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2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1-22
  

  • 全选
    |
    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
  • 王涛, 胡海涛, 张小明, 王长春, 张维林, 严成其, 杨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水稻白叶枯病敏感型突变体材料,并确定其与白叶枯病菌互作早期活性氧代谢规律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用11个白叶枯病菌小种于分蘖期对野生型9311及其10个辐射突变体进行抗性评价,以接种后的病斑长度为依据,聚类分析发现突变体189抗病性与野生型差异最大,进而以突变体189为材料,比较研究接种P6小种后的活性氧变化。结果显示:接种后24 h,9311的O2·-和H2O2释放量达峰值,分别为突变体的120%和13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6菌在189和9311叶中的生长趋势基本相同。推测9311可能是因高积累的活性氧分子抑制了白叶枯病菌在叶片中的扩展,从而限制了病斑长度。

  • 娄腊梅, 解志伟, 尹亮, 赵金凤, 袁守江, 张文会, 赵宝华, 李学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叶片形态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本研究分离了两个水稻突变体F2-102和S1-4,其表型为叶片宽度减小,叶片半卷及半矮化。遗传分析表明,这两个突变体均受单一核编码隐性基因控制,并利用Indel标记将其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长臂上。对定位区间内的编码类纤维素合成酶D4的基因OsCSLD4进行序列分析表明,突变体F2-102在第二个外显子缺失了8bp,而S1-4在第二个外显子发生单碱基替换,导致类纤维素合成酶D4功能缺失,引起细卷叶表型。
  • 顾晓龙, 张廷宇, 戴建军, 吴彩凤, 张树山, 徐利, 李翔, 韩晓, 李芳芳, 曾宪垠, 张德福
    核农学报. 2014, 28(1): 14-2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使用RG108处理猪胎儿成纤维细胞(Porcine fetal fibroblast,PFF),研究其对细胞甲基化水平和核移植效率的影响。使用0.05、0.5、5和50 μmol·L-1 RG108分别处理细胞24、48和72 h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和亚硫酸氢盐测序(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法分析细胞整体甲基化水平和印迹基因H19和IGF2R的DMR区甲基化率,并检测RG108处理对细胞生长、凋亡、染色体变化及随后的核移植效率的影响。整体甲基化水平结果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发现 RG108处理浓度与处理时间无交互作用,处理浓度间细胞甲基化水平差异不显著,但处理时间却能显著的影响甲基化水平,且50 μmol·L-1 RG108处理细胞72 h后整体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BSP分析结果表明,5和50 μmol·L-1处理PFF 72 h后H19的DMR区域甲基化率显著降低。RG108对细胞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0.5、5和50 μmol·L-1组经处理72 h后凋亡比例显著提高,但对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没有显著影响。PFF经5 和50 μmol·L-1RG108处理72 h后能显著提高卵裂率和囊胚细胞数,且5 μmol·L-1组囊胚率也显著提高。结果表明,RG108降低细胞整体甲基化水平呈时间依赖性,且同时降低H19的DMR区域甲基化率。PFF经5 μmol·L-1浓度处理72 h组能显著提高核移植胚胎效率。
  • 张郎郎, 刘斌, 李俊星, 陈利萍
    核农学报. 2014, 28(1): 22-2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茎膨大与不膨大的两个芥菜变种为亲本,构建P1、P2、F1和F2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对榨菜瘤状茎3个膨大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茎重和横径性状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而纵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茎重与横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0.23%和62.3%,三者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18%、13.1%和69.79%。同时,三者遗传变异平均值分别占其表型变异的76.41%、75.30%和69.79%,表明榨菜瘤状茎的3个膨大性状主要受遗传因子控制。
  • 叶慧敏, 张殿朋, 刘霞, 于莉, 刘伟成
    核农学报. 2014, 28(1): 29-3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Bg1的主要抗真菌物质及其特性,本文利用抑菌圈法测定了Bg1抗菌蛋白在各种处理条件下抑菌活性的稳定性;通过60%硫酸铵沉淀、DEAE-Sephadex A50离子交换层析及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进行了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以SDS-PAGE进行了其纯度检测。结果表明,28~100℃处理30 min、4℃存放55 d及在pH值3~7范围内菌株Bg1抗菌蛋白抑菌活性均无显著性变化,但pH值> 8显著影响其抑菌活性,蛋白酶处理则使其抑菌活性完全丧失;纯化后所得抗菌蛋白分子量约10 KD。据此可知,类芽孢杆菌Bg1主要抗菌活性物质为低分子量蛋白,其对热和酸性条件及贮存时间稳定性好,具有进一步开发应用的潜能。
  • 边建民, 贺浩华, 石桓, 朱昌兰, 彭小松, 傅军如, 贺小鹏, 陈小荣, 胡丽芳, 欧阳林娟
    核农学报. 2014, 28(1): 36-4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千粒重和垩白粒率是水稻重要的产量和品质性状。本研究以粳稻Sasanishiki为受体、籼稻品种Habataki为供体构建的染色体片段渗入系群体(Introgression Lines,ILs)为材料,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下进行了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相关分析表明,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下,群体千粒重和垩白粒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两个环境共检测到9个稻谷千粒重QTL、5个糙米千粒重QTL和6个垩白粒率QTL,分布在水稻的10条染色体上。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下重复检测到其中的5个QTL,即影响稻谷千粒重的qPTGW3、qPTGW8.2和qPTGW11.1及控制垩白粒率qPGWC1.1和qPGWC1.2。其所对应染色体片段渗入系的相应性状与背景亲本Sasanishiki的表现型差异在连续两个环境中均达到显著(P< 0.05)或极显著(P< 0.01) 水平。这些材料为优良粒重和垩白粒率QTL的克隆及水稻产量和外观品质的标记辅助选择(MAS) 育种利用提供了基础。
  • 高宜峰, 张菲菲, 张金文, 陆艳梅, 魏桂民, 马廷蕊
    核农学报. 2014, 28(1): 44-5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参果是以营养器官繁殖为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连年种植易造成多种病毒病积累。为了寻求一种能同时抵御多种病毒病的方法,本试验以危害人参果的3种主要病毒为研究对象,根据GenBank中烟草花叶病毒(TMV)P126基因、马铃薯M病毒(PVM)CP基因和黄瓜花叶病毒(CMV)2b蛋白基因序列,利用E-RNAi网站提供的分析软件,筛选出含有较多有效小干扰RNA[siRNA,19 nt]的长dsRNA(Long dsRNA)片段作为RNAi的靶序列。用重叠延伸PCR方法将三个靶标片段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种具有内含子(intro)的反向重复结构和嵌合基因的植物RNAi表达载体pCEIHFR。将pCEIHFR通过冻融法导入农杆菌LBA4404并转化人参果,经过草甘膦筛选和PCR检测,确认其中的24株为转基因阳性植株。
  • 颜安, 吴敏洁, 甘银波
    核农学报. 2014, 28(1): 52-5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种子萌发是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到内部因子和外界环境的共同调控,其中光照和温度是萌发过程中最关键的环境因子。目前已对种子萌发响应光温的信号传导途径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鉴定出了一些参与光信号传递途径和温度信号途径的关键基因,揭示了光温信号途径与激素信号途径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存在复杂的交联。本文简要概述近年来光照和温度调控种子萌发的分子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 杨文鸽, 林娴萍, 茅宇虹, 徐大伦, 张春芳
    核农学报. 2014, 28(1): 60-6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电子束辐照剂量对美国红鱼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离鉴定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后红鱼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1)辐照后红鱼肉风味有一定变化,感官评分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2)红鱼肉经1、3、5、7、9kGy剂量处理,检出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由36种分别增加到52、46、65、55、55种;挥发性成分中羰基化合物及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最高;辐照后挥发性醇类、酯类、芳香类物质相对含量降低,高剂量辐照后醛酮类、含硫含氮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普遍增加,是导致气味改变的主要因素。总之,美国红鱼肉经低于5kGy剂量辐照后能较好的保持其原有风味,高剂量电子束辐照会导致异味的产生。
  • 王广利, 廖为财, 魏洪义, 徐宏, 张俊宇
    核农学报. 2014, 28(1): 69-7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0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明确桑天牛辐照不育机制,研究了桑天牛雄虫在20、40、80、120和160Gy的γ射线辐照下其精子超微结构及其生育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健康桑天牛精囊内具有256个成熟精子。精子头部主要是精核,无顶鞘,尾部含线粒体衍生物、附体及9+9+2型的微管系统。受辐照的桑天牛精子间发生粘连现象,在20Gy下粘连百分比为66.67±5.78%,当剂量升高到160Gy时,其比例达到100%。精核直径在40Gy的剂量下膨胀最大,显著高于对照;而160Gy的剂量导致精细胞分裂增加1次,单个精囊内具有512个精子,精子细胞体积显著减小。经40Gy辐照的雌虫与辐照雄虫交尾的桑天牛生育力最低。在其他不同辐照剂量下,辐照雌虫与健康雄虫交尾及健康雌虫与辐照雄虫交尾的生育力也均低于对照。综合分析确定桑天牛成虫辐照不育的最适剂量为40Gy。本研究为开发桑天牛物理控制技术提供了参考,对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远大。
  • 马玲, 郝教敏, 杨华, 朱迎春, 杨珍平
    核农学报. 2014, 28(1): 77-8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0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取0、1、3、5 kGy不同剂量辐照低脂Mozzarella干酪,研究不同剂量辐照对其成熟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对低脂Mozzarella干酪成熟过程中脂肪的含量、pH值4.6 SN、12%TCA SN有显著的影响(P<0.05),对其它理化指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不同成熟期内,不同剂量辐照处理后对低脂Mozzarella干酪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不同,辐照对低脂Mozzarella干酪中的酮类、酸类、醇类、酚类、酯类的种类和含量影响较大,5kGy辐照后的影响大于其它辐照剂量处理的,对其它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较小,不同辐照剂量与挥发性化合物形成之间没有特定的影响规律。
  • 刘亮, 曹少谦, 陈伟, 戚向阳, 袁勇军
    核农学报. 2014, 28(1): 85-9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脉冲强光及短波紫外线照射对水蜜桃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脉冲强度、脉冲次数的增加,以及短波紫外线照射距离缩短和照射时间的延长,水蜜桃多酚氧化酶活性损失越大,且达到相同钝酶效果时,脉冲强光处理所需时间远远短于短波紫外线照射。同时,水蜜桃多酚氧化酶所处的pH值环境会影响脉冲强光及短波紫外线照射对其钝化效果,pH值4.2时钝酶效果明显优于pH值6.8时的钝酶效果。与缓冲体系相比,水蜜桃果汁中多酚氧化酶更难被脉冲强光及短波紫外线照射钝化。
  • 郭海涛, 王振宇, 潘晗, 李娟, 张德权
    核农学报. 2014, 28(1): 91-9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0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脂肪含量和原料肉形态对羊肉饼烤制过程中9种杂环胺的影响。试验选用不同脂肪添加量(0、5%、10%、15%、20%)和不同形态(30、40、60 g绞碎和50 g不绞碎)的羊肉饼,在220℃下烤制20 min后,测定样品中杂环胺的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在所有样品中共检出MeIQx、4,8-DiMeIQx、PhIP、Harman和Norharman 5种杂环胺。随着脂肪添加量的增加,MeIQx、4,8-DiMeIQx和PhIP3种极性杂环胺的含量显著升高(P < 0.05),而非极性杂环胺的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 < 0.05);羊肉饼重量增加时,极性杂环胺的含量显著降低(P < 0.05),而非极性杂环胺的含量降低不显著(P > 0.05);绞碎可显著增加极性杂环胺的含量(P < 0.05),对非极性杂环胺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 > 0.05),但未绞碎组非极性杂环胺的含量低于绞碎组。
  • 谢媚, 曹锦轩, 张玉林, 廖国周, 潘道东, 黄鸿兵
    核农学报. 2014, 28(1): 97-10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高压脉冲电场作为一种新型冷杀菌技术,在牛奶、果汁等流质食品杀菌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高压脉冲电场对肉品的杀菌效果研究较少且存在争议。本文综述了高压脉冲电场技术的杀菌机理和应用现状;对其应用在肉品中的杀菌条件以及对肉品中主要腐败微生物的杀灭效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概述了高压脉冲杀菌技术对肉品理化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今后为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技术在肉品中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 孙杰, 张初署, 毕洁, 于丽娜, 刘少芳, 朱凤, 王璇, 张伟, 高艳安, 杨庆利
    核农学报. 2014, 28(1): 101-10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花生粕作为动物饲料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提高其利用价值本文以热榨花生粕作为固体发酵培养基,以加水量、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麸皮含量为变量进行单因素试验,采用响应面分析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制备花生粕饲料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制备花生粕饲料的最佳条件是花生粕18g、加水量20mL、接种量0.44g、发酵时间60h、发酵温度30℃。在此条件下,发酵后产物芽孢杆菌芽孢数较高。
  • 代沙, 吴卫, 李钰
    核农学报. 2014, 28(1): 108-11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福林酚法测定总多酚的含量,并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提取条件和不同紫苏品系间酚类物质组成及含量,比较不同提取方法的优劣和不同紫苏品系间的差异。结果表明:HPLC方法分离定性了8种酚类物质;以40%乙醇做提取剂的提取方法更加简便快捷。不同品系间单体酚类含量不相同,其中紫苏品系单体酚类种类比白苏品系多。在本试验所检测的单体多酚中,紫苏叶以酚酸类为主,可达80%以上,其酚酸类主要为迷迭香酸和咖啡酸,而其黄酮类则主要为槲皮素和芹菜素。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准确、重现性好,并结合对不同品系紫苏叶酚类物质含量进行比较,能够为生产原料选择和工艺提供质量控制依据。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 梁家伟, 戴全厚, 张曦, 高华端, 刘文
    核农学报. 2014, 28(1): 116-12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137Cs技术研究了威宁草海沙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地貌部位的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137Cs的背景值为879Bq·m2;农耕地土壤剖面中137Cs中呈均匀分布,非农耕地土壤剖面中呈指数递减分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137Cs的面积活度值从大到小为灌丛地> 人工草地 > 农耕地,土壤侵蚀模数值为农耕地> 草地 > 灌丛地;不同地貌部位土壤中,137Cs面积活度值从大到小为下坡 > 中坡 > 上坡,侵蚀模数值变化为上坡 > 中坡 > 下坡。小流域年均侵蚀模数为:1254.9t·(km2·a)-1,灌丛地侵蚀模数为462.6t·(km2·a)-1,人工草地为630.4t·(km2·a)-1,农耕地为3311.8t·(km2·a)-1。因此,在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农耕地是治理的重点。
  • 徐飞, 祝鹏飞, 束良佐, 王荣富, 任伟, 葛吉源, 曹利锋
    核农学报. 2014, 28(1): 123-13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番茄为材料,研究分根区交替灌溉下氮形态对番茄苗期叶片光合日变化规律的影响。试验设置灌溉方式(正常灌溉、交替根区灌溉)以及氮素形态(铵态氮、硝态氮),且交替根区灌溉设置两种灌溉下限(60%或40%田间持水量,θf)。水分处理30d后测定番茄苗叶片光合日进程与叶绿素含量、生物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硝态氮处理相比,铵态氮处理有利于苗期番茄生长发育;(2)与正常灌溉相比,交替灌溉处理下植株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及生物量随灌溉下限不同而有差异,只要交替灌溉水分下限控制适当(60%θf),在节约水分的同时对番茄光合作用与生长的影响不大,但过分的水分胁迫对番茄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并最终导致生物量降低。
  • 张盼峰, 杨鹏, 焦念元, 汪江涛, 杨萌珂, 宁堂原, 付国占
    核农学报. 2014, 28(1): 131-13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轮耕与隔畦交替灌溉实现麦玉两熟周年均衡增产、提高周年水分利用效率的光合机理,本试验研究了旋耕-深耕轮耕和隔畦交替灌溉对小麦、玉米功能叶的叶绿素、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和周年灌水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年旋耕后深耕,显著提高了小麦、玉米生育后期功能叶的SPAD值,提高了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周年产量提高了6.7%~13.0%,周年灌水生产效率提高了12.2%;与全灌相比,隔畦交替灌溉的小麦、玉米功能叶净光合速率没有显著降低,明显降低了小麦的蒸腾速率,周年产量仅降低了2.7%,灌水生产效率却提高了41.3%,达到152.5 kg·hm-2·mm-1。这表明常年旋耕后深耕有利于提高小麦、玉米功能叶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和周年产量,隔畦交替灌溉后显著提高小麦、玉米周年灌水生产效率,这对进一步探索深耕-旋耕轮耕制和改进农田灌溉方式,提高黄淮海麦玉产量和灌水生产效率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 刁志伟, 于雪, 王玉波, 李彩凤, 盖志佳, 张翼飞, 马凤鸣
    核农学报. 2014, 28(1): 138-14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甜菜二倍体品种双丰八号为试材,研究不同的氮素形态及其配比对甜菜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甜菜块根总氮含量和蔗糖含量的影响,探讨氮素与NR 及NiR之间的偶联关系。结果表明,在甜菜整个生育期间,NR、NiR 活性呈双峰曲线变化,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二者偶联关系明显。块根总氮含量呈双峰曲线变化,与NRA、NiRA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蔗糖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与总氮含量曲线大致互补。
  • 张景云, 赵晓东, 万新建, 熊德桃, 胡新龙, 缪南生
    核农学报. 2014, 28(1): 146-15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68份小白菜为试材,通过田间表型鉴定,筛选出耐热性不同的材料,并对不同耐热性材料的丙二醛含量、叶片质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通过田间表型鉴定,筛选出5份耐热材料和5份不耐热材料,高温胁迫下,随着时间的延长,耐热材料和不耐热材料的丙二醛含量、叶片质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呈升高的趋势,且两者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因此,丙二醛含量、叶片质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可以作为小白菜耐热性鉴定的间接指标。
  • 杨吉顺, 李尚霞, 张智猛, 吴菊香, 樊宏
    核农学报. 2014, 28(1): 154-16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花育20和花育22为植物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通过一个完整的生育期,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花生群体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施氮处理产量、有效果数、百仁重及出仁率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且产量分别在N2和N3处理达到最高,施氮量继续增加产量降低;施氮显著改善两品种的光合性能,提高茎叶及荚果干物质积累量,但两品种施氮水平分别超过N2与N3后,各指标增加不显著或略有下降;施氮显著提高花生群体光合(CAP)和呼吸速率(CR),花针期CAPCRCR/TCAP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但结荚期和饱果期两品种CAP分别在N2(花育20)和N3(花育22)最高,而CR/TCAP则为最低。因此,本试验条件下,花育20与花育22分别以75kg·hm-2和112.5kg·hm-2为最适施氮量。
  • 段有强, 黄明, 李友军, 李强, 孙华尊, 吕瑞珍, 李晓波
    核农学报. 2014, 28(1): 161-16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8551.2014.01.0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寻硝态氮和铵态氮及其配施对专用型小麦蛋白质形成的影响规律,以郑麦366、矮抗58和郑麦004为供试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硝态氮和铵态氮及其配施对专用型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和GM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蛋白及其组分含量、GMP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均表现为郑麦366>矮抗58>郑麦004,品种间差异显著。N3处理(硝态氮:铵态氮=50:50)下3品种在灌浆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成熟期N4(硝态氮:铵态氮=25:75)或N5(硝态氮:铵态氮=0:100)蛋白质含量最低。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变化因氮素配施和品种不同而异,N3处理能促进3品种小麦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的提高,硝态氮处理次之,铵态氮处理最低。成熟期3品种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均以N3处理最高,N4或N5最低。为强化专用小麦的优质专用特性,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以硝态氮:铵态氮=75:25或硝态氮:铵态氮=50:50为宜,弱筋小麦以硝态氮:铵态氮=25:75或硝态氮:铵态氮=0:100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