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2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2-20
  

  • 全选
    |
    论文
  • 马良勇, 季芝娟, 曾宇翔, 杨长登, 李西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神州4号载人飞船、返回式卫星和实践8号育种卫星等3种航天器搭载的10份水稻籼稻材料的SP1~SP3代的表现进行比较,发现实践8号育种卫星搭载材料的SP1代发芽率与成苗率较返回式卫星略低,而神州4号载人飞船最低。SP2代出现生育期、株高及其他类型的变异,其中实践8号育种卫星对搭载材料的诱变频率范围最广,变异频率介于0.24%~7.23%,总变异频率也是3种航天器中最高的,5个材料的平均变异频率为3.38%;返回式卫星对搭载材料的诱变率介于1.06%~1.37%,平均为1.24%;而神州4号载人飞船搭载的中早22的总变异频率为2.79%。调查SP3代发现有17.65%~30.0%植株的生育期变异和12.5%~30.0%植株的株高变异是不可遗传的;SP3代中,有6.75%~23.53%植株的生育期变异、14.28%~18.75%植株的株高变异出现分离。

  • 栗现芳, 马守才, 张改生, 牛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60S核糖体蛋白L21( ribosomal protein L21, RPL21)的基因组结构和表达模式,以GenBank数据库中小麦RPL21基因的部分序列为信息探针,采用RT-PCR和PCR技术从小麦多子房株系幼穗中克隆了RPL21基因的cDNA与DNA片段,并对该基因在小麦多子房近等基因系间的表达差异和多子房株系中的时空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克隆的小麦RPL21基因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HM138480)长521bp,编码164个氨基酸;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HM138481)长1600bp,含有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该基因在多子房株系幼穗中表达少量上调;在多子房株系不同时期幼穗中的表达量随着幼穗的发育呈上升趋势;不同组织中具体表达模式为茎顶端≈幼根>幼穗>幼叶,生长旺盛部位表达量较高。

  • 张美俊, 杨武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转Bt基因棉Bt冀668为材料,室内采用ELISA法,测定粉碎叶、蕾样Bt蛋白在土壤、水中不同时间的残留量以及不同环境处理下的残留量,以研究转Bt基因棉粉碎叶、蕾样Bt蛋白在不同基质中的降解动态以及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粉碎叶、蕾样Bt蛋白分别在熟土、生土和水中前40d、48d取样天数间的残留量差异显著,中后期相邻两取样间无显著差异。取样结束时,熟土、生土和水中粉碎叶Bt蛋白残留量分别为初始量的7.4%、2.24%和15.48%,蕾样为初始量的6.22%、4.72%和15.71%,表明Bt蛋白在熟土、生土和水中前期快速降解,中后期进入缓慢稳定降解阶段,水中降解速率最慢,熟土中前期降解快于生土,后期降解反而慢于生土,使得其取样结束时残留量高于生土。75%含水量土壤中,粉碎叶Bt蛋白的降解显著快于25%和50%处理;35℃和25℃下降解显著快于15℃,5℃降解最慢;在有菌土中Bt蛋白的降解显著快于无菌土。上述结果显示一定范围内,高温、高湿可加快Bt蛋白的降解,且土壤微生物是促进Bt蛋白降解的重要因子之一。

  • 郑玲, 张玉芹, 张传云, 刘国栋, 王芙蓉, 张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BI-1(Bax inhibitor-1)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控制细胞凋亡的抑制因子。过表达BI-1基因能够提高植物抵御病原体侵害和抗逆境的能力。本研究利用已知的部分BI基因序列,通过RACE获得2个全长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GhBI-1a与GhBI-1b。序列分析表明,2个基因的核酸序列同源性达到8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到87%,GhBI-1a蛋白有6个跨膜区域,GhBI-1b有7个跨膜区域;2个GhBI-1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均表达,GhBI-1a在接菌诱导后表达量没有变化,而GhBI-1b接菌后表达量上调;通过与棉属其他物种的核酸序列进行比对,推测GhBI-1a基因位于异源四倍体棉的D染色体亚组,而GhBI-1b位于A染色体亚组。

  • 刘宏波, 郭翔, 崔鹏, 刘旦, 许玲, 唐桂香, 周伟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浙双758子叶柄外植体为受体,建立农杆菌介导转化体系,研究乙酰丁香酮、羧苄青霉素浓度和潮霉素筛选浓度等对农杆菌遗传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羧苄青霉素对农杆菌的抑制效果以500mg/L最佳,且对子叶柄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最小,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芽再生率分别为75.2%和65.1%。5.0mg/L的潮霉素能完全抑制未转化再生植株的生长,使其最终褐化死亡,在此潮霉素筛选浓度下,获得了32株转化再生植株。共培养时培养基中添加100μmol/L AS的芽再生率为3.9%,显著高于未添加AS的芽再生率(2.0%),说明共培养阶段添加酚类物质乙酰丁香酮有利于转化载体T-DNA的转化。部分转化再生植株经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呈阳性,病虫害接种试验表明转化植株对菌核病和小菜蛾有较好的抗性。

  • 张晓军, 郝宇, 梁海永, 杨敏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多拷贝rolB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对转入多拷贝rolB基因的三倍体毛白杨1年生植株进行了苗期生长、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rolB基因多拷贝株系和转Ri质粒三倍体毛白杨的苗高、节间距和地径(其中多拷贝株系863B的地径与未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一样)均低于未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rolB基因多拷贝株系与Ri质粒转化株系的苗高、节间距和地径的差异无规律性。rolB基因多拷贝株系和Ri质粒转化株系的叶绿素a、b、和a+b含量及净光合速率均低于未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其中01B组多拷贝株系的叶绿素a、b、和a+b含量均低于其Ri质粒转化株系,而63B组多拷贝株系与其Ri质粒转化株系之间的差异无规律性。rolB基因多拷贝株系与Ri质粒转化株系净光合速率的差异无规律性。对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进行比较,rolB基因多拷贝株系与未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和Ri质粒转化株系差异均为无规律。

  • 崔海瑞, 李春楠, 吴殿星, 舒庆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含有单个错配的DNA异质双链为底物鉴定芹菜CEL I粗提物的错配切割酶学活性,并对影响其切割错配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以CEL I粗提物为基础的点突变酶学检测技术。结果表明:自制的CEL I粗提物能有效识别和切割DNA异质双链中碱基错配。当异质双链DNA量恒定时,在一定的范围内CEL I粗提物用量对错配切割效果的影响不明显,由PCR产物形成的12μl异质双链DNA可用蛋白质总量约900ng的CEL I粗提物进行有效切割。常规PCR缓冲液与已报道的CEL I缓冲液的效果基本相近,实际工作中可选用PCR缓冲液作CEL I酶切反应液;缓冲液pH值对错配切割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适宜pH约近中性(6.5~7.5)。Zn2+对错配切割具有促进作用,但不是必需的,最适浓度为0.25mmol/L。CEL I粗提物切割错配的反应时间以42℃下酶切20min为宜。比较试验显示,本研究建立技术的点突变检测效果与Transgenomic公司试剂盒SurveyorTM基本相同。

  • 姚娜, 岳晋军, 顾小平, 杨凯, 李潞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竹子悬浮细胞培养比较困难,本研究首次获得空竹悬浮细胞。以空竹种胚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建立稳定的悬浮细胞培养体系;通过固体培养法获得悬浮细胞来源的愈伤组织,可为竹类悬浮细胞系遗传转化或诱变后单克隆的筛选提供材料。空竹种胚在3/4MS+500mg/L脯氨酸+500mg/L谷氨酰胺+300mg/L胰蛋白胨+3.0mg/L 2,4-D+1.5mg/L KT+30g/L蔗糖+5g/L琼脂培养基上可脱分化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MS+500mg/L脯氨酸+500mg/L谷氨酰胺+300mg/L胰蛋白胨+1.5mg/L 2,4-D+30g/L蔗糖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3代后可建立稳定的悬浮细胞系,最佳继代周期为9d。悬浮细胞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25d后可增殖为愈伤组织,最佳接种密度为20g/L。

  • 徐春香, 谢丽君, 陈厚彬, 胡桂兵, 李华平, 林贵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经60Co γ射线辐照处理过的‘巴西蕉’(Musa AAA Cavendish)未成熟雄花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以获得的胚性愈伤组织为起始材料建立胚性细胞悬浮系(ECS),然后通过体胚发生途径进行植株再生,测定辐照处理对ECS植株再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0~80Gy的辐照处理能显著提高未成熟雄花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3个月后从获得的胚性愈伤组织成功建立了质地良好、具有较高植株再生能力的ECS;类似地,20~80Gy的辐照处理也能显著提高‘巴西蕉’ECS的植株再生能力。这表明一定剂量的辐照处理能提高‘巴西蕉’的体细胞胚发生率。

  • 杨明坤, 张颖, 侯晓光, 郝艳华, 张维, 陈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耐辐射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Rsr蛋白(DR_1262编码)是一种对辐射抗性起重要作用的RNA结合蛋白。本研究将完整的rsr基因连接到带有groESL启动子的pMD-GroE载体上,构建了Rsr表达菌株。以含空载质粒pMD-GroE的大肠杆菌为对照,发现Rsr的表达提高了大肠杆菌的UV辐射抗性,并增强了细胞的高温和盐抗性。实时定量PCR分析显示在盐胁迫条件下Rsr表达菌株海藻糖合成酶基因的表达上调,暗示Rsr提高了大肠杆菌胞内海藻糖的积累,促进了细胞的盐耐受能力。

  • 梁新乐, 黄莹莹, 张虹, 陈敏, 刘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CICC 4011菌株经60Co γ射线诱变后,由其高产突变株经基因组重排育种筛选获得核酸酶P1高产菌株F-5-5,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中产酶达978.6U/ml。经Placket-Burman试验筛选得出影响菌株产酶的3个显著因素,为葡萄糖、可溶性淀粉和玉米浆干粉。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对3因素最佳水平范围进行研究,利用Minitab15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葡萄糖、可溶性淀粉和玉米浆干粉的含量分别为30.89、42.46和 11.60g/L时,核酸酶P1理论产量为1687.16U/ml,实际发酵单位提高到1672.6U/ml。

  • 冯爱花, 陈宗梅, 李静, 程备久, 范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叶绿体铁氧还蛋白(Fd)通过活性中心的铁硫簇传递还原力,在各种氧化还原途径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玉米中5种Fd的叶绿体导肽同源性很低,而去除导肽的成熟蛋白氨基酸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采用RT-PCR技术从玉米幼叶总RNA中克隆了编码成熟Fd1的基因,并分别插入pQE 80 和 p28SUMO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的N端含有组氨酸标签的Fd1 (His-Fd1),和含有组氨酸标签的小类泛素修饰蛋白(SUMO)的Fd1(HisSUMO-Fd1),用Ni-NTA层析介质亲和纯化,SDS-PAGE显示纯化的His-Fd1为一条带,亚基分子量约12kD。纯化的HisSUMO-Fd1用专一性蛋白酶Ulp除去HisSUMO,获得纯化的Fd1。紫外可见光谱扫描显示纯化的HisSUMO-Fd1溶液在315nm、415nm和459nm有特异吸收峰,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分析表明Fd1中存在[2Fe-2S]。SDS-PAGE显示多种玉米幼叶可溶性蛋白被固定化的His-Fd1吸附。

  • 葛维亚, 杨树华, 陈林, 赵滢, 王甜甜, 葛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辐照(10~50Gy)对地被菊种子发芽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30Gy以上辐照剂量显著降低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成活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20Gy以上剂量辐照造成了幼苗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显著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也呈升高趋势,且在40Gy以上辐照剂量下差异显著,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除了40Gy处理有显著差异外,辐照基本没有影响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由此表明,地被菊种子的适宜诱变剂量为20Gy,辐照造成了成活幼苗膜脂过氧化损伤,但植株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CAT和POD的活性来启动相应保护机制以减少伤害。

  • 应兴华, 徐霞, 欧阳由男, 朱智伟, 施建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同一地点和时间种植、同一栽培条件下2-乙酰-1-吡咯啉在11个香稻品种间差异性及籽粒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桂香丝糯、中健2号、清香米、泰国香稻1号R207和Texmati等5个品种含有2-乙酰-1-吡咯啉,精米与糠中的2-乙酰-1-吡咯啉含量在上述5个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Texmati精米和糠中2-乙酰-1-吡咯啉的含量最高,分别为0.6765和0.1738mg/kg,桂香丝糯精米和糠中2-乙酰-1-吡咯啉的含量最低,分别为0.0452和0.0173mg/kg。2-乙酰-1-吡咯啉在香稻籽粒中分布特征为90%以上分布于精米,不足10%分布于糠,稻壳中未见2-乙酰-1-吡咯啉分布。

  • 何震天, 陈秀兰, 张容, 王建华, 王锦荣, 刘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控制小麦黄花叶病的危害,培育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以携带抗黄花叶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宁麦9号为抗源,采用有性杂交与辐射诱变相结合的方法,育成高抗黄花叶病小麦新品种扬辐麦4号,2008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高,在江苏省淮南麦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均位居第一,小麦黄花叶病抗性达到高抗水平,品质优良,适合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

  • 朱佳廷, 冯敏, 唐玉新, 林家彬, 杨萍, 王德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桂圆干为原料,研究2、4、6、8及10kGy辐照对其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6kGy辐照的桂圆干中,菌落总数、霉菌及大肠杆菌的含量都均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辐照对桂圆干中粗脂肪、灰分、Fe、P、Na和VB2的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对蛋白质、粗纤维、碳水化合物、水分、Ca、K和VC的含量影响显著。6~10kGy的辐照能够满足桂圆干杀菌的商业化需求。

  • 邹朝晖, 王强, 王志东, 邓钢桥, 李淑荣, 高美须, 陈永浩, 范蓓, 李庆鹏, 赵宏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0、1、3、5、8、10、20和40kGy剂量的60Co γ射线对透明质酸溶液进行辐照,研究了辐照对透明质酸分子量、黏度特性及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后透明质酸的分子量和黏度特性随剂量的增加而降低;透明质酸对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率随剂量的增大逐渐减弱,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和还原力逐渐增强;辐照后透明质酸外观品质没有明显的变化,流动性增强;辐照对透明质酸的红外光谱结构没有明显的改变。

  • 张娟琴, 邢增涛, 白冰, 宋卫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0、2.0、3.0和4.0kGy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双孢菇,4℃下储藏保鲜,研究辐照对双孢菇外观品质、水溶性维生素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对双孢菇中水溶性糖、氨基酸、VB1、VB2、烟酸含量无显著影响,Vc对辐照比较敏感,当剂量为4.0kGy时,其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31.1%(P<0.01)。2.0kGy辐照处理可有效延长双孢菇的保藏时间,并对营养成份无明显的影响。

  • 程安玮, 张奇志, 王守经, 胡鹏, 祝清俊, 杜方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气相色谱法和滴定法研究了辐照花生脂肪酸含量及贮藏过程中脂肪过氧化值(POV)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辐照处理对花生脂肪酸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但可引起花生脂肪POV的明显升高,其中以3.5kGy处理组最明显;随贮藏时间的延长POV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添加0.1%的VC、VE和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可有效抑制花生的脂肪氧化,但抗氧化剂种类不影响POV变化趋势。

  • 李咏富, 哈益明, 陶乐仁, 李彦杰, 王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共辐射接枝法制备黄原胶-N-乙烯基吡咯烷酮接枝共聚物(XG-g-NVP),研究其溶胀性能及对苯酚的吸附性能。研究表明,XG-g-NVP在接枝率为623%时溶胀性能和吸附苯酚的能力最强,分别为62.1和0.76g/g。红外分析显示,XG-g-NVP与苯酚通过氢键相结合。XG-g-NVP对苯酚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298K下,XG-g-NVP吸附苯酚的自由能(ΔG)为-2.586kJ/mol,表明其对苯酚的吸附是物理吸附,可自发进行。因此,XG-g-NVP可作为苯酚废水处理的一种高效吸附剂。

  • 王殿轩, 刘炎, 曹阳, 李淑荣, 李光涛, 高美须
    J4. 2011, 25(1): 105-10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1.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米象为试虫,采用G80F20CN2L-B8(SO)型平板微波炉分别以160、320、480、640和800W微波功率处理不同虫态米象5、10、15、20、25和30s,研究米象致死情况;另外以上述微波功率处理20s,及800W分别处理5、10、15、20和25s,测定混合于小麦中米象成虫的致死情况。同时考察微波对小麦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米象不同虫态对微波处理的敏感性由小到大依次为成虫、蛹、幼虫和卵,800W处理25s可立即完全致死米象成虫;微波处理后小麦的发芽率显著降低。故微波辐照技术不适合种子粮的杀虫处理,但可应用于储粮杀虫。

  • 王周锋, 刘卫国, 邓西平
    J4. 2011, 25(1): 110-11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1.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在田间持水量为70%~80%的水分控制条件下,黄土高原冬小麦(小偃6号)生长期氮同位素组成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水分充足条件下,小麦生长期的温度变化范围为-2.2℃~21.7℃,植物氮同位素值的变化范围为-8.1‰~-1.6‰,在整个生长期,小麦氮同位素值和温度的变化具有正相关关系,即温度较高时,小麦氮同位素值亦较高,而低温导致小麦氮同位素值下降。这是小麦生理变化和土壤有效氮源对温度变化共同响应的表现,该结果为理解氮同位素组成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 薛凯, 杨明义, 张风宝, 孙喜军
    J4. 2011, 25(1): 115-12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1.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广泛分布的淤地坝不仅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工程措施,同时也成为记录小流域侵蚀产沙历史变化过程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陕西省绥德县王茂沟流域一级支沟——淤积年限为34年(1957-1990),淤积深度为11.325m的闷葫芦坝为研究对象,根据坝地沉积剖面的物理特征,发现该沉积剖面共有75个泥沙沉积旋廻,其中深度为818.5~903.5cm的沉降旋廻(第67个)137Cs含量最高,达4.90Bq/kg。根据1957-1990年间的降雨量资料和137Cs的时标特征,建立了淤地坝沉积序列的时间坐标。在此基础上依据泥沙沉积量的累积曲线,将淤地坝运行期间小流域侵蚀历史划分为3个时期:1957-1964年的侵蚀剧烈期,年均侵蚀模数为16578.5t/km2;1965-1983年侵蚀相对平缓期,年均侵蚀模数为6062.9t/km2;1984-1990年,侵蚀再次增大期,年均侵蚀模数为19127.5t/km2。

  • 高妍, 姜佰文, 刘大森, 王春宏, 张迪, 刘学生
    J4. 2011, 25(1): 121-12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1.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分级方法,对不同种植年限的蔬菜保护地0~60cm土层土壤磷素形态及其含量特征与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市蔬菜保护地土壤磷素处于大量积累状态,其中全磷、速效磷、有机磷、Ca2-P、Ca8-P、Al-P、Fe-P、O-P、Ca10-P在0~20cm土层积累较多,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形态磷的含量逐渐降低;在各个层次土壤中各形态磷素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呈现阶段性变化,在一时间段内受施肥种类、用量、种植方式的影响总是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蔬菜保护地土壤无机磷的积累以Ca-P(Ca8-P> Ca2-P> Ca10-P)的含量最多,其次为Al-P、Fe-P 和O-P。本研究认为,长期超量施肥已导致这一地区蔬菜保护地土壤磷素的过度积累,在蔬菜生产中应重视和提倡平衡施肥,控制土壤磷的积累。

  • 崔娜, 张玉龙, 白丽萍
    J4. 2011, 25(1): 127-13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1.0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不同粒径保水剂拌施土壤,研究其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及番茄幼苗对其的响应。结果表明,保水剂处理使土壤容重有所降低,略微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与正常水分对照组比较,保水剂处理组的土壤容重平均降低了6.221%,土壤总孔隙度平均提高了4.417%;土壤质量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地上和地下部分干重都高于干旱对照组但低于正常水分对照组,保水剂处理组土壤质量含水量平均为9.30%(正常水分对照组为24.45%,干旱对照组为2.15%),而田间持水量平均为47.19%(正常水分对照组为58.19%,干旱对照组为39.58%)。保水剂处理的番茄幼苗地上部分干重平均为2.21g(正常水分对照组为2.90g,干旱对照组为1.84g),地下部分干重平均为0.47g(正常水分对照组为0.54g,干旱对照组为0.35g),其中田间持水量和地下部分干重提高的幅度较小;而根冠比除中粒保水剂处理外都略高于正常水分对照组和干旱对照组。综合而言,中粒保水剂在改善土壤结构和幼苗干物质累积方面优于其他粒径的保水剂。

  • 万光龙, 耿鑫鑫, 吕晓, 刘宏波, 郭翔, 罗茜, 汪海燕, 周伟军
    J4. 2011, 25(1): 131-13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1.0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蓝型油菜品种浙双758为材料,利用小孢子离体培养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油菜子叶胚状体中ALS酶和KARI酶在不同浓度(0、1、10 mg/L)油菜田新型除草剂丙酯草醚(ZJ0273)处理下的生理活性、基因相对表达量差异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ZJ0273处理后,ALS酶和KARI酶的活性发生了变化,均显著低于对照。说明其在支链氨基酸合成过程具有相应的作用。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随着胚状体分化时间的延长,ALS和KARI基因在子叶胚状体中的表达量在低浓度(1mg/L)ZJ0273处理下无显著影响,而在高浓度(10mg/L)下的相对表达量则明显降低,无论分化时间延长与否,2个基因均表现为下调表达。研究初步表明,ALS基因和KARI基因参与了除草剂ZJ0273处理下油菜胚状体分化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调控,可用来作为ZJ0273的靶标基因。

  • 袁玉伟, 赵 明, 张志恒, 杨桂玲, 郑纪慈, 王强
    J4. 2011, 25(1): 137-142.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1.0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肥料配施处理对土壤和大白菜中稳定性氮同位素丰度(δ15N‰)及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肥比例的降低,大白菜中δ15N和硝酸盐含量分别呈现逐渐降低和增加的趋势,对照大白菜中δ15N和硝酸盐含量分别为+9.355 ‰和1459mg/kg;纯有机肥(100%-O)和纯化肥(100%-C)处理大白菜中δ15N分别为+6.898 ‰和+4.098 ‰(P>0.05),而硝酸盐含量分别为1658和2138mg/kg(P<0.05);不同肥料配施处理时大白菜中δ15N和硝酸盐含量间存在负相关(R=-0.9064)。土壤中δ15N的变化受不同施肥处理的影响较小,其变化范围为+7.706‰~+9.903‰;而大白菜中δ15N的变化影响较大,其范围为+4.098‰~+9.355‰。研究表明不同肥料配施处理能够影响大白菜中δ15N的变化趋势,可以初步利用δ15N作为标记来判断肥料来源,但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肥料配施时δ15N的分布规律。

  • 隽英华, 汪仁, 孙文涛, 邢月华, 隋世江, 鲁东, 毛佰传
    J4. 2011, 25(1): 143-14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1.0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模式对春玉米养分累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明显提高了春玉米干物质和NPK的累积量及累积速度,这种影响均在拔节期以后更明显。随着生育期推进,春玉米干物质及NPK的累积量均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同。干物质及NP累积量的增加幅度在大喇叭口期以前较小,大喇叭口期以后较大;K累积量的增加幅度则正好相反,大喇叭口期以前较大,大喇叭口期以后较小。表明生育前期是春玉米吸K的关键时期,生育中后期则是吸收NP和干物质累积的关键时期。不同施氮模式对春玉米干物质累积无明显影响,而对NPK的累积影响较复杂。相比其他施氮模式,N240二次追肥和N240一次深施施肥模式在春玉米NPK累积量、产投比、N肥农学效率和N肥利用率等方面均显示出一定的优势。结合玉米的生理需肥特性和肥料性质,初步认为磷钾肥作基肥,氮肥作基肥+拔节肥+大喇叭口肥和氮肥作基肥一次深施的施肥技术为东北地区春玉米生产的高效施肥技术。

  • 王海红, 束良佐, 周秀杰, 刘松, 王兆, 张雪颖, 戴淸
    J4. 2011, 25(1): 149-15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1.0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根培养的方法,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研究3种氮形态(NO-3-N,NH+4-N,50%NO-3-N+50%NH+4-N)及其供应部位对局部根区水分胁迫下玉米生长的影响。水分胁迫处理16d后,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及茎、叶、根形态指标。结果发现,同一氮形态下,水氮同区处理(氮供应在非水分胁迫一侧)比水氮异区(氮供应在水分胁迫一侧)更有利于玉米植株的生长;水氮同区处理下光能利用与转化效率较高,半饱和光强(Ik)增加;根、茎、叶长势良好;水氮异区处理下,植株生长减缓。在不同的氮形态比较中,混合氮有利于促进植株生长,Yield、ETR、qP、ETRm、Ik较高。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Fv/Fo)在水氮同区处理中,呈随着混合氮、硝态氮、铵态氮减低的趋势。

  • 柴守玺, 常磊, 杨蕊菊, 杨德龙, 程宏波
    J4. 2011, 25(1): 155-16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1.0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26个小黑麦品种(系),在西北高寒农牧交错区的不同试点和供水条件下,利用GGE双标图法研究了小黑麦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以及稳产性。结果表明:在自然干旱条件下,小黑麦平均籽粒产量为1805.5 kg/hm2,较普通小麦对照增产54.6%;在灌水条件下,小黑麦平均产量为7196.1 kg/hm2,较对照增产67.2%。基因型间、环境间及G×E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环境和G×E对产量的影响远大于基因型,分别为基因型效应的25.9倍和2.1倍。不同小黑麦基因型的产量稳定性、对水分的敏感性和生态适应性差异很大,抗旱性强的基因型约占7.7%,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特性的基因型占15.4%。同时也发现有些基因型对特定的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筛选出了适合旱地种植的基因型7个,适合保灌条件种植的基因型9个。

  • 王祥军, 齐军仓, 贾力群, 王倩, 王琴, 马建峰, 王仙, 曹连莆
    J4. 2011, 25(1): 162-16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1.0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穗培养技术在7个氮素(NH4NO3为氮源)浓度水平(N1:0mg/L;N2:412.5 mg/L;N3:825.0mg/L;N4:1237.5mg/L;N5:1650.0mg/L;N6:3300.0mg/L;N7:4950.0mg/L)下研究了氮素对2个大麦品种籽粒中酚酸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氮水平(N6和N7)下,大麦籽粒发育受到明显胁迫,粒重显著降低。氮素浓度、品种及氮素浓度与品种的互作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大麦籽粒中总羟基苯甲酸衍生物含量(THBA)、总羟基肉桂酸衍生物含量(THCA)、总酚酸含量(TPA)及THBA/THCA比值,而且4个指标与氮素浓度显著正相关。氮素浓度显著影响籽粒中粗蛋白含量(CPC)、盐溶蛋白含量(SSPC)和谷蛋白含量(GC),但对醇溶蛋白含量(HC)的影响不显著;品种、氮素浓度与品种的互作对SSPC和GC的影响显著,但对CPC和HC的影响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氮素浓度与CPC和SSPC显著正相关,而与HC和GC的相关性不显著。本研究还发现,随着氮素浓度水平的提高,大麦籽粒中酚酸含量(包括THBA、THCA和TPA)与CPC和SSPC有协同增加的趋势。

  • 李娟, 黄平娜, 刘淑军, 张建峰, 姜慧敏, 秦道珠, 文石林, 杨俊诚
    J4. 2011, 25(1): 169-17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1.0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稻品种金优207为材料,对不施氮肥(T1)、试验区当地农民习惯氮肥用量(T2:尿素,纯N 187.5 kg/hm2)和在农民习惯施氮量基础上减量配施氮肥(T3:氮减少20%,30%农民习惯用化肥+20%习惯用量的有机肥+30%习惯用量的缓释肥,纯N 150kg/hm2)3种施肥模式下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生理特性、产量及其N肥农学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个施氮处理间相比,T3处理的水稻产量较T2有所提高,农艺学性状更优,证明在农民习惯施氮水平上减施20%和20%有机替代及30%的缓释肥的施肥模式是可行的。T3减施氮肥使水稻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提高了30.79%,植株各生育期的株高、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与总生物量增加;单株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以及实际产量也有所提高。说明只要合理配施,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氮肥用量还存在较大的减施空间。

  • 王忠华, 陈小坚, 包旭升, 陈玉玲, 顾勤琴
    J4. 2011, 25(1): 174-17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1.0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以50、100、150、250和350Gy的60Co γ射线处理Bt水稻成熟干种子,将其培养成实生苗,进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的活性以及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种子萌发时淀粉酶活性的检测,并观察水稻苗期的生长状况,以研究不同辐射强度对Bt水稻苗期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确定Bt水稻诱变的适宜辐照剂量,为下一步开展Bt水稻诱变改良奠定基础。结果发现,在<250Gy剂量范围内,辐照处理对Bt水稻幼苗PAL、PPO、CAT、SOD等酶活性,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以及种子萌发时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较小,与原亲本相似;从水稻苗期的生长状况来看,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250Gy),苗高有不断增高的趋势。综合辐照处理对Bt水稻苗期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认为转Bt基因并不改变水稻的辐照敏感性。因此,可采用常规诱变处理方法进行Bt水稻的辐射育种研究。

  • 徐向东, 孙艳, 郭晓芹, 孙波, 张坚
    J4. 2011, 25(1): 179-18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1.0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津春4号”黄瓜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喷施外源褪黑素(melatonin,MT)的方法,研究了MT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黄瓜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降低,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却增大,但随外源MT处理浓度的增加,黄瓜幼苗叶片内Pn、 Gs、Tr先增加后迅速降低,Ci则先降低后升高。说明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Pn的降低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通过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温胁迫处理后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PSII反应中心电子传递速率(ETR)、PSII电子传递量子产量(ΦPSII)以及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是引起Pn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经过外源MT处理的幼苗内叶绿素含量、Fv/Fm和ETR相对比较高,Pn得到加强。表明外施MT可显著缓解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光合器官的伤害,提高其光合能力,减轻高温对植株造成的伤害。

  • 于勇, 林怡, 王为民, 田凤, 毛明
    J4. 2011, 25(1): 185-19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1.0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多个生长环境因素影响下植物的超弱发光特性,以薄荷为试验样品,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实验优化设计方案,研究了光照、温度、湿度和水分4个环境因素对薄荷叶片超弱发光值的影响,建立了4因素对超弱发光值的影响模型。通过分析发现,不同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超弱发光值影响的显著性也不同。其中光照和湿度的交互项对超弱发光值的影响最显著(p≤0.01)。当光照采用10根灯管(即照度值均值为4229lx)且温度、湿度和水分分别控制在35℃、65%和90ml/d时,薄荷样品的超弱发光值最大。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使超弱发光值最大的因素组合,并进一步分析了对超弱发光值存在影响作用的各单因素及交互作用的影响规律。

  • 强继业, 化存才, 王绍华
    J4. 2011, 25(1): 191-19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1.01.0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示踪剂转移的非均匀动力学过程,在0时刻向烟草一次性引入某种示踪剂后,根据烟草对这种示踪剂吸收快、排除慢的情况,假设烟叶和烟茎对这种示踪剂的吸收是二次函数关系,而对这种示踪剂的排除是线性函数关系,建立了烟叶的单库室Logistic示踪模型和烟叶―烟茎的两库室二次非线性耦合示踪动力学模型。对2种模型的定性结果分析表明,引入烟叶中的示踪剂最终将排除,但在有限时间内将滞留在烟叶中;还给出了利用试验数据确定模型参数的2种计算方法。最后,模型的结果通过烤烟吸收32P试验得到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