107、吉玉粳、九稻44、空育163、龙粳37、中156含有Pi-5基因,其中吉粳53同时含有这2个基因。接菌鉴定表明Pi-bPi-5 2个基因的抗性在黑龙江省无效。16份外引材料及31份水稻单基因系的接菌鉴定表明,目前对黑龙江省利用价值较高的抗瘟基因有Pi-3、 Pi-7(t)、Pi-9(t)、 Pi-12(t)、Pi-20、Pi-ta2Pi-ztPi-24、Pi-25、Pi-gm。本研究对东北水稻生产中抗稻瘟病品种的选择以及抗稻瘟病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 陈娜, 迟晓元, 程果, 潘丽娟, 陈明娜, 王通, 王冕, 杨珍, 禹山林
    核农学报. 2016, 30(1): 19-2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花生低温胁迫下的基因表达调控机理,以花生花育19为材料,通过低温处理后芯片杂交实验,筛选花生叶片中低温胁迫响应转录因子基因。结果表明,175个具有转录调控活性的基因在低温胁迫的花生叶片中表达变化量达到2倍以上,其中92个为上调基因,83个为下调基因。通过基因功能分类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中53个上调基因和46个下调基因编码转录因子。进一步分析发现,参与花生低温抗性调控的转录因子主要包括MYB、WRKY、NAC及AP2/ERF等家族蛋白。此外,一些不包含已知保守结构域的转录因子也参与了花生低温抗性调控。本研究为花生低温抗性调控研究提供了新的转录因子基因资源。
  • 张豆豆, 梁新华, 王俊
    核农学报. 2016, 30(1): 28-3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甘草种子是否存在化感自毒作用,以甘草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萌发试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10g·L-1浓度的甘草种子水浸液对其种子萌发率、GuSQS1基因和GubAS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种子具有较强的化感自毒作用。10g·L-1 甘草种子水浸液处理下甘草种子的萌发率为62%,极显著低于对照处理(76%);该处理极显著抑制了GubAS基因的表达,但对GuSQS1基因的表达却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人工调控栽培甘草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 朱海生, 陈敏氡, 温庆放, 蓝新隆, 李永平, 王彬, 张前荣, 吴卫东
    核农学报. 2016, 30(1): 35-4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qRT-PCR)准确性的重要条件。18S rRNA基因表达范围广、表达量恒定,常作为内参基因应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中。为了获得丝瓜18S rRNA基因,并设计合适的荧光定量PCR内参引物,解决丝瓜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中无内参基因的现状,通过PCR和序列测定,首次克隆到了丝瓜的18S rRNA基因序列,其长度为1 862 bp,GenBank登录号为KM656452。在此基础上设计1对荧光定量PCR引物,该引物特异性强,扩增效率高,在丝瓜各生长发育阶段及各种非生物胁迫条件下均能稳定表达,适合在丝瓜基因表达研究中作为内参基因。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展丝瓜重要功能基因的表达模式和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 张华丽, 王涛, 宋利娜, 董爱香, 辛海波, 义鸣放, 赵金华
    核农学报. 2016, 30(1): 42-4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开发菊花EST-SSR标记并用于万春菊资源分析,研究了菊花的EST-SSR特征、标记开发及其在万寿菊上的可转移性。结果表明,菊花EST-SSR出现频率为5.35%,平均每10.64 kb存在1个SSR位点。在这些SSR位点中,共有83种重复基元,2-6核苷酸重复类型分别为10、40、14、5和14种。以14个菊花品种DNA为模板,22对菊花EST-SSR引物中14对可以扩增到清晰且稳定的PCR产物,共检出 49 个位点,平均每对引物可扩增出3.5条多态性片段,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751。在14对有效引物中,8对可以在待检万寿菊样品中扩增到清晰稳定的条带,可转移率为57.14%。综上所述,菊花以三核苷酸重复类型占主导,六核苷酸重复类型高于其它植物种类,菊花EST-SSR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处于较高水平。本研究可为万寿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科学基础。
  • 胡俊杰, 石长青, 张勇, 王娟红, 常卫华
    核农学报. 2016, 30(1): 50-5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丰富绵羊miRNA数据库和了解miRNA对哺乳动物卵巢的调控机理,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成功构建甘肃高山细毛羊性成熟期卵巢miRNA的cDNA文库,获得9 321 775 条clean reads,鉴定出267条绵羊新miRNAs序列,分析发现候选miRNA首位碱基对U和A具有偏向性。候选miRNA共预测到12 692条靶基因,GO注释表明,多达70%的基因与细胞及细胞间组分和元件有关,超过77%的基因参与了细胞过程,约78.5%的基因具有结合功能。KEGG通路分析显示约10.61%的基因与代谢通路有关。试验结果对研究绵羊卵巢miRNA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陈方新, 梅玉云, 张强, 齐永霞, 丁婷
    核农学报. 2016, 30(1): 58-6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虫生真菌在玉米根际的分布情况,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对采自安徽省涡阳、萧县、蒙城3地的玉米根际土壤中的虫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并结合形态特征及rDNA ITS序列分析对分离的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玉米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得到39个白僵菌菌株,经鉴定均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且不同菌株间的菌落生长速度和分生孢子产生量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对丰富玉米地下害虫及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 陈德龙, 叶映微, 刘丽红, 张敏, 刘天宇, 汪俏梅
    核农学报. 2016, 30(1): 65-7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保卫细胞可以感知并整合多种信号,以调节膨压和气孔运动,是研究植物激素信号互作的模式体系。本文对保卫细胞中植物激素脱落酸信号转导及其与其他植物激素的互作进行了综述,以期全面介绍保卫细胞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网络的最新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潜在应用价值进行了展望。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 徐宏化, 程慧, 王正加, 付顺华, 斯金平, 于敏, 张爱莲
    核农学报. 2016, 30(1): 72-7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种质美国山核桃中总多酚与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差异,对29个美国山核桃种质脱脂种仁的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29个美国山核桃种质脱脂种仁的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ZL86号种质总多酚含量最高,为47.96 mg GAE·g-1, 且抗氧化活性最强;ZL65号种质总黄酮含量最高, 为24.01 mg RE·g-1;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均与抗氧化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将29个种质分为2类:Ⅰ类包含18个种质,其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较低;Ⅱ类包含11个种质,其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较高。 本研究为美国山核桃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全沁果, 杨明, 林菲, 贺永桓, 卢嘉, 王淼, 范蓓
    核农学报. 2016, 30(1): 79-8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开发鸡蛋壳资源,以废弃的鸡蛋壳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制备柠檬酸钙,探讨了柠檬酸质量比、料液比、超声时间、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鸡蛋壳柠檬酸钙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优化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柠檬酸钙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鸡蛋壳制备柠檬酸钙的最适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22.0min,反应温度61.2℃,反应时间37.0min,料液比为1∶30,柠檬酸质量比为1∶1.6。此条件下柠檬酸钙得率达79.29%±1.67%。超声波辅助与常规方法相比,耗能较少,得率较高,且试验结果与预测模型相近。此工艺下鸡蛋壳柠檬酸钙得率良好,成本较低,且杂质较少。本研究为以鸡蛋壳为钙源进行柠檬酸钙生产提供了技术参考。
  • 陶菲, 江学平, 郜海燕
    核农学报. 2016, 30(1): 86-9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倒笃菜的品质,缩短其生产周期,本试验将传统方法制得的倒笃菜中分离出的优势菌植物乳杆菌d-1作为发酵菌种,采用三因素三水平试验,建立各因素和响应值之间的数学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倒笃菜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加盐量5.20%,pH值4.60,接种量5.00%。此条件下制得的倒笃菜亚硝酸盐含量低,品质优良。本研究可为人工接种发酵倒笃菜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 于慧春, 刘书起, 殷勇, 刘云宏
    核农学报. 2016, 30(1): 96-10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枸杞分级正确率,建立一种基于枸杞图像的分级模型,以3个产地共6个等级的枸杞为研究对象,在提取枸杞图像颜色和纹理特征参量的基础上,运用Fisher判别分析(FDA)和核Fisher判别分析(KFDA)方法对6个等级的枸杞进行鉴别分析。在KFDA分析过程中,选取径向基函数(RBF)为核函数,采用基于距离测度的矩阵相似性度量方法,优化确定了RBF核函数的最优参数值为13.2436;选用前150个主成分分析时,基于WilksΛ准则的枸杞分类及验证正确率分别为100.00%和87.80%,而基于传统主成分贡献率的枸杞分类及验证正确率分别100.00%和81.70%。结果表明,运用基于WilksΛ准则的KFDA方法,选用150个最有利于分类的主成分,鉴别结果由FDA的91.7%提高到KFDA的100%。该研究方法不仅有效提高了枸杞图像的鉴别正确率,而且为其他农产品图像分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 邵平, 王钧, 王星丽, 瞿亮, 孙培龙
    核农学报. 2016, 30(1): 103-10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快速测定灵芝提取物掺假(淀粉)含量的方法,采用近红外光谱扫描掺杂0%、5%、10%、20%、40%、60%、80%淀粉的灵芝提取物,对其光谱进行预处理和波段选择,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灵芝提取物掺假定量快速无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使用多元散射校正(MSC)预处理方法,波数范围8 000~7 500、6 000~5 500和5 000~4 000cm-1,主因子数为8时,建立的偏最小二乘法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Rcal)、校正均方根差(RMSECV)、验证决定系数(Rval)和验证均方根差(RMSEP)分别为0.9962、0.0249、0.9960和0.0241。运用该模型对验证集样品进行预测并统计分析,可知预测值与实际掺假值之间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为灵芝功能食品市场检测提供了方法基础。
  • 步婷婷, 徐大伦, 杨文鸽, 张群飞, 楼乔明, 张进杰
    核农学报. 2016, 30(1): 110-11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善虾籽酱传统加工周期长、高盐和品质不均一的不足,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虾籽酱的发酵工艺条件,制备出一种发酵时间短、盐分低的虾籽酱,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虾籽酱的二次发酵工艺条件为:温度20℃,加盐量11%,先发酵7 d,之后添加5%黄酒和7%糖,再发酵21d;此条件下制得的虾籽酱感官得分为83.5分,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56 g·100 mL-1。虾籽酱中检出2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烃类、醇类、醛类、酮类、脂类;与原料虾籽相比,丁香醛和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明显增加,(E,E)-3,5-辛二烯-2-酮和1-戊烯-3-醇相对含量明显减少,它们相互作用,可共同构成虾籽酱的特征风味。本研究为低盐虾籽酱的工业生产和风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樊琳, 娄永江, 陈小芳, 孙佩璇
    核农学报. 2016, 30(1): 120-12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物理特性良好、粒度分布均匀的海带粉体,采用NaOH前处理及湿法粉碎技术制备亚微米级海带粉,并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NaOH质量分数0.19%、浸泡时间11 min、液固比20 mL·g-1的条件下,海带粉平均粒度D50为328.7 nm,D95为825.5 nm,最大粒径为1 106.2 nm。亚微米级海带粉的物理特性为:休止角为62.5°、 滑角为70.6°、水溶性为20.1%、润湿时间为35.3 s、膨胀力为1 266%、持水力为3 197%。与市售超微海带粉相比,亚微米级海带粉休止角增加20.9°,滑角增加27.9°,水溶性增加50.0%,物理特性得到显著改善。本研究可为海带的精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 傅丽丽, 潘家荣
    核农学报. 2016, 30(1): 130-13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虾是我国产值较高的甲壳类海产品,由于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消费者喜爱,但也是引发过敏反应的食用海产品之一。本文综述了虾过敏原种类及其表位,特异性IgE重排及制备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降低由虾过敏原引起的过敏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 刘毕琴, 芦夏霏, 柳陈坚, 李晓然, 潘健, 罗义勇
    核农学报. 2016, 30(1): 136-14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豆豉是集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于一体的大豆微生物发酵食品,风味在一定程度上可直接决定豆豉的质和消费者的可接受度。利用纯种芽孢杆菌发酵,会使豆豉风味单一,且具有不同程度氨味,加入乳酸菌(LAB)混合发酵能显著改善豆豉风味。本文综述了细菌型豆豉的主要风味物质,并且重点探讨了LAB所产主要风味物质的可能形成机制,以期为进一步改善豆豉风味、合理控制生产工艺提供理论支撑。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 张晗雪, 陈敏, 王伟, 李忠, 叶庆富
    核农学报. 2016, 30(1): 145-15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环氧虫啶是我国自主创制的手性新烟碱类杀虫剂,从对映体层面研究其环境行为和归趋对科学使用手性农药及其风险评估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14C标记技术,研究了环氧虫啶2个对映异构体(1S2R-环氧虫啶,1R2S-环氧虫啶)和外消旋混合物(RM)在酸性红砂土S1、中性黄松土S2及碱性滨海盐土S3好氧和淹水培养中的矿化、结合残留形成及其在腐殖质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施药后培养100 d,环氧虫啶的异构体在3种土壤2种培养方式中的矿化、结合残留形成及在腐殖质中的分布均无明显差异;环氧虫啶在好氧和淹水培养的3种土壤中矿化量均有显著差异,在好氧的S1中矿化量最低(占引入量的0.21%~0.23%),S3中矿化量最高(占引入量的16.45%~17.06%),淹水的3种土壤中矿化均小于1%;环氧虫啶在好氧和淹水的S2和S3中结合残留量有显著差异,在S1中结合残留量差异不显著且残留量最小(56.84%~64.38%),好氧的S2中结合残留量最大(占引入量的79.55%~82.99%),淹水的S3中结合残留量最大(占引入量的73.85%~84.11%);环氧虫啶2种光学异构体和外消旋混合物在3种土壤2种培养方式下,结合残留在土壤腐殖质中的分布均呈现富啡酸>胡敏素>胡敏酸的规律。因此,手性杀虫剂环氧虫啶在土壤中的行为归趋不存在对映体选择性。
  • 余凯凯, 宋喜娥, 高虹, 黄蕾, 宋惠洁, 刘阳, 李艳星, 郭平毅, 原向阳
    核农学报. 2016, 30(1): 154-16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适宜马铃薯生长的最佳施肥量和多效唑处理,在大田条件下,以晋薯16号为试材,SV有机无机复合肥设0、300、600、900、1 200、1 500kg·hm-26个水平,多效唑设清水对照,现蕾期喷施1次,现蕾期和初花期各喷施1次,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喷施1次4个处理,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探究肥料与多效唑互作对马铃薯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生育时期喷施不同次数多效唑以及二者互作均提高了马铃薯叶片的叶绿素总量(Chla+b)、类胡萝卜素(Car),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暗适应下最大荧光(Fm)、暗适应下PS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潜在活性(Fv/Fo)、光适应下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Y(II))、PSII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光能利用率(LUE)及块茎干物质含量和产量;降低了胞间CO2浓度(Ci)和暗适应下最小荧光(Fo)。由此可知,增施有机无机复合肥和叶面喷施多效唑能显著改善马铃薯叶片的光合性能。综合各项指标的方差分析表明,二者的最佳组合为施肥水平1 200 kg·hm-2、在现蕾期和初花期各喷施1次多效唑,该处理下有较高的光合荧光参数,可获得较高的光能利用率,促使马铃薯将捕获的光能更有效地用于光合作用,最终提高马铃薯产量。本研究为指导大田马铃薯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徐亚会, 董守坤, 李雪凝, 高鑫宇, 王利彬, 刘丽君
    核农学报. 2016, 30(1): 164-17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大豆品种各关键酶活性间的差异与抗旱性的关系,以耐旱型大豆品种黑农44和敏感型品种黑农6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时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氨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3个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供水条件下,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大豆叶片NR活性呈单峰曲线,GS和GOGAT活性呈双峰曲线。苗期2个品种在轻度和中度胁迫下NR活性相差不大,在重度胁迫下活性明显下降;GS酶活性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加而升高;GOGAT活性随干旱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时期干旱复水后,耐旱型品种黑农44的NR活性明显大于正常供水处理,而敏感型品种黑农65明显低于正常供水处理;但GS活性与NR恰好相反;GOGAT活性升高,但仍低于正常供水处理。耐旱型品种黑农44叶片NR、GS和GOGAT活性均高于敏感型品种黑农65,因此可通过提高NR、GS和GOGAT活性来减轻干旱胁迫对大豆的伤害。本研究可为大豆品种的筛选和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 章英才, 苏伟东, 景红霞, 曹金霞
    核农学报. 2016, 30(1): 171-17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灵武长枣果实韧皮部后糖分运输生理机制,以不同发育时期灵武长枣果实为试材,探讨载体抑制剂PCMBS和ATP酶抑制剂(EB、DNP、NO3-)对果实韧皮部非维管束区吸收14C-葡萄糖和14C-蔗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缓慢生长期S1、第1次快速生长期R1和第2次快速生长期R2,PCMBS和ATP酶抑制剂处理明显抑制了果实对14C-葡萄糖的吸收;而在缓慢生长期S2,抑制作用不明显。14C-葡萄糖跨膜运输至液泡的能力大小依次为R2> S1> R1> S2。在第2次快速生长期R2和缓慢生长期S3,PCMBS和ATP酶抑制剂处理对果实吸收14C-蔗糖影响明显,但不同发育时期抑制果实对14C-蔗糖吸收的程度不同。R2和S3时期,14C-蔗糖跨质膜和液泡膜运输积累的能力均较强。由此可见,在S1、R1、R2、S3时期,灵武长枣果实糖卸出后的运输是需要载体并与ATP酶相偶联的主动运输过程;在S2时,果实糖分的运输同时存在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2个过程。该研究可为灵武长枣果实糖分积累和品质调控奠定基础。
  • 韦剑锋, 宋书会, 梁振华, 韦冬萍, 韦巧云, 梁和
    核农学报. 2016, 30(1): 178-18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马铃薯费乌瑞它为试材,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技术,研究施N量160kg·hm-2全部基施(T1)、55%基施+45%在齐苗期追施(T2)、55%基施+30%在齐苗期追施+15%在现蕾期追施(T3)3 种方式,对冬马铃薯氮肥利用效率及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吸收的N约46%~52%来源于当季施用的氮肥,48%~54%来自土壤和种薯;肥料N利用率为35.16%~39.99%,残留率为47.71%~51.78%,损失率为8.23%~15.50%。3种施氮方式下,肥料N主要残留在0~15cm土层。随施氮时间后移,肥料N残留在0~15cm土层呈上升趋势,在15~45cm土层呈下降趋势。施氮方式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总量和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影响不明显,但T3肥料N利用率、肥料N残留率明显大于T1、T2。因此,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T3施氮方式的效果较为理想。本研究为马铃薯氮素养分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指导依据。
  • 侯伶俐, 杨雄榜, 董雪妮, 丁梦琦, 朱雪梅, 邵继荣
    核农学报. 2016, 30(1): 184-19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花期苦荞在逆境胁迫下的总黄酮含量变化及其响应机理,以川荞3号为材料,研究了盐(NaCl)、干旱(PEG-6000)及UV-B 3种逆境胁迫对苦荞花期各组织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及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CHIF3HFLSFLS1)表达量与花期总黄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胁迫处理后,根、茎、叶、花中的总黄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NaCl胁迫下,根、茎、叶、花中的总黄酮含量明显增加,且在12 h时叶中达到最高值(160.0 mg·g-1);当采用PEG-6000处理后,苦荞的根、茎、叶、花中的总黄酮含量均显著升高,且叶、花对PEG-6000胁迫较其它组织敏感;UV-B胁迫也能显著提高苦荞根、茎、叶中的总黄酮含量,且叶中总黄酮含量变化最大,但花中总黄酮含量却呈极显著下降。Real-time PCR分析表明,在上述逆境胁迫下CHIF3HFLSFLS1基因的mRNA量在茎、叶、花中的变化与总黄酮含量变化趋势相一致,推测这些基因可能在花期苦荞对逆境胁迫的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解析苦荞在逆境下的响应机制和通过基因工程培育高黄酮苦荞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 李娟, 安锋, 林位夫, 周立军, 陈俊明, 潘剑, 黄坚雄, 郑定华
    核农学报. 2016, 30(1): 193-20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在“3414”肥料试验中叶绿素仪测定叶绿素的精确度,以及不同施肥处理对五指毛桃叶片SPAD 值与叶绿素含量的影响,采用SPAD叶绿素仪和酒精-丙酮浸提法对五指毛桃不同叶片的SPAD值、叶绿素a、叶绿素b 和总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五指毛桃3片叶片的SPAD值,倒1叶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倒2叶的叶绿素a以及倒3叶的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对倒2叶的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倒3叶的叶绿素a影响显著。氮、磷、钾肥对五指毛桃叶片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效应依次为N 肥>P 肥>K 肥。SPAD值、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从倒1叶至倒3叶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增加的幅度因施肥处理不同而不同。倒1叶的SPAD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呈负相关;倒2叶的SPAD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倒3叶的SPAD值与叶绿素a呈负相关,而与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3414”肥料试验中倒2叶的SPAD值更能准确地预测其叶绿素的绝对含量。该研究为叶绿素仪在五指毛桃生理实验中正确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五指毛桃在成龄胶园间作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 符真珠, 杜君, 何松林, 王利民, 孟月娥
    核农学报. 2016, 30(1): 201-20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6.01.0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牡丹组培褐变过程中产生主要酚酸的成份及含量,以3个牡丹品种(乌龙捧盛、太平红、凤丹白)试管苗为材料,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测定了3个品种在增殖过程中未褐化与褐化试管苗体内酚酸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牡丹试管苗中均含有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咖啡酸、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莽草酸、儿茶酚、芍药苷、3-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绿原酸10种酚酸;没食子酸、4-羟基苯甲酸、咖啡酸在褐化试管苗中的含量均低于未褐化试管苗;芍药苷、没食子酸甲酯、苯甲酸、莽草酸、儿茶酚在褐化试管苗中含量高于未褐化试管苗;3-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在褐化和未褐化试管苗中的含量存在品种间差异,在乌龙捧盛和太平红中,褐化试管苗的含量低于未褐化试管苗,而在凤丹白中褐化试管苗的含量高于未褐化试管苗。因此,没食子酸、4-羟基苯甲酸、咖啡酸、芍药苷、没食子酸甲酯、苯甲酸、莽草酸、儿茶酚、3-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9种酚酸与牡丹试管苗褐化密切相关,而绿原酸对牡丹褐变影响较小。本研究对解决牡丹试管苗的褐化问题,提高试管苗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