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第1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0-02-20
  

  • 全选
    |
    论文
  • 王岳光,王琳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辐照普通小麦种子获得的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85EA、89AR 和具提莫菲维小麦细胞质的TA 型(Tc ms)3 个异质同核( 原冬3 号) 稳定的雄性不育系与2 个高恢复力的恢复系原恢3 号和BPM15( 普通小麦品种) 杂种F1 代为材料,研究它们雄配子发育单核、二核及三核各时期的亚显微结构。结果表明,85 EA、89 AR、TA 与恢复系杂交F1 代小孢子发育表现出明显的可育特征:在单核期,细胞质浓,细胞器丰富,线粒体、内质网等十分发达,二核及三核期淀粉粒数量多。但85EA、89 AR杂种F1 在单核期比TA 杂种F1 内质网和核糖体数量多,这可能是85EA 和89 AR 新雄性不育类型育性容易被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 李桂英,王琳清,施巾帼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普通小麦J11( Triticu m aestivu m ) ×窄颖赖草( Ley m us angustus)( 花粉经9Gy γ射线辐照,以不辐照的为对照) 杂种幼胚愈伤组织及其再生植株为材料,研究了辐照花粉对其远缘杂种的细胞学效应。结果表明,辐照花粉对其杂种表现出以下细胞学效应:①明显增加了杂种愈伤组织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幅度,对照为43 ~64 条,而9Gy 辐照的为26 ~65 条;②使杂种愈伤组织染色体数目减少,平均每细胞减少4-9 条染色体;③促进了杂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照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为端着丝粒染色体,而辐照的除具有与其相近频率的端着丝粒染色体外,还有与其相近频率的微小染色体;④增加了双着点染色体和环状染色体等的频率,表明辐照花粉促进了染色体易位和重组。

  • 王树禹,赵越,李茫雪,包平安,刘勇,王亚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20 Gy 、30Gy 和40Gy 60Co γ射线照射黄瓜种子,用10Gy 、20 Gy 和40Gy 剂量照射番茄种子,在停照后6 、12 、24 、48 和72h 测量干种子和萌动种子超弱发光强度。结果表明,在低剂量辐照范围内,超弱发光强度随辐照剂量增大而增大,种子萌动期发光强度大于干种子,经10Gy 处理的番茄种子发光强度一直高于其它处理及对照组。

  • 宣朴,徐利远,瞿世洪,余桂容,尹春蓉,岳春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不同剂量的60 Co γ射线诱变处理杂交当代干种子,以 MW14 和改良 MS 为基本培养基;从MF1 或MF2 代中选择优良单株为供体进行花药培养。针对辐射诱变剂量、低温预处理供体幼穗、变温诱导培养和低温预处理愈伤组织与花培出愈率、绿苗分化率的关系以及越夏控苗和花粉植株移栽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提高获得遗传稳定的可育性加倍单体—纯合二倍体花粉植株的频率,通过大田系谱法可快速选育出新的小麦突变体品种( 系) 及育种材料。这种小麦单倍体辐射诱变育种途径不仅保留了辐射诱变育种固有的特点,同时可将育种周期缩短3 ~4 个世代,提高了小麦辐射诱变育种的效率。

  • 王培英,许德春,郭玉虹,孟丽芬,赵晓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创造大豆新种质,近几年采用γ射线、热中子等核辐射,以及甲烷磺酸乙酯(EMS) 、叠氮化钠( NaN3) 等化学诱变剂处理,经过多年的研究,选育出黑农41 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为45-23 % 、脂肪含量为18-8 % ;选育出903527 突变系为早熟、高蛋白(47-53 % ) 、高抗大豆病毒病及大豆灰斑病;同时筛选出一批高蛋白(49 % ~50 % ) 、高亚油酸(60 % 以上) 、低亚麻酸的优良突变系,为大豆基因库增添了新的优质资源,确定了有效的诱变技术。

  • 叶蕙,陈建勋,余让才,陈巧玲,刘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草菇V84 子实体为供试材料,用60 Co γ射线0-8 、1-2 和1-6kGy 辐照,在16 ℃下打孔自发气调贮藏,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辐照抑制了膜脂过氧化过程,保持了膜结构的完整性,因而延缓了草菇的衰老进程,延长了贮藏保鲜期。0-8kGy 辐照处理将草菇的贮藏保鲜期延至6d 。

  • 杨培新,吴美文,陈子元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RH) 的高效类似物(DLys6)LHRH 作为示踪物。在垂体膜制剂和胶原酶及胰酶分散的体外培养的垂体细胞水平上,研究了绍鸭垂体LHRH 受体的结合特性。106 个垂体细胞与125I( DLys6) LHRH 在4 ℃孵育90 min能获得较高的结合率,经24h 孵育后结合率显著下降。125I(DLys6)LHRH 与垂体膜制剂的结合率随膜制剂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在每管相当于1 ~2 个垂体浓度范围内呈正相关。特异性结合随125 I( DLys6 ) LHRH 量的增加而增加, 实验结果经Scatchard 分析揭示出特异性结合与结合和游离125I( DLys6)LHRH 之比呈线性关系,预示绍鸭垂体对( DLys6)LHRH 存在同一类高亲和力的结合位点。垂体膜制剂和垂体整体细胞的平衡解离常数( Kd) 分别为0-34n M 和0-43n M ,两个Kd 值相近且垂体整体细胞显示出较大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 ,这说明本研究的酶法消化分散垂体细胞对其LHRH 受体的损伤较小。( DLys6) LHRH(10 - 11 ~10 - 6 M) 能取代示踪物的特异性结合。本研究结果验证了绍鸭垂体LHRH 受体的存在并提供了其基本结合特性。

  • 施振旦,黄祖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建立了测定鸡血浆样品中催乳素(chPRL) 的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所用试剂为标准chPRL( AFP10328B) ,碘标chPRL( AFP4444B) ,一抗为免抗chPRL(AFP151040789) 抗血清,二抗驴抗免IgG 抗血清。碘标采用氯胺T 改进法,减少了氯胺T 的用量,并省略了偏重亚硫酸钠的使用,碘标chPRL 比放射性为29μCi/ug 。测定的灵敏度为0-34ng/ ml, 标准曲线的ED75 、ED50 和ED25 分别为1-30 ,3-71 和10-60ng/ ml。样品批内和批间变异低于15 % 。母鸡血浆样品倍比稀释产生的结合抑制曲线与标准曲线平行;测定不同繁殖状态母鸡血浆样品chPRL 显示出显著差异且变化规律符合繁殖活动的变化。证明本方法可用于测定家鸡血浆chPRL 浓度。

  • 顾伟平,杨荣新,夏大荣,张严峻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棉铃虫经辐照诱导的不育效应。用60 Coγ射线处理棉铃虫蛹,成虫的羽化率随着剂量的升高而降低,畸形率和死蛹率增加。不同时期辐照蛹对成虫羽化率有明显影响。棉铃虫辐射不育以采用羽化前2d 的老熟蛹辐照为好,其羽化率为86-54 % 。卵的不育率随剂量的升高而升高。根据F1 代辐射遗传不育效应的研究认为:棉铃虫当代亚不育剂量以300 Gy 为宜。

  • 白玲玉,陈世宝,华珞,韦东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了胡敏酸的2 个不同分子量分级组分及富里酸与Cd 、Zn 络合反应的稳定常数及配位数,结果表明:随着腐植酸芳构化程度的提高,其与Cd 、Zn 的络合物的配位数及稳定常数也逐渐提高;当胡敏酸的分子量为48339 时,其对Cd 、Zn 的络合物稳定常数log K 值分别为5-20 和4-81 ,配位数分别为1-26 和1-15 ;而当分子量增加为78180 时,logK 值分别为5-68 和5-37 ,配位数分别为1-32和1-26 。富里酸镉、锌的稳定常数( 分子量为2300) 分别为4-44 和4-42 ,配位数分别为1-29 和1-30 。这些结果表明,就减轻污染土壤中Cd 、Zn 对植物的危害而言,施用厩肥等芳构化程度较高的有机物比芳构化程度低的更为有效。

  • 杨俊诚,朱永懿,武淑霞,陈景坚,刘学莲,杨帆,李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植物动力2003 中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成分和含量,研究了在恒温条件下,植物动力2003 对北京褐土表土、生土、东北黑土和广东红壤中微量元素和土壤pH 值随培养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PP2003 原液中含有多种元素。其中主要有中量元素硫和微量元素锌,其含量分别为16180mg/L 和12550mg/L。施用PP2003 后可以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使土壤pH 值变化缓慢,保持相对稳定。对土壤中交换态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则随土壤类型不同而异。

  • 徐建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结果表明,空间搭载种子的发芽率、存苗率和结实率均低于对照,对秧苗的生长表现出刺激和抑制两种作用,生理损伤比地面γ射线处理的轻得多,个别品种M1 代出现了谷粒颜色的突变。M2 代在株高和抽穗期等性状上出现了较大的分离,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因不同基因型材料差异较大,而且一些性状的突变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经同一材料的空间和γ射线辐照处理比较,其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因不同的突变性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空间处理的M2 代就出现较多综合性状优良的突变体,可望直接育成新品种。

  • 王长泉,刘峰,李雅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40 年来果树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从育成种类和数量,诱变因素利用的发展,诱变体分离筛选手段的提高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性论述,并对诱变育种与离体培养技术的结合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