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2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9-04-20
  

  • 全选
    |
    论文
  • 邓达胜, 陈浩, 邓文敏, 冯磊, 杨学锋, 马安禄, 刘明海
    J4. 2009, 23(2): 175-17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辐射诱变、杂交及逆境温度筛选相结合的综合育种方法,成功育成了辐恢838及其衍生恢复系辐恢718、辐恢305、中恢218、绵恢3728、糯恢1号等12个恢复力强、配合力高、抗逆性好的恢复系。利用这些恢复系与野败、冈型、D型、印水型、夜公型等胞质不育系组配育成的43个组合,先后通过了国家或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这些品种在大面积种植过程中表现出结实率高、较耐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适应性广、高产稳产的特点,累计种植面积4000万hm2 以上。其中II优838是继汕优63以后我国应用时间长、种植面积较大的著名品种。2005年成为国家籼稻区域试验对照组合,也是我国近年来主要的出口越南东南亚等国家的杂交水稻品种。

  • 章清杞, 郑宝东, 张书标, 黄荣华, 杨仁崔
    J4. 2009, 23(2): 180-18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60Coγ射线照射籼稻恢复系明恢86(M86)种子,获得巨胚突变体MhgeR。与原品种M86相比,MhgeR主要农艺及产量性状无显著差异,千粒重和产量有所下降,但绝对胚重和相对胚重分别由0.68mg和2.70%提高到1.19mg和5.50%。MhgeR糙米成分分析表明其蛋白质(9.94%)、粗脂肪(6.08%)、粗纤维(1.21%)、γ-氨基丁酸(6.16 mg/100g)、8种必需氨基酸及7种矿物质含量均比M86明显提高。本文还就巨胚稻的育种技术及产品加工开发作了探讨。

  • 奚亚军, 高海战, 吕晓依, 路明, 刘曙东
    J4. 2009, 23(2): 185-192.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偃22小麦是目前陕西省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在黄淮麦区其他地区也大面积推广种植。本文通过对小偃22小麦胚性愈伤组织的来源﹑生理状态和干燥时间,根癌农杆菌的接种浓度和侵染方式,AS的添加浓度,胚性愈伤组织和根癌农杆菌的共培养温度和共培养时间,潮霉素的筛选浓度和筛选方式等参数进行比较研究,建立了小偃22小麦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结果显示,以来源于幼穗的胚性愈伤组织作为转化受体较为适宜,愈伤组织生理状态为从幼穗直接诱导30d后继代1次并培养15d的胚性愈伤组织,农杆菌侵染前对胚性愈伤组织干燥处理30 min较为适宜;农杆菌菌液浓度为0.8OD,采用抽真空侵染5min+非真空侵染10min的浸染方式,共培养温度为22℃,共培养时间为72h,AS的适宜添加浓度为150μmol/L;筛选方式选用在抗性愈伤组织筛选阶段经75mg/L潮霉素筛选后,在分化阶段不再进行筛选或采用25mg/L低浓度潮霉素筛选。通过重复转化验证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该遗传转化体系具有可行性。

  • 张素娜, 吕金印
    J4. 2009, 23(2): 193-19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对返回式卫星搭载小麦两个品种SP3代籽粒的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HMW-GS)进行了分析,并按照相关评分方法计算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Glu-1位点的品质得分。结果表明,经卫星搭载可产生较高频率的HMW-GS基因变异,陕253和西农1043 两个品种SP3代HMW-GS组成的变异频率分别为27.08%和27.45%。陕253和西农1043 SP3代的小麦品质得分分别为7分和6分,陕253 SP3代变异株为优质小麦。

  • 姬生栋, 陈鹏, 王加传, 袁召, 岳春辉, 王知丰
    J4. 2009, 23(2): 197-202.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离子束介导法将玉米(郑单14)DNA片段转入水稻豫粳6号,经过5年的筛选得到了基本稳定遗传的变异株系。本研究通过对64对AFLP选扩引物的筛选,优选出了18对选扩引物,它们能同时在2个变异株系中扩增出大量的DNA指纹条带,并且同时能扩增出差异带以及“目的带”。用AFLP分子标记初步分析了2个变异株系与对照间的差异,变异株系中出现了新带、缺失带和“目的带”等几种情况,这些DNA水平上的差异,表明离子束介导玉米DNA育成的水稻材料可能已经插入了玉米的DNA。

  • 王凤宝, 付金锋, 董立??
    J4. 2009, 23(2): 203-20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同源四倍体豌豆,用0.05%秋水仙素(C22H25O6)和2%二甲基亚砜(DMSO)混合水溶液处理豌豆种子,分为24、48、72h三个不同处理时间与5℃~6℃、10℃~12℃、15℃~16℃、18℃~20℃、30℃ 5个不同培养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温度为15 ℃~16℃时,用0.05%秋水仙素和2%DMSO混合水溶液间歇处理宝峰2号豌豆种子48h,植株成活率和诱导率均最高,分别为54.5%和9.5%。对处理后代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比较,发现可育的多倍体染色体数目2n=4x=28,为同源四倍体。该同源四倍体与其二倍体在植株形态上的显著差异表现在:植株高大,茎和卷须变粗,单株总叶面积变大,叶色更绿,开花期延迟,花粉粒和花粉母细胞变大,荚大,自交结实,粒大。试验显示获得的同源四倍体对育性有效。

  • 陈敦萍, 李凌, 沈世华, 杨清
    J4. 2009, 23(2): 209-21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次利用SRAP分子标记手段对筛选出的18株经化学试剂、60Co γ辐射和低能离子注入等诱变处理后的小桐子变异植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2对SRAP引物一共扩增到266条带,其中54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例为20.3%;18株形态变异的小桐子植株,大部分不仅在外部形态上发生了变异,而且在DNA水平上也发生了基因突变。这为今后利用诱变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小桐子新品种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 蔡为明, 冯伟林, 金群力, 范丽军, 吴永志
    J4. 2009, 23(2): 214-21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双环蘑菇(Agaricus bitorquis)、金针菇 (Flammulina velutipes)和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 )3种食用菌菌丝为材料,采用60Co γ射线进行了200、500和800Gy 3个不同剂量的辐照处理,并开展了菌丝生长试验、电导率测定和ISSR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食用菌菌丝生长受抑制增强;其中以双环蘑菇菌丝对辐照最为敏感,当剂量增强到800Gy 时,其菌丝失去活力;经非致死剂量辐照的3种食用菌菌丝均随着继代培养次数的增加,萌发和生长速度加快,生长势增强,活力逐渐恢复。3种食用菌菌落浸出液的电导率均随着剂量的加大而增加,500Gy下的金针菇和杏鲍菇菌落及200 Gy以上的双环蘑菇的电导率显著高于对照。经ISSR分析显示,3种食用菌菌丝的各辐照处理均与对照存在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差异,经辐射处理后多态性条带数量发生变化,出现了特异性条带,既有新增的条带,又有缺失的条带。双环蘑菇变异最大,200和500Gy 辐射引起的ISSR变异率分别为33.3%和50.5%;金针菇变异最小,200 、500 和800Gy 下的ISSR变异率分别为2.3%、2.3%和3.1%,杏鲍菇菌丝的变异率分别为8.6%、13.4%和20.0%。本实验表明,200Gy 和500GY辐射双环蘑菇菌丝,以及800GY辐射杏鲍菇菌丝引起较高的ISSR变异率,可以产生较高的突变率,因此,以此诱变选育新品种是可能的。

  • 李兴江, 魏兆军, 姜绍通, 潘丽军
    J4. 2009, 23(2): 224-22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琥珀酸放线杆菌的主要副产物是乙酸,为了有效降低乙酸的生成,采用60Co γ射线为诱变源,反复筛选氟乙酸抗性突变株。结果表明,当60Co γ射线诱变剂量为 500 Gy 以及氟乙酸浓度为 20 g/l 时,与出发菌株相比,所获突变株HF417的乙酸浓度由25.7 g/l降低到4.5g/l,琥珀酸由45g/l增加到67g/l,磷乙酰转移酶最高酶活由528U/mg 降低到112U/mg ,进一步的基因序列分析表明,pta 基因(磷乙酰转移酶基因)片段保守序列中发生的 4 处突变,是导致磷乙酰转移酶酶活降低的根本原因。因此,针对副产物代谢途径的定向阻断选育能够有效提高琥珀酸产量。

  • 王力生, 朱洪龙, 朱伟云, 李春凤, 程茂基, 蔡海莹
    J4. 2009, 23(2): 228-23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 WY01为出发菌株,通过N+注入诱变处理担孢子、RBBR-PDA平板变色法初筛、ATBS法测定漆酶活性复筛,获得1株漆酶高产诱变菌株ADW-08。用高碳低氮无机盐制备的油菜秸固体培养基(SM)培养,其峰值酶活力比出发菌株高出2.80倍,达7.78 U/g,且产酶稳定。对ADW-08固体培养产酶条件的研究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明显优于蔗糖、麦芽糖、麸皮和可溶性淀粉;酒石酸铵较有利于ADW-08漆酶的分泌;适宜初始pH为5.0或6.0;ABTS和藜芦醇对产酶均有明显的诱导作用,而吐温-80对产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葡萄糖、酒石酸铵和pH最佳参数分别为15.0g/L、0.2g/L和5.2,酶活峰值为8.33 U/g。

  • 高艳红, 吕加平, 刘鹭, 李淑荣
    J4. 2009, 23(2): 235-23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铬耐量筛选的方式,从12株供试啤酒酵母中获得一株高耐铬性啤酒酵母菌株,并对该菌株进行N+注入诱变,注入能量为50keV,注入剂量1×2.6×1013、2×2.6×1013、3×2.6×1013、4×2.6×1013、5×2.6×1013和6×2.6×1013 icon/cm2。结果表明,最适诱变的注入剂量为4×2.6×1013 icon/cm2,得到1株高产GTF的啤酒酵母菌株M11-1A11,其富铬能力较诱变前提高了22.4%。经5次传代发酵培养,突变株的富铬性能稳定。

  • 瞿素萍, 唐开学, 王继华, 苏艳, 王丽花, 张颢
    J4. 2009, 23(2): 239-24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月季叶片愈伤组织和再生的不定芽2种材料为外植体,对其体细胞无性系进行离体辐射诱变, 研究了60Coγ射线对叶片愈伤组织再生率、不定芽增殖率及后期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60Coγ射线处理大大降低了叶片愈伤组织的再生频率,叶片再生不定芽更适宜作为离体辐照诱变材料。不定芽的适宜诱变剂量为50~60Gy,由回归方程导出其致死剂量为122 Gy,半致死剂量约为76 Gy。

  • 林兵, 陈诗林, 黄敏玲, 钟淮钦, 陈源泉, 吴建设, 叶秀仙
    J4. 2009, 23(2): 244-24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不同剂量的60Co γ射线对‘铁骨素’建兰、‘十八学士’建兰、‘长汀’墨兰3种国兰成熟植株进行辐照,对各处理植株的新长幼芽、假鳞茎、花期、植株形态等进行观测。结果显示:在10~50 Gy辐照剂量范围内,受照植株成活率随剂量的加大下降,而辐照效应却增强。不同品种的国兰耐辐射能力有所差异,‘长汀’墨兰>‘铁骨素’建兰>‘十八学士’建兰;同一植株不同器官组织,不同发育阶段的耐辐射能力也有所不同,成熟假鳞茎>幼芽>花芽;植株形态变异一般只在VM1代的幼芽上有所发生。3种国兰成熟植株辐射诱变适宜的处理剂量为16~18Gy。

  • 韩昊君, 韩鸿宾, 孙晓梅, 杨宏光
    J4. 2009, 23(2): 248-252.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活体情况下观察郁金香花芽形态建成过程,比较不同MRI序列图像即纵向弛豫时间加权像(longitudinal relaxation,简写为T1WI)、横向弛豫时间加权像(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 weighted imaging,简写为T2WI)、质子密度加权像(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简写为PDWI)对郁金香花芽形态建成过程显示的准确性,探求郁金香种球及郁金香花芽发生过程的MRI图像技术。结果显示,在对郁金香种球形态以及花芽形成与建成过程的显示上,T1加权像与大体切片的结果完全一致,质子密度加权像与T1加权像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在图像信噪比以及花芽发生的显示上明显优于T2WI(P<0.05)。本研究表明,磁共振成像技术是无创伤、活体监测与显示郁金香花芽形成及分化过程的实用技术手段。

  • 孔凡龙, 贾玉芳, 柴明良, 徐晓薇, 李方
    J4. 2009, 23(2): 253-25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优化春兰离体培养条件,以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芽诱导的离体根状茎为试材,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NAA和BA以及有机添加物马铃薯匀浆、番茄匀浆、香蕉泥、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对根状茎生长和新芽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根状茎诱导丛生芽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0.1mg/LBA+0.5mg/LNAA+1.5g/LAC(活性炭);根状茎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0.1mg/LBA+5.0mg/LNAA+1.5g/LAC;除香蕉泥外,其他有机添加物对根状茎生长和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以蛋白胨的效果最佳。

  • 吴顺, 萧浪涛, 刘清, 沈革志, 王若仲
    J4. 2009, 23(2): 257-26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湘早籼33和01早5202为材料,探讨了其愈伤组织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及其与农杆菌遗传转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继代培养时期的愈伤组织,农杆菌遗传转化频率不同。相关性分析表明,内源IAA和Z含量与愈伤组织转化频率呈正相关,而内源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含量与愈伤组织转化频率相关关系不明显。

  • 徐荣, 刘友刚, 孙素琴, 于晶, 徐江, 周峰, 陈君
    J4. 2009, 23(2): 262-26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阿联酋胡芦巴种质为材料,经"实践八号"返回式卫星搭载进行空间诱变,回收后,与留地面未经搭载的对照在相同环境下同时播种,对诱变后代(SP1代)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空间诱变对胡芦巴种子发芽和初期幼苗生长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生长一定时间后,植株长势强。空间诱变处理后,果荚由多数单荚变为多数双荚,分枝数、单株粒重以及单株荚数均显著增加。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对SP1代葫芦巴种子的品质分析表明,空间诱变并没有对胡芦巴的化学成分产生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可诱发胡芦巴产生一定的变异,这些变异对获得有价值的高产胡芦巴新种质具有重要意义。

  • 张月学, 刘杰淋, 韩微波, 唐凤兰, 蒿若超, 尚晨, 杜优颖, 李佶凯, 王长山
    J4. 2009, 23(2): 266-26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2个不同基因型的紫花苜蓿品种的干种子,观察其细胞有丝分裂数和微核数与对照的差别。结果表明,空间环境促进了苜蓿种子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动,并有一定数量的微核产生;空间搭载还引起了紫花苜蓿发芽率和苗期致畸率的变化;同时在田间分枝数和鲜重产量指标上品种间变化不同。在细胞学和苗期变异上,肇东苜蓿对辐射敏感性大于龙牧803,在田间分枝数和鲜重产量上肇东苜蓿的损伤程度高于对照,大于龙牧803。

  • 王忠华, 戴艺辉, 吕洪, 黄丽姗, 顾莉莎, 叶庆富
    J4. 2009, 23(2): 270-27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以500、1000、1500和2000Gy的60Coγ射线处理不同蔺草品种成熟干种子,并将其培养成实生苗,进行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及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检测,观察蔺草苗期的生长状况,从而研究不同辐射剂量对蔺草苗期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确定蔺草的适宜辐射诱变剂量,为下一步开展蔺草品种诱变改良奠定基础。结果发现,CK(对照组)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都大大高于同等条件下培养的的辐射处理组。表明辐照会影响蔺草的根系活力、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表明,500Gy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CK和其他辐射处理组。从蔺草苗期的生长状况来看,随着辐剂量的增加,草茎长度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由此表明,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辐射处理可促进蔺草苗期的生长,500Gy是较适宜的处理剂量。

  • 李明军, 王凤娟, 张晓丽, 张楠, 李翔, 邓丽, 孙瑞斌
    J4. 2009, 23(2): 274-27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育高产优质怀地黄新品种,本文对怀地黄种子的无菌萌发和试管苗的快繁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05%HgCl2灭菌时间为5s时,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分别为68.33 % 和53.33 %;(2)种子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1/4MS,其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76.67 % 和65.08 %;(3)MS+6-BA1 mg/L+NAA0.002 mg/L为试管苗快繁的最适培养基,28 d时,试管苗株高增加7.85 cm,繁殖系数达6.56。

  • 朱佳廷, 冯敏, 哈益明, 刘春泉, 高美须, 李淑荣, 赵永富, 王锋, 周洪杰, 金宇东, 季萍
    J4. 2009, 23(2): 279-28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皮卷、绿爽洁牙骨、鸡肉排骨、鸡胸肉为试验材料,开展了宠物食品辐照灭菌工艺剂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辐照剂量为4kGy时杀菌率达到了92%以上,辐照剂量为6 kGy时杀菌率已达99%以上,检测的各项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要求,10 kGy即可达到完全灭菌的效果。辐照前后4种样品中均未检出沙门氏菌。4~10 kGy辐照后,宠物食品中水分、脂肪、蛋白质、粗纤维、碳水化合物、矿质元素(除钙)及17种氨基酸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辐照对宠物食品的营养品质影响很小;在此剂量范围内,样品辐照前后的色泽、风味与滋味也没有明显变化。由此,确定宠物食品适宜的辐照工艺剂量范围为4~10 kGy。

  • 孔秋莲, 陈志军, 岳玲, 徐钦, 张华, 袁忠谊, 戚文元
    J4. 2009, 23(2): 285-28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ISO11137-2:2006方法一、ISO11737-1:1995、ISO11737-2:1998,采用薄膜过滤法系统研究了一种医用消毒擦片的辐照灭菌剂量,内容包括初始污染菌数测定、验证剂量(无菌保证水平为10-2所要求的剂量)辐照、辐照后产品无菌检验等。结果表明,医用消毒擦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稀释液用量为400ml/片时抑菌活性可被消除。本试验条件下,医用消毒擦片的平均初始污染菌数为5.36CFU/片,查对ISO11137-2:2006表5得到验证剂量为4.6kGy,无菌剂量为16.8kGy(无菌保证水平为10-6所要求的剂量)。消毒擦片经验证剂量4.6kGy辐照后,100件单元产品的无菌检验的阳性个数小于2,达到ISO11137-2:2006要求,无菌剂量16.8kGy成立。研究还根据中国药典(2005)规定,对所建立的初始污染菌数测定方法和无菌检验方法进行了可行性验证。结果表明,无菌消毒擦片接种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后,利用初始污染菌数测定方法检测到的回收率均高于70%,初始污染菌数测定方法可行;接种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生孢梭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后,利用无菌检验方法均检测到良好微生物生长,无菌检验方法可行。

  • 张庆芳, 王锋, 哈益明, 李安, 尹青岗
    J4. 2009, 23(2): 290-29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寻求一种能有效降解毒死蜱残留的技术方法,本文采用60Co γ射线辐照水溶液和芦笋中的毒死蜱,并对比了毒死蜱的辐照降解率。结果表明,辐照剂量在0~12kGy时,水溶液中毒死蜱的降解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4kGy的辐照可使其降解率达95.5%;芦笋中毒死蜱的辐照降解率偏低,8kGy辐照时降解率最高,达到30.0%。进一步研究表明,芦笋成分Vc、芦丁和总糖等的存在对辐照降解毒死蜱有抑制效应。

  • 谭瑗瑗, 阚登蕾, 赵小俊, 傅俊杰
    J4. 2009, 23(2): 294-29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ESR波谱技术检测淀粉类辐照食品的方法。测定不同剂量辐照处理的玉米粉、小麦粉和糯米粉的电子自旋共振(ESR)波谱。结果表明:未辐照和辐照样品的ESR波谱有明显区别,ESR信号强度随着样品辐照吸收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利用ESR试验结果与电镜图像进行比较。利用ESR波谱技术能够鉴别出含淀粉类辐照食品(玉米粉、小麦粉和糯米粉)是否经过辐照。

  • 周素梅, 王强, 张晓娜
    J4. 2009, 23(2): 297-30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拉伯木聚糖(AX)是小麦细胞壁的主要结构多糖,具有高分子量、高粘度、氧化胶凝等物化特性。AX对于小麦及其面制品的加工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它还具有显著的降血脂、减肥、免疫调节等生理活性。小麦品种间阿拉伯木聚糖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规律。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小麦阿拉伯木聚糖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将为更好地利用这一功能性多糖提供思路。

  • 陈云堂, 郭东权, 杨忠强, 张建伟, 杨保安, 王玉莲
    J4. 2009, 23(2): 302-30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3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维生素C是水果蔬菜中重要营养成分之一,是人体中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但很多因素会影响水果蔬菜中的维生素C含量。有关60Co γ射线辐照对水果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但文献报道差异性较大,一些报道辐照能降低水果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也有一些文献则认为辐照对维生素C含量无明显影响。导致辐照对水果蔬菜维生素C影响结果不一致的因素主要有抗坏血酸氧化酶、水果蔬菜本身化学成分、辐照剂量、辐照环境、水果蔬菜生理代谢等。辐照处理是果蔬保藏的重要技术手段,虽然辐照对维生素C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足以影响辐照技术在果蔬贮藏保鲜方面的应用,况且通过合适的技术处理还可以避免或减少其影响的程度。本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分析,为更好地利用辐照技术在水果蔬菜保鲜加工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借鉴。

  • 李冰, 王昌全, 谭婷, 李焕秀, 杨娟, 李启权, 袁泉
    J4. 2009, 23(2): 308-31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3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GPS野外定点调查取样197个,用于成都平原农田土壤重金属Cd、Pb、Cr、Hg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研究。与20年前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广汉、新都、邛崃土壤Cd含量上升最为明显,分别增加了1、1.3和2倍;Pb则以新津、德阳、广汉、新都增加最多,达1.1~3.3倍;Cr、Hg含量变化不大。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表明,除Cd含量表现为东北-西南向逐渐降低外,其余元素的空间变化特征不明显,但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法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的结果表明,近50%的土壤Pb、Cd含量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以Pb最为明显。Pb污染级别为1~4级,重点污染区域为新都、广汉、新津、德阳等地;Cd污染级别虽小(1~2级),但污染范围较大,主要分布在新都、德阳、广汉、双流、新津、彭州等地;仅有少部分样点受到Cr、Hg污染。

  • 张美萍, 江玉珍, 于光辉, 苑中原, 陈国祥
    J4. 2009, 23(2): 316-31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增强紫外线B(UV-B,280~320nm)辐照对小麦幼苗抗氧化酶的影响以及施用稀土元素后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 与对照(CK)相比,增强UV-B辐照处理的小麦幼苗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超氧歧化酶(SOD)活性有所升高,峰值后移。施用稀土元素后可以抑制由于紫外线辐照所导致的MDA含量及POD活性的增加,且SOD、CAT的活性增强,提高了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减弱了UV-B辐射对小麦抗氧化酶的影响。研究发现,各施用浓度为0.3%、0.1%和0.075%的稀土元素处理下,以0.075%的处理对紫外线B的抗逆效应最好。施用适量的稀土元素可改变小麦的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小麦抗逆性。

  • 雍太文, 杨文钰, 任万军, 樊高琼, 向达兵
    J4. 2009, 23(2): 320-32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根系分隔盆栽条件下,采用15N土壤稀释标记方法,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三熟套作体系不同作物间的相互作用及氮素的转移、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促进小麦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不分隔处理的生物产量、15N总吸收量和总回收率得到显著提高,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氮含量明显降低;玉米表现出套作优势(Awc<0,NCRwc<0),不分隔处理的籽粒产量、籽粒15N吸收量、15N总回收率、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氮含量较分隔处理提高17.17%、24.52%、17.63%、13.9%和10.1%;大豆表现出套作劣势,不分隔处理的15N总吸收量、籽粒15N吸收量、15N总回收率和土壤残留15N丰度降低,土壤总氮含量提高6.06%。“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存在氮素的双向转移,以玉米向小麦、大豆向玉米转移为主。

  • 侯彦楠, 杨俊诚, 姜慧敏, 张建峰, 吴庆钰, 李娟
    J4. 2009, 23(2): 327-33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我国北方和西南各地共收集129个自交系玉米品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正常磷(120kg P2O5/hm2)和低磷(0kg P2O5/hm2)2种施磷水平下,依据百粒重筛选出的15个耐低磷基因型玉米品种及5个磷敏感基因型玉米品种的籽粒磷含量及品质性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磷胁迫对于磷敏感基因型玉米籽粒中磷含量、粗淀粉、粗油分含量变异程度的影响明显大于耐低磷基因型玉米,对粗蛋白含量变异程度的影响则低于后者。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2种施磷水平下的籽粒粗淀粉与籽粒粗蛋白质含量都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粗淀粉与籽粒粗油分含量不相关。低磷胁迫下,各典型自交系玉米品种的磷含量与粗淀粉、粗油分、粗蛋白之间,粗蛋白与粗油分之间的相关性都比正常施磷水平增加。通过研究筛选出的20个典型自交系玉米品种,籽粒中粗淀粉、粗油分、粗蛋白含量在不同磷水平下的变化有着极显著的基因型差异(P<0.01),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

  • 潘家荣, 巨晓棠, 刘学军, 陈新平, 张福锁, 毛达如
    J4. 2009, 23(2): 334-34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3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水肥高投入的特点,引入以土壤Nmin(NO3- -N+NH4+ -N)为基础的优化施氮技术和以土壤水分含量为基础的优化灌溉技术对施氮量和灌溉进行优化,大幅度降低了氮肥用量和灌溉量,且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均未发现显著降低。微区结果表明,传统灌溉方式下,传统施氮处理的化肥氮利用率很低,冬小麦当季为22.7%, 夏玉米当季25.7%,整个轮作周期为28.44 %; 氮损失率较高,冬小麦当季为52.9%, 夏玉米当季35.7%,整个轮作周期为47.0%; 而优化施氮可大幅度提高化肥氮利用率,降低损失,冬小麦当季、夏玉米当季和整个轮作周期的化肥氮利用率分别达到45.1%, 42.9%和46.1%, 损失率分别为33.3%, 7.1%和34.5%。优化灌溉下的优化施氮与传统灌溉的优化施氮相比,虽然化肥氮利用率未有显著差异, 但是却显著降低了损失,显著增加了化肥氮的土壤残留。同时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也显著不同,建议在化肥氮优化中应考虑水分管理。研究还表明, 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反硝化损失可能是化肥氮损失的主要途径。

  • 吴雅欣, 许园园, 潘家荣
    J4. 2009, 23(2): 341-34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3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合成毒死蜱的半抗原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将半抗原与牛血清白蛋白和鸡卵清蛋白共价偶联分别制备免疫原和包被原,再取已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2/0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建立2株分泌毒死蜱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以琼脂双扩散法鉴定抗体亚类类型,间接竞争ELISA方法测定了抗体对毒死蜱的灵敏度、特异性和亲和性。结果表明该抗体分泌IgG1亚类的单克隆抗体,且与毒死蜱的亲和性较高(1.5×107 L / mol),与其他结构类似物的交叉反应均小于1%。本研究成功制备了毒死蜱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为今后ELISA方法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 赵妙珍, 王炳奎, 杨建明, 金子渔
    J4. 2009, 23(2): 345-34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3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鸡为研究对象,探明134Cs在鸡体内的累积与代谢情况,为减少放射性同位素污染及安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34Cs引入后能很快被鸡体吸收,并迅速转移到各内脏器官和组织中,6h放射性比活度在肝、肠、胰、心中积累较高,达到3210780±1560Bq~4568580±1860Bq ,血、肉、骨、毛中累积较少,在198480±360~198480±360Bq之间, 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在24h时,组织中放射性比活度下降到6h时的30%左右。到第69d时除毛和肉中以外,其余器官和组织中均未能检测到放射性134Cs的存在。喂饲NaCl能减轻134Cs在鸡体内的积累。清水浸洗对鸡肉中134Cs清除效果明显。

  • 季清娥, 杨慧, 陈家骅, 胡美玲
    J4. 2009, 23(2): 349-35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3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橘小实蝇不育雄虫和福建7个不同地区的野生雄虫共37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mtDNA COI)基因进行了部分序列测定。在获得的650bp序列中,共有72个变异位点、32个单倍型,其中共享单倍型3种;对所有单倍型聚类分析发现,单倍型在系统树中的分布散乱,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地理分布族群;结合遗传变异指数(Fst)和净遗传距离(Da)分析认为橘小实蝇不育雄虫与野生虫源间、不同来源的野生虫源间已存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较低。研究认为应用昆虫不育技术防治橘小实蝇,在饲养过程中需针对不同防治区引进野生虫源复壮,以确保不育雄虫和野生虫源相匹配,提高防治效果。

  • 郭天文, 郭全恩, 王益权, 刘军, 南丽丽
    J4. 2009, 23(2): 354-35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2.03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钠盐胁迫严重制约着甘肃中东部地区苹果的生产。本研究以甘肃省秦安县大田生长的‘金冠’苹果为试材,用正常果树和盐碱胁迫果树对比方法,研究了自然条件下钠盐胁迫对果树整个生育期体内各器官(根系、枝条、叶片、花、果实)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钠盐胁迫下,果树根系内Na+含量为1800mg/kg,是正常果树的2倍;苹果花内Na+含量为700mg/kg,是正常果树的1.4倍;在整个生育期,果树枝条内Na+含量变化在800~1400mg/kg,大约是正常果树的2~4倍;叶片内钠含量变化在1700~2500mg/kg之间,是正常果树的3.4~8.5倍;果实钠含量在1200~1500 mg/kg之间,是正常果树的2.1~12倍。本研究科学地提出苹果花期属于钠盐潜在胁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