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2-20
  

  • 全选
    |
    论文
  • 陈萍萍, 叶胜海, 赵宁春, 陆艳婷, 刘合芹, 杨 玲, 金庆生, 张小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浙粳22辐照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个对环境不敏感的全生育期表达的类病斑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spl(t)控制。利用SSR标记对类病斑突变体spl(t)与珍汕97B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把spl(t)基因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短臂端的着丝粒附近,位于SSR标记RM7195与RM27929之间的0.8cM区间内。锥虫蓝染色检测结果表明spl(t)类病斑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过程。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由H2O2氧迸发而致。突变体经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鉴定,表明该突变体的抗病性与野生型品种浙粳22相仿。

  • 苏振喜, 张小明, 廖新华, 赵国珍, 朱振华, 世荣, 蒋聪, 邹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选育软米高千粒重的新种质材料,利用“实践八号”航天育种卫星搭载2个云南粳稻软米品系云粳20号和H559种子,进行诱变处理15d,对SP3种子千粒重及其粒型诱变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供试品系空间诱变后的千粒重和粒形发生了有益变异,云粳20号千粒重突变频率为11.7%,H559千粒重突变频率为10%,变异幅度均为20.66g~28.34g,与对照相差最大为6g;云粳20号粒长突变频率为15%,H559突变频率为12%,变异幅度均为5.0mm~7.6mm,与对照相差最大为2.4mm;云粳20号粒宽突变频率为13.5%,H559突变频率为10%,变异幅度均为2.9mm~3.9mm,与对照相差最大为0.4mm;进一步分析表明,千粒重与粒长和粒宽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和0.42。航天诱变导致了千粒重和粒形性状变异,出现了高千粒重软米新材料。

  • 孙 瑞, 张改生, 牛 娜, 马守才, 李红霞, 汪 奎, 袁正杰, 张龙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具有同质同核的二角型小麦花药外露不育系与花药不外露突变不育系为试材,对其mtDNA进行了RAPD分析,筛选出特异片段S32-1582、OPAA16-1753,并进行克隆与测序。结果表明:花药外露型与花药不外露型细胞质内mtDNA存在明显差异,而ctDNA之间不存在差异;二角型花药外露不育系转化为花药不外露不育系,很可能是由于mtDNA自发的重排引起。其差异片段S32-1582、OPAA16-1753序列与核基因组上的序列具有同源性;供试线粒体基因组能够在较短的演化时间内发生变异,从而引起二角型花药外露型不育向花药不外露型不育的变异,其特异质核互作可能起重要作用。

  • 吴智明, 胡开林, 陈晓莹, 乔爱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AFLP技术对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北A’、相应保持系‘北B’及其杂种F1的mtDNA进行了比较分析,获得了9条差异谱带。对全部差异谱带进行了克隆测序和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序列同烟草NADH脱氢酶亚基1和核糖体蛋白L2基因、矮牵牛线粒体嵌合基因nad4L-orf25等核苷酸序列存在90%以上的相似性。推断这些差异片段可能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

  • 贾月慧, 张克中, 李文学, 张福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辐照花粉辅助授粉对于百合‘pollyanna’(♀) ×毛百合杂交结实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普通柱头授粉能获得许多膨大果实和饱满种子,表明该组合为亲合性组合。用经1000和2500Gy的60Coγ射线辐照的母本花粉进行辅助授粉明显提高了果实中饱满种子的结籽率,表明两种剂量的辐照花粉辅助授粉均能有效克服该组合的杂交障碍。结籽数的提高能获得更多的后代,增加了从F1代中选育新优单株的几率。随机选取辐照花粉辅助授粉获得的杂交子代15株,采用ISSR技术对其组培苗进行了亲子鉴定,6条ISSR随机引物在15个子代中共扩增出372个条带,其中具有父本特征带114条,具有母本特征带67条,具有双亲共有带65条。ISSR鉴定结果证实了杂种的真实性。

  • 温银元, 王玉国, 尹美强, 赵 娟, 王计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和乙烯利调控银杏试管苗的性别分化,通过SOD、POD及酯酶同工酶和ATP含量对银杏的雌雄株进行早期鉴别。结果表明:银杏雌雄株间SOD同工酶、酯酶同工酶和ATP含量不存在差异,POD同工酶谱带有明显而稳定的差异,可作为银杏试管苗性别鉴定的指标。离体培养时,试管苗在90d时性别已分化;赤霉素和乙烯利可改变银杏试管苗雌雄株数的比例,且与激素的浓度有关,当GA3浓度为10mg•L-1时,雄株的比例最大,为86.67%,乙烯利在浓度为5 mg•L-1时诱雌率最大,达90%。

  • 刘振伟, 史秀娟, 任清盛, 李立国, 李庆芝, 赵济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20、25、30、35 Gy γ射线辐照处理莱芜大姜品种不同芽龄的萌动根茎和幼芽根茎,并对VM1、VM2和VM3代的材料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对莱芜大姜VM1代的抑制效应明显,并随处理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萌动根茎对辐照处理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幼芽根茎。莱芜大姜幼芽根茎的LD50和LD60分别为20和25 Gy,最适辐照剂量为25 Gy,萌动根茎的LD50和LD60在20 Gy以下。莱芜大姜经辐照处理后,VM2代变异幅度大,表现出7种表型变异类型。在VM3代中,部分突变株系的变异性状存在退化现象,但有3个突变株系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果和较高的稳定性,其根茎鲜重分别比对照增产33.5%、27.5%和24.9%。

  • 孙剑秋, 王鹏, 张建, 臧威, 王登宇, 李铁, 王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解磷菌枯草芽孢杆菌X1055进行紫外线诱变选育,筛选到优良解磷突变株1055Y1。该菌株摇瓶培养72h发酵液中有效磷含量最高达到5.22mg/L,解磷能力比出发菌株提高17.8%。在单因子试验筛选最适碳源、氮源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确定接种量、pH、KCl浓度等因素对突变株1055Y1解磷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应用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的响应面法,对突变株1055Y1解磷培养基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在250mL发酵培养基中,接种量10.21mL、pH 6.75、KCl浓度0.12g/L时,突变株1055Y1解磷达到最佳水平,发酵液有效磷含量达到7.03mg/L。

  • 郭亚华, 谢立波, 黄凤兰, 刘录祥, 王雪, 高永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空间诱变后经连续4代自交授粉获得的变异体(SP06-31)和其对照L06-30为材料,评估材料的花粉生活力和扫描电镜的花粉粒超微结构。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部分花粉粒表面附有不确定颗粒物,同时一部分花粉粒形状发生变异。研究认为空间环境条件可以诱导甜椒后代植株花粉粒的超微结构发生改变。

  • 林 兵, 钟淮钦, 黄敏玲, 吴建设, 叶秀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60Co-γ射线对‘展翅’荷兰鸢尾种球进行辐照,对各处理的出苗率、成活率、株高、植株形态变化、子球繁育等指标做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3~10 Gy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加大,植株的辐照损伤效应也逐渐加强;且大种球耐辐照能力大于小种球;辐照对M2代植株开花仍有很大的影响,其中7 Gy处理的M2代植株变异率相对最高,成活率也较高,并有得到优变单株。根据结果确定‘展翅’荷兰鸢尾小种球适宜的辐照剂量为7~8 Gy。

  • 郭慧琴, 任卫波, 徐柱, 王蜜, 陈立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近20年来国内外紫花苜蓿转基因研究动态,从紫花苜蓿再生体系、遗传转化、性状改良等多方面阐述了紫花苜蓿在抗逆、抗生物胁迫、改良饲草品质及疫苗生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对目前存在的诸如转基因遗传稳定性、转基因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建议。

  • 韩微波, 张月学, 唐凤兰, 刘杰淋, 刘凤歧, 陈积山, 尚 晨, 杜优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诱变机理、诱发的生物学效应、新种质材料的创造和新品种选育等不同角度简要综述了γ射线、离子束注入、航天搭载、诱发突变辅助选择方法等在牧草育种中的研究概况和最近新研究进展,并对牧草诱变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钟 昕, 周素梅, 王强, 刘红芝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裂褶菌发酵玉米芯进行γ射线辐照处理,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辐照对裂褶菌多糖提取率及流变学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5~20kGy辐照剂量范围内,同一剂量下,多糖提取率随辐照原料水分含量的增加而上升,60%水分含量、10kGy处理下多糖提取率达到最高-7.95%。辐照处理对所提取裂褶菌多糖溶液粘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5.0%水分含量、20kGy处理下,多糖的零剪切粘度η0降至最低-10.79 Pa•s;辐照处理对裂褶菌多糖的粘弹性亦有显著影响,G’、G”以及二者之交点Gx值的变化趋势与η0值的基本一致。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γ射线辐照处理对发酵玉米芯中裂褶菌多糖可起到降解、增溶的作用。

  • 胡婷春, 王克勤, 熊兴耀, 苏小军, 邹剑锋, 易锦琼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薯的淀粉及干粉为试验材料,研究60Co γ辐照对其外观形态及糖化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0Co γ辐照处理后,淀粉粒表面出现网状裂纹,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裂纹明显增多。在50至1200 kGy辐照剂量范围内,甘薯淀粉和干粉中还原糖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都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湘薯86和湘薯541的糖化效率在低剂量辐照处理时有明显的差异,但随着辐照剂量的增高,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当辐照剂量为1200 kGy时,糖化效率达到最高。

  • 焦桂爱, 胡培松, 唐绍清, 罗炬, 邵高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来自不同种植区域的593份香稻材料(香糯稻152份,香籼稻342份,香粳稻99份)进行了RVA谱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香糯米以最终粘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2.9,香籼米和香粳米以回生值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71.9和76.1。按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分级标准计算,不同种质资源RVA谱特征值的分级情况复杂,除了峰值时间分布相对集中外,其他特征值的分级情况差别较大。RVA谱各特征值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0,香糯米峰值粘度和最终粘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高达2.02和2.01,香籼米和香粳米均以回生值的遗传指数最高,分别为2.09和1.99。不同香稻种质间的淀粉糊化特性潜在分异明显。

  • 侯雷平, 吴俊华, 李远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设置不同的硫酸锰浓度并测定不同供锰水平下番茄的产量及与果实风味品质相关的指标,研究了缺锰和多锰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缺锰还是多锰处理,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都显著下降,叶绿素含量分别为正常处理的57.31%和61.50%,产量为58.25%和68.35%。叶片POD和SOD活性降低,以缺锰处理较为显著;MDA含量分别高于对照71.07%和40.71%。缺锰和多锰处理导致果实的酸度分别增加37.4%和40.1%,可溶性固型物含量降低17.51%和13.19%,两者均达到显著水平,Vc含量降低31.94%和9.45%;此外,2种处理果实中的活性物质番茄红素含量均下降34%左右,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下降30%~35%,总抗氧化力也明显降低,而且果实的芳香物质种类也少于正常处理。说明适宜的锰浓度是保证番茄高产、优质的重要因素。

  • 严建民, 高美须, 冯敏, 朱佳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述了食品辐照技术、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及其辐照食品标识等研究现状,着重就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推进我国辐照食品卫生安全质量监控管理及标准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 田丹青, 沈希宏, 舒小丽, 吴殿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概述了稻米淀粉的基本理化性质,分析了国内外稻米淀粉的市场现状,重点介绍了稻米淀粉的产品研发进展,旨在为稻米淀粉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 王禹, 杨明义, 刘普灵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侵蚀导致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地质量严重退化,研究东北黑土区典型坡耕地的土壤侵蚀规律,对控制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以及深化土壤侵蚀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采集开垦近100年的黑土直型坡耕地的土壤样品,利用137Cs示踪技术,结合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长坡长直型坡耕地50多年来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显示4个断面顺坡方向上的坡面侵蚀强度均存在着坡长为142 m的强弱交替变化的波动周期,这反映了长坡长直型坡土壤在长期的降雨侵蚀过程中,泥沙沿坡面输移的强弱交替变化。通过对4个断面的侵蚀速率的数学拟合发现,用正弦函数的和拟合的结果最好,R2均在0.96以上,进一步说明了直型坡面侵蚀随坡长变化的波动性规律。所研究的断面控制面积内平均侵蚀速率为3054t*km-2*a-1

  • 樊红柱, 吕世华, 曾祥忠
    J4. 2010, 24(1): 104-10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0.01.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叶龄移栽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其氮素去向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移栽叶龄推迟,水稻产量显著降低,籽粒与秸秆氮肥吸收量、肥料利用率及其残留量也降低,而氮素损失增加。水稻所吸收的氮素约2/3来源于土壤氮,1/3来源于当季肥料施的氮。肥料利用率为20.8%~25.7%,氮肥残留率为17.9%~32.2%,有42.1%~61.3%的肥料损失。无论哪种叶龄移栽条件下,肥料主要残留在0~20 cm土层中。研究表明水稻早栽能增加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降低氮素对环境的污染。

  • 姜小凤, 王淑英, 丁宁平, 张平良, 郭建国, 李倩, 苏敏
    J4. 2010, 24(1): 108-14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0.01.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方式下旱地土壤酶活性与养分间的相互关系,以30年(1979-2008)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地为基础,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旱地小麦田耕层(0~20cm)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相比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小麦秸秆与氮磷配施的土壤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土壤中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提高,但全钾含量降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的蔗糖酶活性与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磷酸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之间相关显著,相关系数依次为0.6747、0.5878、0.6414(n=9),其余酶活性之间相关不显著。土壤蔗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土壤全氮含量,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和有机质含量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9969、0.9997、0.9998、0.9863(n=9);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中的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密切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5、0.9587(n=9),而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中的全钾含量相关性较低。

  • 袁玉伟, 张志恒, 赵 明, 徐明飞, 杨桂玲, 郑纪慈, 王 强
    J4. 2010, 24(1): 108-11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0.01.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肥料配施对土壤、黄瓜及其叶片中稳定性氮同位素丰度(δ15N‰)及硝酸盐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配施有机肥比例的降低,黄瓜中δ15N呈现先低后高再低的趋势;各处理单施化肥初期时黄瓜中δ15N与有机肥60%和40%配施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中期时与有机肥60%、40%配施处理及对照间的差异显著(p<0.05),末期时与有机肥60%配施处理间有差异(p<0.05),与其他不同配施时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处理的不同采摘时期黄瓜中δ15N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处理时叶片与黄瓜间的δ15N呈正相关(r= 0.9836),其δ15N主要受不同肥料配施处理的影响。随着有机肥比例的降低,黄瓜中硝酸盐含量逐渐降低,与黄瓜中δ15N间的线性相关性差(r=0.6568);而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逐渐提高,其中对照处理、100%、80%和60%有机肥处理时与叶片中δ15N丰度呈正相关(r=0.9187);60%、40%、20%有机肥和100%化肥处理时与叶片中δ15N呈负相关(r=-0.9773)。总体来看,可以初步利用δ15N作为标记来区分有机肥和化肥种植的黄瓜,但需要进一步研究δ15N在作物中的分馏和分布规律。

  • 陆晓民, 王兵, 刘红
    J4. 2010, 24(1): 114-11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0.01.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模拟酸雨下采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铈对糯玉米进行处理,测定对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拟酸雨下,0.8~100 mg/L的硫酸铈可增加幼苗的干重、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幼苗的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并能抑制丙二醛增生和降低细胞膜透性,增强了糯玉米对酸雨逆境的抵抗能力。以20 mg/L的硫酸铈处理效果最为理想。

  • 杜倩, 王昌全, 李冰, 李焕秀, 刘杨
    J4. 2010, 24(1): 118-12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0.01.0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喷施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和醋酸锌,研究了硒、锌及硒锌交互作用对不同季节茶叶叶片硒、锌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茶叶硒、锌含量均在春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3季茶叶硒含量都在中高浓度(200~400μg/ml)的硒和低中浓度(0.2%~0.4%)的锌处理下相对较高;而锌含量在中高浓度(0.8%~1.2%)的锌和低中浓度(50~100μg/ml)的硒处理下较高;各季节茶叶硒、锌含量都在中浓度的硒(100~200μg/ml)和锌(0.4%~0.8%)配比下较高。(2)茶叶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最低。3季茶叶该酶活性均在中浓度的硒(100~200μg/ml)和锌(0.4%~0.8%)处理及其配比下相对较高;而高浓度的硒(400μg/ml)和锌(1.2%),以及低浓度(0.2%)的锌处理对春茶和夏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效应不甚明显,秋茶多酚氧化酶活性则在低浓度的硒(50μg/ml)和低浓度的锌(0.2%)以及高浓度的硒(400μg/ml)、锌(1.2%)处理下均无明显提高效应,同时低硒与低锌配比、高硒与中高浓度(0.2%~0.8%)的锌配比对春、夏、秋三季茶叶PPO活性的促进效应均不明显。

  • 龚振平, 马春梅, 金喜军, 姚玉波
    J4. 2010, 24(1): 125-12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0.01.0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种植大豆对土壤氮素盈亏的影响,并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大豆成熟期70.4%~88.6%的氮素转移到籽粒中,大豆氮素收获率很高,导致土壤氮素亏损;秸秆还田时平均土壤氮素亏损量为39.2 kg/hm2,秸秆不还田时土壤氮素平均亏损量为49.2 kg/hm2;大豆根瘤固氮率与土壤氮素盈亏量呈直线相关,根瘤固氮率越高,土壤氮素亏损量越少;秸秆还田条件下,根瘤固氮率71.5%是土壤氮素盈亏平衡点,秸秆不还田时根瘤固氮率要达到80.9 %才能保障土壤氮素盈亏平衡。

  • 肖嫩群, 沈宝明, 谭周进, 张祺玲, 肖和艾, 张杨珠
    J4. 2010, 24(1): 130-13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0.01.0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紫云英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选择合理的还田方式,通过定位试验进行了全层翻耕紫云英覆盖、全层翻耕紫云英深埋和全层翻耕紫云英不还田3种方法对烟草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活度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烟草生育期内,好气性细菌数量呈现前期急速下降,中期缓慢上升,后期稍微波动的趋势,深埋处理都略高于覆盖处理;真菌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紫云英覆盖前期可显著增加真菌数量,深埋对真菌数量影响不大;放线菌数量紫云英还田处理呈现前期下降,中期急速上升,后期缓慢上升的趋势。土壤微生物活度则先下降再持续上升,至烟草成熟期,紫云英覆盖﹥紫云英深埋﹥不还田。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以旺长期为分界点,表现为前期增加、后期下降的特点,紫云英还田高于不还田;土壤脲酶活性呈现先迅速下降,再缓慢上升,再急速上升的趋势,以紫云英深埋处理的脲酶活性最高;土壤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烟草生育期的变化不大,都表现为早期稍微下降,以后趋于平缓,以紫云英深埋的酶活性较高。土壤生物学综合评价表明,采用全层翻耕紫云英深埋(1500kg/667m2)更利于提高土壤质量。

  • 陈光荣, 郭天文, 高世铭, 杨封科, 吕军峰, 张国宏
    J4. 2010, 24(1): 142-14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0.01.0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钾水平为主处理,补水时期为副处理,研究了补充供水和钾素处理对马铃薯不同层次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生育期耗水主要集中在80 cm土层深度内,80 cm土层以下土壤含水量变化不明显,基本不被马铃薯吸收利用。在氯化钾为150 kg/hm2及苗期补水条件下,群体水平和产量水平水分利用率(WUE)均最高,分别为41.71和94.21 kg/mm·hm2,单叶水平WUE最低,但产量均为最高值(36324.97 kg/hm2)。

  • 李 涛, 龚月桦, 吕金印, 刘普灵
    J4. 2010, 24(1): 149-15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0.01.0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4CO2对不同持绿性状的小麦品种进行花前示踪标记,研究持绿小麦的14C-储备物在花后的转运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小麦花前标记的14C-储备物在开花时80%~90%已储存于茎杆和颖壳中,仅有约10%~20%残留在叶片中;开花后这些储备物都向籽粒转运,成熟时籽粒中14C分配率约为20%~40%,茎杆与颖壳中含有约60%~80%,极少量残留在叶片中。持绿型小麦YM66的14C-储备物从叶片和茎杆中输出的快,成熟时籽粒含有40%的14C-储备物,这样比率高于对照品种XY22 和早衰品种WM6的14C-储备物。

  • 王敏, 杨万明, 侯燕平, 岳爱琴, 李贵全, 杜维俊
    J4. 2010, 24(1): 154-15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0.01.0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相关、主成分、聚类和判别分析,对野生、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品种抗旱相关的形态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株高、株重、分枝数、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叶片黄化脱落节位有所增加,不同基因型存在差异;在干旱胁迫下干旱系数与株高、株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黄化脱落节位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中的三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达88.38%;在聚类的基础上用判别分析确立了相对株高、叶片黄化脱落节位、背面茸毛密度、相对百粒重和抗旱系数五个对品种抗旱性分类有显著影响的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将供试15份大豆种质划分为高抗、抗、敏感、高度敏感4个类型;供试的野生、半野生大豆材料均划分在高抗旱类型中。优良的耐旱性种质和鉴定指标的发掘,为培育耐旱大豆新品种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 李寒暝, 白灯莎·买买提艾力, 张少民, 阿依夏木·沙吾尔, 蒋平安
    J4. 2010, 24(1): 160-16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0.01.0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了解北疆7种常用棉花品种的耐盐性,通过3个NaCl浓度的处理,在种子萌发阶段进行发芽势、发芽率的测定,在水培条件下对7个品种的生长势进行了比较,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耐盐性综合评价。根据耐盐性综合评价值得出供试7个棉花品种种子萌发阶段的耐盐性顺序为:新陆早10号>新陆早13号>新陆早12号>新陆早17号>新陆早31号>新陆早26号>新陆早18号;在幼苗生长阶段为:新陆早17号>新陆早10号>新陆早13号>新陆早31号>新陆早18号>新陆早12号>新陆早26号。由此可见,种子萌发阶段与幼苗生长阶段的耐盐性是不一致的,但新陆早10号在两个生长时期的耐盐性均表现较高,而新陆早26号则对盐害表现较为敏感。

  • 敖嘉, 唐运来, 陈梅, 安冰, 王丹, 陶扬
    J4. 2010, 24(1): 166-17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0.01.0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石英砂和Hoagland营养液培养条件下,用浓度为0、10、20和40 mmol/L的88Sr2+(88SrCl2)处理油菜幼苗(Brassica napus L.)(三叶期到六叶期),动态研究Sr胁迫对油菜幼苗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以及Sr2+积累量和富集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油菜幼苗对Sr2+表现出高富集能力,富集能力依次为: 叶>茎>根, Sr2+浓度越高,富集能力越低。与对照相比,Sr2+胁迫下的油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随Sr2+浓度的增加及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随富集Sr2+能力的提高而降低。因此得出结论,油菜幼苗对Sr胁迫具有较高的耐受能力和富集能力;叶片是最主要的富集器官;富集能力与POD,CAT活性显著负相关。

  • 陈继卫, 沈朝栋, 贾玉芳, 陈曙, 柴明良
    J4. 2010, 24(1): 171-17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0.01.0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杭州植物园与花港观鱼公园的鸡爪槭(Acer palmatum Thunb)成龄植株为材料,测定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鸡爪槭转色期叶绿素、花色素苷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比较不同光照强度及温度对叶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随时间的变化逐渐降低,树冠背阴面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向阳面、阳面东向显著高于阳面西向;花色素苷的含量则随时间不断升高,11月21日之后变化尤其显著;可溶性糖含量在11月21日之前迅速增加,之后趋于稳定。温度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花色素苷和可溶性糖含量成显著负相关。

  • 张锋, 余松烈, 王建华
    J4. 2010, 24(1): 176-18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0.01.0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白首乌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白首乌功能叶高光合持续期在叶片全展后10~35d,此时植株的生长中心在地上部,同化物主要供应叶片、花和果实的生长,运往根部比例较少。此时期处于夏季高温天气条件下,在中午有光合抑制现象发生,影响了同化物的积累。在块根膨大时期功能叶相继进入衰老阶段,同化能力下降,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影响了产量的提高。

  • 周传社, 王久荣, 潘亚非, 谭支良, 汤少勋, 孙志洪, 韩雪峰, 王敏
    J4. 2010, 24(1): 181-18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0.01.0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选用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十二指肠近端瘘管和颈静脉插管,平均体重为20 kg±2.5 kg的健康湘东黑山羊为试验动物,饲喂3种Met水平分别为0.15%、0.25%和0.35%的试验日粮,研究了Met水平对山羊内源氮(EN)和内源氨基酸(ENAA)流量的影响,同时比较差量法和同位素稀释法测定山羊十二指肠EN和ENAA流量的差异。结果显示:日粮Met水平对山羊十二指肠EN和ENAA流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日粮Met水平为0.15%时,差量法和同位素稀释法测定十二指肠EN和ENAA流量均最低,且2种测定方法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差量法测定EN和ENAA流量均低于同位素稀释法测定结果(P>0.05)。结果表明:山羊十二指肠EN和ENAA流量不受日粮Met水平影响;差量法测定的十二指肠EN和ENAA流量低于同位素稀释法。

  • 王林枫, 杨改青, 刘 平, 张世君
    J4. 2010, 24(1): 187-19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0.01.0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含氮物质在绒山羊体内的分配规律,本文选择年龄在2~2.5周岁的绒山羊羯羊,采用消化代谢和氚水稀释技术结合的方法测定不同时期绒山羊总氮沉积量、体氮和毛绒氮的分配量。结果表明,用消化代谢和氚水稀释技术可以准确地测定绒山羊的体氮和毛绒氮的分配量,不同时期的体氮和毛绒氮的分配比例有较大差异。在非生绒期和生绒旺盛期,体氮的分配比例分别为75.7%±0.62%和66.6%±2.2%,毛绒氮的分配比例分别为24.3%±0.62%和33.4%±2.2%,表明不同时期绒山羊的生长方向发生变化。同时发现内分泌也随季节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非生绒期PRL(催乳素)和IGF-I(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的水平高,MT(褪黑素)的水平低;生绒旺盛期PRL和IGF-I的水平低,MT的水平高。证明了氚水稀释技术在测定动物氮分配中的可行性,揭示了不同时期含氮物质在绒山羊体内分配的变化规律以及内分泌在这些变化中的调节作用,为在不同季节对绒山羊采取合适的饲养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 何丽华, 牛宝龙, 刘岩, 沈卫锋, 翁宏飚, 陈金娥, 孟智启
    J4. 2010, 24(1): 192-19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0.01.0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棉铃虫常规饲养种群中发现一种成虫体色突变体,该突变体腹、翅颜色与野生型显著不同。突变体与野生型正反交F1代成虫体色均显示野生型色;F2代成虫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分离比为3.23︰1; 回交BC1代中野生型和突变体分离比为1.13︰1;F2代中的突变体自交,后代全部表现为突变。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成虫体色突变体属常染色体上单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性状。

  • 蔡志强, 叶庆富, 汪海燕, 韩爱良, 王伟
    J4. 2010, 24(1): 195-19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0.01.0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当前国际上多氯联苯的微生物降解研究现状,详细论述了PCBs的厌氧和好氧代谢途径及机制。

  • 申艳, 张晓平, 梁爱珍, 时秀焕, 范如芹, 杨学明
    J4. 2010, 24(1): 199-20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10.01.0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方式下旱地土壤酶活性与养分间的相互关系,以30年(1979-2008)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地为基础,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旱地小麦田耕层(0~20cm)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相比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小麦秸秆与氮磷配施的土壤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土壤中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提高,但全钾含量降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的蔗糖酶活性与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磷酸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之间相关显著,相关系数依次为0.6747、0.5878、0.6414(n=9),其余酶活性之间相关不显著。土壤蔗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土壤全氮含量,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和有机质含量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9969、0.9997、0.9998、0.9863(n=9);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中的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密切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5、0.9587(n=9),而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中的全钾含量相关性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