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21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7-04-20
  

  • 全选
    |
    论文
  • 沈圣泉;周祥胜;吴殿星;舒小丽;叶红霞;舒庆尧;
    J4. 2007, 21(02): 107-110+12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300Gyγ射线辐照Ⅱ-32B干种子,在诱变后代筛选到全生育期黄叶突变体WYB,经多代连续回交转育,育成黄叶标记不育系黄玉A(B),并通过了浙江省科技成果鉴定。经考察,1.黄玉A(B)叶色为明显黄色,对生育进程也有显著影响,表现为植株较矮,稻穗较小,粒重较轻,单株产量较低等;2.遗传分析表明,该黄叶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突变基因控制,且表达稳定,不易受环境影响;3.黄玉A的叶色突变对所配杂种无不良影响,表现为配合力强,所配组合“黄优C23”在金华市区试中产量位居首位,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4.应用该黄叶标记进行苗期纯度鉴定,不但方法简便、快速,其结果也与常用的国标法(GB/T3543.5-1995)鉴定结果相吻合。

  • 张宏纪;王广金;孙岩;刁艳玲;黄景华;郭强;刘东军;孙光祖;
    J4. 2007, 21(02): 111-11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小麦纯系克498和龙0657航天诱变第2代(SP2)和第3代(SP3)的入选与决选情况,SP2和SP3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SP3代决选株籽粒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GS)和醇溶蛋白电泳谱带的变异。研究表明:(1)克498 SP2和SP3代的有益变异入选株率和决选株率分别为1.02%、0.81%和2.47%、1.39%;龙0657 SP2和SP3代的有益变异入选株率和决选株率分别为0.97%、0.50%和3.77%、1.68%。(2)克498 SP2和SP3代的入选株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幅度、极值和变异系数与其亲本相比都有很大差异;SP2代的差异大于SP3代;克498 SP2和SP3代的差异大于龙0657 SP2和SP3代的差异。(3)克498和龙0657 SP3代决选株间主要品质性状存在较大差异;0657 SP3决选株间主要品质性状的差异大于克498 SP3代决选株。(4)克498和龙0657 SP3代HMW-GS组成的变异频率分别为8.3%和28.1%。(5)克498和龙0657 SP3代醇溶蛋白电泳谱带变异频率分别为45.8%和50.0%。

  • 蔡健;兰伟;李飞天;罗瑞丽;闻峰;
    J4. 2007, 21(02): 116-11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AFLP标记和2年田间试验对皖北地区小麦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以AFLP标记在20个品种之间扩增的172条多态性位点数据,采用Nei和Li的方法,计算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同时,以2年田间试验得到的品种株高、穗长、小穗数、小穗密度、千粒重、护颖长短、粒长和粒宽等表现型性状平均数经正态标准化后,采用欧氏距离计算品种间遗传距离。基于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把系谱来源不清的品种划分到相应的类群。若以整个遗传距离的总平均数作尺度对聚类图的结果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6类。Mantel检测表明,AFLP标记数据计算的遗传距离矩阵和表现型计算的遗传距离矩阵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r=0.8260,t=11.325),证明AFLP标记是检测品种间遗传差异的有效方法,可为小麦育种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还证实,一个骨干亲本与由其衍生出来的品种(系)之间的遗传差异一般较小。

  • 孙岩;尹静;王广金;张宏纪;黄景华;郭强;刁艳玲;刘东君;
    J4. 2007, 21(02): 120-12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龙6239幼胚为外植体,利用辐射诱变和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突变系龙辐03D51,经秆锈接种鉴定,发现其对优势小种21C3CPH免疫,而亲本龙6239对21C3CPH高度感染。遗传分析表明,抗病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该突变系还具有其亲本的优质、高产特点,已成为优异的后备品系。在RAPD检测中,所用的60个随机引物中有3个引物在龙辐03D51和其亲本龙6239中具有多态性,引物E07、E11、E17在龙辐03D51中分别扩增出380bp、700bp和600bp的特异带,初步认为这些谱带可能与秆锈抗性有关。

  • 张彬;赵明;高志强;丁在松;石云鹭;方立锋;
    J4. 2007, 21(02): 124-127+13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携带GUS基因双元表达载体p1301-Pubi-Ecppc的根癌农杆菌菌株C58c1、LBA4404和EHA105对4个春小麦品种的幼胚愈伤组织进行了遗传转化。结果表明,3M1.5为最佳诱导培养基;扬麦158和扬麦10是用于小麦遗传转化的良好基因型。对农杆菌转化条件进行进一步优化,得出用农杆菌C58c1侵染预培养15d的扬麦158幼胚愈伤组织,当侵染液浓度为OD6000.8、侵染40min、共培养3d时,可以提高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的筛选频率和PCR阳性率。对所得到的具有hyg抗性的愈伤和抗性植株进行GUS基因化学组织检测和PCR分子鉴定,初步证明Ecppc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再生植株基因组中。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农杆菌介导小麦的遗传转化体系。

  • 严涛;李冠;曾宪贤;
    J4. 2007, 21(02): 128-13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低能离子束生物技术对猴头菌进行诱变选育,通过分析N+离子注入后猴头菌丝体的生长速度,研究脉冲时间对N+离子注入猴头菌丝体的影响。结果表明:脉冲时间从小到大的变化对N+离子注入猴头菌丝生长速度的整体影响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马鞍型”曲线。证明在注入剂量相同的前提下脉冲时间对N+离子注入猴头菌丝的生长速度有影响。

  • 何庆元;玉永雄;王松华;柯亚珍;张晓红;
    J4. 2007, 21(02): 132-13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改良的SDS-CTAB酶裂解法提取了根瘤菌基因组DNA的模板,从100个10bp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16条在20个菌株上均能扩增出清晰的片段。应用L16(45)正交表研究了DNA模板、Mg2+、Taq酶d、NTPs和引物浓度对扩增迁移率重现性的影响,用这种方法建立的根瘤菌RAPD-PCR优化反应体系为:20μl体系中含2.5mg/L的DNA模板、2.00mmol/L的Mg2+、1.00U的Taq酶、0.05mmol/L dNTPs、0.35μmol/L随机引物。

  • 杨茹冰;张月学;徐香玲;李集临;张弘强;王继华;韩微波;唐凤兰;刘杰淋;李道明;蒿若超;申忠宝;
    J4. 2007, 21(02): 136-14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利用0、1000、1500和2000Gy60Coγ射线处理3个品种的紫花苜蓿种子,对同一剂量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剂量间辐照情况相比较,研究苜蓿根尖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实验结果表明,γ射线辐照苜蓿种子可以抑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并诱发根尖细胞产生单微核、双微核、多微核、小核、染色体断片、染色体粘连、单桥、双桥、多桥、游离染色体、落后染色体等多种畸变。同一辐照剂量下,龙牧803苜蓿对γ射线辐照敏感性最强。在0~2000Gy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各种畸变率不断提高,至2000Gy辐照剂量时,各种畸变率达到最高。

  • 徐国忠;郑向丽;应朝阳;黄毅斌;翁伯琦;
    J4. 2007, 21(02): 141-14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60Coγ射线辐射闽引圆叶决明86134牧草种子种植后代中筛选出性状稳定的优良变异后代新品系86134-32-3。M4代田间小区品比试验表明,与原品种86134相比,新品系植株叶子生长数、干物质含量、粗脂肪含量、氨基酸总量和单位产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植株茎叶比大幅度下降。新品系植株的其余营养成分、包括生殖生长期在内的农艺性状均保持原品种特性。

  • 黄建昌;肖艳;
    J4. 2007, 21(02): 144-14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接种PRSV病毒Ys、Vb和Sm 3个株系,分析了番木瓜抗病突变体岭抗1号(LK-1)和美中红(MZH)的杂交后代的抗病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F2代对PRSV Ys和Vb株系的抗病表现为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遗传,感抗分离比例为3∶1,BC1代感抗分离比例为1∶1,抗病为隐性,感病为显性,表明岭抗1号具对PRSV株系专化性的隐性抗病基因,将该隐性抗病基因暂命名为rys基因。

  • 王忠华;张立成;
    J4. 2007, 21(02): 148-151+20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农艺性状改良、筛选体系研究和转化方法优化等3个方面对Bt抗虫转基因水稻的育种应用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以期为此类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 王爱苹;毛雪;李润植;
    J4. 2007, 21(02): 152-15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源于石油化工的塑料废弃物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已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作为石化塑料的替代品,生物可降解塑料是可再生的环保产品。聚羟基丁酸酯(PHB)和蓝藻素等生物质多聚物是生产生物降解塑料所需的高分子化合物。本文论述了应用基因工程,培育可合成PHB和蓝藻素等多聚物农作物的技术策略及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培育合成生物降解塑料转基因植物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 赵鑫;詹立平;邹学忠;
    J4. 2007, 21(02): 156-159+14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牡丹组织培养对品种、外植体的选择、基本培养基类型、生长调节物质选择和组培苗的移栽等方面论述了牡丹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牡丹的组织培养中,外植体多采用胚、腋芽、顶芽、茎尖、幼叶、叶柄和土芽(地下芽)等,并且培养经过低温诱导后的鳞芽,可显著提高萌发率;在愈伤组织诱导试验中,选择分化程度较低的材料(如土芽),容易脱分化,获得愈伤组织;在牡丹的增殖培养中,6-BA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生根培养中常使用的生长调节物质有IBA、NAA和IAA。此外,还探讨了牡丹组织培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 顾可飞;高美须;李春红;李淑荣;潘家荣;
    J4. 2007, 21(02): 160-16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以0、3、57、1、0kGy的辐照处理对虾过敏原的生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虾过敏原(Pen a1)提取液经辐照处理后,过敏原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浊度和疏水性增加。并发现Pen a 1的溶液状态要比固体状态及活体状态对辐照处理更敏感。

  • 朱佳廷;金宇东;刘春泉;冯敏;余刚;刘志凌;
    J4. 2007, 21(02): 164-167+15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60Coγ射线辐照螺旋藻粉的杀菌效果及对其主要营养活性成分、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6.0 kGy辐照处理后,螺旋藻粉样品中微生物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当剂量为4.0~8.0 kGy时,对螺旋藻中矿物质(除Se)和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影响;螺旋藻中多糖含量随剂量增加有所增加,经6.0和8.0 kGy辐照后多糖分别增加了9%和27.2%;SOD、POD活性在辐照后有所降低,藻胆蛋白、藻蓝蛋白和维生素含量则明显下降;剂量达6 kGy以上时,藻胆蛋白和藻蓝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4.0、6.0、8.0 kGy剂量辐照后VC分别减少了40.6%、62.8%和14.1%,VA分别减少了36.3%、17.6%和17.0%,VE分别减少了25.8%、61.7%和52.6%。综合试验结果,提出螺旋藻粉辐照杀菌的适宜剂量范围为4.0~6.0 kGy。

  • 汪海燕;叶庆富;
    J4. 2007, 21(02): 168-172.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改进了HPT-ELISA检测法,利用一种简便并且高效的微生物表达体系,将hpt基因的全编码序列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GEX-KG上,在E.Coli菌株BL21(DE3)-pLys中进行诱导表达,获得了融合蛋白GST-HPT,经Thrombin凝血酶酶切过夜,再经过柱纯化后获得不含GST且具有生物活性的HPT纯蛋白,所得蛋白纯度>90%。MALDI-TOF-MS分析表明,HPT蛋白分子量为39.4KD。用HPT纯蛋白免疫家兔,制备了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进而构建了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其灵敏度为0.31ng/ml。应用该HPT-ELISA方法,测定了不同生育期转Bt基因水稻植株中HPT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成熟期稻米中的HPT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Bt基因水稻植株中HPT蛋白的表达量约为15.67~60.12ng/g.FW,转Bt基因稻米中HPT蛋白的含量为5.28ng HPT/g.FW,而在非转基因亲本的植株和稻米中均未检测到HPT蛋白。

  • 李锦辉;李潮海;
    J4. 2007, 21(02): 173-17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5N标记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别;分析了不同基因型玉米豫单2002(高蛋白)和豫单136(低蛋白)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及单粒蛋白质含量在灌浆期的动态变化;测定了籽粒中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高的玉米品种氮素利用率较高,豫单2002比豫单136高7.79%;二者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在灌浆期内变化趋势相近,授粉0~30d,也相差不大,授粉后30d至收获,豫单2002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始终高于豫单136,授粉后第45天时,豫单2002比豫单136高出32.77μg NO2-/(g FW.h);豫单2002与豫单136籽粒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在籽粒灌浆期的变化动态均呈“∽”型,且豫单2002一直高于豫单136;高的酶活性促进了蛋白质的形成。本研究为高蛋白玉米的蛋白质形成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 白灯莎.买买提艾力;张士荣;彭华;依不拉音;吾甫尔;冯固;
    J4. 2007, 21(02): 177-180+18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传统打顶处理相比,打顶后涂抹浓度为3×10-2mmol.L-1的α-萘乙酸(NAA),促进了上部植株的生长,植株上部生物量、成铃率分别比传统处理提高148.6%和96.6%,空果枝数降低52.6%,蕾铃脱落率降低43.1%;单株籽棉产量增加了26.4%。上述结果说明,生产中普遍存在的中后期“早衰”和“中空”现象与棉花打顶导致顶端优势丧失有关,打顶后涂抹NAA使植株的顶端优势得到一定恢复。

  • 刘永红;何文铸;杨勤;柯国华;高强;
    J4. 2007, 21(02): 181-18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池栽模拟试验,研究了西南山地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在花期干旱和正常浇水条件下的籽粒发育特性及过程。结果表明:花期干旱导致玉米最大灌浆速度出现时间推迟、籽粒相对生长率和最大灌浆速度减弱、干物质线性积累期和干物质稳定增长期显著缩短,干旱结束后植株通过提高干物质线性积累期的持续时间和干重,以弥补前期干旱的损失。研究还表明,西南山地玉米籽粒发育的特点是籽粒建成能力较弱、干物质线性积累能力很强、胚乳失水成熟早。不同基因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籽粒相对生长率低而稳定、最大灌浆速度出现早的品种能够抗逆高产。

  • 孔云;王绍辉;马承伟;姚允聪;
    J4. 2007, 21(02): 186-19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4年生日光温室栽培“大久保”桃为试材,采用14C标记的方法,研究了60%遮光处理和果面喷施600mg/L乙烯利后结果枝同化物分配和相对库强的变化。结果表明:果实成熟期遮荫处理10d后,从饲喂新梢分配到果实的碳同化物比例明显减少;硬核期遮光后,果实碳分配比例变化不明显,但种子分配比例明显减少。遮光处理后,各器官相对库强的变化趋势与同化物的分配比例基本一致。在果实成熟期喷施乙烯利后,显著提高了遮光结果枝果实同化物分配比例和相对库强。

  • 叶萌;严晓宇;罗承德;赵敏;向丽;刘光宇;
    J4. 2007, 21(02): 191-194+14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4C为示踪剂,用14CO2+CO2法对2年生黄柏进行半株标记,在主干上环状剥去韧皮部,以塑料薄膜包裹,燃烧法制样、液体闪烁测量法测14C活度。结果表明,未剥皮黄柏韧皮部的14C同化物运输速率为52.0cm/h,3h左右同化物从树冠运输到根系,树冠不同部位的功能叶14C同化物分配为:中部功能叶>上部功能叶>下部功能叶;剥皮后,同化物分配规律改变为:上部功能叶>中部功能叶>下部功能叶;剥皮第15天在新生韧皮部、剥口下方的树皮及根系中检测到14C同化物,表明新生韧皮部的生理功能得到恢复。

  • 李侠;张俊伶;
    J4. 2007, 21(02): 195-20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玉米为宿主植物,以Glomus mosseae和Glomus intraradices为接种剂,采用空气隔板分室-半液培系统,在植株收获前48 h向菌丝室供应15N标记的不同形态氮素,探讨丛枝菌根根外菌丝吸收传递不同形态氮素的能力。结果表明,丛枝菌根根外菌丝吸收传递15N能力因菌种和氮素形态而异。丛枝菌根真菌G.intraradices吸收传递15N的能力高于G.mosseae,根外菌丝吸收传递不同形态15N的能力为15NH4+>15N-Gln>15N-Gly>15NO3-。根外菌丝吸收传递的15N对植株氮营养的贡献仅为0.004%~0.032%。

  • 吴德;刘惠芳;周安国;王康宁;杨凤;
    J4. 2007, 21(02): 201-20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15N-甘氨酸单剂量终产物法研究了妊娠和非妊娠母猪在不同阶段整体蛋白质代谢的周转速率以及氨基酸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刚配种时,妊娠母猪与非妊娠母猪蛋白质代谢参数差异不显著(P>0.05);妊娠30d时,妊娠母猪蛋白质合成速率,降解速率、周转速率显著低于非妊娠母猪(P<0.05),但沉积速率提高了25%(P<0.05);妊娠后期,妊娠母猪氨基酸代谢库氮流量、周转速率以及蛋白质合成速率和降解速率显著(P<0.01)提高,蛋白质的沉积速率增加了71.1%(P<0.01)。

  • 折冬梅;曲哲;黄啟良;李凤敏;
    J4. 2007, 21(02): 206-20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2.0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氟吗啉是新型内吸性杀真菌剂。它的14C标记合成经3步完成,其放化收率为35.9%(以14C-碳酸钡计),放化纯度经薄板检测达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