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21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07-12-20
  

  • 全选
    |
    论文
  • 鲍根良;郑涛;骆荣挺;左晓旭;王俊敏;俞法明;吴益芳;
    J4. 2007, 21(06): 537-54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60Coγ射线200Gy辐照处理晚粳稻密穗型材料U5纯系干种子,经加代筛选后,获得了粳稻伞状穗型突变体,取名为ET2。与原亲本比较,ET2穗部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异,其一次枝梗着生角度显著增大,与穗轴的张开角达30°~40°;其未成熟粒、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减少41.8%、39.8%和59.1%;其籽粒产量提高4.15%。分析ET2穗部不同部位籽粒特性表明,在未成熟粒和垩白改良方面,其穗下部显著优于穗中部,而穗中部又优于穗上部。ET2的诱发可能是培育籽粒优良、密穗型高产晚粳稻品种的一条有效途径。

  • 李欣;彭正松;杨军;
    J4. 2007, 21(06): 541-544+55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08粒青稞干种子经返回式实验卫星搭载后,室内培养正常发芽得到108株幼苗。细胞观察结果表明,航天飞行处理对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没有显著影响。幼苗移栽至大田发现经航天飞行处理的植株与未经处理的对照青稞植株一样健壮,但其中2株花序形态表现变异,出现双麦穗。其余106株的花序形态完全正常,用来自7个连锁群的21对微卫星引物对经航天飞行处理的青稞幼苗进行DNA多态性分析,其中20对引物未检测出变异,而用位于2H染色体上的引物HVM54从63个植株中检测出10株发生了变异,且这10株青稞的变异类型完全相同。这一结果说明经航天飞行的青稞种子DNA发生一定变异。

  • 武玉清;刘录祥;郭会君;赵林姝;赵世荣;
    J4. 2007, 21(06): 545-54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小麦敏盐品种太空6号和耐盐品种德抗961杂交形成的F2和F2:3家系为试验材料,选取小麦8条染色体上的321对SSR引物进行亲本间多态性的筛选,在太空6号和德抗961之间表现多态性的SSR引物为52个,位点为54个,其中barc172和cfa2121两个引物分别有两个多态性位点。对这54个位点进行连锁分析,构建了包含42个SSR标记、覆盖小麦基因组8条染色体的遗传连锁图,共704.5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16.8 cM。采用复合区间法进行耐盐QTL分析。对于4个性状共定位到6个QTL,分别位于5A,5B,5D染色体。对于发芽率,检测到1个QTL,位于染色体5D上,在标记cfd40~gwm182之间,贡献率为7.68%,表现加性效应;对于苗高,检测到2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5D和5A上,在标记gwm182~wmc215及barc141~wmc415之间,贡献率分别为9.3%和8.14%,分别表现为显性和部分显性;对于根长,检测到2个QTL,均位于染色体5B上,在标记gwm234与wmc326及barc140与barc142之间,贡献率分别为8.74%和8.40%,分别表现为部分显性和超显性;对于鲜重,检测到1个QTL,位于染色体5D上,在标记wmc215~cfd29之间,贡献率为12.60%,表现超显性。与所得的QTL位点距离较近的SSR标记,如barc141等,可望为耐盐小麦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信息。

  • 杨宗渠;尹钧;谷冬艳;周冉;任江萍;李永春;李金才;
    J4. 2007, 21(06): 550-55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析小麦叶片出生与小穗原基分化的同步关系,为营养器官生长和幼穗分化的协调发展、苗情诊断和培育壮苗提供理论依据,以16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春化处理和田间分期播种的方法,研究春化处理和播期对不同春化发育特性小麦品种叶片出生与壮苗冬前安全穗发育期(二棱期)和护颖分化期对应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穗原基分化的叶龄和叶龄余数受播期和春化处理的影响较大,不同播期和春化处理的叶龄指数则较为稳定,不同春化发育特性小麦品种间的叶龄指标差异大于播期和春化处理之间的差异。表明主茎叶龄与小穗原基分化的对应关系受生态因子及栽培条件的影响较大,不宜将叶龄作为冬前壮苗的形态指标,而叶龄指数和小穗原基分化之间存在确定的量化关系,且主要由品种特性决定,可将春性品种以二棱期、半冬性品种以单棱末期或二棱始期进入越冬期的叶龄指数作为壮苗的叶龄指标。

  • 徐德林;蔡一林;刘志斋;王久光;王国强;陈天青;吕学高;
    J4. 2007, 21(06): 557-56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SAS分析软件,同时采用P1、P2、F1、F2、B1、B26个世代和混合模型,系统研究了玉米雌穗扁平性状的遗传特性及与其他穗粒性状的相互关系,估算了包括1对基因加性-显性模型等在内的23个模型的爱氏信息准则(AIC)值和极大似然函数值,并对AIC值最小的模型进行了混合模型参数估计。结果表明:(1)玉米扁平性状与穗粗、穗行数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2)玉米扁平性状符合E-1模型,即该性状受2对主效基因(a、b)与多对微效基因共同控制,表现为质量-数量性状。其中主效基因a与主效基因b的效应方向相反,并且主效基因b对扁平性状的贡献率大于a,2对主效基因间存在明显的上位性,而微效基因的加、显效应也有利于促进扁平性状的表现。

  • 苍晶;李茫雪;张达;王豫颖;杨阳;郝再彬;邱丽娟;
    J4. 2007, 21(06): 562-56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5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NaN3诱变获得大豆矮秆突变体HK808,对其豆荚和叶片生理特性及其与原品种"东农42"的比较研究表明:HK808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比野生型低,但叶绿素a/b比值变化不大;豆荚的叶绿素含量较其对应叶片的含量低,且野生型的含量略高于突变体。开花结荚后突变体叶片蛋白质含量、SOD活性逐渐升高,脯氨酸含量下降,且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都低于东农42;突变体的SOD活性高于东农42;野生型的MDA含量在鼓粒期以后增高,即结荚后期突变体叶片防御自由基伤害能力强。豆荚的蛋白质、脯氨酸含量都与叶片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即前者不断增加,后者不断下降,且豆荚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都低于叶片;HK808豆荚的蛋白质含量比其野生型高。豆荚的MDA含量比叶片低,且东农42豆荚的MDA含量略高于HK808,豆荚的SOD活性呈下降趋势,但比东农42叶片的活性高,表明豆荚的抗氧化能力比东农42的叶片强。

  • 黄晖;汪志平;张巧生;刘艳辉;李雪斌;徐步进;
    J4. 2007, 21(06): 567-57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5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得可用于工厂化生产的9株钝顶螺旋藻的藻蓝蛋白PC、别藻蓝蛋白APC和藻胆蛋白PBP的含量依次为10.74%~16.26%、3.67%~5.55%和14.42%~21.81%,PC与APC的比值在2.87与3.05之间。以PBP含量最高的Sp-CH为出发品系,用组织匀浆破碎和离心沉降法制得其单细胞或原生质球,并先以0.6%EMS处理30mim再用2.4 kGy的60Coγ射线辐照,经藻丝单体分离培养、PBP含量检测及实验室与生产培殖试验,筛选到1株PC、APC和PBP含量依次比Sp-CH的约高36%、89%和50%,PC/APC为1.91~2.23的突变株,命名为Sp-CH32。RAPD分析结果显示,随机引物S38对该突变株与Sp-CH基因组DNA扩增,得到的扩增产物中显示出多态性差异。Sp-CH32经连续3年的工厂化培殖,表现出生产性状好、PBP高产特性稳定,目前已用于大规模养殖与产业化开发。

  • 侯胜强;何升;窦岳坦;平淑珍;林敏;陈明;
    J4. 2007, 21(06): 572-576+56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5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固氮斯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A1501是分离自水稻根际的联合固氮细菌,属变形细菌γ亚族。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该菌含有2个紧密连锁的的铵载体蛋白编码基因amtB1和amtB2,位于同一个操纵子中glnK基因下游。铵载体蛋白AmtB1和AmtB2分别包含12和11个跨膜结构域。为研究amtB的功能,构建了amtB极性双突变株(PKOB1)。amtB极性双突变导致菌株生长缓慢;在铵浓度分别为3.3和10mmol/L条件下,其固氮酶活仍保持在0.01mmol/L的最佳固氮条件的87%和74%,而野生型已经基本尚失固氮能力。以硝酸盐为唯一氮源时,突变株细胞培养液的铵浓度可达到3.4mmol/L,而野生型并未检测到铵,表明AmtB可能参与了P.stutzeriA1501的铵离子转运,并与固氮酶活和氮代谢相关。

  • 徐美隆;张怀渝;唐宗祥;任正隆;
    J4. 2007, 21(06): 577-580+59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不同浓度EMS处理的丽格海棠叶片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再生,以期获得性状优异的变异材料。结果表明:随EMS浓度的增加,其诱导率和增殖倍数降低,而变异率增加,0.4%(20℃,8h)EMS为丽格海棠叶片外植体再生的半抑制剂量,该浓度为诱变处理的适合浓度。对21株表型变异植株进行RAPD-PCR分析表明,有12株的电泳条带表现出多态性,进一步证明这些变异是由于基因组DNA的变异而引起的。

  • 朱海军;俞红强;义鸣放;
    J4. 2007, 21(06): 581-58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5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蓝刺头(Echinops latifoliusTausch.)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蓝刺头的再生体系,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S+6-BA 1.0mg.L-1+NAA 0.1mg.L-1为最适分化培养基,再生率达48.33%,平均每个外植体再生芽数3.56;添加2.0mg.L-1的硝酸银以及暗处理15d均可显著提高不定芽的再生率和再生芽数,再生率分别提高到80.33%和63.33%。

  • 马守才;张改生;牛娜;
    J4. 2007, 21(06): 585-58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矮败小麦为杂交材料,以多子房小麦多II为供体亲本、单子房小麦77(2)为轮回亲本,经过连续回交和自交,初步培育成多子房近等基因系(NIL)M04309-1和M04309-3。应用APAGE技术对NIL及其亲本的遗传相似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育成的多子房近等基因系多子房、单子房性状稳定,农艺性状与77(2)一致;(2)用醇溶蛋白APAGE分析多子房近等基因系的遗传相似性,发现该NIL选系内、系间及选系与轮回亲本间已达到较高的遗传一致性,但含多子房基因的选系低于单子房选系的遗传相似性;(3)用醇溶蛋白检测NIL,未发现其与导致该近等基因系子房性状差异的基因有关。

  • 刘录祥;郭会君;赵林姝;古佳玉;赵世荣;
    J4. 2007, 21(06): 589-592+60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航天育种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开创的农作物诱变遗传改良的一种有效新途径。经过20年的探索发展,已建立了全国航天育种研究协作网,航天育种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水稻、小麦、棉花、青椒、番茄、芝麻、牧草等作物上育成和审定了40多个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并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获得了一批有可能对产量和品质等重要经济性状有突破性影响的罕见突变;航天诱变与地面模拟诱变育种技术创新取得显著进展;航天育种技术及其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化、航天诱变机理探索等方面研究得到稳步推进。本文系统评述了我国航天育种20年来的基本成就,并根据当前研究和应用形势提出了发展战略。

  • 李淑荣;高美须;李春红;周洪杰;李庆鹏;
    J4. 2007, 21(06): 593-59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5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芹菜花生冷食菜的辐照杀菌效果和接种于其中的致病菌(Listeria innocua L83和Salmonellaenteritidis500041)的辐照效应,以及辐照处理对芹菜花生冷食菜营养品质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kGy辐照处理能有效降低冷食菜中微生物的含量,辐照接种于其中的沙门氏菌和李斯特菌的D10值分别为0.284和0.296 kGy,2.0kGy以下的辐照剂量对其感官品质和蛋白质的营养品质没有明显的影响。2.0kGy剂量能使冷食菜中的微生物降低10-2~10-3,使接种于其中的致病菌降低10-6以上,能有效地提高芹菜花生冷食菜的卫生安全。

  • 邵平;姜绍通;郑志;孙培龙;
    J4. 2007, 21(06): 597-60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菜籽油脱臭馏出物(RODD)中富含天然VE,是浓缩VE的重要原料。RODD直接结晶去除甾醇,并在蒸馏温度473K和压力2.66Pa时分子蒸馏脱除重组分。分子蒸馏馏出液经皂化、盐酸酸化、水洗干燥后作为分子蒸馏浓缩VE原料。当分子蒸馏刮膜转速为150rpm、真空度5.3Pa、蒸馏温度403K、进料速率2.068ml/min时,得到含26.32%VE的产品,VE回收率可达69.23%,轻组分FFA回收率达85%。甲酯化-蒸馏方法在蒸馏温度403K时获得30%纯度的VE。

  • 阮征;邓泽元;严奉伟;高梦祥;邹琛;吴谋成;
    J4. 2007, 21(06): 602-60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6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菜籽多酚、Vc、菜籽多酚与Vc混合物在化学模拟体系中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H.O2.与羟自由基.OH自由基的能力。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抗氧化剂清除OH.O2.的能力,用铁氧化邻二氮菲-Fe2+法测定抗氧化剂清除.OH的能力。结果表明:菜籽多酚、Vc、菜籽多酚与Vc的混合物清除OH.O2.、.OH都不呈剂量-效应关系。菜籽多酚在0.25mg/ml浓度时对OH.O2.与.OH的清除率均最高,分别达51.40%和84.82%。Vc在0.80mg/ml时对OH.O2.的清除率最高,达80.39%;在0.40mg/ml时对.OH的清除率最高,达91.35%。当总浓度为0.25mg/ml时,菜籽多酚与Vc的混合物没有协同增加清除OH.O2.的作用;菜籽多酚与Vc按7∶3、8∶2两种比例混合,在清除.OH时有协同增效作用,协同增效的最佳比例为7∶3,最大清除率达78.78%。

  • 高美须;陈浩;刘春泉;哈益明;陈秀兰;
    J4. 2007, 21(06): 606-61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6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描述了我国食品辐照的研究方面、标准现状和商业化应用情况。现阶段我国食品辐照的研究主要包括农产品药物残留的辐照降解、辐照肉制品的控制条件、辐照提高即食食品的安全性、辐照食物脱敏、辐照冷冻水产品、辐照食品的鉴定和辐照在检疫方面应用。现行的食品辐照国家标准需要修订和增加。介绍了我国食品辐照商业化的进程和质量管理体系。

  • 李勇;李俊杰;Roger Funk;李璐;张晴雯;
    J4. 2007, 21(06): 612-61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6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原位现场γ谱仪具有快速准确监测土壤中环境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ex的潜力,可以解决传统环境放射性核素示踪土壤侵蚀在选择参考点和测定时间过长问题。本研究应用现场γ谱仪(ISOCS,In-situObject Counting System),对内蒙古锡林浩特草原土壤中137Cs和210Pbex的含量进行了田间原位(不采样)测定,并与室内γ谱仪测定结果进行了比对。结果显示:现场γ谱仪的探头离地面1m,采用90度准直器,测量时间保证3600s以上时,测定的土壤中137Cs面积浓度与室内测定结果一致,二者的平均偏差为8%,表明现场γ谱仪测定具有较高精度,是快速评价土壤侵蚀速率的有效技术;210Pbex的原位测定结果显著高于室内测定结果,可能由于测定时间较短所致。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原位测定具有时间短、精度高的优点,可以克服传统采样造成的空间变异误差。

  •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
    J4. 2007, 21(06): 618-622.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广西西北部喀斯特地区的开垦草地生态系为对象,研究了草地开垦变为不同农田后对土壤有机碳库的效应。结果表明,草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总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下降。自然草地开垦后,柑桔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农作用地土壤。玉米与甘蔗轮作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甘蔗连作。13C示踪结果表明,柑桔地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草地的含量高于农田土壤;农田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草地的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在玉米与甘蔗轮作的农田中,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玉米的高于甘蔗连作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甘蔗的。

  • 林立金;朱雪梅;邵继荣;蒋小军;杨远祥;
    J4. 2007, 21(06): 623-62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6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锌铬复合污染对水稻(Oryza sativaL.)不同生育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锌铬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有抑制作用,随土壤中锌铬浓度的增加,不同生育期水稻生物量均呈下降的趋势,而根冠比呈一定的升高趋势,差异极显著(P<0.01)。在锌铬污染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壤中锌铬浓度增大而降低。与对照相比,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及灌浆结实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最小值分别降低了34.17%、23.02%和4.89%;除在灌浆结实期锌与铬浓度互作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生育期的锌浓度间、铬浓度间及锌与铬浓度互作间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在水稻分蘖期,土壤脲酶活性、转化酶活性随土壤锌铬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孕穗期及灌浆结实期则升高,其差异均极显著(P<0.01)。线性回归及偏相关分析表明,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中锌、铬浓度均有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并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锌铬复合污染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可能产生协同或加和的抑制效应。土壤脲酶活性在水稻灌浆结实期与土壤中锌浓度有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7253**;土壤转化酶活性在水稻分蘖期、灌浆结实期与土壤中铬浓度均有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6**、0.8056**,这说明锌铬复合污染对土壤脲酶活性及转化酶活性未产生复合效应。

  • 肖和艾;吴金水;李玲;唐国勇;刘畅;
    J4. 2007, 21(06): 630-632+62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同位素(14C)示踪是研究植物残体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与转化较灵敏的方法,已被广泛用于土壤有机碳周转动力学研究。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在密闭箱中采用14C同位素标记植物的装置和操作方法。该装置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可靠;该方法亦适合于采用13C1、5N等同位素对植物进行标记和示踪。

  • 王跃进;迟德富;詹国平;王广利;
    J4. 2007, 21(06): 633-63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6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黄斑星天牛雄虫精子及其辐照后精子的超微结构。精子分为头尾两部分,头部主要结构为精核,尾部由线粒体衍生物及微管系统(轴丝)组成。轴丝由副微管、双微管和中心微管组成,呈9+9+2构型。经80和120Gy的γ射线辐照后,黄斑星天牛出现了多个精子相粘连现象,粘连状态下有些附体连在一起形如弯曲的线形,一些线粒体衍生物也发生粘连。未发生粘连的精子内细胞器排列分散,线粒体衍生物以及轴丝两侧附体形状也发生改变。80和120Gy辐照虫之间的精子超微结构变化未见明显差异。

  • 陈子蔚;齐孟文;
    J4. 2007, 21(06): 637-64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铬(Cr)污染的迁移和环境毒性主要取决于其化学形态。在环境中,如果移动性及毒性较大的Cr(Ⅵ)能被还原为移动性及毒性较小的Cr(Ⅲ),并且还原速率大于污染速率,那么对铬污染的自然生态修复治理是可行的。铬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存在着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效应,致使同位素比率发生移动,移动的大小和反应进程有关,服从Reyleigh关系方程。因此,利用同位素测定可以确定Cr(Ⅵ)的归宿,用于铬(Cr)污染自然修复的监测。本文就环境铬污染自然生态修复中,应用同位素原位分析法进行监测的基本原理、分析过程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阐述。

  • 姜东燕;于振文;
    J4. 2007, 21(06): 641-64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述了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土壤水分既影响小麦产量,也影响其籽粒品质;土壤水分缺少能够影响器官发育,使叶面积减小,叶绿素含量降低,群体叶片光合性能下降。土壤水分缺少还使开花后的光合产物减少,造成灌浆物质不足,原贮存在营养器官中的物质向籽粒的运转速度加快,贮存物质在粒重中的比例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粒重和产量的降低。同时,土壤水分也影响小麦品质,主要表现在蛋白质和淀粉上。

  • 韩爱良;叶庆富;
    J4. 2007, 21(06): 646-65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目前国内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试验过程中有关示踪剂选择、引入量估算、示踪剂引入方法、放射性样品预处理以及放射性测量方法(尤其是液体闪烁测量)中所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了简要剖析,以期对从事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研究的人员有所助益。

  • 本刊编辑部;
    J4. 2007, 21(06): 941-66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7.06.0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