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
    吴梦洁, 洪家都, 李芳燕, 周生财, 林二培, 程龙军
    核农学报. 2023, 37(8): 1516-152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8.1516
    摘要 (1063) PDF全文 (439) HTML (770)   可视化   收藏

    闽楠[Phoebe bournei (Hemsl.) Yang]为我国重要的珍贵树种。为建立闽楠遗传转化体系,以闽楠幼苗为材料,利用pCAMBIA1300-GFP质粒转化的发根农杆菌介导植株转化。在比较注射和菌液浸泡两种侵染方式侵染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正交[L9(33)]试验从菌株种类、菌液侵染浓度和侵染植株苗龄三个方面优化了遗传转化体系。另外,对不同光强影响闽楠毛状根诱导及转化率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注射法的毛状根诱导率和遗传转化率分别为80.0%、66.7%;而菌液浸泡法的诱导率和遗传转化率分别为41.2%、35.3%。正交试验中,影响闽楠毛状根诱导率和遗传转化率的主要因素为菌株种类。最大诱导率和转化效率分别达到了87.5%、70.6%。该体系的最优组合为:K599菌株在菌液浓度OD600=1.2条件下注射侵染三叶期的闽楠幼苗。此外,较弱光强(50 μmol·m-2·s-1)的培养条件比较强光照(100 μmol·m-2·s-1)更有利于闽楠幼苗的生长和遗传转化。本研究创建并优化了一套高效、稳定的闽楠遗传转化体系,成功获得了具有转基因毛状根的闽楠植株,为闽楠重要基因挖掘、新种质创建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曹晓庆, 李璐, 张锋伟, 戴飞, 张方圆, 李向阳, 乔伟豪
    核农学报. 2023, 37(5): 1076-1087.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5.1076
    摘要 (671) PDF全文 (1630) HTML (364)   可视化   收藏

    地膜覆盖是广泛应用的农业技术,但目前使用的传统塑料地膜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可降解环保地膜是必然趋势。本研究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光降解地膜、生物降解地膜、光/生物双降解地膜、液态地膜和植物纤维地膜制备材料、制备技术和产品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以及五种可降解地膜的优势和不足,并对植物纤维地膜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展绿色环保、可完全生物降解的农用地膜,促进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 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
    周丹蓉, 叶新福, 方智振, 林炎娟, 陈文光
    核农学报. 2023, 37(12): 2317-232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12.2317
    摘要 (462) PDF全文 (176) HTML (13)   可视化   收藏

    为缓解冬季低温不足对南方李(Prunus salicina Lindl.)生产的影响,选育低需冷量、优质李新品种,本研究以早熟、低需冷量的品种三月李为材料,选取其成熟1年生的枝条进行60Co-γ辐射(50 Gy),再取单芽嫁接到3年生毛桃上,在嫁接植株中发现一株果实色泽、成熟期均发生明显变异的突变体,命名为福红。为探究福红与三月李在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品质特性、抗病性和产量等方面的差异,评价福红的品质和优势,通过表型观察、品质分析、分子进行了鉴定。发现福红保留了三月李低需冷量的特性,但果皮、果肉色泽均突变为紫红色,成熟期推迟约40 d。单果质量增大2.67倍,极显著高于三月李(P<0.0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均极显著高于三月李(P<0.01)。在福建3个生态区的试种结果表明,福红丰产性好,结果性能稳定,产量高于三月李。综上,李新品种福红虽成熟期推迟,但保留了三月李需冷量低的特性,且果实红皮红肉、果个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品质更优,具有较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 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
    汪泽民, 何曦, 张宇涵, 周明, 洪丽兰
    核农学报. 2023, 37(10): 1905-191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10.1905
    摘要 (382) PDF全文 (303) HTML (256)   可视化   收藏

    辐射诱变极易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目前鲜有采用BSA-seq方法定位辐射诱变突变体基因的研究报道。为探索BSA-seq用于辐射诱变突变体的基因定位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辐射诱变筛选得到一个拟南芥突变体,将其与亲本杂交,在F2代分离群体中根据表型筛选单株,构建两个极端表型的子代混池;将两个子代混池与亲本混池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MutMap、QTL-seq和GPS等多种BSA-seq定位策略对其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多种BSA-seq定位策略均取得了一致的结果,在2号染色体上获得7 Mb的初步定位区间;使用IGV软件对该区间内的基因组进行可视化,发现该区间内存在25 189 bp的大片段缺失,缺失区段包含6个基因;通过SnpEff进行突变位点注释,经基因注释信息推测AT2G28610为候选基因;通过遗传学试验验证了该候选基因为突变基因。本研究结果为应用BSA-seq技术定位辐射诱变得到的突变位点提供了参考。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陆朝阳, 王洪雨, 薛婷婷, 刘文祥, 陈晓光, 于寒青
    核农学报. 2023, 37(9): 1833-184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9.1833
    摘要 (336) PDF全文 (85) HTML (96)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恢复措施的有效性,以江西宁都典型马尾松退化林地为对象,设置7个处理:无恢复措施(CT)、鱼鳞坑+乔草(FG)、鱼鳞坑+乔灌(FS)、鱼鳞坑+乔灌草(FGS)、小水平沟+乔草(FGP)、小水平沟+乔灌(FSP)、小水平沟+乔灌草(FGSP),利用7Be示踪技术评价了林下劣地次降雨事件土壤侵蚀及碳氮养分流失对不同恢复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试验4年后,各恢复措施土壤7Be面积活度显著高于CT,面积活度残留率为-6.84%~-33.13%,土壤侵蚀速率(RBe)为4.43~24.04 t·hm-2·event-1,各恢复措施减蚀效率为21.19%~85.49%,其中FGSP和FGS减蚀量最大(分别为85.49%和83.81%);与CT相比,各恢复措施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氮(AN)含量的增幅为25.10%~65.71%、9.79%~46.85%、-30.68%~1.29%;鱼鳞坑和小水平沟区组下,乔灌草复合植被措施(FGSP和FGS)可显著减少土壤碳氮养分流失,但两种工程措施无显著差异。简单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7Be面积活度与SOC、TN、A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RBe和植被盖度(VC)解释了SOC流失94.7%的变异,RBe、TN和VC共同解释了TN流失98.3%的变异,而RBe解释了AN流失85.6%的变异,说明SOC、TN、AN组分与7Be同一物理运移,土壤碳氮养分流失受植被-土壤-水土过程耦合互作影响。综上,7Be可有效评价不同恢复措施下林下侵蚀劣地短期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状况,实施恢复措施4年后,草灌乔复合植被措施相对于工程措施对降低土壤侵蚀及碳氮养分流失作用更显著。本研究结果为林下侵蚀劣地恢复和生态效益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 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
    孙志伟, 徐月梅, 许荣越, 朱宽宇, 杨建昌
    核农学报. 2023, 37(8): 1562-157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8.1562
    摘要 (329) PDF全文 (516) HTML (227)   可视化   收藏

    土壤缺磷是限制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研究水稻耐低磷的形态生理变化并进一步阐明磷吸收转运途径,对缓解磷胁迫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重点概述了水稻在低磷胁迫下根系和地上部形态特征变化以及磷吸收利用的分子生理机制,促进水稻磷吸收利用的水肥管理措施。讨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水稻根系与土壤互作对土壤有机磷释放的影响;植物激素特别是新型激素对水稻磷吸收、转运及分配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开发磷高效水稻品种和提高磷利用效率的栽培调控途径,以期为筛选和培育耐低磷(磷高效)水稻品种及提高磷利用效率的栽培调控提供理论指导。

  • 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
    吴超, 戴梦怡, 张超, 石从广, 任明杰, 马晶晶, 申亚梅
    核农学报. 2023, 37(10): 1947-195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10.1947
    摘要 (319) PDF全文 (174) HTML (223)   可视化   收藏

    黄酮醇合成酶(FLS)是植物黄酮醇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为探究FLS对玉兰属植物花色形成的影响,以玉兰(Yulania denudata)和紫玉兰(Yulania liliiflora)为研究对象,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UPLC)测定其花开放五个关键时期的花被片黄酮醇含量;基于转录组数据对玉兰和紫玉兰的FLSs基因进行克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玉兰与紫玉兰不同组织和开花五个关键时期的FLSs基因表达量;通过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转化对FLSs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通过异源转化烟草进行FLSs基因功能验证,并利用qRT-PCR和UPLC分析转基因烟草花冠中黄酮醇含量差异。结果表明,玉兰花被片黄酮醇含量随花开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紫玉兰花被片黄酮醇含量逐渐下降。YdFLSYlFLS具有序列保守性,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YdFLS在花中表达量最高,YlFLS在嫩叶中表达量最高;在花开放进程中,YdFLS表达量逐渐升高,至盛开期最高,而YlFLS则表现相反的表达模式。YdFLS与YlFLS都定位于细胞质;YdFLSYlFLS过表达烟草植株花冠的颜色变浅,黄酮醇含量增加且花青素苷积累被抑制。综上,本研究验证了FLS基因在玉兰属植物花色形成过程中功能保守,发挥促进黄酮醇合成的作用,其转录水平的差异是各色花色形成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揭示了FLS基因在玉兰属植物花色形成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肖欢, 曹宏, 陈士强, 高美须, 汪兴海, 刘芝平, 刘建凤
    核农学报. 2023, 37(7): 1428-1434.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428
    摘要 (296) PDF全文 (693) HTML (174)   可视化   收藏

    随着B端厨房工业化降成本和提效率的要求以及C端生活方式的变革,在需求新鲜、健康饮食习惯养成和新零售模式三重共振下,预制菜市场快速增长。预制菜中即食菜已完成杀菌熟制,开封即可直接食用,但市场抽查有微生物超标、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现象,存在较大安全风险。食品辐照技术是国家大力支持的高新技术。辐照是食品抵御病源微生物传播的最后一道也是最有效的屏障。本文将辐照技术与HACCP食品管理体系、栅栏因子技术等相结合,探索研究辐照工艺与预制菜加工工艺融合、辐照杀菌与产品保鲜剂构效关系,旨在为辐照企业与预制菜生产企业经济效益与公共卫生“双赢”提供参考。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苏克楠, 刘丽莉, 杨乐, 王梦雨
    核农学报. 2023, 37(10): 2028-203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10.2028
    摘要 (292) PDF全文 (136) HTML (95)   可视化   收藏

    为改善猪血红蛋白(Hb)的功能特性,探究协同改性对猪血红蛋白的影响,本研究以猪血红蛋白和猪血红蛋白肽(H-Hb)为对照,采用酶解-磷酸化协同改性(HP)的方法对猪血红蛋白进行处理,并对协同改性后酶解-磷酸化猪血蛋白(HP-Hb)的功能特性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功能特性分析表明,与Hb和H-Hb相比,HP-Hb的溶解度明显提高,乳化活性指数提高了12.42和6.30 m2·g-1P<0.05),乳化稳定性提高了6.37%和3.04%(P<0.05),起泡性提高了7.59%、4.42%(P<0.05),起泡稳定性提高了3.93%和4.42%(P<0.05)。结构分析表明,与Hb和H-Hb相比,酶解使HP-Hb的肽链断裂,暴露更多氨基酸基团,磷酸根大部分连接在N原子上,P-N和PO43-的增加使部分红外吸收峰变强;同时其热变性温度分别提高了14.00和20.67 ℃。微观结构分析表明,协同改性使蛋白结构发生了变化,分子结构由紧密的块状结构变成松散的块状结构,周围有较小的颗粒杂乱分布。综上,协同改性是一种较为可行的修饰方法,处理后的猪血红蛋白的功能特性和稳定性得到提升。本研究为猪血红蛋白的改性提供了新思路,为猪血红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参考。

  • 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
    王驰, 黄伟, 龚玲, 何淙, 邓钢桥, 邓子牛, 龙桂友, 李娜
    核农学报. 2023, 37(11): 2117-212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11.2117
    摘要 (281) PDF全文 (71) HTML (2)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辐射诱变冰糖橙果实提早着色性状的遗传变异,果实着色与糖酸内在品质表现,以及辐射诱变冰糖橙是否为早熟突变体,以突变体与对照冰糖橙为材料,对比分析春梢长度、春梢叶片、花器官、果实大小、果皮颜色转变、主要物候期等性状和特性的变化,应用分子标记鉴定遗传变异,比较两者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固酸比的变化以及蔗糖和柠檬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冰糖橙相比,突变体春梢显著变短,成熟时果实较大,果皮和果肉提前15 d转色成橙黄色和橙色,主要物候期提早2~5 d,插入或缺失(InDel)标记和简单序列重复(SSR)标记引物扩增都存在差异条带,突变体发生了遗传改变。早熟突变体果实外观颜色与内在品质在花后190 d同步达到正常成熟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固酸比分别为14.53 °Brix、0.46%和31.59,表现为低酸、降酸早、固酸比值高,比对照提早15 d成熟。蔗糖和柠檬酸的合成、降解、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早熟突变体蔗糖合成多、转运早,柠檬酸合成少、降解快、贮运少,与果实品质表现低酸、降酸早、固酸比高基本吻合。综上,辐射诱变突变体发生了植物性状、生物特性、DNA的遗传改变,果实降酸早、含酸低、固酸比高,11月上旬着色成熟。研究结果为该突变体的进一步选育和登记早熟冰糖橙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 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
    陈平, 何振富, 王斐, 谢建鹏, 何翃闳
    核农学报. 2023, 37(6): 1158-1165.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6.1158
    摘要 (281) PDF全文 (755) HTML (140)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Collagen1和Collagen3在牦牛肺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阐明Collagen1和Collagen3在牦牛肺纤维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采集牦牛正常肺组织和发生纤维化的肺组织,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肺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及纤维化状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蛋白免疫印迹(WB)、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和定位Collagen1、Collagen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试照组牦牛肺组织结构完整,肺泡隔无增厚,支气管管腔和肺泡腔内均无炎性渗出物;试验组肺组织可见片状坏死,胞核碎裂溶解,重度出血,大范围肺水肿。Collagen1在试验组中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而Collagen3在对照组中的表达量高于试验组。在试验组中,Collagen1和Collagen3蛋白大量增生,在肺泡隔中有大量分布,其余分布位置与肺对照组基本一致,但表达都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Collagen1和Collagen3在牦牛发生肺纤维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ollagen1和Collagen3的相对表达量在诊断牦牛纤维化肺炎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
    曾建林, 吕建树, 段宏伟, 杨帅, 张榕, 张勇, 胡俊杰
    核农学报. 2023, 37(9): 1775-1781.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9.1775
    摘要 (279) PDF全文 (99) HTML (111)   可视化   收藏

    绵羊等反刍动物瘤胃的异常代谢及炎症会造成脂多糖(LPS)异位诱发集体其他部位炎症风险,然而LPS对绵羊输卵管上皮屏障关键蛋白紧密连接蛋白封闭蛋白-1(Claudin-1)和闭合蛋白(Occludin)的影响尚不清楚。为阐明LPS对绵羊输卵管上皮Claudin-1和Occludin的影响,本研究采集成年绵羊输卵管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荧光、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并体外培养原代输卵管上皮细胞通过免疫荧光、蛋白免疫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进行试验。结果表明,Claudin-1和Occludin表达于绵羊输卵管伞部、壶腹部和峡部上皮,Claudin-1和Occludin在伞部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壶腹部和峡部。采用浓度为0、10、50和100 ng·mL-1的LPS诱导原代壶腹部上皮细胞,发现LPS可促进TLR4NFκBTNFα的mRNA表达,并影响Claudin-1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表明LPS在短时间内可诱导输卵管炎症反应,并导致上皮细胞Claudin-1和Occludin表达紊乱。进一步提示反刍动物瘤胃异常代谢及炎症导致的LPS易位,可能会诱发输卵管炎症反应,造成输卵管上皮屏障损伤及生理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绵羊的经济价值。本研究结果为反刍动物瘤胃异常代谢及炎症疾病期间LPS易位造成全身性炎症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 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
    胡冰, 陈朝黎, 陈天笑, 张如平, 曾炳山, 李湘阳, 陆钊华
    核农学报. 2023, 37(11): 2107-2116.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11.2107
    摘要 (274) PDF全文 (101) HTML (9)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航天诱变处理对四种木本花卉生长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利用新一代载人试验飞船搭载凤凰木、蓝花楹、多花红千层、腊肠树种子,返回地面后对容器苗进行生长性状、叶片形态、色素含量、生理活性等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航天诱变处理的凤凰木种子的成苗率提高6.92个百分点,蓝花楹和红千层种子的成苗率降低8.12和10.66个百分点,腊肠树种子的成苗率无明显改变;凤凰木和腊肠树苗期株高、地径、叶片数、叶(轴)面积等生长性状分别降低了25.74%和45.15%、11.14%和19.51%、9.13%和31.60%、33.62%和32.26%;红千层苗期株高、地径、叶片数、叶长和蓝花楹苗期的叶轴长、叶轴面积等生长性状分别提高了64.93%、37.09%、118.25%、18.78%和26.49%、37.29%;使凤凰木、蓝花楹和红千层苗期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36.46%、16.77%和7.23%;使腊肠树苗期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和脱氢酶(PDHA)活性分别降低了8.59%和39.83%。综合相关性分析结果得出,航天诱变处理对凤凰木和腊肠树苗期的生长及叶片形态参数呈抑制作用,使其发生负向变异;对红千层苗期的生长及叶片形态参数和蓝花楹苗期的叶片形态参数呈促进作用,使其发生正向变异;对凤凰木、蓝花楹和红千层苗期叶片中生理活性物质的影响大于腊肠树。综上,航天诱变处理对四种木本花卉苗期的生长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诱变效果因树种自身特性而异。本研究验证了航天诱变育种是木本花卉种质改良的一种有效途径。

  • 植物诱变育种·农业生物技术
    许万涛, 秦欣, 陈海敏, 骆其君
    核农学报. 2023, 37(12): 2327-233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12.2327
    摘要 (272) PDF全文 (79) HTML (6)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合适的筛选坛紫菜丝状体突变体的方法,将经60Co-γ射线诱变的丝状体分别接种到海水和扇贝壳中,观测丝状体的突变率。结果表明,丝状体经γ射线辐射后,仍具有钻入扇贝壳的能力,在扇贝壳上发生了丰富的颜色突变,在1 000 Gy辐射剂量下丝状体突变率最高,各不同诱变梯度下,在自由丝状体阶段的突变率均低于在扇贝壳丝状体的阶段。此外,为探究突变体的适宜生长温度和培养介质,将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得到的粉色和绿色突变体为材料,选取扇贝壳、琼脂培养基和海水等基质,设置4个温度梯度(14、17、20、23 ℃),观测突变藻丝细胞的长度、宽度及分枝数量变化。结果表明,粉色和绿色突变体在23 ℃的培养温度和扇贝壳基质中,突变性状较稳定,生长状况较佳,粉色突变体藻丝细胞的长度、宽度及分枝数量分别为190.35 μm、12.23 μm、10.00个,藻丝细胞的宽度和分枝数量的增长率约为19.43%和28.21%;绿色突变体藻丝细胞的长度、宽度及分枝数量分别为115.89 μm、11.26 μm、3.80个,藻丝细胞的宽度增长率约为9.96%。本研究结果为坛紫菜自由丝状体突变体的筛选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探索突变体适宜生长发育的培养温度及基质提供了参考。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唐娜, 张影全, 苗子胜, 秦世伟, 李章辉, 董子研, 张波
    核农学报. 2023, 37(6): 1263-1269.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6.1263
    摘要 (264) PDF全文 (172) HTML (166)   可视化   收藏

    为结合质量定量比较分析强筋和非强筋两类小麦品种的生产效益,以延津县强筋和非强筋两类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于2019—2021年实地收集257份生产成本调查数据,采用分布、配对分析等方法,研究两类小麦生产成本,综合分析其生产效益。结果表明,2019—2021年强筋品种小麦籽粒蛋白含量、稳定时间极显著高于非强筋品种0.8个百分点和11.7 min(P<0.01);优质强筋小麦达标率分别为30.77%和4.30%。2021年,延津县强筋品种小麦每亩种子成本显著高于非强筋品种14元,成本项汇总后两者总成本无显著差异。强筋品种小麦亩产显著低于非强筋品种25 kg,但每千克售价显著高于非强筋品种0.28元,亩产销售收入显著高于非强筋品种94元。当强筋品种小麦的优质强筋小麦达标率高于非强筋品种1个百分点时,每千克强筋品种小麦价格约高出非强筋品种0.011元;当强筋品种小麦每亩收益高于非强筋品种约3元时,强筋品种小麦的种植面积占比将增加1个百分点。本研究结果为制订提高强筋小麦品种产量及农户种植积极性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 农产品辐照研究·食品科学
    陈文辉, 王华威, 李建勋, 谭海广, 李倩倩, 杨术鹏, 杜丽平, 李熠
    核农学报. 2023, 37(9): 1823-183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9.1823
    摘要 (263) PDF全文 (157) HTML (83)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一种同时检测茶叶样品中农药多残留的分析方法,本研究以亲水型低共熔溶剂(HP-DES)作为分散液液微萃取(DLLME)的萃取剂,对茶叶样品中的农药进行萃取富集,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对农药残留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茶叶样品经过HP-DES提取,涡旋离心后能够有效去除杂质,富集目标物。茶叶中65种目标农药在1~50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关系系数(r2 )均大于0.996,定量限为0.12~9.76 μg·kg-1,3个添加浓度水平(10、50、100 μg·kg-1)下的平均回收率在64.44%~110.15%之间,其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5%。本方法快捷简便、绿色环保、成本低且性能良好,为茶叶基质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窦昂洋, 涂书新, 熊双莲, 曹梦华
    核农学报. 2023, 37(6): 1235-1243.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6.1235
    摘要 (258) PDF全文 (331) HTML (127)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外源硒肥对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硒积累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2种含硒调理剂(硅酸钾型和麦饭石型)及其用量对生姜硒含量、生长发育、抗氧化系统参数、营养品质和产量及土壤pH值和硒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含硒调理剂均显著提高生姜硒含量,生姜富硒效果随含硒调理剂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硅酸钾型的效果优于麦饭石型,其中T3(硅酸钾型3.6 kg·hm-2)效果最好,分别使生姜地上部和姜块硒含量较对照提高254.87%和366.03%。两种含硒调理剂使姜块产量、N、P、K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22.25%~66.59%、7.71%~29.08%、15.83%~43.32%和18.29%~41.92%,姜块可溶性糖含量提高0.33~1.86个百分点,可溶性蛋白、姜黄素含量分别提高56.56%~115.47%和15.86%~68.07%;姜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提高38.07%~78.82%、26.80%~40.38%,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10.76%~50.51%。此外,含硒调理剂使土壤pH值较对照增加0.35~0.67,土壤可溶态硒(SOL-Se)、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EXC-Se)含量分别提高1.58~4.57和4.09~8.23个百分点,残渣态硒(RES-Se)含量降低1.22~2.84个百分点,其中T3活化土壤硒效果最好。综上所述,施用含硒调理剂可提高生姜硒含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从而促进生姜生长、提升生姜产量和品质。本研究结果可为富硒生姜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李思思, 陈玉蓝, 王勇, 秦磊涛, 陈强, 辜运富
    核农学报. 2023, 37(12): 2496-2502.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12.2496
    摘要 (258) PDF全文 (59) HTML (1)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菌剂处理下攀西高原植烟土壤氮素循环的微生物调控机制,本研究以凉山州会理市不同PGPR菌剂(Lysinibacillus sp.、Streptomyces PhaeochromogenesAspergillus niger)处理下的植烟田为研究对象,采集烤烟成熟期根际土壤,通过化学分析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理化性质、固氮酶活性及nifH基因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PGPR菌剂会显著降低植烟土壤的pH值,同时显著提高有效磷含量和固氮酶活性(P<0.05)。总体而言,施用PGPR菌剂提高了植烟土壤nifH基因群落的多样性。植烟土壤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蓝菌门(Cyanobacteria)。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地杆菌属(Geobacter)和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等是植烟土壤优势属。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植烟土壤pH值、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与nifH基因群落结构相关性最强。综上,PGPR菌剂能改善植烟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土壤固氮酶活性,影响植烟根际土壤nifH基因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其中以细菌PGPR菌剂Lysinibacillus sp.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为植烟土壤科学施肥、培肥地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颉炜清, 郭华春, 方彦杰, 徐银萍, 佘永新, 吕汰, 李芳弟, 王鹏
    核农学报. 2023, 37(8): 1668-1680.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8.1668
    摘要 (253) PDF全文 (282) HTML (69)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天水旱作马铃薯主产区氮磷钾肥料效应及施肥指标,采用3年肥料试验,明确土壤基础养分状况、校正系数、养分利用率等参数,探索土壤氮、磷、钾养分丰缺指标和相对产量及推荐施肥量,构建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与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和推荐施肥量函数方程及氮磷钾肥料效应模型,并研究肥料配施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水旱作马铃薯主产区土壤养分总体表现为低氮、中磷、高钾、低有机质,微偏碱。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与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之间呈显著幂指数负相关关系。试验区土壤地力贡献率均值为54.39%,氮、磷和钾肥相对产量分别为77.64%、87.57%、84.22%,氮、磷和钾养分增产率分别为30.74%、16.68%、23.08%,氮、磷和钾养分吸收利用率分别为32.58%、16.32%、45.40%,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分别为氮0.56、磷0.48、钾0.35,100 kg块茎所吸收N、P2O5、K2O养分的量分别为0.4、0.15、0.9 kg。本试验条件下,氮、磷和钾增施对马铃薯产量的单因素及互作效应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以N2P2K2氮磷钾配施组合产量最高。最高产量下的氮磷钾施肥用量为N∶P2O5∶K2O=1∶0.97∶0.92(N:165 kg·hm-2),产量为24 860.32 kg·hm-2,施肥利润为34 472元·hm-2;经济最佳产量下的氮磷钾施肥用量为N∶P2O5∶K2O=1∶1.04∶0.79(N:154 kg·hm-2),产量为24 774 kg·hm-2,施肥利润为34 603元·hm-2。本研究结果可为天水旱作区马铃薯生产上平衡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 同位素示踪·资源环境·动植物生理
    张欣欣, 于朋, 潘双喜, 赵雪萍, 董利利, 董金皋, 张利辉, 马树杰
    核农学报. 2023, 37(7): 1480-1488. https://doi.org/10.11869/j.issn.1000-8551.2023.07.1480
    摘要 (250) PDF全文 (987) HTML (53)   可视化   收藏

    为减少玉米田除草剂使用量,并提高杂草防效,本研究对前期筛选得到对除草剂具有增效作用的椰子油进行桶混助剂的配方优化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椰子油桶混助剂的最佳助剂配方溶剂为正己醇,复配乳化剂Span-80∶Tween-80为1.40∶3.60。在温室试验中,椰子油桶混助剂对烟嘧磺隆、硝磺草酮2种除草剂单剂的防治效果可提高11.24~49.35个百分点,对烟嘧·莠去津、硝磺·莠去津2种复配除草剂的防治效果可提高14.71~31.25个百分点,且除草剂减量后添加助剂与常量不添加助剂的杂草防效相当。在苯唑草酮和莠去津混用处理中,椰子油桶混助剂对药剂的增效作用比乙基和甲基酯植物油助剂高2.33~6.99个百分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椰子油桶混助剂对烟嘧·莠去津、硝磺·莠去津等苗后除草剂的防治效果可提高8.46~13.5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添加椰子油桶混助剂后,除草剂减量处理的防效优于常量不添加助剂。综上,椰子油桶混助剂可达到除草剂减量增效、降低成本的目的。本研究结果为开发农药助剂新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