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19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5-06-20
  

  • 全选
    |
    论文
  • 郭泰,刘忠堂,胡喜平,王志新,吴秀红,郑伟,陈德祥,王雷
    J4. 2005, 19(03): 163-16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导了高油品种培育和应用结果,并对高油品种选择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在杂交育种基础上,本研究通过遗传改良和辐射诱变处理,经过连续定向选择,利用品质分析、抗病鉴定等方法培育出合丰46号(合辐931544)、合丰47号(合辐931542)、合丰48号(合辐931556)和合辐931484等4个高油品种(系),油分含量21.28%~23.18%,单产2208~2578.5kghm2,产量较对照品种增加10.1%~13.1%,中抗一种或两种主要病害。

  • 王彩霞,吴殿星,沈圣泉,舒庆尧
    J4. 2005, 19(03): 168-17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转基因及常规水稻幼苗叶面喷施潮霉素B溶液后的反应。结果发现,常规水稻吸收潮霉素B后,叶片会出现以褐斑为特征的中毒症状。在50~100mgL浓度范围内,褐斑的数目和面积随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溶液中滴加DMSO可提高潮霉素对稻苗的毒性。浓度在75mgL及以上时,喷后第7天,处理的所有幼苗都出现症状。而浓度在50mgL时,个别幼苗经处理后未出现中毒症状。在上述浓度范围内,带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的Bt转基因水稻(克螟稻)幼苗均未出现中毒症状。苗期鉴定与抽穗前后成株期鉴定的结果相一致。讨论了叶面喷施潮霉素B溶液在转基因水稻育种和筛选潮霉素敏感转基因水稻突变体中的可能应用。

  • 孙月芳,陆瑞菊,王亦菲,周润梅,黄剑华
    J4. 2005, 19(03): 172-17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大麦耐、感赤霉病基因型花药对赤霉病菌粗毒素的反应。结果表明:随着赤霉病菌粗毒素预处理浓度的提高,大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降低,愈伤组织的绿苗分化率降低。耐病基因型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的降低幅度均小于感病材料。说明大麦个体水平的耐、感赤霉病性与花药水平对赤霉病粗毒素反应具有一致性。

  • 李云,梁庆丰,曹孜义,钱永强
    J4. 2005, 19(03): 175-18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平贝母试管苗为材料,通过测定生物量增殖倍数、折干率、生物碱含量等指标,对基本培养基种类、培养方式、培养周期、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配比、蔗糖浓度、病毒唑用量等可能影响平贝母生物碱产量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L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5%蔗糖,固体培养周期为60d时,利于提高鳞茎生物碱含量及生物碱产量;液体培养基虽有利于平贝母鳞茎增殖与子贝的分化,但不利于增加生物碱产量;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刺激培养物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以BA1.0mgL与NAA0.5mgL组合为佳;5mgL病毒唑能明显提高鳞茎的增殖倍数。试验最佳离体培养基为LS+BA1.0mgL+NAA0.5mgL+病毒唑5mgL+5%蔗糖;培养60d生物碱产量可达1.62mgL。

  • 谢利娟,韩蕾,钱永强,李晓东,李永红
    J4. 2005, 19(03): 181-18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爆仗竹顶芽与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爆仗竹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中不定芽增殖系数与继代培养基中6BA和NAA组合及其浓度配比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所建模型的解析得出,6BA1.27mgL、NAA0.36mgL时,不定芽增殖系数最高,达4.6。不定芽增殖系数大于4的6BA、NAA浓度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1.14~2.11mgL和0.04~0.53mgL。

  • 杨晓薇
    J4. 2005, 19(03): 185-18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时侠清,张子学
    J4. 2005, 19(03): 186-19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在MS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牡丹根韧皮部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并在不同温、光条件下继代培养30d,测定愈伤组织的生长情况和丹皮酚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MS培养基中加入1.0mgL2,4-D或1.5mgLNAA,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大于70%;培养基中加入1.0mgL2,4-D和5.0×10-6mgLTDZ、或1.5mgLNAA和5.0×10-3mgLTDZ,并在29℃、黑暗条件下继代培养,可以显著提高牡丹根皮愈伤组织的增长倍数和丹皮酚含量。

  • 王文恩,张俊卫,包满珠
    J4. 2005, 19(03): 191-19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不同剂量(25~300Gy)60Coγ射线辐射野牛草干种子,对辐射后干种子的发芽情况和幼苗的性状进行了室内和田间观测,结果表明:辐射可促进干种子萌发,特别是100Gy辐射剂量可明显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对田间出苗率,幼苗的根长、高度而言,150Gy是其临界点;辐照剂量在100Gy以下对幼苗的茎叶和根系鲜重有促进作用;因而,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初步确定促进野牛草种子萌发适宜的辐射剂量为100~150Gy。

  • 唐世荣,杨俊诚
    J4. 2005, 19(03): 194-19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田兴山,张玲华,郭勇,周风珍,黄小光,邝哲师,潘木水,李国立
    J4. 2005, 19(03): 195-197+21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产纤维素酶的木霉菌孢子和斜面培养菌体搭载中国第18颗返回式卫星后,菌落形态和产酶能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搭载菌株的菌落形态发生变异,菌株的生长周期出现了缩短或延长的现象。对搭载的木霉菌株进行筛选,获得3株产酶能力大幅度提高的优良突变菌株,产酶能力提高了50%以上,且性状遗传稳定。

  • 卢江,李淑荣,石华,周洪杰,李瑞松,吴坤,哈益明
    J4. 2005, 19(03): 198-20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HACCP基本理念分析了食品辐照加工过程存在的危害因素及质量控制的关键控制点。深入探讨了建立食品辐照加工企业GIP管理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
    J4. 2005, 19(03): 202-20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37Cs和飞灰示踪技术,研究坡耕地黑土近50年和近100年来土壤再分布过程,计算坡耕地土壤有机碳(SOC)迁移和累积平衡。结果表明:利用SOC的深度分布特征鉴定坡脚和坡足原始埋藏土壤的表面分别位于地表下70和80cm,其埋藏层的SOC含量分别比与其接壤的上覆土层SOC含量高5.2和0.4gkg。坡顶、坡肩和坡背均遭受侵蚀,年平均侵蚀的土壤厚度为0.2、5.0和2.2mmyr。坡脚和坡足部位飞灰到达的深度分别为70和80cm,与埋藏层表面相吻合。坡脚飞灰出现于埋藏A层之中,表明沉积区在蒸汽机车开始使用前已被开垦为农田(或已有侵蚀和堆积发生)。根据137Cs和飞灰分布深度构建了不同年代的坡型,结果表明侵蚀部位剥蚀的土壤多堆积在坡脚和坡足,且搬运的土壤物质先累积于坡脚,随着景观坡度变缓,土壤累积逐渐向坡足过渡。研究区(1m宽)坡顶、坡肩和坡背近百年来由于土壤侵蚀共失去683kgSOC,其中60%(418kgSOC)沉积在坡脚和坡足等低洼部位,其中有257kgSOC是近50年累积的。

  • 华珞,张志刚,李俊波,冯琰,赵红,尹逊霄,朱凤云
    J4. 2005, 19(03): 208-21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137Cs核素示踪技术,研究北京重要的水源供应地密云水库周边地区及白河上游地区土壤侵蚀状况与有机质流失状况及其相互之间的量变关系。试验结果表明:0~20cm土层中山坡上137Cs含量低于坡中、坡下,但若山顶具有缓坡或山角下具有陡坡则137Cs含量变化规律相反。根据水利部标准与土壤137Cs监测结果,密云水库周边大部分地区基本属于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部分地区侵蚀情况严重,达到了剧烈侵蚀的程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分布有很大影响,有机质含量分布为灌丛>林地>果园>农田;上游地区有机质含量高于水库周边地区土壤,表明人为活动加剧了土壤侵蚀和有机质的流失。对于景观单一,地域较小的采样区进行三次曲线数学模拟,其相关系数高达0.9左右,表明在监测土壤137Cs、210Pb含量变化的同时,可以利用小区域数学模型直接预报预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 葛才林,骆剑峰,刘冲,殷朝珍,王泽港,马飞,罗时石
    J4. 2005, 19(03): 214-21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光合速率测定表明,0.025~1.0mmolL的Cu2+、Cd2+和Hg2+显著抑制水稻叶片的光合速率,且抑制程度随Cu2+、Cd2+和Hg2+浓度的增高而增强。示踪动力学分析表明,0.5mmolL的Cu2+、Cd2+和Hg2+抑制光合产物在叶内不同状态间的转化,影响叶中光合产物的输出,导致叶内小分子糖的累积,使叶片光合速率受糖浓度增高的反馈调节而下降。电泳分析表明,Cu2+、Cd2+和Hg2+抑制叶内淀粉酶同功酶的表达,并进而抑制光合同化物在叶内可输配态和暂贮态之间的转化。

  • 徐关印,刘保明,韩宝坤,韩俊杰
    J4. 2005, 19(03): 219-221+18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供磷水平对小麦植株体内无机磷与蔗糖含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体内无机磷含量明显增加,而茎叶中蔗糖含量呈降低趋势。盆栽产量则随施磷量的增加而提高,磷素对产量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促进苗期分蘖,提高小麦的有效穗数。

  • 杨文钰,樊高琼,董兆勇,任万君,刘卫国
    J4. 2005, 19(03): 222-22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田间与土柱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烯效唑干拌种在不同施氮条件下对小麦根系生长和吸收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干拌种促进根系的生长,使后期单株根系鲜重增加,孕穗至灌浆期有较大的根量;孕穗后根系的SOD活性提高,根系MDA含量降低,根系活力增强,从而延缓了根系衰老;处理同时提高了灌浆中期根系吸收32P的能力,使32P分配给穗、根系和叶的比例提高,减少了分配给茎鞘的比例。其中以20mgkg的烯效唑浓度干拌种效果最好。

  • 张玲娥,张萍
    J4. 2005, 19(03): 228-23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14CO2示踪的方法研究冬小麦籽粒灌浆期在穗部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落酸(ABA)和赤霉酸(GA3)对灌浆冬小麦源库之间以及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有着调控作用。ABA的施用对冬小麦籽粒灌浆期,14C同化物运输和分配起阻碍作用,而GA3则起促进作用。

  • 郭亚萍,高美须,靳烨,孙宝忠,李淑荣
    J4. 2005, 19(03): 232-23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辐照保障预制食品安全与质量技术研究是国际原子能机构设立与资助的研究项目。本文对该项目开展以来,各参与国家在辐照影响预制食品微生物安全性、营养与感官质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了辐照保障预制食品安全与质量研究与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的建议。

  • 李勇,魏益民,王锋
    J4. 2005, 19(03): 236-24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论述了影响近红外分析准确性的各种因素,着重分析讨论了标样的组分含量、数量、样品的物性、样品预处理方法、测试条件和仪器自身等因素对近红外光谱分析准确度的影响和预防措施,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 王忠华
    J4. 2005, 19(03): 241-244+20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5.03.0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就稻谷主副产品如淀粉、碎米、米糠、米胚和稻壳等中的主要功能性成分,包括抗性淀粉、γ氨基丁酸、多磷酸肌醇、谷维素、维生素E和二十八烷醇等的生理功能及富含特定功能因子产品的开发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以期为开发与研制新型功能食品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