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第14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00-12-20
  

  • 全选
    |
    论文
  • 曹雪芸,施巾帼,唐掌雄,江泽慧,费本华
    J4. 2000, 14(06): 321-32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6.0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电子自旋 (ESR)波谱术研究了同步辐射辐照种子产生的自由基及其与辐射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同步辐射辐照的种子产生了大量的自由基 ,其种类、性质不同于γ射线 ,短寿命自由基 (小于 48h)产额高于γ射线 ,长寿命自由基 (大于48h)的稳定性大于γ射线。同步辐射自由基产额与辐照剂量呈线性关系。用3H TdR掺入法研究了受辐照种胚萌发早期DNA的合成动态 ,结果表明 ,同步辐射能够引起种胚DNA的损伤修复合成 ,其特点不同于γ射线。原冬 6号和北京41 1品种的DNA修复合成出现在种胚吸水后第一个正常的DNA合成峰之前 ,京冬8号品种出现在第一个小峰之后和 2个高峰之前

  • 傅俊杰,史建君,沈伟桥
    J4. 2000, 14(06): 329-332.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6.0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60 Coγ射线辐照杀菌 ,研究了食用明胶辐照杀菌技术及其对粘度、蛋白质、氨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 :辐照剂量与粘度呈负相关 ,室温条件下贮藏 36 0d ,对粘度无不良影响 ,根据D1 0 值求得适宜辐照杀菌剂量为 3~ 5kGy。

  • 傅雪琳,张志胜,何平,欧秀娟,何琼英
    J4. 2000, 14(06): 333-33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6.0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用60 Coγ射线辐照对墨兰根状茎生长和分化的效应。结果表明 ,低剂量 (0 2、0 5、8Gy)辐照能促进根状茎旺盛生长 ,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大 ,根状茎的生长受到抑制 ,甚至死亡 ;低剂量辐照根状茎 ,其绿芽分化能力未受影响。对辐照根状茎生化指标的分析表明 ,低剂量 (2、5、8Gy)辐照使根状茎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明显 ,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的变化趋势不一 ,2和 5Gy的低剂量辐照使根状茎POD活性稍有降低 ,8Gy的辐照使POD活性显著升高 ,说明一定水平的低剂量可诱导根状茎POD活性增强 ,从而增强抗辐照损伤的能力

  • 龙苏,李法峰,陈明,林敏
    J4. 2000, 14(06): 337-34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6.0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球形芽孢杆菌Bs7与巨大芽孢杆菌Bm1 0 1混合培养时具有固氮增效作用。稀释 40 0倍的巨大芽孢杆菌的无菌上清液与球形芽孢杆菌共培养 ,同样能增强后者的固氮活性。Bs7(pAB5 76 )在纯培养时的nifA表达活性为 6 849 5Miller单位 ,与巨大芽孢杆菌上清培养液进行混合培养时的表达活性为 75 0 0 4Miller单位。上述结果表明 :某些微量非碳源的活性分泌物和某些固氮调节基因可能在固氮增效作用中起重要作用。在与水稻联合培养条件下 ,混合接种球形芽孢杆菌与巨大芽孢杆菌可以提高固氮菌在水稻根表的定殖能力

  • 董雅琪
    J4. 2000, 14(06): 341-34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6.03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吴殿星,舒庆尧,夏英武
    J4. 2000, 14(06): 342-34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6.03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空间技术诱发产生的 9个水稻早熟突变系分析表明 :与原亲本相比 ,突变系的外观品质变化明显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 (AAC)出现高、中、低 3种变异 ;多数突变系的淀粉粘滞特性和碱消值比原亲本差 ,少数相似 ;胶稠度与原亲本相仿或明显改良 ;除突变系SP5 0 1外 ,农艺性状变差 ,但千粒重增加明显。

  • 吴关庭,金卫,陈锦清,郎春秀,王贤裕
    J4. 2000, 14(06): 347-352.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6.0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返回式人造卫星搭载早籼品种中优早 3号干种子 ,研究比较其用不同剂量γ射线辐照对水稻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 ,空间诱变对M1 代成苗率、苗高和结实率的生理损伤明显比γ射线辐照轻 ,M2 代诱发的叶绿素缺失、株高及抽穗期突变的频率不及 30 0Gyγ射线处理。对空间诱变种子进行离体培养 ,叶绿素缺失和株高突变的频率有较大提高。空间诱变种子的愈伤组织经辐照处理后 ,绿点分化率和绿苗分化率下降 ,M2 的叶绿素缺失、株高及抽穗期突变频率超过空间诱变与离体诱变单独处理之和 ,也不同程度高于 30 0Gyγ射线辐照

  • 单张生
    J4. 2000, 14(06): 353-35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6.03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系统介绍NBL 1 0 1 0型电子加速器在半导体器件改性、宝石着色、环保三废处理、辐射化学合成、农业废弃物辐射降解、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食品保鲜、药用植物辐照灭菌、水晶着色、辐照商品养护等应用效果 ,并与60 Co辐照加工进行比较

  • 倪吾钟,彭光浩,沈仁芳,尹斌,朱兆良
    J4. 2000, 14(06): 359-36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6.0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自行设计的气样前处理装置 ,包括进样口、还原铜管、高效脱氧管和液氮冷阱 ,建立了1 5N示踪 质谱计法直接测定反硝化作用气态氮素损失 (N2 +N2 O)的方法。测得空气中N2 的1 5N自然丰度平均为 0 36 5 9% (理论值为 0 36 6 0 % )、绝对误差的平均值为 0 0 0 0 2 %、C V %为 0 0 9% ,与质谱计的设计精度完全吻合 ;不同气样1 5N丰度测定的C V %在 0 0 3%~ 1 0 8%之间 ,反硝化作用源丰度测定的C V %在 1 2 2 %~ 5 2 1 %之间 ,表明本研究所用的前处理装置对气样中O2 、CO2 及H2 O等杂质气态的清除是十分有效的。另一方面 ,由于1 5N损失的计算是以1 5N原子百分超为基础的 ,计算结果表明 ,当气样的1 5N原子百分超小于 0 0 1 4% (相应的1 5N丰度为 0 380 % )时 ,测得的1 5N损失的C V %有可能大于 5 % ,为此建议气样1 5N丰度最好能大于 0 380 % ,以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

  • 曹宏,陈秀兰,包建忠,王锦荣,高仲林,沈庆康
    J4. 2000, 14(06): 367-37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6.0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辐照装置剂量场不均匀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与照射成本 ,而空场不均匀度主要是由辐照装置源棒排布决定的。本文结合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 1 989年、1 993年、1 995年和 1 998年 4次增源情况 ,对环状辐射源、栅板状辐射源源棒排布方案的确定进行了探讨

  • 杨景成,于元杰,刘凤珍,齐延芳,沈法富
    J4. 2000, 14(06): 371-37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6.0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外源λDNA导入普通小麦品系 81 45 2 7,获得一细胞质雄性不育变异体 ,稳定成系 ,简称D型不育系 ,受体 81 45 2 7可作其保持系。用32 P标记的λDNA作为探针 ,对受体 81 45 2 7、D型不育系及其与鲁麦 1 4号的杂种F1 核DNA和叶绿体DNA进行点杂交。实验结果表明 :D型不育系及杂种F1 核DNA和叶绿体DNA点杂交均呈阳性反应 ,而受体无阳性反应。说明外源λDNA片段已经整合进了不育变异体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中 ,并且可以稳定遗传。该结果从分子水平上初步证明了外源DNA导入技术的可靠性

  • 唐年鑫,林若泰,熊光权
    J4. 2000, 14(06): 375-37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0.06.0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述了我国开展辐照畜禽肉类熟食品的概况及辐照畜禽肉类熟食品的关键工艺 ,如适宜辐照剂量的确定、包装材料的选择、产品辐照前的品质与工艺要求、产品辐照后的贮藏条件与保鲜效果、营养成分、感官性状及卫生安全性的鉴定等因素的分析测试情况。为制订辐照畜禽肉类熟食品工艺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