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第16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02-10-20
  

  • 全选
    |
    论文
  • 王乃彦
    J4. 2002, 16(05): 257-26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2.05.0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子元
    J4. 2002, 16(05): 261-26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2.05.0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宣朴,尹春蓉,岳春芳,瞿世洪
    J4. 2002, 16(05): 264-26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2.05.0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 1 50Gy的6 0 Coγ射线诱变处理 (绵阳 88 3 3 4× 88 1 1 52 5)杂交当代干种子 ;从MF2 代中选择优良单株为供试材料 ,以MW1 4和改良MS为基本培养基进行离体花药培养 ,获得MH1代纯合二倍体花粉株系 ;1 996年选育出遗传稳定、综合性状优良的花培突变体新品系 60 86及其姊妹系 60 85和 60 87。 2 0 0 2年新品系 60 86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命名为川辐 5号。表明利用辐射诱变并结合花药培养 ,可有效地缩短小麦育种周期 ,提高辐射育种效率

  • 鲍根良,严文潮,张小明,左晓旭,叶胜海,崛内久满,富田桂
    J4. 2002, 16(05): 268-27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2.05.0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6 0 Coγ射线 1 0 0Gy辐射常规粳稻海南 68 加 52的F0 干种子 ,再用6 0 Coγ射线 2 0 0Gy辐射其F1干种子 ,经多代定向筛选 ,获得粳稻优质米突变体E2 0 3。经品质鉴定 ,该突变体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明显优于其双亲及浙江省优质米品种秀水 1 1 ;与日本优质米品种越光比较 ,外观品质较优 ,食味相仿 ;且兼具产量较高、抗病性强等特点。可作生产直接应用 ,也可作为改良粳稻品质的新种质。

  • 朱佳廷,谢宗传,邢小黑,赵永富,李正魁,张卫东,吴雷,金捷,何旭,田金余
    J4. 2002, 16(05): 272-27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2.05.0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高剂量辐照后银杏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以及感官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银杏经高剂量 ( 1 0~ 50kGy)辐照后粗脂肪含量、1 7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等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可溶性总糖提高了 1 7%和 84% ,碳水化合物提高了 6 6%~2 5 3 % ;维生素C含量减少了 2 7 7%~ 50 3 % ;色泽、硬度和气味随剂量增加明显减弱。 3 0kGy以上辐照的银杏果仁已失去商品价值

  • 王楚桃,刘大永,朱利泉
    J4. 2002, 16(05): 276-28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2.05.0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6 0 Coγ射线辐照对蜜环菌的生物学效应。结果发现 :1 0~ 80Gy低剂量辐照能提高蜜环菌的生活力 ,促进其生长 ,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对细胞膜脂过氧化无明显影响 ,2 0Gy辐照效果最显著 ,菌丝体生长量较对照增重 3 1 2 0 % ,MDA含量较对照低 2 7 4% ;大于 80Gy辐照则随剂量增大生长受抑制 ,膜脂质过氧化程度加剧。1 0~ 80Gy辐照还提高了菌丝体中SOD活性 ,高于 80Gy则随剂量增加酶活性降低 ;POD活性随辐照剂量递增酶活性提高 ,与MDA含量呈正相关。6 0 Coγ射线辐照提高了蜜环菌中核酸含量 ,且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较对照分别提高 3 1 %~ 2 84 3 %和2 40 %~ 1 61 41 %。 2 0Gy剂量辐照使DNA、RN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提高 ,3者呈明显正相关 ;2 0 0Gy辐照使DNA、RNA含量提高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却呈下降趋势 ,其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3 89和 -0 73 40。琼脂糖凝胶电泳表明 ,2 0Gy辐照对DNA链无明显影响 ,而 2 0 0Gy辐照则出现严重拖尾 ,表明DNA链有严重断裂。DNA断裂主要发生在辐照后 6h之内 ,以后能自动修复

  • 李云,钱永强,杨龙勇,晏光海,吴江,罗启辉,王全
    J4. 2002, 16(05): 282-28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2.05.0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羽脉山黄麻速生 ,耐干旱 ,耐瘠薄 ,适应性强 ,是长江两岸冲刷严重和受到人为开山修路等活动严重破坏地段的理想造林树种 ,大力发展羽脉山黄麻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本试验通过对比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ABT生根剂、扦插基质、枝条的剪切部位等因子对羽脉山黄麻生根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扦插时取枝条中上部作为插穗 ,用浓度为 50 0mg L的ABT溶液速蘸插穗基部 ,以珍珠岩为基质扦插生根效果最好。同时对生根质量与移栽成活率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 ,该分析结果为提高羽脉山黄麻扦插生根苗的移栽成活率提供了依据

  • 祁建军,陈向东,兰进
    J4. 2002, 16(05): 289-292.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2.05.02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神舟号飞船搭载 4个灵芝菌株 ,研究了搭载组与地面对照组不同生长时期的酯酶同工酶及菌丝体的生长速度 ,发现空间条件处理后灵芝菌丝体的酯酶同工酶及生长速度均有不同的变化。其中SX、S3分别与对照组CX、C3的酯酶同工酶在不同生长时期差异明显 ,而搭载株SH、S4与地面对照株CH、C4的酯酶同工酶差异不明显。搭载株S4比地面对照株生长快 ,而搭载株SX比地面对照株生长较慢。S3、SH与地面对照的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

  • 哈益明
    J4. 2002, 16(05): 293-29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2.05.02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济宁辐照中心扩建γ辐照装置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该装置选址基本合理 ,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应用得当 ,对周围环境质量无明显影响 ,综合评价达到优级水平

  • 雷鹏,于子厚,孙永堂,祝清俊
    J4. 2002, 16(05): 297-30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2.05.0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详细论述双板源γ辐照装置照射场计算的程序设计方法与步骤 ,即欧氏空间坐标系的选取与源棒坐标的确定 ;单棒对空间任意点照射率计算的程序设计方法 ;多棒叠加合成即单板对空间任意点照射率计算的程序设计方法 ;双板叠加合成对空间任意点照射率计算的程序设计方法。最后用准C语言给出实现程序

  • 张严峻,徐华君,谭军,林玉清
    J4. 2002, 16(05): 301-30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2.05.03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核多角体病毒入侵棉铃虫中肠细胞及其增殖和释放。经口接种后 3 0min ,有许多病毒粒子进入中肠后部柱状细胞的微绒毛间隙处 ,且以其粒子的一端与微绒毛接触并吸附在微绒毛表面上。接种后 1h,病毒粒子的囊膜与微绒毛的质膜以顶端对顶端、顶端对侧面发生融合 ,仅以核衣壳侵入细胞内 ,然后又继续移至微绒毛底部 ,从而进入中肠细胞内。此外 ,还发现有的病毒粒子直接与柱状细胞的质膜融合 ,侵入中肠细胞

  • 陈建爱,肖敏,王未名,陈为京,孙永堂
    J4. 2002, 16(05): 305-30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2.05.03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木霉诱变菌株T5、T0 80 3、T1 0 1 0、T1 0 0 3为实验对象 ,利用正交实验优化组合其生长的环境条件 ,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差异显著 ,每个因素的设计差异都显著。最佳组合是菌株T1 0 1 0 ,培养菌丝最适温度 3 0℃ ,pH值 6,高温培养 3d转入低温2 0℃培养 ,农药组合为代森锰。T1 0 1 0液体振荡培养 ,在正常的生长范围内氧气对生长量的影响不大

  • 王声斌,张起刚,彭根元
    J4. 2002, 16(05): 310-31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2.05.0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15N示踪技术对不同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的氮素吸收及氮素平衡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冬小麦的氮素积累及对肥料氮的利用率均以高灌处理较高 ,而肥料氮的损失量则以低灌处理较多。在冬小麦的氮素积累过程中 ,低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冬小麦对肥料氮的吸收持续时间较短 ,尤其是对追肥氮的吸收主要集中在施肥后 2 0d内。在肥料氮素损失过程中 ,低灌导致肥料氮在施肥初期损失量过大 ,这是造成低灌条件下的肥料氮素损失总量较大的主要原因

  • 李世娟,周殿玺,兰林旺
    J4. 2002, 16(05): 315-31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2.05.0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田间微区条件下用15N研究了不同水分和氮肥水平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及化肥氮的去向。结果表明 ,4次灌水省肥处理的全氮吸收量高于节水省肥处理 ,节水常规施肥量处理的全氮吸收量高于省肥处理 ,但小麦籽粒氮素收获指数降低。 4次灌水处理的肥料氮损失率提高 ,氮肥当季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均低于 2次灌水的相应氮肥处理。同一水分条件下 ,常规施肥量处理的氮肥当季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低于省肥处理 ,损失率提高。等量氮肥不同施肥方法间的比较 ,全部基施处理的损失率下降 ,肥料氮回收率高于分次施肥处理

  • 胡秀卿,朱国念,徐步进
    J4. 2002, 16(05): 320-32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2.05.0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活化酯法与牛血清蛋白联接 ,制备出较高活性的人工抗原 ,以此来免疫兔子制备抗克百威的多克隆抗体。选择适宜的反应条件 ,以14 C 克百威建立了克百威放射免疫测定法。该方法对克百威标准品的最低检测量为 0 1 75ng ml,线性检测范围为 0 2 56~ 40 0 0 0ng ml,I50 值为 650 0ng ml。在线性检测范围内 ,添加不同浓度克百威的蔬菜样品检测的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 1 0 %。在甘蓝菜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试验回收率为 93 0 %~ 1 0 4 0 % ,变异系数为 4 3 %~ 1 1 5%。所得克百威抗体特异性强 ,与丁硫克百威的交叉反应率为 9 1 5% ,与呋喃酚的交叉反应率为 5 2 9% ,与供试的其它 3种氨基甲酸酯类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 0 5%。

  • 杨宗渠,王柏楠,王勤波,刘伟,陈海军
    J4. 2002, 16(05): 325-32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2.05.0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6 0 Coγ射线辐照F12 6 的双核菌丝 ,经过筛选培育出金针菇新菌株辐金 1号 ,并进行了生活因子试验、平皿抗杂试验和生产试验。本文报道了该菌株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 李金国,王小琴
    J4. 2002, 16(05): 328-33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2.05.0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98 7~ 1 997年 ,利用高空气球搭载农作物种子和食用菌菌种 ,进行空间诱变处理 ,研究空间诱变效应。结果表明 :经高空气球搭载处理的农作物种子和食用菌菌种选育出的突变品系的生育期、抗病性和脂肪含量、铁元素含量、维生素C和产量性状比原亲本有明显的改良。说明此性状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 朱校奇,邓钢桥,庞伯良
    J4. 2002, 16(05): 331-33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2.05.03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湖南省水稻诱变育种工作始于 60年代初期 ,近 40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至 2 0 0 0年通过省级审定的水稻突变品种有 2 1个。并育成了一批通过地 (市 )级审定的品种 ,同时获得了一批优质、抗病、矮秆、早熟及具有恢复能力的新种质资源。突变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 1 0 0 0万hm2 。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 吴兰荣,李正超,邱庆树,苗华荣
    J4. 2002, 16(05): 334-33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2.05.0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了我国花生诱变技术应用研究的方法和取得的成就。主要采用6 0 Co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诱变及上述诱变方式与杂交相结合等诱变育种方法选育花生新品种。获省部级成果 1 4项 ,育成花生新品种 3 5个 ,创造优异突变材料 3 0 0多份。同时对花生诱变技术应用前景作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