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2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12-20
  

  • 全选
    |
    论文
  • 周屹峰, 赵霏, 崔海瑞, 舒庆尧, 沈圣泉
    J4. 2009, 23(6): 905-91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09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克螟稻衍生系Tb26(籼)为Bt转基因抗虫种质,采用小规模回交法,结合GUS标记辅助选择,快速改良D62A(B)的抗螟虫特性,育成了抗DA(B)。经鉴定,抗DA的外源Bt基因纯合,自身抗虫性表达稳定,且所配杂种F1也表现出高抗螟虫特性;抗DA的花器性状和开花习性良好,花粉败育彻底,不育度高,农艺性状、品质性状、配合力等方面,也与D62A(CK)相仿。若能将生产上推广的D62A系列组合逐步替换成抗DA同型系列,则有望起到节省治虫用药成本,减少污染等一举多得的效果。

  • 富昊伟, 李友发, 陆强, 吴殿星, 舒庆尧
    J4. 2009, 23(6): 911-91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0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叶色标记水稻在生产中可能引起的虫害发生的变化,本试验在使用和不使用农药防治的情况下,以常规品种嘉禾218为对照,对龙特甫B及其2个叶色突变系黄玉B、翠玉B田间虫害情况进行了调查。龙特甫B为正常绿叶籼稻品种,黄玉B、翠玉B全生育期分别表现黄色和翠绿色,在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黄玉B较龙特甫B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58.0%, 48.4%和40.8%,翠玉B则分别下降39.5%,36.0%和29.5%。结果表明,秧田期2个叶色突变体上的稻蓟马虫量显著高于其亲本龙特甫B;本田中灰飞虱和褐飞虱的虫口数在不同材料间或差异不显著,或存在显著差异,但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2个突变体受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显著轻于龙特甫B,表现为盛发期突变体受稻纵卷叶螟危害产生的虫苞数显著少于龙特甫B,而龙特甫B与嘉禾218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相反,2个突变体植株上白背飞虱的虫量显著大于龙特甫B,龙特甫B也显著大于嘉禾218。根据植株的农艺性状和叶绿素含量,以及虫害发生动态变化,笔者推测,造成叶色标记水稻稻纵卷叶螟危害变轻的原因可能与植株叶绿素含量下降,影响幼虫生长发育有关,但引起白背飞虱虫口增加的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本试验为首次对叶色标记水稻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研究,所得结果不但对完善叶色标记水稻生产体系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研究害虫与水稻叶色之间的关系也具有理论价值。

  • 朱彩霞, 古佳玉, 郭会君, 赵林姝, 赵世荣, 邵群, 刘录祥
    J4. 2009, 23(6): 917-922.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09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Ku蛋白与动植物细胞DNA损伤修复和辐射敏感性有着密切联系,其功能及表达正常与否,关系到细胞DNA双链断裂(DSBs)的修复能力。为了研究Ku蛋白在小麦DNA损伤修复和对辐射敏感性中的作用,本实验室克隆了完整的小麦Ku70和Ku80 cDNA 序列,分别命名为TaKu70和TaKu80。小麦TaKu70和TaKu80分别编码626个和706个氨基酸残基的Ku70/Ku80蛋白序列。多重序列分析表明小麦Ku70蛋白与水稻和拟南芥Ku70蛋白的同源性分别为94%和78%;小麦Ku80蛋白与水稻和拟南芥Ku80蛋白的同源性分别为85%和69%。结构域和功能分析表明小麦Ku70/Ku80蛋白含有Ku蛋白的核心组分——Ku70/ Ku80-core结构域,以及只有真核生物Ku蛋白才有的vWA 结构域。

  • 孙岩, 张宏纪, 王广金, 刘东军, 杨淑萍, 郭怡璠, 孙光祖
    J4. 2009, 23(6): 923-92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0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优质HMW-GS 1Dx5+1Dy10基因春小麦品系龙辐06K1079和龙辐06K1083的品质较其亲本龙辐麦8号显著改善。2007年和2008年品质分析结果表明,龙辐06K1079和龙辐06K1083与其亲本龙辐麦8号相比,沉降值分别提高3.5~5.3ml和4.3~5.5ml,稳定时间分别增加7.3~9.1min和5.7~5.8min,最大抗延阻力分别增加5~232E.U和103~207E.U,延伸性分别增加0.4~5.5cm和1.0~3.7cm,面积分别增加8.8~37.9cm2和30.8~41.8cm2。龙辐6K1079和龙辐06K1083的产量较其亲本龙辐麦8号分别提高8.9%~15.8%和9.3%~16.4%,且2008年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龙辐06K1079和龙辐06K1083与其亲本相比还具有目的性状以外的其他变异,主要表现是长芒、秆高、多粒和秆锈抗性降低等。转基因后代中出现的非目的性状变异,为育种提供了更大选择机遇。

  • 王俊生, 袁蕾, 位明明, 张改生, 张龙雨, 袁正杰, 孙瑞, 叶景秀, 牛娜, 马守才, 李红霞
    J4. 2009, 23(6): 928-93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09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理型雄性不育机理, 以化学杂交剂SQ-1为诱导剂,构建了普通小麦西农1376不育和可育等生理系,用RT-PCR 技术分析了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和NFUDP4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不育和可育花药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与同期对照相比,GAPDHNFUDP4基因在不育花药单核期到三核期均下调表达,其中在大量花粉粒败育的单核期,GAPDH下调表达尤为显著。因此,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败育过程中,一方面由于GAPDH基因表达受抑制,使糖酵解受阻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另一方面,NFUDP4基因下调表达,可能引起线粒体某一Fe-S 族蛋白装配需要的分子骨架减少而使其数量不足,从而可能引起Fe-S族蛋白参与的生化反应减弱,如呼吸链电子传递受阻引起能量供应不足,与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具有一定关系。

  • 李鹏, 孙明柱, 张峰, 张凤云, 李新华
    J4. 2009, 23(6): 935-938.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09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小麦品种白硬冬2号航天搭载SP2代单株籽粒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进行了SDS-PAGE电泳分析,在92株材料中发现了2个突变体mut1和mut2,突变频率为2.17%,并利用醇溶蛋白电泳验证了航天诱变引发HMW-GS变异的真实性。在突变体mut1中发现了4种HMW-GS组成突变类型,突变发生在Glu-1B和 Glu-1D位点。突变亚基是由航天诱变引发相关编码基因突变形成的,它们的电泳迁移率发生了明显变化,为新的亚基类型。本文的研究表明,航天诱变能够诱导产生新的HMW-GS,是丰富HMW-GS基因资源的有效途径。

  • 孙黛珍, 杨海峰, 王曙光, 曹亚萍, 杨武德
    J4. 2009, 23(6): 939-94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09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A-PAGE技术,比较分析了近40年来山西小麦育成品种、外引品种与地方品种在醇溶蛋白组成上的差异,从而揭示山西小麦品种醇溶蛋白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山西育成品种与外引品种比地方品种醇溶蛋白谱带数目分别增加了2.1和1.5条。在70条迁移率不同的谱带中,26条从地方品种到育成品种出现频率明显增加,23条明显降低,其余的21条变化规律不明显;分区来看,与地方品种比较,育成品种ω区谱带数目及谱带出现频率的增减变化最大,其次是γ区,β和α区变化最小。同时发现16.5和19.1为双联带,12.9、15.7、17.8为三联带,二者都在ω区但总不同时出现。对3种类型品种的遗传差异分析发现,地方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明显大于其他2类品种;聚类分析也发现,大多数地方品种、山西育成品种或外引品种总是分别聚在同一亚类,表明地方品种与山西育成品种和外引品种之间编码醇溶蛋白的基因位点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也说明近40年来山西育成品种之间、外引品种之间醇溶蛋白的遗传变异水平不高。

  • 单成钢, 倪大鹏, 王维婷, 张教洪, 苏学合, 朱彦威, 王志芬
    J4. 2009, 23(6): 947-95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09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丹参种子航天诱变的生物学效应,利用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丹参种子,返回地面后进行田间种植观测,分别从生育时期、种子活力、地上部形态特征、根部性状、结实性状分析丹参航天诱变的生物学效应,利用SRAP标记技术分析了材料在DNA水平上的变化。结果表明:航天搭载造成了DNA水平上的变异;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促进了幼苗的发育,开花期提前;促进了花苔长度和花蕾数的增加,抑制了叶片生长;总体上促进了根部性状和种子性状的变异,除冠幅、花轴长度外,增大了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丹参种子航天诱变的生物学效应可为丹参种质改良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 王亦菲, 黄剑华, 陆瑞菊, 陈志伟, 何婷, 周润梅
    J4. 2009, 23(6): 951-95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0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3份优良小白菜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培养基中不同NaCl浓度对种子萌发和茎端组织存活及生长的影响;不同平阳霉素浓度及时间的处理对种子萌发和茎端组织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种子的萌发率和茎端组织的存活率随培养基中NaCl浓度的上升急剧下降,平阳霉素处理对茎端组织存活率的抑制明显大于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平阳霉素处理后存活的种子和茎端组织经NaCl胁迫筛选,筛选出耐NaCl胁迫力明显提高的存活苗,存活苗经无性繁殖,可以保持较高的耐NaCl能力。

  • 袁辉, 胡文冉, 倪志勇, 王冬梅, 范玲
    J4. 2009, 23(6): 958-96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09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高代品系CJ01在开花后5、10、15、20、25d(DPA)共5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棉花纤维为材料,分别利用常规半定量RT-PCR法、QuantumRNA™18S内标相对定量法以及实时荧光定量 RT-PCR法,对棉花肉桂醇脱氢酶(GhCAD)基因在棉花纤维不同发育时期中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并测定了内标表达的稳定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获得相似的结果,GhCAD基因在5~15DPA时表达量较低,20、25 DPA时表达量升高。3种方法虽各有利弊,但均为研究基因量化表达的有力工具。

  • 豆丽萍, 岳洁瑜, 王庆亚, 唐灿明
    J4. 2009, 23(6): 964-97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09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Gy的60Co射线对陆地棉品种苏棉22号的花粉进行辐照处理,处理后的花粉给雌蕊授粉,并收获种子。从M1群体中选取3个雄性不育株,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花药发育过程进行研究。通过与对照比较,3个雄性不育株各个时期的败育特征有一定差异,但它们的主要败育特征是一致的:从小孢子母细胞时期至小孢子发育阶段都有败育,小孢子母细胞、绒毡层和中层细胞以及花药的形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小孢子母细胞有微核及双核现象、减数分裂阶段小孢子母细胞的细胞质膨胀、绒毡层及中层细胞异常等。

  • 黄焱, 李方, 柴明良, 夏宜平, 陈昆松
    J4. 2009, 23(6): 971-97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0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春兰茎尖诱导的根状茎为材料,用60Coγ急性辐照后,研究比较了辐照对诱芽情况、染色体倍性及细胞色素氧化酶(COD)、过氧化物酶(POD)、淀粉酶(AMY)、酯酶(EST)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大于10Gy的γ射线辐照抑制了根状茎的芽诱导及增殖;(2)低剂量辐照(≤7 Gy)处理的部分根状茎出现超二倍体现象,高剂量辐照(≥10 Gy)处理则均出现亚二倍体现象;(3)处理根状茎中的EST酶活性均高于对照,POD和AMY活性在低剂量(≤7 Gy)时高于对照,而COD酶活性在高剂量(≥10 Gy)时高于对照。研究表明,7-10 Gy为临界剂量,可作为春兰根状茎辐照诱变的适宜剂量。

  • 黄旭初, 侯娟, 刘效勇
    J4. 2009, 23(6): 976-98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09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计算了能量在200keV的V+注入花生种子的深度-浓度分布。核碰撞能量损失采用经典的两体碰撞理论,电子能量损失用Lindhard-Scharff公式,对理论和实验结果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理论模型建立相对合理,为研究离子束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 李剑峰, 张淑卿, 师尚礼
    J4. 2009, 23(6): 981-98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09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高效分泌IAA(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同时具有卡那霉素(Kanamycin)和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双抗药性的根瘤菌突变株,以红豆草根瘤菌(Rhizobium Onobrychis vicilfolia)RS-1为原始菌株进行微波诱变处理,对微波诱变参数进行了优化,并以含抗生素平板筛选出卡那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双抗药突变菌株,以多次传代的方式考察了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和生长素产量。结果显示,最优微波筛选参数为800W、6s,该参数下诱变获得5株高产生长素及双耐药突变株RSW-14、RSW-55、RSW-62、RSW-96和RSW-107。传代试验表明RSW-96是稳定的高产生长素、耐药突变株,表现在RSW-96传代6次后对80mg/L卡那霉素和300mg/L青霉素具有抗性,培养4d和24d的IAA产量比原始菌株提高了40.09%和50.15%,对单株生物量增加效果高于原始菌株25.58%,具有良好的促生效应。

  • 周柱华, 徐立华, 王丽丽, 许方佐, 邢燕菊, 张凤云, 邱登林, 阴卫军, 韩金龙, 徐相波, 丁 一
    J4. 2009, 23(6): 986-98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09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辐照技术与常规方法相结合选育出的鲁原92玉米自交系具有配合力高、抗逆性强、自身产量高、综合农艺性状好的优点,成为我国当前重要的骨干自交系之一,国内育种单位直接或间接利用该系已育成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品种19个。据有关省级种子管理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利用该系组配成的品种在生产上累计推广面积达520万hm2,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8.82亿元。

  • 苏家乐, 李畅, 姜维华, 刘晓青, 陈璐
    J4. 2009, 23(6): 990-99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0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10、20、30、40 Gy的60Co γ射线辐照6个一品红品种的扦插苗,观测各处理植株的成活率及植株生长情况,并进行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辐照使一品红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并且剂量越高抑制效应越明显;植株的存活率、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均与辐照剂量呈显著负相关;不同一品红品种的辐照敏感性存在差异,其半致死剂量为21.94 ~ 28.71 Gy。

  • 王锦荣, 陈秀兰, 何震天, 韩月澎, 王建华, 张 容
    J4. 2009, 23(6): 994-99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09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扬啤3号系采用辐射诱变技术选育而成的春性二棱啤酒大麦新品种,产量水平一般6750 kg/hm2左右,熟期略迟,农艺性状好,抗逆性强,品质优,适宜在江苏准南麦区种植,2009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苏鉴大麦200901)。

  • 鄂志国, 张丽靖, 黄世文, 王磊
    J4. 2009, 23(6): 997-100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09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纹枯病以其危害面积大和造成产量损失多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中国长江流域和南方许多省份水稻生产上的第一大病害。本文就水稻纹枯病抗源的发掘、抗性遗传方式以及抗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希望对今后水稻抗纹枯病育种起到一定参考意义。

  • 刘录祥, 郭会君, 赵林姝, 李军辉, 古佳玉, 王晶
    J4. 2009, 23(6): 1001-1007.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28年以来,诱发突变技术应用于农作物新材料创制和优良新品种培育已经在解决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供给中发挥显著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9月,世界上60多个国家在170多种植物上利用诱发突变技术育成和推广了3088个突变品种,其中中国在45种植物上育成了802个突变品种,占目前国际诱变育成品种数据库中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育成的突变品种年最大种植面积900万hm2,每年为国家增产粮、棉、油10~15亿kg,社会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近年来,加速器离子束辐照、空间环境诱变等新型诱变手段,以及传统核辐射诱变技术的有效利用等在我国农作物诱变改良与新基因挖掘中的应用日趋活跃。植物基因组学和高通量DNA技术(如TILLING等)的发展将把传统诱变育种推向分子突变育种新时代,并将在支撑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 刘春泉, 江宁, 李大婧, 金邦荃
    J4. 2009, 23(6): 1008-101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苏渝303甘薯干的最佳干制工艺,进行了4因子(前期干燥方式、后期干燥方式、转换水分和缓苏时间)4水平正交试验。分析了各参数对3指标(品质、脱水速率和单位能耗)的显著水平及影响规律,并通过功效系数法进行综合评分,从而提出较佳工艺参数组合:选用前期8.33w/g微波干燥,待物料干燥至水分含量为40%时转换为50℃的热风干燥,转换时缓苏1h。

  • 孙源源, 张德权, 李春红, 朱捷
    J4. 2009, 23(6): 1014-1020.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压力、温度和时间的高密度CO2对肉馅的杀菌效果及杀菌动力学模型,以相对均方误(RMSE) 和决定系数(R2)为衡量指标考察了线性(Linear)、威布尔(Weibull)和逻辑斯谛(Log-Logistic)模型拟合的效果。结果表明:高密度CO2对肉馅的杀菌效果随处理压力、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强;D值(使90%的细菌失活所需的时间)在50MPa、75 ℃时达到最小为4.4 min,ZP值(D值降低一个对数所需增加的压力)在75 ℃时达到最小为60.3 MPa,ZT值(D值降低一个对数所需增加的温度)在50 MPa时达到最小为30.6 ℃;与Linear模型相比,Weibull和Log-Logistic模型能更好地拟合高密度CO2杀菌曲线。RMSE和R2分析表明,Weibull模型最好地拟合了高密度CO2处理下细菌失活动力学变化。

  • 刘书亮, 张艾青, 田刚, 蒲彪, 胡欣洁
    J4. 2009, 23(6): 1021-102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源于醪糟的植物乳杆菌P158生长曲线分析、药敏实验检测及其细菌素特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P158培养36h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约为1011 cfu/ml,且培养40h的发酵上清液对藤黄微球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细菌素效价约为1145IU/ml,而发酵上清液pH值降至最低(pH3.53),显示了菌株生长与细菌素的形成密切相关。该菌株对多粘菌素B、多数氨基糖苷类耐药,对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药物敏感。细菌素对酸、热稳定,对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蛋白酶K敏感;对多数的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及一些真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却对近源乳酸菌几乎无抑制效果。该细菌素可望作为食品生物防腐剂。

  • 焦阳, 汪建敏, 杨胜远, 周利娟, 姚正颖, 吕凤霞, 邹晓葵, 陆兆新
    J4. 2009, 23(6): 1026-103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1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隋美霞, 牟晓玲, 刘海霞, 杨赵伟, 王宇星, 任燕锋, 刘大森
    J4. 2009, 23(6): 1032-1035.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1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同步辐射XAFS的基本原理和优点及其在若干研究领域元素测定中的应用。

  • 祁彪, 崔杰华, 王颜红, 张红, 李波
    J4. 2009, 23(6): 1036-1042.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1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预浓缩装置-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仪(PreCon-GC/C-IRMS)联用系统,建立了就采样、浓缩和在线质谱分析大气CH4中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测定方法。通过多组试验对比,分析并讨论了利用PreCon-GC/C-IRMS联用技术测定大气CH4中碳稳定同位素比值的试验条件、系统线性、稳定性及准确度和精密度等。结果表明,在本方法条件下,当离子流强度在1.0 V~20 V时,系统线性良好(斜率S=0.04 ‰/V),在4.0 V~15 V内其线性(斜率S=0.03 ‰/V)优于总体线性;系统测量稳定性可靠,δ13C值的测定结果的S.D<0.3 ‰,最大偏差<0.5 ‰,回收率达99.99%,准确度和精度均符合分析与研究要求。利用该系统对室内和室外草坪地空气中CH4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做了初步测试,其碳同位素的平均值分别为-31.358 ‰和-33.085 ‰,且相同地点区域空气中CH4的δ13C值,在1 d内和不同日期间的变化均在0.5 ‰以内,重现性良好。

  • 李梦雅, 王伯仁, 徐明岗, 李桂花, 孙楠, 张文菊
    J4. 2009, 23(6): 1043-104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1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有机碳矿化和微生物活性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长期定位试验施有机肥(M)、施用氮、磷、钾化肥(NPK)、有机肥配合化肥(NPKM)、秸秆配合化肥(NPKS)和不施肥(CK)共5个处理的红壤进行室内培养,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红壤有机碳矿化的CO2释放量﹑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CO2量差异显著,由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计算出土壤潜在有机碳矿化释放CO2–C量的大小顺序:M > NPKM > NPK ≈NPKS > CK,其值分别为180.3﹑88.5﹑47.6﹑43.4和34.5 mg/kg 。培养初期微生物活性较弱时CO2的释放速率最高,微生物数量的增长落后于有机碳矿化速率变化,但培养14﹑35和69 d 时3种微生物数量大小顺序为M > NPKM > NPK≈NPKS≈ CK,处理间差异显著且与CO2释放量显著相关。不同施肥处理间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其趋势与有机碳矿化相符合。说明长期施肥特别是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影响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提高红壤微生物活性,进而促进微生物对有机碳的矿化。

  • 刘俊祥, 孙振元, 巨关升, 韩蕾, 钱永强
    J4. 2009, 23(6): 1050-1053.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1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水培法研究了重金属Cd2+胁迫对结缕草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参数、光能分配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d2+胁迫下,除胞间CO2浓度(Ci)外,结缕草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较对照降低,差异显著;最小初始荧光(F0)、最大荧光(Fm)、光下最大荧光(Fm′)、光下最小荧光(F0′)、稳态荧光(Fs)、最大量子产量(Fv/Fm)、实际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等均较对照显著降低,而20d时处理叶片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较对照显著升高;在光能分配方面,除PSⅡ反应中心的过剩激发能C值无显著性变化,Cd2+胁迫显著降低了结缕草叶片PSⅡ光化学反应消耗的光能A值,显著提高了通过天线热耗散消耗的光能B值;尽管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变化,但30 d的Cd2+胁迫仍使二者含量降低。

  • 魏冰, 李云, 杜宁霞, 刘欣
    J4. 2009, 23(6): 1054-105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1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的稳定性、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以及外源基因是否水平转移到土壤微生物中,是评估转基因植物生态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分析了种植于山东省东营市试验林达3年的转AhDREB1基因毛白杨杂种(毛新杨×毛白杨)的外源基因稳定性,表明AhDREB1基因仍然存在于转基因植株中。采用平板稀释法对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植株的根系土壤微生物进行种群数量分析,计数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植株间根系土壤3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利用AhDREB1基因特异引物对土壤总DNA以及菌株DNA进行PCR扩增,均未检测到外源基因扩增产物。研究结果表明该转基因毛白杨杂种对土壤微生物系统尚无明显的影响。

  • 郭锋, 樊文华
    J4. 2009, 23(6): 1060-106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1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浓度Hg2+、Cr3+ 和Pb2+胁迫条件下,绿豆花荚期叶片中膜脂过氧化物(MDA)含量及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Hg2+、Cr3+和Pb2+胁迫后,随着浓度的升高,绿豆叶片中MDA含量也逐渐升高,与对照相比均呈差异显著性;在Cr3+和Pb2+胁迫下,绿豆叶片中SOD酶活性随着浓度的升高呈现升高的趋势;在低、中浓度Hg2+胁迫下,SOD酶活性低于对照,但高浓度下,SOD酶活性高于对照;Hg2+处理后,POD随着浓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又升高的趋势;低、中浓度Cr 3+处理使绿豆叶片内POD活性降低,但在高浓度时表现出POD活性增强;随着Pb2+处理浓度的增加,POD活性逐渐降低;Hg2+ 和Cr3+处理使CAT活性升高,但Pb2+处理后,CAT活性随浓度的升高先下降,再升高,然后又下降。研究表明Pb2+对绿豆的生态毒性较大。

  • 徐世宏, 梁天锋, 曾华忠, 江立庚, 丁成泉, 张玉
    J4. 2009, 23(6): 1065-1069.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1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早季和晚季,以桂旱1号和金优253为试验材料,盆栽条件下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湿润灌溉、交替灌溉、水层灌溉3种水分管理模式下和免耕、常耕2种土壤耕作方式下水稻氮素与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1)湿润灌溉栽培降低了2种耕作方式水稻的氮肥吸收量,其中对基肥和分蘖肥吸收量的降低达显著水平;(2)湿润灌溉栽培时施入稻田中的氮肥被当季水稻吸收利用的比率下降,在土壤中的残留比率增加;(3)常耕条件下,湿润灌溉水稻氮素吸收总量明显低于水层灌溉和交替灌溉水稻,但免耕条件下湿润灌溉对水稻氮素吸收总量的影响比较小;(4)湿润灌溉时水稻产量和氮素的生产效率下降。

  • 任万军, 王丽, 卢庭启, 赵中操, 姚雄, 杨文钰
    J4. 2009, 23(6): 1070-1074.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1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杂交稻组合冈优22、Ⅱ优162和K优047为材料,设置湿润育秧、旱育秧和塑盘水育3种育秧方式,分别测定了秧苗根系和发根节内源激素特性,分析了内源激素与秧苗发根力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旱育秧的发根力强于湿润育秧和塑盘秧;冈优22在3种育秧方式下的发根能力均最强,II优162在旱育秧方式下发根力强于K优047,但在湿润育秧和塑盘育秧方式下弱于K优047;旱育秧根系和发根节的ABA含量低于湿润育秧和塑盘水育秧,GA含量则最高;根系ABA含量与总根长呈显著负相关,GA含量与总根长、根重和根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 雷逢进, 温祥珍, 李亚灵, 李燕, 李晓琦
    J4. 2009, 23(6): 1075-1081.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1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2007年、2008两年在适宜密度下半矮蔓(1.8株/m2)和矮蔓(2.4株/m2)各2个西葫芦品种的冠层结构指标与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光温室中,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品种的冠层结构不同,半矮蔓品种的冠层高度是矮蔓品种的1.63倍,最大叶面积指数较矮蔓品种高1.06,而叶面积密度较矮蔓品种低1.25m-1;半矮蔓品种的叶片较上举,功能叶片与主茎夹角在45°~65°之间,矮蔓品种的叶片比较平展,功能叶与主茎夹角在65°~90°之间,结瓜期平均叶倾角(mean tilt angle ,MTA)半矮蔓品种大于矮蔓品种;半矮蔓品种冠层的整体受光态势良好,消光系数平均为0.67,矮蔓品种为0.82。半矮蔓品种与矮蔓品种早熟性上差异不显著,但总产量显著高于矮蔓品种,平均增产24.3%,单株产量的显著提高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产量与结果中期的冠层结构指标相关性最大,其次是结果后期,与苗期相关性最小,结果期维持较高较稳的冠层高度、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较低的叶面积密度,有利于西葫芦产量的形成。

  • 陈碧华, 郜庆炉, 孙丽
    J4. 2009, 23(6): 1082-1086. https://doi.org/10.11869/hnxb.2009.06.1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二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日光温室中膜下滴灌水肥耦合技术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定额、施肥定额二因素与番茄植株生长发育、果实品质和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F回〉F 0.01(5,7)=6.1088,回归可靠;二因素的影响程度为施肥定额>灌水定额,由此提出了最优水肥组合方案,灌水定额为2704.5~2836.95m3/hm2,施肥定额为265.5~309.64kg/hm2。本研究为日光温室番茄膜下滴灌栽培生产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