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2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9-02-20
  

  • 全选
    |
    论文
  • 房贤涛, 马洪丽, 赵福源, 章清杞, 张书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通过辐射诱变获得的具有白化转绿特性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突变体可分为3种类型:白化转绿类型(W2、W3、W4和W10),白化转黄绿类型(W9)和白化转绿后期转白复绿类型(W1和W7)。这些突变体的白转绿特性都是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具有与原不育系“培矮64S”相似的农艺性状和育性转换特性,它们的杂种具有与原杂交稻相似的株叶形态,分蘖和株高生长动态,但是它们的产量构成因素依不同的突变系而表现不同,其中W1、W2和W3的杂种具有与原杂交稻相似的产量潜力,具有较好的育种应用价值。

  • 程本义, 夏俊辉, 沈伟峰, 庄杰云, 杨仕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2个DNA微卫星标记对2005-2007年参加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23个长江中下游早籼、晚粳和华南早籼常规品种进行标记检测,结果共检测到等位基因47个,平均每个标记3.9个,变幅2~7个,多态性频率(FP)平均值0.632,变幅0.403~0.842。遗传差异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早籼与长江中下游晚粳(平均遗传相似系数AGSC=0.036)、华南早籼与长江中下游晚粳(AGSC=0.125)品种间的遗传差异明显,长江中下游早籼与华南早籼(AGSC=0.449)品种间的遗传差异中等,华南早籼(AGSC=0.606)、长江中下游早籼(AGSC=0.682)、长江中下游晚粳(AGSC=0.761)品种间的遗传差异较小。

  • 李梅, 周屹峰, 郭泽建, 舒庆尧, 包劲松, 沈圣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获得31份集外源铁蛋白基因(Fer)和低植酸突变基因(lpa)于一体的水稻花培纯系基础上,选取4份稻米铁含量明显较高的花培代表系(Fer34-HIPj1-1、Fer34-HIPj1-2、 Fer65-HIPj2-1和 Fer65-HIPj2-2),以秀水11和秀水110为亲本对照,对铁蛋白和低植酸双基因表达水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这些双基因纯系均有较为明显的发芽起始滞后、幼苗早期生长缓慢、灌浆前期速率较慢等迹象,最终致使单株产量下降。此外,还发现成株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组成与对照相仿,但其净光合速率比对照快,这种光合生理特性是否与铁蛋白转基因或低植酸突变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齐春艳, 梁正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5种pH盐碱梯度试验,研究了水稻耐碱突变体ACR78在移栽至成熟阶段的生物学特性,并与野生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pH 7.5、pH 8.0、pH 8.5、pH 8.9和pH 9.6梯度下,ACR78突变体株高分别比野生型增加13.5%、14.2%、9.4%、3.9%和13.6%;单株茎蘖数分别增加21.4%、23.5%、42.9%、45.5%和9.1%;单株产量分别增加59.6%、53.4%、35.1%、64.8%和86.8%,主要是源于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增加。ACR78抽穗历期(pH 7.5-8.9约7 d;pH 9.6约13 d)短于野生型(pH 7.5-8.9为12-13 d;pH 9.6约18 d),抽穗整齐度高。说明ACR78的耐盐碱性高于野生型。

  • 高君恺, 叶红霞, 舒小丽, 吴殿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稻低淀粉粘滞突变体RSV-1及其野生型品种II-32B为材料,研究了低淀粉粘滞突变的理化特性和淀粉结构。结果表明,低淀粉粘滞突变体的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和冷胶粘度明显小于野生型,但表观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均大于野生型,达最高粘度时间接近,糊化过程中所需能量较低,糊化过程较长;淀粉晶体表现为C型结构,淀粉颗粒与野生型的正六面体颗粒完全不同,呈大小不等的无规则形,淀粉晶体及颗粒结构的改变可能是导致淀粉粘滞性下降及其他理化指标改变的重要原因。

  • 汪秀志, 张红宇, 汪旭东, 吴先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分别位于不同质粒上的gus基因和nptⅡ基因按照1︰1和1︰3的浸染浓度混合共转化粳稻品种鄂宜105和中花12种子胚诱导的愈伤组织,结果从43棵经潮霉素反复筛选的再生植株中获得21棵共转化植株。经PCR分析表明2个基因的共转化率分别为47.37%和60.00%。Sou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gus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并且表达。遗传分析证实外源基因在T1中大多以孟德尔方式进行遗传。分析了影响转化率的几个因素如浸染菌量比例和品种之间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提高共转化的效率。

  • 李慧敏, 赵凤梧, 李爱国, 彭海城, 杨建忠, 李明哲, 郝永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粱基因型沈农133(Sorghum bicolor) 为母本,旱稻基因型旱65(Oryza sativa) 为父本,进行了9代属间杂交、回交及自交后代选择,获得5个株高82.7~143.5cm矮生新种质,暂定名为矮101、矮102、矮103、矮104及矮105。新种质株高同母本(163.1cm)相比降低80.4~19.6cm,降低范围为49.29%~12.02%。株高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植株茎秆节间数目发生变化,新种质茎秆节间数为8~13节,较母本的17节减少4~9节,降低范围为23.53%~52.94%。猜测与一种新的矮秆基因——茎秆节间数目减少基因有关,该基因参与植株发育过程并控制植株高度。

  • 张琳碧, 荣廷昭, 潘光堂, 曹墨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cDNA-AFLP技术对太空诱变玉米核雄性不育材料的花药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并对差异片段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结合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差异片段在可育株和不育株的表达情况。利用16对引物共回收得到9个差异序列,其中2个为来自不育株的特有片段,7个为来自可育株的特有片段。序列分析发现,来自不育株的 2个EST序列未检测到同源性较高的序列。来自可育株的4个EST序列分别与水稻上推断的查尔酮合成酶、脂酰CoA脱氢酶、蛋白激酶PK12、甘氨酸脱羧酶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这些物质可能参与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信号传导等。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与查尔酮合成酶同源性较高的Z3片断在可育花药发育的早期有较高的表达。而与甘氨酸脱羧酶同源性较高的片断Z8在可育花药发育的中间阶段呈增量表达。这可能与花药发育过程有较高的能量和物质需求有关。

  • 钟昌松, 徐利远, 余桂蓉, 杜文平, 蒲志刚, 李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64份玉米自交系(包括普通玉米和特用玉米自交系)的亲缘关系。用30对扩增带型稳定的SSR引物,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116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出等位基因2~10个,平均3.87个。SSR引物的PIC介于0.306~0.893之间,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717。按UPGMA方法对供试自交系进行聚类,以遗传距离0.586为基准,可将材料划分为11类。64份自交系的SSR标记聚类分析表明,普通玉米与特用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爆裂玉米等并不能严格地各自划为一类,只有亲缘关系较近的特用玉米自交系聚在一起,有些特用玉米与普通玉米聚在一起,部分特用玉米具有丰富的普通玉米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特用玉米自交系间的遗传距离与普通玉米自交系间的遗传距离差异达到0.01的极显著水平。此外,不同类型特用玉米间、特用玉米与普通玉米间的遗传差异较大,特用玉米在进化和选育过程中积累并保存了丰富的遗传变异。

  • 郭建秋, 吴存祥, 冷建田, 侯文胜, 唐掌雄, 韩天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3个能量(3.0、5.0和7.0 MeV)和4个注量(1×108、1×109、1×1010和1×1011 H+/cm2)的质子束处理大豆品种绥农14的风干种子,以期确定质子束诱变大豆的效果和辐照参数。结果表明:质子束辐照可以导致大豆产生丰富的变异。在本试验条件下,经质子束辐照的大豆种子发芽率未受影响,但M1代株高显著增加;M2代出现早熟、黄化和不育等变异类型,总变异频率为6.81%。总变异频率有随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随能量变化的规律不明显。在M2代,3.0 MeV、1×1011 H+/cm2处理的变异频率最高,为8.26%;在不同能量和注量水平下得到的突变类型不同,其中质子注量为1×1010和1×1011 H+/cm2的处理产生了较多的早熟突变,注量为1×109和1×1010 H+/cm2的处理产生了较多的黄化和不育的突变;质子能量为3.0 MeV时产生了较多的不育突变,5.0 MeV时产生了较多的早熟突变,7.0 MeV时产生了较多的黄化突变。结果表明质子束辐照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育种手段在大豆上应用。

  • 岳洁瑜, 杨郁文, 于艳杰, 倪万潮, 吴李君, 唐灿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胚珠DNA的SSR标记分析,在DNA水平上检测氮离子束诱变后胚珠的多态性变化,结果表明,离子注入陆地棉花粉后再给雌蕊授粉,会对胚珠的DNA多态性产生影响,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花粉中精细胞的DNA序列;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分离N+离子诱变花粉和对照正常花粉分别给雌蕊授粉后产生的M1代植株叶片间表达有差异的cDNA片段,建立差异表达cDNA文库。已测序的有50个缩减cDNA克隆,根据BLAST网络服务检索查询EMBLGen、 Bank、DDBJ和PDB的核苷酸序列数据库以及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数据库,进行序列联配,结果发现52%序列在数据库中都有同源的棉属来源的EST。38个EST与其他物种已知基因部分区域的同源性为56%-100%,占总EST的76%;5条EST序列能在数据库中检索到同源性序列,但其功能(占10%)尚不清楚;9个EST能在数据库中发现为推测蛋白,占18%;4个EST在GenBank中没有查到对应的同源序列,占8%。

  • 张巧生, 汪志平, 潘剑用, 邹凤莲, 卢钢, 李雪斌, 徐步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60Co γ射线对番红花球茎发芽的影响,结果如下:(1)球茎的发芽数一般随其鲜重M(g)的增大而增多,3<M≤5球茎的单芽率可达96%,以其为诱变材料较为合适;(2)3<M≤4和4<M≤5两类球茎分别经5~35 Gy的60Co γ射线辐照后,发芽率呈现出典型的辐射剂量效应,辐照敏感性前者高于后者,半致死剂量D50分别为16和20 Gy;(3)从经25 Gy γ射线辐照4<M≤5球茎的后代中筛选出一株具良好耐热生长特性的突变体(ZF893),它的田间生长期、子球茎产量及开花数依次比其亲本的高约22%、27%和30%,从而花柱产量可望提高近30%;(4)ZF893与其亲本的可溶性蛋白SDS-PAGE图谱非常相近,但ZF893中54.8 kD蛋白(或亚基)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亲本,且ZF893比其亲本多了1条20.9 kD的蛋白(或亚基)带。

  • 刘旭新, Stephen Jackson, 李春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拟南芥Flowering locus T(FT )基因在开花诱导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功能,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拟南芥野生型(WS)中得到全长FT序列,采用Potato Virus X( PVX )野生型病毒构建载体,将全长FT基因连接到PVX第5个阅读框架即Coat Protein( CP )编码序列之前,经体外转录成PVX-FT病毒RNA,人工感染短日照烟草Maryland mommath,成功诱导短日照烟草在长日照条件下开花。

  • 张军杰, 周会, 胡育峰, 田孟良, 刘汉梅, 黄玉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玉米基因sbe1 全长cDNA序列,在NCBI上序列比对后与文献报道的sbe1基因序列同源性达到99%。同时构建了原核生物表达载体pET32(a+)-sbe1,成功表达出了SBEⅠ蛋白。为进一步体外研究SBEⅠ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催化机理奠定基础。

  • 覃逸明, 黄雨清, 聂刘旺, 王 千, 刘 欣, 周 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了不同生长时期的凤丹种胚组培苗根系分泌物抑制二茬培养苗生长的自毒作用。结果表明,组培苗根系分泌物对二茬组培苗具有一定的自毒作用。接种于生根培养基和继代生长培养基上的二茬苗具有最明显的自毒抑制现象,其次是接种于初代培养基上的二茬苗,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碳可降低二茬苗受到的抑制。二茬苗的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明显低于加有活性碳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二茬苗的游离脯氨酸含量、SOD和POD酶活性的变化基本与活性碳组和对照组相似,都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组培苗根系分泌物可以通过影响二茬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来影响其生长,同时,加入的活性碳可以吸附培养基中的有毒物质,从而缓解二茬苗的自毒作用。

  • 聂丽娟, 王子成, 王一帆, 李国申, 何艳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植物不同倍性之间的表现遗传差异,对3个西瓜(Citrullus lanatus)品种克西、中金和枚选的纯合二倍体和同源四倍体进行甲基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分析,10对引物共扩增546条带,其中,二倍体较同源四倍体材料之间有3条特异性条带,这些特异性条带无品种差异,系倍性不同所致。带型变化表明,同源四倍体较二倍体有DNA甲基化减少和单链增加现象,但从DNA甲基敏感多态性差异上来看,品种内二倍体和同源四倍体间的DNA甲基敏感多态性差异不大,仅0.02%左右。

  • 姜云天, 陈艳秋, 朱俊义, 李玉梅, 曲柏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日本臭菘幼叶为外植体,应用均匀设计法筛选其最适合的胚性愈伤组织及胚性细胞复合体诱导、体细胞胚胎发育及植株再生的培养基配方,建立日本臭菘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结果表明,LS+6-BA 1.0 mg/L+2,4-D 2.0 mg/L+IAA 0.1 mg/L适宜日本臭菘幼叶胚性愈伤组织及胚性细胞复合体诱导,诱导率为98%;LS+6-BA 0.50 mg/L+NAA 0.10 mg/L+IAA 0.10 mg/L最适宜体胚发育及植株再生,体胚萌发率为100%,萌发的体胚在发育培养基上继续培养42 d后全部发育成完整植株。对不同阶段培养材料的形态结构及超微结构的观察证明,成功建立了日本臭菘体细胞发生及植株再生体系。

  • 罗静, 周厚成, 王永清, 赵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草莓愈伤组织后通过草莓灰霉病病原毒素(Toxin)离体筛选获得抗病愈伤组织并诱导成苗。EMS诱变处理‘幸香’草莓离体叶片产生的愈伤组织,用经毒力检测的草莓灰霉菌毒素粗提液进行离体筛选,通过在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附加不同浓度毒素粗提液,以确定适宜的抗病选择压,获得抗灰霉病突变体材料。结果表明,将愈伤组织直接进行EMS处理的成活率高于将愈伤组织切割成小块继代培养再经EMS处理的愈伤组织;且0.2% EMS处理1h为最适剂量。在含80%毒素粗提液的培养基培养10 d为抗性筛选的适宜选择压。诱变处理后的867块愈伤组织,在经不连续二次筛选后有195块成活,成活率22.5%,其中有82块再生出了不定芽,再生率为42.1%。不定芽经生根后移栽至田间进一步进行抗性鉴定。

  • 金梦阳, 危文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Gy/min的剂量率,用不同剂量(0~800Gy)的60Co γ射线辐照续随子干种子,对M1种子萌发情况及苗期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供试剂量范围内,辐照对续随子发芽率无明显影响,对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及幼苗生长量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抑制效应;且抑制效应随剂量的增加和幼苗的生长而增大。在以上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以活力指数下降一半时的脊梁VID50及幼苗半致癌剂量GR50为标准,通过回归分析初步预测,供试续随子适宜辐照诱变剂量约为400~600Gy.

  • 林红英, 朱佳廷, 冯敏, 高美须, 刘春泉, 哈益明, 赵永富, 李淑荣, 金宇东, 王锋, 季萍, 周洪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和国际辐照饲料工艺规范的规定,研究了宠物干粮食品辐照杀菌工艺,确定了各项技术指标,并就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依据进行了阐述。该技术规定:辐照前宠物干粮食品细菌总数≤5×104 MPN/100g,霉菌≤4.5×104 CFU/g,沙门氏菌≤1×103 CFU/25g,辐照后细菌总数≤1000 CFU/g,大肠菌群≤30 MPN/100g,霉菌≤25 CFU/g,沙门氏菌不得检出,宠物干粮食品辐照杀菌的最低有效剂量为4.0 kGy,最高耐受剂量为15.0 kGy。辐照产品箱中最小吸收剂量应不小于最低有效剂量,最大吸收剂量应不大于产品的最高耐受剂量。

  • 居华, 王锋, 哈益明, 刘书亮
    J4. 2009, 23(1): 102-10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1.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菲律宾蛤仔经60Coγ射线辐照后,其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肝菌和副溶血性的D10值及辐照后在贮藏期的变化。结果表明,经60Coγ射线辐照后菲律宾蛤仔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肝菌、副溶血性的D10值分别为:0.70、0.56和0.20kGy;真空包装的菲律宾蛤仔在0°C~4°C贮藏条件下,3kGy剂量辐照贮藏28d后菌落总数为4.46log(CFU/g),符合水产品卫生要求;而0.4kGy剂量辐照贮藏7d后大厂肝菌、副溶血性弧菌后检测未检出。由此可见,3kGy以上剂量辐照处理菲律宾蛤仔,能有效杀灭其中的微生物,且其贮藏期可达28d,用辐照方法保鲜菲律宾蛤仔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 彭伟, 刘兆民, 董辉
    J4. 2009, 23(1): 106-10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1.0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一座设计装源能力为2.96×1016Bq (80万Ci)的双板源钴源辐照装置的改造实例,阐述了改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并通过改造前后的性能对比,对改造进行了利益代价分析。通过此次改造,辐照装置的产量提高了50%以上,给用户带来了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长远的间接经济效益,表明本次改造是成功的,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 周健, 成浩, 叶阳, 王丽鸳, 贺巍, 刘本英, 陆文渊
    J4. 2009, 23(1): 110-11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1.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了解滇青(晒青毛茶)、青饼和普洱茶(熟饼)在化学组成方面的异同,为茶类的区分与界别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对滇青、青饼和普洱茶(熟饼)的近红外化学指纹图谱采用欧氏距离、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等方法进行了定性判别分析。结果发现,普洱茶(熟饼)近红外指纹图谱与滇青、青饼图谱间的欧氏距离均大于各自组内最大偏差的绝对阈值,而滇青和青饼的组间差异小于各自的组内阈值;在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得分值散点图上,熟饼样品与青饼和滇青样品间界限分明,而滇青和青饼样品间无明显界限;所有的熟饼样品在系统聚类分析中聚为一类,而青饼与滇青样品聚为一类。因此,青饼的近红外光谱在各方面都与普洱茶(熟饼)样品差异显著,而与其原料滇青(晒青毛茶)十分接近。从化学本质上来说,青饼更接近于绿茶类产品。

  • 谢新华, 李晓方, 肖昕
    J4. 2009, 23(1): 114-11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1.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6个不同品种的稻米粉中添加二硫苏糖醇以打破米粉中蛋白质的二硫键,用快速粘度分析仪测定淀粉的黏滞谱,研究稻米中蛋白质二硫键对稻米黏滞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样品中添加DTT(二硫苏糖醇)后,糊化温度降低,糯稻的峰值粘度下降,其他样品的峰值粘度上升,而消减值极显著降低。蛋白质影响米饭的蒸煮食味品质,可能是二硫键结合形成的蛋白质网络的变化引起稻米吸水性改变而起作用。

  • 姜慧燕, 邵平, 孙培龙
    J4. 2009, 23(1): 118-122.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1.0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径向流色谱法是一种新型色谱分离纯化技术,采用径向流动特殊设计,在生物、食品领域应用逐渐广泛,与传统的轴向色谱相比,该方法具有流速高、操作压力低、线性放大容易及样品处理量大等突出优势。文中针对径向流色谱分离技术原理和特点作了详细论述,并简介了该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 郑洁敏, 李红艳, 牛天新, 唐世荣, 陈子元
    J4. 2009, 23(1): 123-12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1.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温室盆栽条件下,在134Cs污染土壤中移栽酸模、戟叶酸模和向日葵3种植物,对其地上部放射性铯积累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向日葵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酸模和戟叶酸模;处理50d时,向日葵地上部134Cs比活度在3种植物中达到最高,而在处理70d时,酸模地上部134Cs的比活度达到最高;处理70d时,酸模、戟叶酸模和向日葵对134Cs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分别达到1.5、1.4和1.3,且前2种植物继续保持快速上升的趋势。3种植物对铯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忍耐性,并具有较强的从土壤向植物转移铯的能力;在本实验期内(70d)向日葵对土壤中放射性铯的剔除能力最强,而酸模和戟叶酸模则具有更强的铯转移能力。因此,3种植物在对放射性铯污染的土壤进行植物修复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对于放射性铯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土壤也具有修复潜力。

  • 刘爱荣, 张远兵, 张雪平, 李百学
    J4. 2009, 23(1): 128-14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1.0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水培条件下,用浓度为0、500、1000和1500 mg/L 的Pb2+〔Pb(NO3)2〕处理高羊茅植株(Festuca arundinacea),研究铅污染对高羊茅植株生长的影响,NO3-、K+、Ca2+、Na+、Mg2+和Mn2+含量和Pb2+积累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Pb2+胁迫下的高羊茅植株鲜重、干重、含水量和根系活力都下降,质膜透性呈上升趋势,MDA含量先略下降后升高;Pb2+胁迫下根和叶的NO3-、K+和Ca2+含量均低于对照,而根的Na+、Mg2+和Mn2+含量相比对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叶片的Na+、Mg2+和Mn2+含量则变化不大;与对照相比,根和叶的Pb2+含量、根Pb2+积累量急剧上升,叶和单株Pb2+积累量则先急剧上升后略下降;在浓度为1000 mg/L Pb2+处理下,Pb2+积累率为55.74%。因此,高羊茅经Pb2+处理后,Pb2+在植株体内积累,引起根系活力下降,导致植株失水,氮素营养不足,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加剧,干扰无机离子稳态等一系列伤害,这些伤害作用使植株生长受抑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铅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加重。从植物修复的观点来说,对Pb污染的土壤,高羊茅是一种具有较大修复潜力的草坪草。

  • 岳玲, 余志扬, 汪海燕, 叶庆富, 吕龙
    J4. 2009, 23(1): 134-13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1.0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药的环境行为与归趋,尤其是结合残留研究,是新农药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关系到新农药的科学使用。本文利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C环-U-14C]丙酯草醚(ZJ0273)在3种不同类型好氧土壤中的结合残留及其在富啡酸、胡敏酸和胡敏素中的动态分布。结果表明:(1)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土壤中的丙酯草醚结合残留量均随时间而递增。培养至75d,红砂土(S1)、黄松土(S2)与淡涂泥田(S3)中的14C-BR最大值分别为引入量的12.55%,20.35%和20.49%,且富含有机质和pH较高的土壤更易与丙酯草醚形成结合残留;(2)丙酯草醚与富啡酸、胡敏酸和胡敏素形成的结合残留,含量大小依次为富啡酸>胡敏素>胡敏酸。因此,丙酯草醚与土壤基质形成结合残留的过程中,富啡酸起主要作用,而胡敏酸的作用最小。

  • 陕红, 李书田, 刘荣??
    J4. 2009, 23(1): 139-14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1.0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盆栽试验研究作物秸秆和腐熟猪粪对土壤镉(Cd)有效性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施用秸秆促进油麦菜对Cd的吸收,而施用猪粪降低油麦菜对Cd的吸收,这主要是由于秸秆显著地增加了交换态Cd含量,而猪粪则显著降低交换态Cd含量。秸秆或猪粪对交换态Cd含量的影响则主要与土壤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的变化有关。施用秸秆对土壤中FA增加幅度大于对HA的增加幅度,即HA/FA比值降低。而施用猪粪则增加了HA/FA比值。相关分析表明,施用秸秆和猪粪情况下土壤HA/FA与交换态Cd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结果还表明,秸秆和猪粪对土壤交换态Cd含量的影响还与其对腐殖酸芳构化程度的影响有关,添加猪粪比添加秸秆的土壤腐殖酸芳构化程度大。因此,有机物质对土壤Cd有效性的影响与土壤有机质组成的变化密切相关。

  • 朱其松, 黄建中, 周烨, 叶庆富, 徐步进, 陈子元
    J4. 2009, 23(1): 145-14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1.0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比较百草枯和丙酯草醚处理以及零上低温处理对水稻幼苗的生长、膜脂过氧化及抗氧化剂水平的效应,研究了新型除草剂丙酯草醚对不同耐寒性水稻品种(耐寒性品种圣稻13和冷敏感性品种IR50)的氧化胁迫特征。100 nmol/L丙酯草醚处理显著抑制圣稻13和IR50幼苗的生长,但50 nmol/L百草枯仅对IR50幼苗生长有显著抑制。百草枯处理使2个水稻品种的丙二醛(MDA)有大幅度的提升,这与百草枯通过产生氧自由基的杀草机理相符,而圣稻13对百草枯一定程度的抗性可能与其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的上升响应有关。丙酯草醚处理虽然引起圣稻13中MDA的上升,但对IR50的MDA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表明丙酯草醚处理对圣稻13造成了氧化胁迫伤害,而对IR50的生长抑制可能与氧化胁迫没有密切关系。

  • 於卫东, 蒋靓, 庄杰云, 樊叶杨, 沈波
    J4. 2009, 23(1): 150-15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1.0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247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的含250个分子标记的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对0.7%NaCl盐处理后的水稻苗期相关生化性状进行QTL定位。在第1染色体的RM237-RM246区间检测到1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贡献率为13.14%;在第12染色体的RG81-S13126和RM309-RG543区间分别检测到1个控制脯氨酸含量和抗坏血酸含量的QTL,贡献率为9.09%和7.97%。并将所定位区间与已报道的水稻盐胁迫反应基因/QTL的位置进行了比较。

  • 徐中平, 姜振芳, 郑伟, 李坤朋
    J4. 2009, 23(1): 154-15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1.0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32P示踪测定了玉米成熟叶的细胞质膜囊泡对磷酸根离子的吸收。结果表明,磷饥饿胁迫下对磷的吸收能力(Vmax)显著增强 (P < 0.01);在成熟叶片上进行的32P- KH2PO4溶液施加试验显示,叶细胞从质外体中吸收磷与叶片的磷输出相关;在磷饥饿胁迫下,成熟叶片通过木质部输入的磷明显减少,而通过韧皮部输出的磷相对增加。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认为,在缺磷状况下玉米成熟叶的细胞显著增强磷吸收能力,可能有利于从叶片质外体包括木质部中吸收磷,并对增加叶的磷输出具有意义。

  • 郑健, 蔡焕杰, 陈新明, 王健
    J4. 2009, 23(1): 159-16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1.0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小型西瓜为试材, 在日光温室内采用E601型蒸发器蒸发量值控制灌溉水量,在西瓜的不同生育阶段设置3个调亏水平。研究表明: 在整个生育阶段,土壤含水率呈下降趋势,在果实膨大期低水分处理对植株的生长发育构成了严重的水分胁迫;不同生育阶段调亏处理,光合日变化及单叶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趋势相同,低水分处理使气孔阻力增大, CO2扩散受阻,光合速率最低,但单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苗期采用低水分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根系的生长,减少了植物的营养生长,有利于开花坐果期复水后植株的加速生长,而在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采用低水分处理不利于其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果实膨大期采用低水量的2个处理(0.5Ep)比对照处理(1.0Ep)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提高了19.68%和17.79%,但产量仅分别为对照的76.72%和72.43%。说明调亏灌溉能够调整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减少作物生长冗余,调节光合产物在根冠间的分配,同时有利于改善果实品质、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 李尚中, 樊廷录, 王勇, 唐小明, 王立明
    J4. 2009, 23(1): 165-16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1.0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陇东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玉米生产中春旱严重等问题,研究了6种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变化、生育时期、出苗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种植技术能够把小于5mm的无效降水蓄积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玉米棵间蒸发,提高自然降雨的利用效率,提高出苗率和出苗速度,提早成熟,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是陇东旱地玉米有效的抗旱覆膜方式。

  • 文一, 魏帅, 潘家荣
    J4. 2009, 23(1): 170-17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1.0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氧化乐果在体内的亚慢性生殖毒性,以0(CK)、0.44、1.32和3.97mg/(kg•d).连续染毒大鼠6周。结果显示,氧化乐果能引起雄鼠体重下降,睾丸和附睾及脏器系数极显著增加(P <0.01),睾丸组织病理学改变,尤其引起睾丸曲细精管萎缩、变性,各级生精细胞减少,支持细胞数量减少,间质增宽。降低附睾精子数及附睾精子活力(P <0.01 ),精子畸形率显著升高(P <0.05 ); 降低睾丸组织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增加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活力(P <0.01)和睾酮(T)(P <0.01)和卵泡刺激素(FSH)的含量(P <0.05)。结合组织病理、性激素、酶活性及精子质量的变化,表明氧化乐果可对雄性大鼠机体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也具有雄性生殖毒性,其主要靶器官为睾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