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29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5-10-20
  

  • 全选
    |
    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
  • 李广贤, 姚方印, 侯恒军, 孙召文, 周学标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845-185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8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鉴定和定位水稻抽穗期基因(QTLs),以受体相同而供体不同的2个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使用单片段代换系之间杂交发展的衍生分离群体(F3 和 F4),对水稻抽穗期QTL-qHD3展开遗传和精细定位研究.在作图群体中,早抽穗和晚抽穗植株数符合3 :1的分离比,早抽穗表现为显性.应用S1-27和D19随机群体(266和879个单株)将qHD3初步定位于第3染色体短臂SSR标记RM14314和RM569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3~0.4 和2.0~2.2 cM.应用D19分离群体的6 680个单株对qHD3进行精细定位,经重组分析,最终将qHD3定位在RM14314和RM14320之间约62.4 kb的染色体区间,该染色体区间共发现7个可表达的基因克隆,其中OsMADS50可能与qHD3等位.该研究结果为qHD3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 金国强, 陈凡, 方福平, 王寅, 舒小丽, 吴殿星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852-185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8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开发可监控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全新标记,通过60Co-γ辐照两系不育系Y58S干种子,筛选获得白色中脉、转绿型白化叶色、紫叶斑点、黄色、淡绿色与条纹白色等多种类型叶色突变体.与其他叶色突变体比较,突变体wml-1 的白色中脉突变性状全生育期稳定,且仅在叶片正面的中脉部分表达,不影响苗高和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和不育特性也与野生型不育系相类似.遗传分析表明,叶片携带白色中脉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本研究结果表明,叶片携带白色中脉突变可以作为一种更理想的标记性状,对发展直观方便辅助去杂和省时节本鉴定种子纯度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王俊生, 殷贵鸿, 刘红占, 范小芳, 韩玉林, 陈龙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858-186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8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研究小麦U-BOX基因的功能,以周麦22和周麦24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小麦的Ta-UBX1基因,对其序列结构、基因表达和进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Ta-UBX1基因全长2 059 bp,编码553个氨基酸,在其序列的N端和C端分别具有UBA_like保守域和UBX结构域,属于泛素途径中的典型U-BOX蛋白,并且与其他禾本科植物同源的U-BOX蛋白具有高度的序列相似性;该基因在小麦叶片、小花、幼穗、根、种子中均有表达,但以小花和幼穗中的表达量较高,叶片中表达量较低;在花药发育的四分体期和单核早期表达量最高,单核后期到三核期表达量逐步降低,推测该基因表达可能与小麦花发育,尤其花药发育密切相关.本研究可为探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分子基础.
  • 杜照奎, 李钧敏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867-187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8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核糖体循环因子在蛋白质合成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电子克隆和 RT-PCR技术,从花生中克隆到1个核糖体循环因子基因,命名为AhRRF(Genbank登录号KF621303).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837 bp,编码278个氨基酸,推测编码蛋白质的分子量为30.94 kD,等电点为9.63,无信号肽序列,AhRRF编码蛋白包含4个α-螺旋、6个β-折叠和一些无规则卷曲结构.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AhRRF编码蛋白与蒺藜苜蓿、鹰嘴豆、大豆和菜豆的核糖体循环因子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hRRF基因在花生的叶、花、根和幼果中均有表达,但叶中表达量最高,花中最低;UV-B辐射处理1 h时叶中的表达量显著上升,为对照的3.43倍,之后开始下降,24 h时显著低于对照.将构建的重组质粒pET28a-AhRRF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以IPTG诱导重组蛋白RRF的表达,SDS-PAGE检测表明,重组蛋白的分子量大小约为30 kD,其大小与推测的大小一致.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UV-B辐射对花生分子机理的影响奠定基础.
  • 张树武, 徐秉良, 刘佳, 薛应钰, 陈荣贤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876-188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8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白粉病菌侵染对不同美洲南瓜抗性品种PAL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采用室内接种和qRT-PCR技术分别测定不同美洲南瓜抗性品种接种苍耳单囊白粉菌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分析接菌后其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小三星F2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感病品种金12F2,尤其接菌后第13天,小三星F2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7.3%和15.6,而金12F2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93.3%和83.0.PAL基因表达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抗性美洲南瓜接菌后,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且随着接种天数增加,其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抗病品种小三星F2接菌后叶片中PAL基因相对表达量增加较为显著,叶柄和茎秆次之,并且其相对表达量分别在第7和第9天达到最大值;感病品种金12F2接菌后叶片中PAL基因相对表达量较抗病品种低,但与对照相比,其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并分别在第9和第11天达到最大值.因此,PAL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美洲南瓜抗白粉病强弱具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可为南瓜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 李国田, 张美勇, 相昆, 徐颖, 沈广宁, 薛培生, 杨军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884-189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8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16个核桃栽培品种的遗传关系和构建分子身份证,以核桃幼叶为材料提取其基因组DNA,利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从28条引物中筛选出10条引物对16个核桃栽培品种进行标记分析.结果表明,1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15个位点,每条引物可获得9~15条DNA片段,平均为11.5条,其中多样性位点99个,多态性百分比达86.09%,16个核桃品种之间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08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041,Shannon信息指数(I) 为0.4577,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42~0.82.采用UPGMA方法构建的聚类图表明,16个核桃品种可以划分为4个组,品种间遗传信息差异比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能够通过ISSR标记方法将16个品种区分开.此外从10条引物中筛选出3条引物作为16份核桃品种资源种质鉴定的核心引物,构建了每个核桃品种的分子身份证.本研究通过构建16个核桃品种的分子身份,为核桃品种鉴定和品种权保护提供了依据,也为核桃育种亲本的选配和种质资源鉴定奠定了基础.
  • 代小梅, 孙振元, 韩蕾, 巨关升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893-190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8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优化多年生黑麦草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条件,以多年生黑麦草成熟种子为材料,研究浸泡、研磨和接种方式等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出愈时间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的柠檬酸对其愈伤组织褐化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浸泡48h处理有利于种子愈伤组织诱导,随着浸泡时间延长,愈伤组织诱导率逐渐下降,且出愈时间推迟.在浸泡48h处理下,研磨处理的种子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高于未研磨处理的种子,随机接种的种子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高于机械接种的种子;经研磨处理的种子以随机接种方式接种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培养3d后即出现愈伤组织,14~21d后愈伤组织发生达到高峰期,21~30d后胚性愈伤组织大量形成,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90%.此外,研究表明,在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中,对愈伤组织褐化抑制效果较好的柠檬酸浓度是2mg ·L-1,培养2周的褐化率为15%,而随柠檬酸浓度升高,褐化率逐渐增加,而未添加柠檬酸的愈伤褐化率为50%.经试验观察发现2mg ·L-1柠檬酸对愈伤组织的增殖和分化再生无明显影响,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率为70%,生根率100%.本研究建立的多年生黑麦草的高效再生体系,不仅有利于其基因工程改造,也为其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
  • 李雅婷, 王红娟, 向增旭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901-190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9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和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探讨铁皮石斛二倍体经染色体加倍后得到四倍体的过程中,遗传差异和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及模式变化情况,分析了铁皮石斛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的基因组变异及甲基化差异.AFLP结果显示,在25对引物组合扩增的1 006条带中,474条为多态性带,多态率为47.12%;在甲基化水平上,二倍体铁皮石斛总甲基化率为92.64%,全甲基化率为62.06%,半甲基化率为30.58%,同源四倍体对应的甲基化率分别为88.68%、64.50%、24.17%.甲基化模式分析显示,铁皮石斛同源四倍体有28.63%的位点发生了去甲基化,30.63%的位点发生了过甲基化.铁皮石斛同源四倍体DNA碱基序列发生改变,总甲基率低于其二倍体,且其甲基化模式发生了较大调整.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四倍体铁皮石斛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与基因组变异机理奠定了基础.
  • 任羽, 王呈丹, 陆顺教, 张志群, 尹俊梅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909-191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9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石斛兰的杂交结实性,以42个主栽品种和12个原生种为研究对象,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其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杂交配组.结果表明,在配组的杂交组合中,按组组合结实率和单个组合结实率排列:品种组内杂交组合 >品种组间杂交组合 >原生种之间杂交组合 >品种与原生种间杂交组合,正反交结实率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在石斛兰的杂交中,亲缘关系较近的结实率高,较远的结实率低.本研究可为石斛兰育种杂交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
  • 李萍, 赵喜亭, 李明军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917-192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9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求航天搭载怀牛膝离体快速繁殖的方法,在由航天搭载怀牛膝种子获得无菌试管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植物生长物质对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芽体发生型利于航天搭载怀牛膝试管苗的快繁,丛生芽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0.01 mg ·L-1 TDZ,丛生芽生长的适宜培养基为MS+0.1 mg ·L-1 GA3,试管苗壮苗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MS+0.05mg ·L-1NAA +1 mg ·L-1PP333.本研究为选育怀牛膝优良空间诱变品种(系)的快繁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 汪昌保, 赵永富, 王志东, 哈益明, 胡知田, 胡广玲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924-193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9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猪油脂为对象,采用充氮和充氧包装,研究电子束和γ射线辐照对猪油脂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电子束辐照后(1.2~10.2kGy),充氧辐照油脂样品的POV值和TBARS值分别是充氮辐照样品的1.71倍~4.29倍和1.21倍~1.84倍,是对照样品的1.87倍~4.30倍和2.74倍~5.06倍;经γ射线辐照后(0.9~11.5kGy),充氧辐照油脂样品的POV值和TBARS值分别是充氮辐照样品的4.03倍~32.95倍和3.75倍~7.53倍,是对照样品的12.04倍~31.05倍和24.23倍~43.40倍.γ射线辐照后油脂样品的POV值和TBARS值都比电子束辐照样品高;充氧辐照油脂样品的POV值和TBARS值均比充氮辐照样品高.因此,采用电子束辐照可以减少油脂氧化和辐照味.本研究为含脂食品辐照加工提供理论参考.
  • 毛怡俊, 吴祖芳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931-193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9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阐明传统腌冬瓜复杂微生物体系的代谢特征,揭示腌制产品的营养品质与功能,建立腌制冬瓜数字化评价标准基础,以腌冬瓜为试验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对冬瓜腌制过程不同时期的游离氨基酸种类和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腌制过程中共检出14种氨基酸,腌制过程中氨基酸总含量明显上升.经PCA分析,腌制第10天与腌制第15天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主要含有缬氨酸、甲硫氨酸和组氨酸;其余腌制时期氨基酸的组分与浓度构成比例差异较大.腌制第1天后主要含有天冬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酸和苯丙氨酸,腌制至第5天主要含有4-氨基丁酸、苏氨酸、精氨酸、鸟氨酸、赖氨酸以及色氨酸.本研究将HPLC与PCA结合进行分析,可较好地反映浙东特色腌冬瓜发酵过程中氨基酸种类及变化规律及冬瓜腌制过程中环境条件、微生物种群结构与数量等变化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浙东传统特色腌制冬瓜代谢组学的研究及产品质量评判提供理论依据.
  • 齐岩, 程安玮, 王文亮, 谢春阳, 解红霞, 孙玉霞, 管雪强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938-194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9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葡萄加工副产物的利用率,以葡萄酿酒后剩余的籽及皮渣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其中的多酚类物质,研究不同粉碎粒度对葡萄籽渣和皮渣中可萃取多酚(EPP)、不可萃取多酚(NEPP)、花青素及原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碎粒度对葡萄籽渣和葡皮渣中EPP、NEPP、花青素及原花青素的提取率影响明显.葡萄籽渣和皮渣的粉碎粒度分别为120目和150目时,EPP的提取率最高,分别为133.89±1.00mg ·g-1和56.88±1.83mg ·g-1;葡萄籽渣和皮渣的粉碎粒度分别为200目和150目时,NEPP的提取率最高,分别为12.95±0.53mg ·g-1和10.98±0.82mg ·g-1;而葡萄籽渣和皮渣的最佳粉碎粒度为120目和100目,此时原花青素提取率最高,分别为5.21±0.59mg ·g-1和15.39±0.48mg ·g-1;葡萄皮渣中花青素在100目时提取率最高,为18.17±0.30mg ·g-1,葡萄籽渣中没有检测到花青素.综上所述,粉碎粒度小于80目时各成分的提取率较低,在100~150目内提取率较高,再增加粉碎粒度提取率反而降低.本研究可为葡萄加工副产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 赖谱富, 方汝涛, 陈君琛, 杨艺龙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944-195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9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大杯蕈菇柄多糖的流变学特性,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大杯蕈菇柄多糖的超声波-复合酶解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建立了超声功率、超声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H和酶解时间的五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了模型的有效性与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并研究了浓度、温度、盐离子浓度、pH值、热处理、剪切作用等对大杯蕈菇柄多糖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杯蕈菇柄多糖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450W、超声时间15min、酶解温度45℃、酶解pH值4.5、酶解时间60min,在此条件下大杯蕈菇柄多糖得率可达5.59%;大杯蕈菇柄多糖溶液的黏度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不同程度降低,对剪切作用、热处理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本研究可为大杯蕈菇柄多糖的提取及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张建友, 柳敏, 顾赛麒, 崇云青, 丁玉庭, 周绪霞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954-196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白鲢鱼肉中的挥发性物质并筛选其气味活性成分,探究不同漂洗介质对挥发性物质的影响,分别采用蒸馏水、0.5% NaCl溶液、0.35% Na2CO3溶液、0.5% NaCl+0.35% Na2CO3溶液、9% Urea(尿素)和0.05% Tween80(吐温80)溶液漂洗白鲢鱼肉,MonoTrap RCC 18吸附子100℃顶空萃取50 min,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和半定量分析, 联用气味活性值法进一步筛选得到气味活性物质.结果显示,白鲢鱼肉中可鉴定出60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气味活性物质17种,它们共同作用形成白鲢特有的鱼腥味;6种漂洗方法漂洗后的鱼肉样品中分别含有17、16、10、7、15和15种气味活性物质;0.5% NaCl+0.35% Na2CO3漂洗对白鲢脱腥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为淡水鱼糜漂洗脱腥及相关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汤坤鹏, 刘盛荣, 吴小平, 仇志恒, 张亚楠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963-196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9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灵芝液体深层发酵专用型菌株,以菌丝生物量、三萜、胞内及胞外多糖为评价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4株灵芝菌株中HS-2生物量最高,达16.44 g ·L-1;三萜含量以菌株J-16/AL-14最高(0.33%);胞内多糖以菌株H(韩芝)含量最高(10.13%),胞外多糖以菌株006(16.96 g ·L-1)和S-1(16.11g ·L-1)最高;此外,灵芝菌丝检测到灵芝酸C和F.以权重分别为生物量0.4、三萜0.2、胞内多糖0.2以及胞外多糖0.2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显示菌株006与参考菌株关联度最高,适合作为灵芝液体深层发酵菌株.本研究将灰色关联度法应用于灵芝液体深层发酵菌株筛选,对灵芝工业化液体发酵生产具有参考价值.
  • 李良玉, 宋大巍, 孙蕊, 李朝阳, 李洪飞, 王学群, 贾鹏禹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970-197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9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重复利用葡萄糖母液,采用模拟移动色谱技术纯化葡萄糖母液.在单柱制备色谱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模拟移动床(SMB)技术与顺序式模拟移动床(SSMB)技术纯化葡萄糖母液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 SSMB技术是纯化葡萄糖母液的较优技术,最佳工艺参数为进料浓度50%、柱温60 ℃、进料量为66.4kg ·h-1,进水量为99.6 kg ·h-1,在此条件下葡萄糖出口浓度为42.3%,纯度达到95.77%,收率达到91.23%,较葡萄糖母液提高14.43%.本研究为葡萄糖母液产业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 句荣辉, 温凯, 段丽丽, 罗红霞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979-198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9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快速检测方法,利用迈克尔加成反应合成丙烯酰胺半抗原,并利用质谱与核磁法进行结构鉴定.半抗原经重氮化法处理后分别偶联载体蛋白BSA 和OVA,并通过MALDI-TOF-MS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与丙烯酰胺标准品和2种载体蛋白相比,偶联物的分子量明显增加,AM-BSA偶联物中半抗原对载体蛋白的偶联比约为8.7 :1,AM-OVA偶联物中半抗原对载体蛋白的偶联比约为20 :1,说明偶联成功.通过免疫制备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 法进行抗血清的效价和半抑制率检测,通过交叉反应测定其特异性.结果表明:免疫原为AM-OVA,包被原为AM-BSA测定的抗血清效价最高为1 :100 000倍,其半抑制率(IC50)为74.2 ng ·mL-1,该抗体与丙烯酰胺近似物的交叉反应率均 <1.48%.可见,该试验免疫制备的丙烯酰胺多克隆抗体获得了较高的效价及较强的特异性.研究结果为丙烯酰胺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王丽丽, 杨文鸽, 徐大伦, 张问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985-199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9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凝胶特性是评价鱼糜及其制品品质的重要指标,在鱼糜加工中,常常加入一些外源添加物以改善其凝胶性能.本文在阐述鱼糜凝胶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外源添加物如淀粉类物质、可食亲水胶体类物质、蛋白类物质、膳食纤维等对鱼糜及其制品凝胶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鱼糜凝胶增强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 翟荣荣, 叶胜海, 余鹏, 赵小燕, 金庆生, 张小明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991-199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9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浙江省晚粳稻品种的耐旱性,以8个浙江省晚粳稻主栽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了芽期不同浓度PEG处理的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及相对根长的差异.结果表明,发芽高峰时间随着PEG浓度的提高逐渐推迟,PEG胁迫对发芽率、根长和芽长的抑制作用依次为芽长 >发芽率 >根长.25% PEG处理下芽期品种间的耐旱性存在较大差异,据此对25% PEG胁迫下不同材料的耐旱性进行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嘉33、浙粳27和浙粳88芽期耐旱性较强,宁82芽期耐旱性较差.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和相对根长与隶属值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相对根长与相对芽长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和相对根长可作为8个水稻品种芽期耐旱性的评价指标,通过选择幼苗地上部达到间接选择根系的目的.研究为芽期水稻抗旱品种筛选及耐旱性遗传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陈喜靖, 景金富, 戚行江, 张小明, 王汉清, 唐旭, 奚辉, 沈阿林
    核农学报. 2015, 29(10): 1998-200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19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旱作水稻水分管理水平,本研究通过关键期补灌、水分胁迫、常规水作(对照)盆栽和田间试验,观察旱作水稻生长反应.结果表明:关键期补灌旱作水稻生长呈前弱后强、滞后生长、差异性大的特点.与对照相比,盆栽试验关键期补灌早作水稻幼苗成活率低6.1个百分点,苗高、苗重分别低17.1%和44.7%;株高整齐度变幅较大,不如对照平稳;分蘖特性与水分胁迫处理相近,分蘖数比对照少2.74个,分蘖结束时间推迟7d.生长中后期,关键期补灌表现出明显的强性,叶绿素值、光合速率分别提高30.6%和48.4%,根须数少48.3%,单条根须重量提高62.8%;水饱和后测定的伤流量是对照的3.3倍,蒸腾速率提高83.0%;关键期补灌籽粒产量分别是水分胁迫和对照的2.1倍和0.94倍.田间试验干旱年关键期补灌的常规粳稻旱作产量5 924.3 kg ·hm-2,是对照的84.1%;平水年补灌产量6 511.8 kg ·hm-2,是对照的91.2%,干旱年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增产效率分别比平水年高9.9%和165.0%.本研究证实"五日测算法"具有快速、误差积累小等优点,为旱作水稻水分的量化管理提供方法.
  • 吴进东, 李金才, 陈云波, 陈存武, 朱旺生
    核农学报. 2015, 29(10): 2006-201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花后不同时期短暂高温渍水逆境对黄淮南部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冬小麦品质的影响,以烟农19为材料,进行人工模拟小麦高温渍水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花后短暂高温降低籽粒蛋白质累积量,提高蛋白质含量及各组分含量,降低谷醇比;降低淀粉的积累量、淀粉含量与支链淀粉含量,提高直链淀粉含量,降低支直比;提高了面粉的湿面筋含量,改善了粉质参数、拉伸参数,对糊化温度影响不显著,降低其它淀粉糊化参数.花后短暂渍水降低籽粒蛋白质积累量、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含量、谷醇比;降低淀粉的积累量、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支直比,提高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了湿面筋含量,粉质参数、拉伸参数,而对糊化温度影响不显著, 提高了其它淀粉糊化参数.花后短暂高温+渍水双逆境对籽粒蛋白质累积量、谷醇比、淀粉组分含量及积累量、除糊化温度的淀粉糊化参数的不良影响具有叠加效应,而对蛋白质含量及组分含量、湿面筋含量,粉质参数、拉伸参数的不良影响的叠加效应不显著,其降低幅度高于高温,低于渍水.籽粒形成期各逆境危害均大于其在乳熟期的危害.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农业减灾提供参考.
  • 段剑钊, 李世莹, 郭彬彬, 张元帅, 冯伟, 王永华, 朱云集, 郭天财
    核农学报. 2015, 29(10): 2013-201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宽幅播种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宽幅播种(播幅8cm)不同带间距7cm(KF7)、12cm(KF12)和17cm(KF17)对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条播(CK),宽幅带播种植方式的群体数量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增加,其中以KF7处理最高,KF12次之.生物量和产量性状的带间距效应因品种而异,多穗型品种矮抗58干物质生产量、产量、穗粒数及千粒重的带间距效应均以KF12最高,KF17次之;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8干物质生产量、穗粒数及产量的处理间差异则为KF7处理最高,其次KF12,而千粒重则为KF17最高,KF12次之,CK最低.研究表明,相比于CK,多穗型品种矮抗58以KF12处理进行管理,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8以KF7处理进行管理,各自增产效果明显.本研究可为小麦宽幅播种选择适宜的带间距配置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 郎剑锋, 孔凡彬, 田雪亮, 陆宁海, 石明旺
    核农学报. 2015, 29(10): 2020-202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在不同营养水平下化肥对木霉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采用含毒介质培养法,研究5种肥料分别在高营养水平培养基(PDA培养基)和低营养水平培养基(土壤浸渍液培养基)中对哈茨木霉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营养条件下,肥料对木霉的影响更大.除CH4N2O在低浓度(0.1 mg ·mL-1)时可以促进孢子的产生外,NH4HCO3和CH4N2O(0.5~2.0 mg ·mL-1)在2种培养基中对哈茨木霉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率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其在低营养条件下中毒力分别为高营养条件下的38.3倍和6.1倍;CaCl2、KNO3和K2HPO4各浓度在高营养培养基中对哈茨木霉的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且无线性关系,但在低营养培养基中对木霉产孢量的影响显著.因此,在田间施肥和施放生防制剂时,应避免同时施用.本研究可为木霉在土壤中提高生防及定殖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 唐江华, 苏丽丽, 罗家祥, 李亚杰, 徐文修, 彭姜龙
    核农学报. 2015, 29(10): 2026-203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求适合北疆伊犁河谷夏大豆种植的耕作方式,就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免耕(NT)4种耕作方式对夏大豆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均符合Logistic模型曲线,其中翻耕覆膜处理的动态累积模型的特征参数值最为协调,其单株干物质动态积累量不仅比其它各处理提早进入快速积累时期,且持续时间最长,最大相对生长速率出现也最早,使其干物质积累总量增多;翻耕覆膜处理的花前的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贡献率略低,但花后的提高显著,总体表现较优,产量最高,分别比翻耕、旋耕、免耕处理的高出7.42%、10.85%和16.05%,差异极显著(P <0.01),其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也均高于其它各处理,基本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 <0.01).本研究可为伊犁河谷夏大豆种植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姚玉波
    核农学报. 2015, 29(10): 2033-203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2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评价不同亚麻品种萌发期的抗旱性,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研究不同PEG-6000浓度下11个亚麻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结果表明,随着PEG-6000浓度的提高,不同品种亚麻种子的上述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当PEG-6000浓度达到25%时,种子不发芽;20%PEG-6000浓度对亚麻萌发期抗旱性鉴定指标影响明显,为合适的干旱胁迫条件.在20%PEG-6000浓度下,对11个亚麻品种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进行测定,结合隶属函数法鉴定出耐旱型品种3个:黑亚14、黑亚16和New;较耐旱型品种2个:黑亚19和Argtha;中间型品种3个:黑亚20、双亚13和Diane;干旱较敏感型品种2个:黑亚11和黑亚18;干旱敏感型品种1个:黑亚17.该研究为亚麻抗旱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抗旱性品种选育及抗旱性机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程帅, 张兴宇, 李华朋, 张树清
    核农学报. 2015, 29(10): 2040-204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5.10.2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回顾蒸散发估算理论及方法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区域蒸散发遥感估算方法与模型;以地表能量平衡类遥感蒸散发估算模型为例,阐述了利用遥感数据进行蒸散发估算的基本原理,并论述了其在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了基于遥感技术进行蒸散发估算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利用遥感手段获取蒸散发量并基于ET管理利用灌溉水资源对发展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优化配置水资源等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